分享回顾 | 不完美的勇气
先锋教育在历经多年的实践和准备,联合各地先锋学习社区共同推出【先锋教育家长社区】,与家长们共同终身学习。
通过线上分享和线下互助学习的方式:
解开家长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分享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案例;
帮助家长培养有效陪伴和引导孩子的能力与智慧;
支持家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No.34
不完美的勇气
分享/ 任竹晞整理 / 鱼小倩&竹晞编辑 / 毛毛
分享人任竹晞: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竹晞,很高兴和大家在平安夜见面。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本人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然后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的教育学院,除了这些我的学术背景以外,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第一是我是一个在追求身心完整的人,第二,我是一名老师,第三,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我认为这三个身份其实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同时呢,我是一出学社的联合创始人,一出学社是先锋教育联盟的一员,是一个位于北京的学习社区,招收的是12到18岁的孩子,来社的所有的同学和家庭,其实都抱有一个目的,就是探寻到底什么是好的学习,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家庭,这样的探寻是所有人都共同的一个目标,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在大学的时候休学了两年,去思索这些问题,今天这个分享,也可以说是在我人生中对这个话题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今天的主题是不完美的勇气,因为今天是平安夜,平安夜还在听讲座的家长,我觉得肯定都是特别有追求,对于自己,还有自己的家庭教育都是非常有追求的人,所以想必呢,对这个话题也是特别的有感触。
01为人父母,为孩子追求完美是一种向往和自我要求说到完美这个话题,我最先联想到的是最近的一个热点,清华大学的教授刘瑜,她在一个演讲里提到,我接受我的孩子做一个普通人,我看到的是这个说法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说你是一个清华教授,有非常非常多的资源,你当然可以这么说了,但我们真正的普通人,我们普通家长是不敢这么去想的,我们当然要努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我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非常多的争议。一方面是在讲道理,但另一方面其实是真实的现实,和今天这个主题也很类似,大家都懂得一个大道理,就是说人生是没有完美的,但是现实呢,作为父母来说,追求给孩子更完美的未来这样的心情,其实是非常非常自然的。
比如说我自己吧,我平时会接待很多的家长,家长跟我咨询很多的教育问题,我也很会讲道理,说你不要焦虑啊,放平常心态,但是其实我也有孩子,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很小的小事儿,也让我感受到了,为人父母,为孩子追求完美是一种人性,不追求完美才是反本能的,比追求完美更难。
这件小事儿是这样的,我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然后一天半夜她把头给磕了,眉毛下磕出来一个一厘米长的口子,还在滴血,我很担忧,说是不是要缝针啊?我老公说没事儿,让它自己长好就好了,后来我还是很担心,所以我就在一个妈妈群里面提问,说这个情况需不需要缝针,有些家长特别热心,就告诉我去哪里看急诊啊,哪里缝针啊,结果有一个妈妈跳出来,语气特别激烈的跟我说,大姐,这种事儿你不听医生的在这里瞎问,耽误的是你家孩子又不是我家孩子。
我当时一下子感觉就特别的不好,除了给我孩子着急以外,我第一是感觉到特别的委屈,我也没有说我不会去医院,我只是在我有的资源里咨询一下信息,但是一下子好像被人说我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坏妈妈,然后再往深挖呢,我觉得我还有一层自责和担心,就是说,哎呀,是不是我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我居然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如果因为我的这种无知给我孩子留下疤痕会怎么样?特别是当时是半夜嘛,我第二天白天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说这个错过了八个小时最佳的缝合期了,我心里就特别的难受,如果我当时再果断一点儿是不是会更好?
我孩子缝完针其实很快就没事儿了,但是这个事儿却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我还回味了好几天,我觉得我的心情中有担忧,有自责,有委屈,还有一些愤怒,为什么这么一件小事让我有这么多情绪呢?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是感觉到了一种凝视。
作家波伏娃说过“女性生活在男性的凝视之中”,这凝视就代表着,在社会眼中,或者说男性眼中,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才是一个完美的好的女性?通过这件小事,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家长,其实我也生活在别人,甚至是我自己的凝视之中,好像有一种眼光是不断地在审视我是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所谓完美的父母,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能够按最佳的方案处理每一件事,我感觉到这种凝视中还有一种评判,如果说我做不到,我会觉得我自己非常的令人失望。
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是什么驱动了父母对完美的追求?
先有一个小例子,当一个父母看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一看就特别的自信和阳光,而且有自己很擅长喜欢的事情,那顿时我心里会产生一种向往,要是我家孩子是这样该多好,我觉得这其实不是虚荣心,而是一种特别珍贵的向往,就是希望孩子在一个好的图景里,能看到我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状态,这个可以说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期望,毕竟没有父母希望看到孩子萎靡不振对吧,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父母的天性,其实不是用头脑能改变的。
还有一个场景,会让我们更想去追求完美,就是当孩子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比如说和人吵架了,或者学习就是很不给力,父母顿时心里就会有一股巨大的担忧,哎呀,他要是一直这样怎么办,如果这时候又有人告诉你说,你看现在孩子这个状态,就是因为你没有怎么样,比如说,你没有报什么班,你没有给他幼小衔接,没有给他选一个好的钢琴老师等等,父母立刻感觉就不行了,说,哎呀,不行,我们必须得有所作为。
为什么会觉得我必须得有所作为呢?我觉得是有自我的凝视,自我的审视在里边,我作为父母怎么能给孩子掉链子呢?然后我做点什么总比不做强吧,比如说我,当我看到我孩子摔了要缝针的时候,然后又被别的家长指责说,你怎么这个家长这么不懂,我就顿时会觉得,哎呀,我的孩子是不是会因为我而留下一个疤痕啊,当时对我来说这真的是特别痛的一种感觉。
所以我觉得父母为什么会追求完美?是有两种原因的,一种就是天然的,希望孩子过得更好的一种向往,这是天性,是一种很积极的向往,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都会这么去想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因为自己而造成孩子不能好的恐惧,在外国有一个说法就叫fear of missing out,就是说,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事儿,我没有去做,再给我孩子带来不好的后果,这真的是一种特别特别深的恐惧。当刘瑜的这个普通人的文章发出来的时候,很多家长其实是特别的不忿的,同时又有些别的大咖,他会出来说,哎呀,这些家长不要这么批评人家,你们是太缺少教育理念啦,你们内心不够强大,但这个让更多的家长更不爽了。
02真正好的教育来自父母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问题我就是觉得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其实我们追求完美的时候,是有一些积极的力量,也有一些消极的力量,我觉得很多不忿的家长其实是说,你怎么能说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追求更好的呢?我觉得是应该追求更好的,关键是说用什么方式去追求。
比如我的孩子缝针的这个事情,当时那个家长指责我,我为什么觉得那么委屈呢,因为我其实想一想,我去群里提问去获得信息,就是因为我想做一个更好的妈妈,给我的孩子找一个更稳妥的方案,这个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认为第一时间我必须给我孩子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这给我造成了非常非常大的负担,最后就导致我觉得其实我做的不够好,我给我的孩子带来了一些和别人相比的劣势,跟其他妈妈相比,我掉链子了,这个挥之不去的想法真的给我带来很多的焦虑。
但是我冷静下来想一想,我就会发现,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啊,就是缝针这件事,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孩子说不定未来根本就不会留下疤,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缝过针,都在脸上有过疤,但是后来都长得非常好,而且呢,我当时其实找的已经是北京甚至可以说全国最好的缝合的医院,这个医院本身就是只有早上才接诊,就是说我想要这个医生好的医术,我就要接受这个孩子八小时之内不能缝合的这个结果,我确实是已经尽了我的努力了,那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要用一个更高的要求来折磨我自己,这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想法。
所以呢,我们抱有对孩子更好的期待,对完美有追求,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改变不了我想让孩子好的天性,但是我可以改变我的这种被恐惧所驱动的不理性的动作,我可以改变的是说我一定要采取什么方法去达成我的目标的这种执念。
我反思到,其实我是有非常非常多的执念的,比如说我是一个很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给别人提供答案的人,而不是那个给别人提出问题的人,造成我这些执念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家庭的教育,从小我的家庭教育我,不应该给别人添麻烦,同时我要是一个能够随时随处帮助到别人的人。在这样的教育下,我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说我应该是时时刻刻是最坚强的,最有答案的,最能够提供方案的,最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在我的工作中,我其实也特别以这个为傲,我觉得在这方面我对自己要求真的特别的高,我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我达到完美。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坚持的这个方式也给我带来特别大的苦恼,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作为例子,因为我是我们学社的社长,有很多老师觉得头疼的事情都会来找我帮忙,我也一直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有一天,一个老师要去做一个特别棘手的家长的沟通,他就希望我可以和他一起去,其实我自己对这个事情特别的犯怵,我也很恐惧这件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罕见的,就是头很疼很疼,就好像我一辈子中从来没有那么头疼过。
一开始呢,我想说一定要撑住,我一定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如果我说我头疼临时掉链子,那我这个同事怎么办?其他的事情怎么办?后来我就是顶着这个头疼欲裂做了这个家长的沟通。后来还有老师跟我说,今天有一个什么什么事儿,你能不能做什么什么?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今天真的做不了了,我头疼快要晕倒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说不出这句话,我就说好,我回家就做。回到家之后我直接就倒在床上,没有办法带孩子,什么都没有办法干。
然后我在脑海中就冒出这个念头,哎呀,要不然我答应这件事儿我就不做了吧,其实不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头疼成那个样子的情况下,我就是没有办法给我的同事发信息说这件事儿我做不了了,后来还有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我还接了他半个小时的电话,我一句话也没有提,说我其实现在特别特别的不舒服。把这个电话挂断之后,我就突然开始反思我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这么做我一点儿都不开心,我病得很厉害,但是我还是要求我自己不能露出任何的脆弱,不能够不完成任何人给我的责任,如果我改天再做,是不是是真的就不负责任?
我的合伙人其实跟我在这一点上特别像,有一天她因为一些事情,状态特别特别不好,没有来上班,我给她打了个电话,你怎么了你发生什么事儿啊。她就哭了,最后还跟我说了一句:对不起。当时我非常的震惊,她自己明明状态特别的不好,然后呢,她还要下意识地跟我说了一句对不起,因为没有办法来上班跟我道歉,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我们对自己要求这么高,希望自己永远能承担起责任,这件事情到底合不合理?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种方式?
其实我们俩这种状态不好,当时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我们学社当时出很多很多的状况,就是经常有同学会闹矛盾啊或者怎么样,总之会发生很多的突发事件。然后一出事呢,所有的老师就会想,我得立刻去解决,我得立刻做点什么,如果我不做,这个事情就是我的责任。然后学生也特别的紧张,家长也特别的紧张,他们就会来找我们说老师能不能做点什么去解决。所以老师们也很紧张,他们就会把这个问题反馈给社长,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是社长嘛,重重的压力最终就会积累到我们这儿,大家都觉得每一天都是在疲于奔命的应付很多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和我的合伙人最开始说,我们一定要帮大家分担,一定要去把这个责任接过来,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俩其实都已经快崩溃了。
我觉得我们是存在一个对于完美的执念,就是说这个事情最后肯定是领导来扛,肯定是社长来扛,社长必须要知道答案,社长必须要表现得很坚强,要不然这件事情肯定就要崩溃,但是那天有一个学生就跟我们说,哎呀,最近学社这么多事,老师们还要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你们这样我们会更担心,你们也可以告诉我们,你们的脆弱。
也有学生会吐槽我们,说你们这些老师怎么那么不真实啊,你明明经常有学生会跟你们吵架呀,有学生会制造一些很尴尬的话题啊,然后你们都要装的一点都不受伤,你们一点儿都不尴尬,我都替你们尴尬,你们能不能真实一点?
那个时候我就突然想到,我们老师把自己伪装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这种完美形象,到底是为了什么?好像有一个假设是说,我这样做是对学生好,我告诉他我可以帮他扛所有的问题,你出现什么问题我都能够很游刃有余的去解决,我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学生却不把这认为是一件好事。他们认为,老师活得这么假这么累,都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心情,那我也不能勇敢袒露我自己的脆弱,我也不能勇敢的说:”面对这个情况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希望有人能够帮帮我。”
有一句话是说老师就像是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我这时候突然醒悟到说,真的是这样吗?老师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完美的形象,然后不断的消耗自己,用自己的所有去点亮学生,学生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这种感觉,同时我作为老师我也一点儿都不喜欢这种感觉,那为什么我还要坚持这么去做呢?这个时候我就读到一句话,是《教学勇气》这本书里说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我觉得其实这句话不只局限于老师,我认为真正好的父母也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父母不是只去给孩子报班或者找解决方案的,真正好的教育也来自于父母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我发现我要求自己是一个完美的社长,完美的领导,完美的老师,完美的父母,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的一些做法,它确实是一种不会让我变得更好的执念。比如说我一直认为,我必须要知道所有答案,其实是假设了我身边的人都不如我厉害,他们都不如我能解决问题,那他们就必须把问题都抛给我,这样才能显示出我是一个优秀的人。但这样的想法对于我的学生,包括我的孩子真的是好的吗?当他们发觉在我心中,他们永远都比不上我,这个不是与我想要他们变得更好的初衷所违背的吗?
所以说我的这种执念其实影响了我自己的自身认同与我的完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开始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我们就会更勇敢的去跟学生说,哎呀,遇到这个问题我也很头秃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其实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说出口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我很担心学生会说,社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还在这儿待着干嘛,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反而孩子们的状态更好了。
比如说,我们当时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有住宿生,夜里有同学打游戏会打扰到别人,就有学生提出说,能不能我们设一个晚上可以熬夜的房间,让这些会发出声响的同学到那儿去,这样睡觉的同学就不会受到打扰,那些不睡觉的同学也有地方可去。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呐,那我得额外找值班老师去看着他们呀,如果他们半夜在别的房间发生什么事情,不是很恐怖吗,所以我的第一倾向是要否决这个方案,但是后来我想了想说,我想不到方案,不代表同学们想不到这些方案,于是我就换了方法说,你们有这个想法特别棒,但是我有这样那样的担忧。
结果这些同学说,原来你担心这个呀,那我们可以去做一个方案,看看怎么让我们同学能够自主管理,不会给老师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我们自己能达到这个目的。结果他们就花了一周的时间去做了这个方案,非常周全地考虑到了老师的需要,同学的需要,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好多的措施,怎么样可以保证这是一个可行的、给所有人带来方便、而不是牺牲老师去照顾同学的一个方案,最后也通过了。
后来我们就越来越多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当老师真的遇到一个情况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的时候,我们会更直接的跟同学和家长去说,我现在遇到什么什么困难。我们原来预想的同学和家长,他们会特别的无助,或者说特别的失望,但这种情况根本就没有发生,他们反而会更加地理解我们,也给我们释放了特别特别多的善意。
以前我们就发现,同学们有很多的苦恼,比如有的孩子他明明心里对别人有很多的意见,他就是不愿意直说;有人和别人闹矛盾了就是不能够跟人家表达呢。我们反复去跟他们说,你应该说呀,你应该表达,他们就是不做,后来我就发现,其实我们成年人根本就没有去给他做示范。
我们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先去掩藏自己的脆弱,掩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拐弯抹角的去表达,甚至不表达。同学都看出来,我们一点儿都不勇敢,还要装出很勇敢,很胸有成竹的样子去做任何的事情,那么在没有成年人给这些孩子做示范的时候,我们凭什么去要求他们做我们都做不到的事呢?反而当我们去勇敢的表达自己了,去让自己的身心更完整了,不用一些莫须有的标准绑架自己的时候,这些孩子们也更愿意去表达了,所以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根本就不是我们提供的一些理性上的方案,方案他们都懂,他们需要的是看到榜样,看到有人真的这么做,而且成功了。
04改变自己,做波澜不惊的水面这个就回到当我们说追求完美的时候,必须要区分开这里边积极和消极的动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说当我们通过一个水面看月亮的倒影,如果这个水面非常平静,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全貌,而如果这个水面上布满了波澜,我们就看不清月亮了,只能看到这些波澜。在这里月亮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孩子的真正的需求,那这个水面其实是我们自己作为父母或者老师的内心。
当我们抱有这些执念,必须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达到我的目的,我必须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看到我的月亮的时候,反而这个水面是充满了波澜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变形的月亮,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办法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心中的执念,只有当我们的水面是波澜不惊的,我们放下了所有的执念,这个时候反而是才能看到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才反而有机会去支持他们做到更好。
我最近特别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在我们老师的微信群里,有一个老师转发了一个ta和ta妈妈的聊天记录,这个妈妈经常就是很小心翼翼地向孩子,也就是我们这个已经成年的老师,问ta一些问题,怕ta过不好。但是这位老师都会很不耐烦地把她怼回去,然后这位老师心里其实是有烦恼的,但是ta跟妈妈沟通也并不顺畅。但是这一天ta突然有了勇气,跟妈妈非常平静的说,其实你有什么担忧你可以直接跟我说,你不用拐弯抹角或者道听途说,我也应该跟你开诚布公地讲我的情况而不是发脾气,这样对我们来说是更好的母女关系。这整个的对话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我都做不到和我的妈妈能够这么开诚布公,而且又不带任何情绪地去讨论彼此的关系。然后我们这个老师就说,这个就是这份工作带给ta最大的收获。
这个老师的分享让我特别有感触,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困境是很相似的,每个人都有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纠缠不清的情绪,因为这些情绪而导致我们没有办法更加的亲密,没有办法更好地袒露自己,也没有办法更好的求助。我们最开始其实是想帮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去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也看到别人的需要,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其实老师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蜡烛去消耗,而是通过让自己越来越内心充盈而影响到了别人。
我记得大概半年前和我们学社的心理老师聊天,当时我聊到一个学生,我说,哎呀,ta现在这个状态特别不好,然后我又觉得我做不了什么,我就是特别想要知道,两三年后ta状态能够比较好,能够在追求自己目标的道路上,如果是那样的话,现在我熬过这些目前的等待就是值得的,但是我现在真的觉得做不了什么,所以我觉得面前是一片黑暗,好像在通过一个黑暗的隧道,我不知道尽头是什么,当时我非常的焦虑,结果心理老师就说,说不定你的这个学生也是这样的感受,你是共情到了ta的感受。而你共情到ta的感受本身就非常的珍贵,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这么做。
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因为我当时觉得我没有办法给这个孩子提供任何的解决办法,能够帮助他度过难关,但是,这个心理老师告诉我,你能够感受到ta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礼物了,你不需要再做更多的事情,因为这本身就是他的人生。
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学社的孩子特别不希望我们夸奖他们,他们经常会说我是个垃圾,我一无是处,这时候我们老师会更倾向于说,你不是垃圾,你很优秀,你这儿好,那儿好。结果他们都特别的反感,他们就说你不要夸奖我,你夸我也是假的,不管我们怎么特别努力的去证明,给他列出证据,说你就是好的,他们也不愿意看到。
其实我们不是必须夸奖他们的,我们还可以说哦,那看来你对自己的要求挺高的,看来你确实觉得自己目前没有什么优点,可能看到他的这种心情比强行塞给他一个夸奖会更有效。因为夸奖好像是说我想要递给你一个解决方案,让你从另外一个方式看待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共情,说你现在确实没有办法用别的方法看待自己,这点我也接纳,这其实是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
05
每一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不完美的勇气。
在追求完美的这个过程中,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在这条道路上谁是英雄。我以前会认为对于我的孩子来说,我是英雄,我能替他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我是英雄,我能提供给他所有最好的方案,其实这是把聚光灯放在我自己身上,我没有办法想象这个孩子不是因为我而变好,我假定他们一定要因为我而变好,但是最近这个执念就被打破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自己都可以是英雄,每一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如果说我想要对别人有任何的影响,我所需要做的就是让我自己更好,让我自己更完整,更能够表达我的情绪,更接纳我的需要,更好地袒露我的脆弱,这个就是帮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的最佳方式。
如果说追求完美是人的本能,那放弃执念接纳不完美就是一种选择,我们常常会觉得给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方案,提供更多的答案是一种选择,其实我们不去做,我们不给孩子提供这些其实也是选择,我们都是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不去跟随自己的执念说我一定要做什么才能让孩子好。有时候我们只是关注自己,消除自己心中的执念,就能够看到心中的月亮,能够看到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孩子成长的途径,能够看到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这个就是一种非凡的勇气。
06
一则关于“不完美”的小故事因为今天是平安夜嘛,所以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这个是我们学社的一个同学给我讲的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有一个长得很丑的小怪物,他一直希望找到一个神奇的四叶草,能够让它变漂亮,但是它找啊怎么都找不到,直到有一天它发现这样不断寻找的自己就很漂亮,它喜欢上了现在的自己,再也不需要四叶草了。
我觉得这就是这个同学对于不完美的勇气的阐释,那也把它送给今天在平安夜来听这场讲座的大家与大家共勉。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同时,在马上到来的新年也可以获得一个更加勇敢的2021,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本周四 2020年12月31日家长社区线上分享第三十五期听悦谷学习社区工作人员郑延礼聊学习是人类的核心本能
更多关于一出学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