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ork at home丨无关疫情的家庭办公

ECHO 回响之外 2023-02-07



 ©



ECHO

洞见X在家办公



近三年的新冠疫情,随着广州等大城市的陆续解封,终于走向全面有序开放,但它带来的改变,仍将持续很久很久……


我们聚焦的并不是疫情或别的原因引发的短暂居家办公,而是出于职业选择,或者对于自我工作方式的重新定义,将“办公空间”挪到家中的人群。他们身上的创造力,与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探讨打破了传统工作需要聚集才能高效的魔咒。他们对自我的深入了解,让我们看到走出舒适圈追求自己所爱,也能造就“谋生”之外的深层意义。



巴西 Rosa 公寓   © Júlia Tótoli

设计公司:CoDA arquitectos  





从2017年起,汤蓓佳便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全职从事ZeroWaste Lifestyle(“零垃圾”生活方式)的推广工作。她在2016 年发起的GoZeroWaste(零活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零垃圾生活实践者社群,致力于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更多人开启零垃圾之路,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工作坊,向公众倡导可持续生活的理念,鼓励大家采取积极的行动,选择对环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



汤蓓佳

GoZeroWaste(零活实验室)发起人,零垃圾生活实践者和倡导者,现居北京


何时开始在家工作:2017年8月

每周在家工作时长:30小时

工作日工作时段:9:00-11:00/14:00-16:00/19:00-21:00



如今,汤蓓佳生活在北京郊区的一座小院里。在“归园田居”的环境里,她依靠线上办公带领GoZeroWaste成立了7个全国社群和22个城市小分队,并举办了许多相关主题的活动。对汤蓓佳来说,在家工作就是拥抱生活,零垃圾的生活本身即是她工作的一部分。“随心所欲,喜欢探索”,如她的先生对她的评价,汤蓓佳的实践正是对未来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汤蓓佳书房里的大部分物品都是二手的:书桌、椅子、书柜、书、文具、打印机、榻榻米地垫、灯、灯罩(用一顶破了的草帽改装的)。©汤蓓佳



Q:你是如何接触到 Zero Waste这种生活方式的?以此为业的这些年,对你来说影响最大的几个节点是什么?

 

T:2016年9月,我偶然间看到一篇介绍美国零垃圾女孩劳伦·辛格(Lauren Singer)的文章,第一次听说Zero Waste这个词组。第二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录了自己当天产生的部分垃圾,第一次思考我的垃圾与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由此,踏上了零废弃生活探索之路。


2017年4月,我忐忑地举办了第一次线下活动,在北京的一个市集上介绍零废弃生活方式。当天,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善意和鼓励,成立了GoZeroWaste的第一个微信群,迈出了社群运营的小小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018年11月,我搬到村里生活。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只是出于对田园牧歌的向往,而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对可持续生活的理解和实践落地到一个实体空间中,真正地拥抱“生活’本身。这几年里,我一点一点将小院收拾成我们喜欢的样子,也在这个过程中跟着小院一起慢慢成长着。



图1:GoZeroWaste苏州小分队植物染手帕活动

图2:GoZeroWaste长沙小分队零废弃野餐   ©汤蓓佳



对汤蓓佳来说,工作本身就代表着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个季节伊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当天),她会更新这个季节的家庭作息表,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作息安排。比如起床、睡觉、吃饭、工作、读书、家务的时间。汤蓓佳的一天一般从5点开始,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一个时间段集中处理工作,其他大部分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Q:GoZeroWaste目前是怎样的工作模式?由个人成长为“团队”,你收获了哪些技能?请分享一些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经验吧!


T :GoZeroWaste目前有三位核心工作伙伴,分别居住在北京、洛阳和广州。平日里我们主要通过微信沟通,每周开一次会,聊聊工作和生活。另外,GoZeroWaste还有50多位志愿者,分散在全国各个城市,负责运营城市社群并组织同城活动。

有了团队后,我最大的技能突破是学会了寻求帮助。以前所有工作都一个人扛下:写推文、编辑排版、策划活动、设计海报、联系场地、管理社群、洽谈合作……虽然乐在其中,但偶尔也会感到孤单疲惫。有了团队之后,我在这个温暖又安全的支持网络中感受到相互支撑带来的踏实感,于是慢慢地向伙伴们敞开自己柔软甚至无助的一面,允许自己“不会”,允许自己“做不到”,允许自己“需要他人”。


Q:选择在家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T:作为生活方式倡导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工作。我此刻居住的家,就是完美的办公场地。在家办公,工作事项大多都围绕微信开展,随时都能切换成工作模式。同时,只要放下手机、合上电脑、从书桌前起身,下一秒我便从工作场景进入了假期模式。家人的陪伴、狗狗的拥抱、厨房里的瓶瓶罐罐、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这些一抬头一伸手就能够着的日常,让我无比留恋“家”这个办公室。



汤蓓佳生活的小院  ©汤蓓佳





电台主持、乐队主唱、棒球运动员、新青年同行者主理人……思斯的人生经历充斥着各种精彩的可能性。在从事电台主持工作十年后,她决定全情投入到音乐中,延续童年时代便开启的音乐之路。如今她拥有3支乐队,也在市井与艺文共生的成都玉林为自己打造了一个Home Studio。


思斯

独立音乐人,现居成都。


何时开始在家工作:2021年3月决定从电台辞职时

每周在家工作时长:20小时左右

工作日工作时段:周一至周五/9:30-11:30/14:30-16:30



从大楼里的直播间回到自己的家,思斯切换的不只是工作场景,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脱离了传统打卡坐班工作的人而言,在家的工作与生活往往并无明确的界限之分。在这个新的人生阶段,作为职业音乐人的思斯正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工作之道。



思斯家的环境   摄影:Simon©ZSDC



Q:从电台主持人到独立音乐人的转型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S:转型很自然,就是做了个梦,梦见另一个我给我说“时候到了”。那是我做电台主持人整整十年后。我想接下来的十年,我得好好写歌了。于是我就这样做了。


Q:工作效率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S:我觉得是提高了吧。因为不用做一些在职场里不得不做但又跟工作本身没有关系的事情了。多出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Q:在家办公如何实现传统线下办公中的社交需求?从而更好的实现团队沟通协作?

 

S:可能由于之前的工作离人群太近,社交占用了我很多时间精力,对此我一直感到疲倦,反倒现在大多数时间跟自己相处,让我感到充实。音乐制作工作最大的社交可能就是乐队排练和创作交流,简单的乐队排练在家就能完成,更大的排练我们会选择去租赁排练房。音乐合作伙伴面对面交流很重要,很多的主题创作都是在一起jam的过程中完成的。实在无法见面排练时,我会直接使用软件音色先把编曲部分做好,等有机会现场演奏时再进行一次次调试,最终完成录音作品。



小小的家庭工作室需要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要满足办公需求。这就会使原本只是用来居住的家多出了很多额外的东西。在思斯看来,家居办公空间,整洁很重要。


她的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在空间上基本没有重叠,音乐制作的工作台和办公用的吧台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少占用的地方,但麻雀虽小却也五脏俱全,比如她的打印机,乐器和录音设备、不同尺寸和功能的音响以及各种电子产品,需要规划布置,井井有条的办公与生活环境,才能更便捷高效的实现工作与生活状态的转换。



思斯家设备、乐器    ©思斯



思斯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善于收拾的人,如果家里很乱会影响工作效率。她应对方式是每周请1-2次保洁阿姨,她负责收拾东西,保洁阿姨负责打扫,已经形成了很默契的合作形式。



Q:请简单介绍下你平常工作的一天吧!作为一个经常要多线程处理工作的“多面手”,你对此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S:我每天7点半就自然醒了,醒来后会花10分钟活动一下身体,然后上榻榻米喝一泡茶,再给自己做早餐,吃完早饭就开始工作。如果一天的工作都是创作,那可以在家完成。如果工作涉及一些社交活动,我就化妆且穿正式一点的衣服出门。


多线程工作时,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经常会被手机消息打断进度。我尝试过一个月不使用微信,只通过电话和短信跟朋友们联络,后来大家普遍反映实在太麻烦,也就只好放弃。目前我就是一个特别容易理直气壮地拖延的状态,因为手机总是指使我随时改变原有的工作计划。


Q:在家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你会选择寻找一处专用的办公场地吗?

 

S:我目前很享受Home Studio的状态,因为我的家可以满足我完成多数工作的需要。最重要的生产力是我自己,所以是否需要办公室和员工并不是我目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我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我自己管理好。我从一座大厦出来,不想再去另一座大厦了。假如有一天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扩大团队规模,我也绝不考虑写字楼。我希望能在烟火气和文艺气相融合的地方,有一座自己的院子。大家能呼吸,有植物自由生长的空气,做自由生长的音乐。人人相爱,人人都有好梦!



思斯家的环境    摄影:Simon©ZSDC





大学毕业至今,王煜芽都没有正式上过班。自嘲“毕业即失业”的她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状态,在过去5年里一直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在家进行着艺术创作。她的作品涉及插图、油画、泥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2020 年秋,她在北京 798 艺术区举办了泥塑插画装置艺术作品个展。



王煜芽

视觉艺术创作人,现居成都,作品涉及插图、油画、泥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何时开始在家工作:2017年夏

每周在家工作时长:最近是12小时左右

工作日工作时段:20:00-3:00/13:00-17:00



王煜芽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作品与生活,其中还包括不同主题的vlog(视频网络日记)。“温暖治愈”“柔软细腻”“浪漫有诗意”“用热爱点亮生命的维度”……朋友和网友这样形容着这位年轻的创作者和她的作品。这种流动在不同个体与王煜芽之间的情绪交流正与她在家创作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王煜芽家的环境  ©王煜芽



谈到自己五年的自由职业生涯,王煜芽认为对自我影响最大的是她选择一步一步用没有技巧的笨拙方式成长,在不断试错中做了很多创作上的新尝试。


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她明白了“怎样才能用视频把作品和理念表达得更清晰?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展示我想表达的质感?怎样才能用自己渺小的力量温暖到更多孤独的灵魂………”正是这种生活创作节奏,再加上朋友和网友的鼓励和温暖的故事,才让她有了现在的状态。



Q:很多人羡慕你这样的生活,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居家的自由职业,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W:我觉得在当代社会,任何人都可以有居家办公的体验,自由职业也未必只能居家。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办公场所和环境更随意,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已经有了居家办公的体验,只是自由职业者的居家办公,需要更清晰的阶段性规划和统筹规划,如果你是一位目标清晰且不会被居家娱乐生活干扰工作的人,那成为一位很棒的自由职业者的同时,你也是一位很专业的职场人啦。



谈到如何构建舒适高效的居家办公空间时,王煜芽表示,对于需要艺术创作的职业来说,居家不仅需要有舒适的工作台,也需要有挥洒颜料的小区域,她会不定期根据自己心态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办公和创作区域。



王煜芽的家和她的小猫  ©王煜芽



居家办公不一定要遵循传统的作息时间,但也要按时吃饭,让自己的生物钟习惯属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王煜芽的高效工作时间是下午四个小时和深夜的时间,所以她会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她的生活和工作从不割裂,生活中有工作,工作中有生活,在她看来,这也是居家工作需要有的心态。“庆幸的是,我的工作内容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我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居家生活也有很多紧密联系。”



Q:你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哪些工具?请推荐一些居家办公好物吧!


W:我在画画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颜料,也经常会把创作空间弄得乱糟糟的,画画的时候甚至脸上、脚底、衣服上、围裙上都会蹭上不少颜料,但创作的过程真的很快乐!即使油画颜料不好清洗,但拥有创作过程里的舒适感,在收拾的时候好像也没那么累了。最近我很喜欢用带吸管的保温杯,因为它不会洒也不会弄湿桌面和画,总之就是用起来很放心。另外桌上一定要有绿植!当我过度使用电脑后,它们会为我补充“绿色养分”大概是为了拯救我的眼睛和心灵而存在的绿色精灵!


Q:居家办公会不会有孤独感出现,距离人群越来越远?


W:我好像并不会,反而越来越社牛了。其实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我会觉得在自己舒展的状态里,呈现出的作品是更加令人舒适的。我喜欢通过作品认识新朋友和叙旧老朋友,很多合作,朋友,都是通过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相识的,作品像是我很信任的社交桥梁;如果是团队协作的话,我们会开启线上会议以及联网办公,大家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事情,其他的时间就自由安排啦。即使是在人群里,如果内心是封闭着疏离着,也会感受到孤独感,但如果自己可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环境里,内心会充满温暖喔,谁又不会不喜欢温暖的人呢?



王煜芽与她的作品   ©王煜芽



或许你曾经无数次向往自由的、居家的工作,却缺乏对自己居家工作状态的评估。新冠疫情的出现,让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体验了一把居家工作,办公室不再是工作唯一的最优选择,传统办公地点与时间正逐渐向混合工作环境、弹性工作时间、个人单兵作战转换。白领们开始在家中、在分散的共享办公室,甚至是咖啡店,远程完成工作。


旧的岗位在消逝、新的岗位在诞生,Work at home已经从疫情中的“急救包”,变成了疫情后的“家常饭”。那么,随着疫情渐渐过去,未来你又会选择怎样的工作方式呢?



 ©

编辑 | 申强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申强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豪宅先锋设计力 | 谢银秋:设计的逻辑、感性与禅意


霍尔果斯:荧幕中,现实里


人类造城记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