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之外
其他
回响TALK | 王斌:在土崩瓦解的时代,尽力缝合一点点秩序
我们的生活如何经得起推敲黑河:北方的想象张海华:在苏州古城,以「花溆」寻回记忆中的江南©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其他
我们的生活如何经得起推敲
©ECHO居住深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欧洲游荡,看了许多的建筑,从大型塔楼、办公、住宅、艺术画廊到宗教建筑,其中最让人心动的还是住宅建筑。因为长期关注在居住话题上,所以经典的住宅建筑成了我此行最为留心的地方。整个行程里相对系统地看了柯布西耶的建筑,它完全不是计划好的,只是一次偶然机会参观了柯布的建筑为之着迷,正好要去法国,所以从巴黎开始,一路往南法的过程中开始搜寻他的建筑。后来我又从南法回到巴黎,预约了每周只在周六开放的阿尔瓦·阿尔托的卡雷别墅。从柯布西耶的吉耶特住宅、萨伏伊别墅、拉罗歇别墅、莫莉住宅中的工作室兼居所,到阿尔瓦·阿尔托的卡雷别墅,加上令人震撼的星空教堂,我想谈谈我的感受——反复确认后的幸福感。《幸福的建筑》是阿兰·德波顿的书名,他是一个英国作家,并非建筑师。在书里,有一段关于幸福的建筑美好而具象的描述:“建筑要求我们去设想幸福也许经常具有一种朴素无华、反英雄主义的特质,它可能就隐身于在旧地板上跑过或晨光倾泻在一面灰泥墙上的那一刻——那些平淡无奇、稍纵即逝的美的场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它们上演的背景是多么灰暗。”一处建筑何以让人感受到幸福?或许它包括这几个要素:人与自然的距离和谐而亲密,空间功能简单而人性,既有着秩序的严谨又有着情绪的起伏。这一切有赖于建筑师以天赋和爱,站在新的高度解决了属于时间长河里的问题。在吉耶特住宅,看到了主人在百年建筑中的生活场景,我虽然体会不到其中艰辛的部分,但是她表达了生活在其中的幸福感。尤其是,那整面朝着庭院的窗户,被浓荫遮蔽,整个空间被染上一种淡淡的绿色,餐桌的位置向外望去是一扇小窗,窗外墙壁上的爬山虎在秋色里依然浓绿。这些都是极其日常的场景,但被置于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之中,又多了些动人的成分。在这个房子里没有大尺度的东西,无论是结构、家具、风景、开窗,在人的视野范围内都是刚刚好的,因此被包裹的安全感和与城市的适当距离,让静谧从空间蔓延到人的心上。在萨伏伊别墅外坐了很长时间,只是看着这个建筑,优雅的外形,又极其严谨整齐的立柱,人在其中穿行,光影对其无碍,开阔的草地被大树合围,光是坐在那看着,久久看着,就一度一度泪目。美好的东西就这样存在即可,你对它没有任何期待、要求或者是想去改变,你只是感激它的存在,让你有这一次体验,让这么多人能赶来看它,它久久散发着自己的能量。后来在这空间里行走,想起之前与建筑师朋友聊起的“建筑的透明性”,光线与空气的绝佳体验,多个图形的渗透,一系列空间的同时并置,在连续运动中不断改变的视觉感知,都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作为游客的我一遍遍在空间里行走。拉罗歇别墅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空间体量也相对较小,但是你能看出来建筑师极尽思考如何让小空间更加有趣,如何让人与自然更近。底层架空为花园留出空间,顶部的露台花园在资料里显示主人非常喜爱。柯布精心设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停留观赏或者是走出去互动。我们对着空间里的斜坡讨论了许久:为什么柯布要做一个坡度如此大的坡道?当我第一次从坡道下来时,我以为自己的体感出现了问题,有种危险性存在,只能是故意而为之。为了印证我的体感,我站在那观察了好几个游客下坡道时候的状态,发现大家与我感受类似,一路小跑着或是扶着栏杆紧张走了下来。我情愿相信建筑师故意改变了人与空间的互动方式,增加了一种独特的体验感。也正因为这一个突如其来的体验,让我觉得这个空间极为有趣。之所以在这篇居住观察中提及星空教堂,是因为在这里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洗礼,它看似是宗教建筑,却远远超越了宗教性。当光在孔洞里闪烁,从顶上射下、爬上墙壁、缠住地面,当我们透过摄像头看到整个空间里弥漫着红的黄的蓝的光,我们也被笼罩其中时,你能感受到在苍茫的宇宙中,作为一个微小存在的人,就这样立于其中。无限的苍穹在与我对话,他说,你渺小,但你真实存在,每一个人都渺小,但每一个人都存在。那一刻,你回到了孩童的状态,只是感受到存在,没有其他的分别之心,就是一种快乐而天真的情绪。朋友开玩笑说,本来以为是一次建筑游学,没想到是心灵救赎。那建筑是真实的,触摸到真实的墙壁,脚踩在真实的地面,光影让其丰满,自然让其广博,我们观看感受,但前提是放下自我,把自己完全托付出来,那善意的纯粹的心必然能感受到幸福。最后一个前去参观的住宅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在法国的唯一一个项目——卡雷别墅。它坐落在一个迷人的乡间林道里,周围是石头房子,田园坡地围绕,一切都仿佛沉睡着。围绕房子一周,自然就像是房子的庇护者一样,环拥着它,逐渐倾斜的屋顶与坡地完全融合。步入室内,大跨度的弧形顶面向下延展,人也顺着宽阔的台阶来到起居室。一整面墙的大窗户朝着草地、山丘和森林打开,站在窗前,耳目尽享声色景致。脚步缓缓移动,自然也缓缓在面前延伸。整个空间被温暖的芬兰松木包裹,面朝着开阔的风景,家就像是一个鸟巢,你所获得的感觉极为真实。建筑师完全消失在他的作品里,没有意志,没有话语,他只是让你去看眼前的风吹动了树,自然平淡无奇可又治愈一切,时光甘愿驻留在这里,人可以毫无保留的在这里成为自己。整个住宅最让我感动的是,阿尔托极其细致的细节设计,大量的灯具垂坠在每一个设定好的地方,这些灯具来自于阿尔托为卡雷别墅专门设计。卧室里每一个步入式的衣帽间,从收纳的形式、柜体到五金也是阿尔托设计。靠窗的矮坐、书桌的一体化、岛台石材与木的结合、门的不同形式的拉手……许多微妙但实质的细节被考虑到位,我相信在恰好需要的地方被照顾到位,是一种最为温暖的幸福感。我无意于对比柯布西耶或者是阿尔托,也并不偏好于某个人,但是每一个空间都让我幸福和心动,这个感觉是真实的。柯布还有诸多住宅建筑到今天依旧为私人所有而不能参观,我们前去参观的几个住宅也都将近百年了。此前,在资料中反复被提及的一句话“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句口号横行全世界,以至于不到现场你根本感受不到机器背后的感性力量。中国房地产轰轰烈烈发展的这些年,建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住宅,每一个购房者都面临着空间设计的需求,但是往往一个房子住了5年、8年就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生活了,不简简单单是囿于使用面积,最根本之处在于我们对居住思考的深度不够。我所参观的这些经典住宅,功能都极为简单但又有着细致到变态的人性考量,不像我们今天一提功能就开始谈共享区域、冥想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红酒雪茄区……生活没有范式,空间也没有功能模版。回归到人真正的需求时,你只不过需要一处安放身体的地方,而身体感受到的生理性舒适和精神性愉悦从何而来?虽然“以人为本”成为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说法,但论细腻程度,百年前做到的,今年依然难以企及。如果说,在这个同质化、内卷的时代,住宅设计还应该走的方向,那就是真正的深入研究。人的每一个生理和心理习惯对应到设计上意味着什么;如何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人长时间呆在家里;如何放弃装饰化以克制的手段发挥设计价值,而不是为了市场化的销售目的;如何让人真正与自然产生链接,感受生命的力量……对于居住者来说,或许是时候自省,并做出努力了: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曾经身处琐碎的、贫瘠的、干涸的沙漠之中,如果要走进生活的绿洲,首先要明白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了,只有不断更新的自我,才能拥有一个充满创造力、趣味、自由、爱和生命力的家。
其他
张海华:在苏州古城,以「花溆」寻回记忆中的江南
©ECHO江南的原力“我想把小时候对苏州的记忆融合进来,那时候我们会在船上买菜,在运河边洗菜洗衣服。夏天会去河里游泳,捉鱼捉虾。我喜欢雨后的小巷,常常想起陆游的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水、小巷、街道与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一起的,这种生活状态现在已经完全隔离开了。我们现在家就是家,从家里出来就不属于生活。我想记忆里的感受在这个古城的酒店里体现出来。”设计师张海华说。在全长403米的大儒巷行走,很容易错过「花溆」,在这处熙熙攘攘的旅游街区里,它过于隐蔽。推开古朴的门,一颗粉色紫薇开在墙边,青苔上落满花瓣,偶尔一片两片悠悠闲闲地从枝头飘下。玻璃屏风遮挡着眼前的景,只印着朦胧的光影,人的心也跟着宁静了下来。张海华的最新项目「花溆」,一处位于苏州古城区大儒巷的精品酒店,与平江历史街区仅几步之遥。他将原先三栋单体民居,改造成江南围合式院落建筑。作为出生于苏州的他来说,能够以当代的设计为古城带来一处度假酒店,让游人感受真实的江南生活,是一种得偿所愿。在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中,重新思考看不见的地方感,挖掘江南原初的生命力,对于思考设计脉络又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明代画家沈周说“吴之为国水所涵”,
其他
沈周:在石头上耕作,山静日长
©阅读沈周是一个极愉快的过程,他画画,也写诗写文章,他写别人,也被别人写,你可以从许多个角度进入他的世界。只觉五百年只是一瞬间。比如在某个无人的夜晚读到他《夜坐图》上的《夜坐记》,不禁感叹,“性喜夜坐,摊书灯下”,这不就是我的生活理想吗?“一灯荧然相对,案上书数帙。漫取一编读之,稍倦,置书束手危坐。久雨新霁,月色淡淡映窗户,四听阒然。盖觉清耿之久,渐有所闻。……余性喜夜坐,每摊书灯下,反复之,迨二更方已为常。然人喧未息而又心在文字间,未尝得外静而内定。于今夕者,凡诸声色,盖以定静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发其志意如此。”沈周
其他
居住手记 | 背靠城市,投身湖泊、丛林和村落
©LOCATION:上海HOST:艾草几年前,在《乐活》杂志的一次访谈中,我们以“城市生活逆行者”自居,寻求避走山野、临溪而居的生活,但实践下来,确实有“乌托邦”一厢情愿之嫌,尤其是,远离城市意味着远离多样的美食、美妙的戏剧和有趣的小店,这使人纠结。我与太太都在农村出生,在城市生活久了,越来越关注乡居生活,渴望回归自然,这是一种个人意趣的选择。我们一直对建筑有兴趣,研究过库哈斯、柯布西埃、安藤忠雄等大师的作品,造访了莫干山、大理等地的很多民宿,我们尤其喜欢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栖息在森林的鸟鸣和溪流的回响中,令人向往。后来,我们选择了这套位于朱家角古镇的房子,作为与理想生活的一次妥协。这处居所,离上海中心城区不到四十公里,位于古镇一侧,古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气息,周围的郊野有湖泊、丛林和人烟依稀的村落,随处可以看到耕作的稻田、捕食的鹭鸶、浣衣的女子。做出这种选择,跟我曾经在洛杉矶短暂生活过一段时间有关,那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城市的认识。我们习惯思维中的城市形态就像上海一样,繁华、拥挤和密集,但洛杉矶是另一种样板,它是一个发散性的城市,很多人选择住在距离downtown一小时车程的郊区。这给了我们转变生活方式的一个启示。如今我们所在的这个区域,正好也是距离上海城区一个小时左右车程,这既能让我们维护好与城市的关系,享受城市生活繁荣的一面,又能保留相对自然的生活方式,可以自由行走在树林、河岸、田野之间。我们请“FF”对这幢几乎已经融入到森林里的房子进行了整体改造,把它命名为“安所”,英文名是“ANSWER”,作为我们余生安心栖息之所,也作为我们生活孜孜以求的答案所在。二十几年前我曾经被漕溪北路上的的一家北欧风的家居店所惊艳,当然也对昂贵的价格印象深刻,后来第一家宜家在上海开店,我们是第一批顾客。再后来我去北欧访问,在丹麦的酒店里看到那种极简又有品位的设计,就成为我们一生挚爱的风格。后来我们虽然换过好几次房子,也一直都是简约的设计。从七八年前接触到“断舍离”的理念后,我们就开始控制购买物品,果断舍弃原来的一些东西,或捐或扔。我们崇尚“三自一生”的生活精髓:在“自然、自由、自在”中寻求到生活的真趣,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理念。住进来8个多月了,不出所料,这幢住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居住质量的改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嬗变。在极简的居住空间里,零落着许多从云南山区辗转而来的桌椅,质朴而粗犷。我们的生活也变得简单,各种的“断离舍”使物品几乎藏匿于无形,设计师也充分考虑了储藏空间的容量,我太太也维护得很好,让整个房子随时看起来干净整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地躺下了。”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开篇,也描绘出我们当下的生活节奏,我们在深蓝色的夜幕中睡去,在鸟语花香中醒来。早晨太太起得比较早,会给我们准备好早餐,我们的饮食比较清淡,偏于山芋、玉米等粗粮。晚上下班回来,晚饭后我们一般都是散步、运动,也会去划船或者骑自行车。呆在家里的时间更多了,我最喜欢的空间是我的书房,里面有一些小的收藏,还有几千册的书。在原来的房子里,我也有一个书房,但是面积不够,很多书只能放在箱子里。如今我可以把它们自由地铺展开来,这些书是伴随着我成长的,很多是反复研读过的,它们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个空间也像是我的自我能量空间,有时难免有焦虑的时刻,回到书房,面对着整墙的书籍,内心慢慢会安宁下来,人的底气也会充足起来。太太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庭院中,修剪、浇灌、培土。我们种植一颗橄榄树作为迎宾树,种植了一排沙生植物作为入门风景,种植了一颗蓝莓满足口腹之欲,还种植了各种树木和花草来点缀这套简约的房子。在屋顶的露台一侧,我们种植了番茄、丝瓜和茄子,甚至还有两颗红红的辣椒。我们建造了一座面包窑,当炉火生起,孩子坐在一侧,双手支在膝盖,托起腮帮,那柴火的明亮,可以照耀星空。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也变得更加纯粹,一本书籍、一场电影、一次聚会都令我们神清气爽。房屋北临一条大河,傍晚时分,我们经常划着一条火红色的双人皮划艇巡游,驶出百米远,更是一条辽阔的河流,两侧是茂密的芦苇,栖息着一群群白色的水鸟,停船在水中央,晚霞红遍,清风徐来,那确实是被自然治愈的舒缓时刻。——项目地点
其他
水,进入中国文化的密码
©水是进入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孔子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儒道殊途,但对水的喜爱与阐发是高度一致的。那么,水的魅力究竟何在?水与中国文化,又究竟擦出过怎样的智慧火花?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符号性的理解,而应该回到那个水机与文心交织的世界。人类学家洛伦·艾斯利曾说:“倘若地球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今天,人类正在火星上寻找水曾经存在的证据,科学家可以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探究水的特性与功用,大众关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但是我们直接使用自己的肉眼肉身,从水中获得的美感、智慧与诗意,却几乎消失了。《莲溪渔隐图轴》明
其他
耕图设计 郑军新作 | 在漫长而寂静的海岸边,造一处空灵的度假居所
©海边的天空澄澈广袤,漫长的海岸线,涌起的波涛拍打着沙滩,发出声响,继而归于短暂的宁静,等待下一次伏起的浪。明朗而灿烂的事物总是能慰藉人,生活在阳光下流逝,我们可以从这一切的风、光、植物中捕捉——烦恼琐碎的日常在这里重新回归到一种简单,万物皆纯粹地呈现于眼前。飞翔的海鸟轻盈如空气,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切换到一个新的时空,让思绪停顿下来,对一切事物的细致感受都能使我们变得淡然。世界无限丰饶,当被最简单的自然融为一体时,一切都更加宁静、单纯、松弛。在这个空灵的居所里,起伏的海浪、绵软的沙滩、缥缈的雾、无限的光、柔软的云,甚至是浮动的影都以无形的样貌融入空间的设计中。自然突破了形体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它内在的力量将吸引着人不断探索。这是设计师希望为L先生一家呈现的完全不同的海边度假生活。项目原建筑寄希望以中式宅院容纳海滨度假生活,还原江南院落的婉约风姿。而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希望去除风格的符号限制,放弃对有形之物的追求,以更加空灵的状态,让人回归内心的松弛。当过载的信息充斥着我们有限的心灵之后,仅仅“放下”就是一种满足。以“流动性”重塑空间状态,让空间轻盈得如同一缕拂过的海风,设计为空间还原了一场梦境——柔软而缥缈的生活里,天空和海水一样明朗,在梦幻的纯净里夹着悠悠的波纹,泛起的白色泡沫旋即覆灭,潮水涌起又退下,我们在这里消磨难得的时光,内心回归海岸般的宁静和宽广。在设计师郑军看来,理想的住宅空间应该是平和、宁静、自然、简单、私密的……让空间的装饰性降到最低,化零为整,以开放的公共空间催生人与人的情感互动,减少对视线和光线的阻碍。在一片留白的空间里,树影、云影、花影、月影走进来了,情感就寄存在这简单清新的氛围里,万物是真实的,人也是真实自由的。整个公共空间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景观与人的心境相融合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体验,氛围的感知。在功能上涵盖了入户玄关、客厅、中西厨、餐厅等主要区域,通过结构、开合、肌理、光线、空气、色彩的处理让空间更加纯粹。以借景的方式增加空间层次,弧形的洞口犹如一个画框,截取着生活中最生动的画面,或是空间中无人打扰的宁静、或是人影行走的轨迹。通过这一处开口,空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空气与光自由流通。楼梯下方以不锈钢制作的艺术凹镜,表面被切分成一个个碎片,它反射着人影,又将影子分解,产生一种幻觉。人在楼梯上行走,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又不似真实的影子,一切的真实都被解构了。它就像是空间的一种隐喻:被人忽略的普通事物和日常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凝视着凹镜下方的石头和柱体,海浪无止尽拍打沙滩的图景在脑海里铺展开,隐藏在海水里的石头不动声色地生长在那里,浓缩着山水的意蕴,所有的事物既指向外部世界,又指向内在自我。源自于自然的温暖、恬静和淡然,是空间想要表达的气质所在。在一餐一饭里,自然的底色是其背景,简素之上承载着的是生活无穷的趣味、真实的人间烟火和动人的色彩。禅宗所说的瞬间即永恒,就是将时间性抽去,让事物不为时间左右,从而寻找生命最本质的真实。一日的时间流逝、四季的更迭变迁、动与静的起坐行为中,一个空灵寂然的空间,将人从现实中拉出,从而获得平静与自由。杉本博司拍摄海景,他说,全无可看之处却正是可看之处,当人凝视着摇曳的波涛时,眼睛很快会被另一个波涛吸引。再凑近看,会隐约看到波涛之中还有其他波涛,在更细节的部分会看到银色的颗粒,不过这种细微超出了眼睛的能力,但是当银色颗粒与光颗粒结合,能够穿透观者的内心。空灵与静谧、澄澈常常相关,就像王维诗中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静则清、幽、远,在这个幽静的空间里,人超脱于现实生活,不为外物所困,在最自然的生活中获得自由。清晨,晨雾依稀时,光尚未清朗,整个楼梯空间像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慢慢,光沿着台阶开始攀爬,让一切都明晃晃起来,薄纱被揭开。庭院里的鸟鸣、树被风吹响、万里无云的天一起通过花窗涌入室内,真实的生活与我们迎面相碰。为改变原本中式风格的坡顶,对原结构重新处理,以切割的方式将内部呈现出来,增加了空间的结构感和趣味性。从视觉流动的空间,到心灵体味的空间,踩着台阶像是随着波浪往上翻卷。通过对光影的捕捉,让人徜徉于明媚素净的阳光下,绘制出动人的空间旋律,给人无限的遐想。海平浪层叠,远阔影摇曳。穿透时间的藩篱,脱离有形的世界,海存在于有限之中,而“无限遥远”则存在于人的想象之内。“我喜欢下着雨听着音乐,就像艺术创作一样去思考。有时候各种东西像魔幻电影,在头脑中交织在,我想要把所有的想象都呈现出来。有时候是跟设计相关的,有时候是内心当中的感知和体验。”设计师郑军说。被风翻开的书页,吹起的纱帘,紧挨着窗户直立的棕榈叶片,慵懒的沙发与柔软的地毯,漫无目的的脚步……一切可以极其日常,又可以充满诗意。当月亮将寂静和皎洁的光洒下,洒向那转而为墨色的水面,广袤无垠的天空和海岸线一齐消失,只有夜的风声和涛声在耳边回响,那是一种更大的寂静,而我们正栖居于安稳的“巢穴”之中。加斯东·巴什拉说,在家宅里,在家庭房间里,被庇护的人梦想着小屋、鸟巢、角落,这些他可以像洞里的动物一样蜷缩起来的地方。为个体打造的卧室空间就是这样一个属于自我的、舒适的、随性的角落。主卧延用了坡屋顶的结构,以简约的架子床延续东方意韵,又给人包裹感。纯净的底色之下将一些简化,以一种空灵的状态容纳一切思绪。垂坠而下的灯像是圣洁的白色花朵,轻盈而飘逸。床头「小房子」画作来自成都艺术家康妮。角落里的花卉艺术画来自于成都艺术家舒昊,他以一种缓慢而悠然的状态每天画叶子和花,这种纯粹的创作态度与设计师的理念相吻合。孩子的房间在纯净之外增加了更多灵动有趣的色彩,在大海这个充满原始性梦想的地方,以一种热烈、鲜明的态度,召唤孩子去探索,去畅想。每一次来到度假之地,日子仿佛翻开崭新的一页,不仅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似乎也充满着无限可能。我们在亲眼所见、所闻中深入观看倾听,获得感受、重新思考。植物、石头和器皿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个性,与人类相似,在自然面前我们更新感知体验,唤醒内在情感,当这一切都发生在居所里时,家就成为了承载心灵、情感和生活的容器。——设计单位
其他
回响TALK | 徐浪:找回曾经丧失的自然直觉
石匠路建筑师的炉边故事98岁女艺术家,独居荒漠尽头30多年,孤独至美中唐,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时代©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其他
中唐,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时代
©“我坐在岸边垂钓,身后是干旱荒芜的平原我是否至少该把我的国家整顿好?”——T.S.艾略特《荒原》在我的中年,走进中唐,即便说是偶然,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偶然。起初是要从古文中汲取资源,重新开始写文章,于是不自量力“以韩愈为师”。结果发现那些古文一定都不古,反而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后来是出于对园林和山水的兴趣,发现文人园林的观念可以上溯至白居易,而中国山水精神的一个关键开拓者,则是柳宗元。《宫乐图》(局部)
其他
“舒适”可能是个陷阱
©ECHO居住深处我采访过很多设计师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希望给居住者设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在回答中“舒适”是一个最常被提及的词。我试着为“舒适”描绘一幅场景:当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就像回到抵御洪流的堡垒,对于世界的惊慌逐渐缓释,落坐于那张舒适的扶手椅上,眼前熟悉的一切让人心安,与黑夜和解,窝进干净清爽温暖的被子里,身体仿佛消失,呼吸平缓睡眠深沉……或者是诸如此类令人身心获得抚慰的场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舒适”到底意味着什么,那追求“舒适”又是在追求什么?当“舒适”变成一种习以为常,更丰富的体验感是什么?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家让人产生依恋,这种依恋里是不是有比“舒适”更为复杂的东西?阿尔托自宅,1934-1935,侧立面与室内。©页景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一个新朋友S,她跟先生在徽州有一处第二居所的别墅。逐渐退隐之后,孩子们在外读书,日常没有工作安排,她跟先生便从北京前往徽州,这也是他们住在徽州的第三年了,除了夫妻二人,家里还养了一条体型健壮的狗。我问道:“住在北京家里的舒适和徽州的舒适有何区别?”她的回答让我颇为惊讶,细腻而深刻。S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北京的家是向内的舒适,你的房子可以做的非常高科技,但即使有个院子,人的生活一年四季也会被限制在房子里,因为自然环境不好。徽州刚好相反,所有的舒适是在外面的,人可以长时间在户外,你并不依赖于房子技术的先进,可以有很多美好的体验,去山水间、去村庄里,感受自然和文化带来的魅力。人不是房子的囚徒,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身心就会更加愉悦。最后她说了句,生命最大的意义是离开房子,家,适度舒适就好,人要走向自然。S位于徽州的家附近风景及家里的狗狗。©子溪当我们身处一个无限追求快乐的时代,也就意味着我们竭尽所能在排斥痛苦带来的消极情绪和体验。我们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例如智能的电子设备、自动加热座椅、电动窗帘、贴合身体曲线的记忆床垫……但是在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来看,吊诡的是,我们精神压力的增长其实来源于对舒适的追求。就像是人如果生活在无菌环境中,也必将被细菌给击溃。我的这位朋友并没有研究过心理学,但是在几年的乡村居住中获得了一个真知,人对于“舒适”的追求是自我实现中很小的一部分,而面临自然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和复杂性,是她拓展自我的重要方面。适度的舒适是当代生活的基本保障,在舒适之外有更多值得思考的部分。摄影师前田有步(Alfo
其他
孙元亮 X多睿诗苏州品牌展厅:江南精神,当代生活
©河岸边几棵树,不甚繁茂,生长在若有似无的土丘上,或者说它是几块岩石也无不可,远处的山也并不巍峨雄浑,轻描淡写,画面的中间被大片空白水面所占据。纤细的树下四根柱子支撑着茅顶的亭子,空无人迹。这是倪瓒一生所画的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应了苏东坡的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想象人进入这样的画面,万物在眼前展开,外在图景与内在精神不断交互结合,有限的空间被无限放大。这一切都成为设计师孙元亮为多睿诗(DORIS
其他
八旬建筑师的人生最后居所,不止于旷野
©ECHO创作人的家“在被世界遗忘的地方,度过最后的漫漫岁月。”这几乎是每一位深陷于城市起起伏伏中的新兴阶级所描摹出的理想未来。逃离钢筋水泥,在丛林中披星戴月,伴着日复一日的鸟鸣和海浪,生命或许在此刻才完成了向内的无限延展和人性的解放。今年年逾84岁的美国建筑师Peter
其他
张岱:当大厦崩塌,唯有记忆值得信赖
©“我梦见我从另一个(有众多灾难和混乱的)梦中出来,在一间回忆不起来的房间里醒来。愈来愈清楚了,一盏普通的小灯,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张铁床的脚、一把精制的椅子、关着的门和窗、一张空桌子。我害怕地想,我在哪儿?我明白我不知道。我想我是谁?可我不认识自己,这种毫无目的的不眠之夜将是我的永存。于是我真的醒了:颤抖不已。”——博尔赫斯读完《陶庵梦忆》,再读任何关于张岱的介绍文章,都觉得不称意。正如我们有了《红楼梦》,就不必再自讨没趣,从犄角旮旯里找些材料,去“还原”曹雪芹的生平思想。他们想要说的,都在梦里了,不,他们本身就在梦里了。和张岱生活年代差不多的英国人莎士比亚有一句话,“我们的本质也如梦一般”(We
其他
董波新作 | 当空间缄默时,能看见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美
©晨光不会唤醒任何巨大的事物,它在细碎里轻抚,在澄净自在的空间里,穿过所有可行进之地,生活如溪流淌出一条河沟。家尚未从浅浅的梦里醒来,待阳光阔步而轻柔地将人从睡眠中拉起,荒漠与大海才和家相分隔。松枝里包裹着的清冷香气,逐渐清晰地向人靠拢而来。从窗子望出去,树上还挂着上个秋天经霜的果实,如今又开出温柔的花。这风景去年与今年大体相似,约莫到明年也是如此,但每一次从纷乱的生活中捡拾诗意的片段,依旧如第一次站在这静默的窗前般迷人。就像任何一首好的诗歌里,都潜藏着生命力一样,好的空间里也流动着千变万化的活力。在设计师董波看来,好的居所是跟随主人的喜好、生活的动态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现代抑或是复古,只是视觉的传达方式不同。他更希望是从艺术、审美,从生活本身出发,让居所变得更成熟、更有气质、更有情绪,也更有能量,最终留住人的各种痕迹。这种痕迹是物的变化,也是情感的变化,它们让人与空间的关系变得更持久,更和谐。420㎡的室内面积从格局上分为两层,首层享有120㎡的户外花园和良好的自然光线,日常生活皆围绕此展开。地下一层是放松休闲的区域。在首层的功能建构中,通过调整卧室的开门方向,让三个卧室围绕公区分布,保证了公共空间动线的完整流畅。设计师以克制、平静的语调,在单纯、轻快的躯壳中,刻画了一幅动人的生活图景,告诉居于其中的人,空间不仅是让人观看,更是一种感受。设计语言纯净通透,凝练成静谧的自然之诗,以自由、不受束缚的方式引导人观看、聆听、感受和表达。极致简约的现代主义手法呈现出空间的理性和非日常性,而细腻的生活图景、松弛的氛围属于其感性和日常性部分,形成了无限的张力与共振。在这样的空间里,生活的主题是其本有的诗意,像打开窗让光线进入一样,我们将动人、广阔、复杂的经验置于居所中,空间即使只是低语,对人的渗透也是持久而深刻的,让人能越来越多的从中汲取能量。济慈曾写道:“耳朵听过的旋律是美妙的,但未被听到的旋律更美妙。”那些生活中的诗意如不可见之物,它们栖居于美的根源和本真之处,像巨大的岩石下的地衣般渺小,投下微不足道的影子,只有放下坚固的自我防卫,让身体投入其中,才能浸润。从进入空间开始,生活的剧目在我们面前上演。以入户玄关为中轴,客厅、餐厅、阅读区横向排开,回家的时刻便进入到了真实生活中:一日三餐里的烟火气弥漫成对于家的味觉和嗅觉记忆,架子上站立的书静待翻阅,被明朗的阳光所包裹的沙发邀请人入座,楼梯吸引着人继续深入空间内部……玄关简洁、有力,在黑色的背景之下,敦实的木质柜体与摆放的物品提醒着人,生活不是某一个短暂的时刻,而是用一种审慎态度雕琢而出的时光,它严肃而美丽、孤独而亲和。设计师为西厨区营造了一种轻松明快的节奏,自然光将一切罩上平稳沉静的气息,白日的喧嚣不值一提,水从食材表面流淌而过的声音更加美妙。生活有时节奏缓慢、几近于单调,有时又车遥马急,来不及喘息,但偶尔午后的一杯咖啡,便如倦怠水面的一丝涟漪,荡漾出美妙的篇章。经年累月,空间有时候变化甚微,生活其中的人很容易把家视作静止不动,如树木般稳稳扎根于大地,以此来度量自己的存在。但是树木会凋零,空间会生长,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样貌,光影变幻时间随之流逝。与时间的流逝相照应的是——永恒的美的力量。设计师以简洁明晰的线条传递空间的和谐,以内敛和克制力求让设计化为无形,而在细微之处将舒适性表达到极致。沙发完美适应交谈、阅读、放松甚至是睡觉;织物与肌肤触碰时的触感也被照顾到;点亮不同角落的灯具温暖内心。花瓶与烛台色调深沉,陶瓷盘朴拙而温柔。设计师以黑色榆木特别制作的柜子,优雅洗练,从形式与功能上追求超越于潮流的力量,表达一种远离喧嚣,沉浸于心,又与自然相连接的思考。对于生活的体验,要成为其中一部分,而不是仅凭观察和思考。放眼望去,所有的物品共同构成了舒适、宁静、和谐的空间氛围。真正的奢侈来自于感受和使用,在细微之处的自我观照,跳出自我进入万物,当事物与事物相互触摸时,人不再孤独。在房间里缓缓踱步,移动身体,循光坐下,日常生活的真实和丰富逐渐浮现出来。这种克制而谦逊的氛围里,是空间对人的包容性,凝练成一种历经时间而毫不费力的优雅。设计师以极致的舒适性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营造这一处歇心之地,站在窗前眺望万物,耳目沉浸于声色景致,享受每一寸微风吹拂着肌肤,暂时隐居于这个寂静的空间里。这里是阅读室,更是家庭共享空间,通过阅读汇聚家人、共度时光。一个空间一旦有了书,就进入了巨大的平静和沉思之中。设计师将阅读区安放于楼梯附近,让阅读不再是在狭小幽闭的空间里,视线可以向下延伸,向室外延伸。天空中流动的云,鸟儿悠闲的身姿,秋日的微风,都变成了可阅读的部分。在急速飞驰的世界里,慢下来的、共处的时光如此重要。黑色是一种颜色,又不是一种颜色,当光线照在上面,它就发生了变化。这朦胧的光像是温柔的细语,又像是一层面纱笼罩着物品,让一切更加静寂。在这种或明或暗的变化中,时间扇动着翅膀在空间里逡巡。空间的秩序性之所以能吸引我们,与人复杂的情感相映照。我们欣喜于接受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人造环境,从而让精神可以安放或憩息。但是这种秩序性不是被规训的,单调乏味的,它应有丰富的内在可以被阅读。地下一层自由而轻盈,旨在让一切回到更加自然随性的状态。设计师重塑了楼梯的独特张力,以木作包边强化线条,赋予其新生命,更具雕塑性,但又不远离日常生活,以可持续性重新思考设计的节制与平衡。在开阔而宽广的空间里,纯粹的功能反而可以承载更丰富的行为。空间为人而留白,却不需要刻意引导人的行为。不论是独处品茶,或是阅读全世界的壮景,抑或是忙碌于工作,一个人都可以在平淡无奇、最微小的事情里获得快乐。谦逊克制的空间便是承载这一切的容器。在白昼将尽的时刻,阳光平息下来、逐渐散去。用荷尔德林的话说,我们应该让“世间生活把自己抓住”。我们看见与感受自己,看见与感受所居的处所。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叶芝《当你老了》在夜里,在火炉边,音乐召唤梦境,静寂全在音符里。音乐带领我们触摸看不见的东西,感受四野的风,擦拭迷蒙的尘埃。有那么一刻,在万物冲撞的动乱中,充满喜悦地忘却自己,与所有的生命合一,回到自然万物之中。空间是流动的,随季节而变,随身体而变。庭院需要打理,劳作其中。书籍需要整理,双手规整收纳。衣橱凌乱,需要舍弃断离。在自己的家中下功夫,把身体和心思投入其中,让住宅展现出主人和它自身的个性。这样的住宅才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卧室是让我们的身体获得喘息的宝贵空间,加斯东·巴什拉阐述过,在家里,有很多我们各自喜欢蜷缩其中的狭小空间或角落。猫擅于蜷缩,所以它总能比人更为敏感地找到舒适的地方。《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画作中,深藏着梵高从精神和物质上对“归宿”的不懈追求,空间面积不大,摆放着木质家具。他说:“我只用了简约的素色,就像可丽饼的颜色一样。”在他的卧室里,“憩息”和“梦”以一种“绝对的安宁”的状态呈现。卧室空间的美感、光、气息都影响着身体的感受,以温暖的木饰面营造自然感,当夜晚进入其中,柔软而宁静的氛围能让人迅速沉静下来。睡眠区以最简洁的方式实现休憩功能,洗漱区充分实现衣物收纳和身体放松的需求。将生活的仪式感代入空间中,每一处细节都是对人的关爱。家是我们的一部分,渗透着我们的情感渴求和生理感受。它像巨大的肩膀,像密织的网,像粘稠的蜂蜜,将我们牢牢纳入其中。好的居所,是我们通往万物深处的一扇门,我们会持续在其中体验到愉悦。——设计单位
其他
“侘寂”征服世界从这里开始
©ECHO创作人的家即使过了几百年,宁静、古老的气息依然蔓延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大街小巷里。这几乎是一座被艺术包围的城市,随处可见的露天雕塑,街道两侧的古老公寓,在慢慢的时光中让每一位安特卫普人沉淀出一种与内在相连的生活哲学。1947年,出生于安特卫普的设计师、古董商阿塞尔·维伍德(Axel
其他
回响TALK | 周仰:想象是通往实在的渡口
图1:周仰收藏的《魔戒》版本图2:托尔金亲自绘制的“幽谷”(Rivendell),埃尔隆德之家,大海以东的“最后家园”,是精灵的领土,也是一处让旅人能暂获宁静和疗愈的地方。回响之外
其他
与一片湖景相邻,粗糙的、意外的、半手工的家
©LOCATION:唐山HOST:LiangOCCUPATION:大学在读00后男孩Liang的家,是一个4900㎡的大型别墅的一部分。计划新家的设计时他刚满18岁,作为美院艺术生,他希望居住空间有着浓厚的艺术性。居住的态度虽并不很明确,但对周遭世界的观察让他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第一次为自己规划一个未来居所,设计师佘汶奇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从21年开始设计这个房子,一切都很顺利,到22年因为疫情很多时间居家办公,我把之前的思考又颠覆了,有了全新的思考,重塑了内部结构,比如图书室、卧室,去掉了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改变了灯光设计的逻辑,同时也加入了半手工的逻辑,为这个空间做了很多家具……”即使是一个年轻的居住者,也应该带着审慎的态度去思考居住的意义。只有超越时间的内敛和宁静,才能让家成为他成长之路的力量源泉。这是设计之初,佘汶奇就明确了的。在整个六层建筑中,地下室是社交娱乐空间,包含泳池、健身、酒吧、聚餐;一层是正式接待、用餐和书房;二层考虑到未来家庭使用,打造了孩子们的卧室;三层将强大的私人空间属性发挥到极致,集起居、水吧、洗漱、衣帽、书房、茶室为一体,四层是私人收藏区。“空间性”与“时间性”,是设计思考的重点。在开阔的空间中创造安全感,留白而不单调,所有的结构、家具都融合在一起,整体氛围更加轻松和谐。消除内在的恐惧,让空间更具力量感。在流动的时间里思考设计,身处其中既能感知自然变化、体悟时间易逝,又能沉浸于当下,享受美好居住的幸福感。《回望手艺》一书中讲述,曾经日本家家户户都有柳编的行李箱,这种柳条并不是取自天然生长的植物,而是手艺人自己每年栽培,在不宜种植稻田的河堤旁种柳田,到了秋天尖叶紫柳就可以收割了,系成一捆捆来年春天再插回田里。为了得到笔直的优质柳条,得花功夫在尖叶紫柳不抽新芽的状态下伸长柳条。柳编艺人的工具非常简单,编制速度也很快。而如今,机器生产的塑料制品越来越多,柳编手艺人健在,但是柳编器物消失了,连通种植紫叶尖柳的技术也都一并消亡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同样迅速消逝了。我们无法再回到手工制作的年代,但是却可以在居住空间里用半手工化的方式,为家注入更多温度。设计师将这种半手工的方式作为重点,突破常规的设计惯性,以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非对称式的、粗糙的样貌,调动人的感知,从而获得偶然性和“意外”带来的美。一层挑高的客厅里,以克制的手法运用色调和材质,流线型的家具可让空间更加柔软、舒适、有安全感。墙面上细微的层次增加了纵向的丰富性,也避免了繁复的造型。墙面的大幅作品选自日本摄影鬼才细江英公在1965年到1968年间为舞踏祖师土方巽拍摄的摄影集《镰鼬》,与北极熊沙发组成了一个美术馆式的观赏场景。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说,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当艺术与家居、空间相融合,就创造了一种既日常又超脱于日常的体验。沿着客厅深入内部,以玻璃块进行隔断分界,轻盈透明。自然光照射在玻璃上反射出无数道光线,随着光的移动,影不断流逝,空间被诗化,一件事物的美借着另一件事物愈发显现。在模糊与明晰、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空间散发出最迷人的一面,吸引着人去探索,这种有限性中的无限是设计师的巧思所在。餐厅空间在设计上致敬建筑师路易斯·康和时装设计师Rick
其他
5米超长岛台和流动的天光,交织成真实的生活
©LOCATION:杭州HOST:张张OCCUPATION:服装工作室主理人在城郊生活,建筑的稠密度很明显降了下来,天空呈现出真正的宽广,远处的高铁轨道在视线范围内不断向两端延伸,有时候坐在屋子里看着车辆驶过,虽不闻其声,但它的寓意就像是时间从眼前滑过,周而复始。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所说:“内在并没有什么更高的地方可去——对于人,没有能够高于真实生活和真实幸福的东西;对于人类,没有什么可以高过人类自己命运的事情。”成为妈妈后,女性的角色对张张来说更加丰富了。在这个400㎡的房子里,陪伴的温情、心有所属的安全、独处的宁静,都是私人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表现,也是她想要呈现在空间里,送给家人的“礼物”。轻轻叩响生活的门,迎来寻常之中闪闪发光的惊喜。踏入一间纯色房子,主人张张热情迎接,我们就这样与阳光一起,被邀请而至。张张转身去岛台边洗水果,我们的目光也自然跟随,随即才发现,简简单单的家中,竟然藏着许多惊喜。5米长的岛台最先引发好奇,作为公共区域最重要的中转,这里可以兼顾从入户、到客厅、再到庭院的整个室内外区域,有意加长后,空间在视觉上产生延伸,为原本面积不大的公共空间延展出更舒适的尺度。落座后,更加体会到这处看似有些“奇怪”的设计巧思所在。伴随着不同场景的组合,岛台边的生活上演着不同故事。平日里张张在这里大展厨艺,和女儿一起制作手工,夫妻二人饭后闲聊。亲朋好友前来,岛台还可与餐桌搭配,满足多人聚会需求,摇身一变又成为畅饮畅聊的吧台。生活的生动景象慢慢凝聚,热气腾腾的食物正在烹制,女儿在客厅玩耍,先生闻着饭菜香进入家门,窗外景致变化,屋内笑声盈盈,目所能及之处,被暖暖的爱意包围,不自觉地露出笑意。因为这样的连接,潜藏在家庭内部的爱意也在无限延伸。“这处岛台是我们家庭社交最重要的场地,我已经能想象到女儿生日会时,邀请她的好朋友来小朋友们会有多开心。”与岛台连接的小餐厅也很妙,寻常日子,缓缓生活,坐在这里闲享时光就好。下午2:00是属于张张一个人的,简单的午餐之后她会坐在这处角落里,让心情任意游走片刻。挑选一只自己喜欢的杯子,盛放着咖啡满满的香气,伴着阳光品尝,足以消解午后的困意。微风将手中的书页吹出沙沙细响,静谧时刻人与物产生着奇妙的互动。光影流动,四季在身边悄悄划过,日常的每一天都真实而饱满,沉浸在这份专属时光里,万事万物不再匆匆而过,而是在短暂的抽离中与内心相遇。3:00,安静被打破,家里又进入一片幸福的“吵闹”之中。女儿一放学回来就跑进庭院里专为她搭建的小木屋,和小伙伴玩起了烹饪游戏,妈妈们坐在一旁聊天,偶尔要扮演孩子们的顾客,品尝小小厨师的手艺。远处城铁穿行,抬眼一溪云,慢悠悠地挂在天空之中。远离城市后,终于有了时间和心境去欣赏云的形状,仰望天空之时,才发现久违的童心,伴随着孩子们的嬉笑重新唤醒生活的纯真。张张的服装品牌以简单自然为主,家的感觉也是如此。被纯净白色包围的房子,记录了时间,也捕获了光。阳光格外眷顾这个充满爱意的家,无处不流露着自然治愈的能量。设计退隐到后面,回归最质朴的表达,带着一份平常心,去感知、去体会,放心将居所交由最好的的自然光去塑造。恰巧,主人与设计师都是细腻美好之人。设计过程中,二人会相约来到房子里体会一天之中光影的变化,而生活终不辜负,早上11点最美的那一道光就是最好的礼物。穿透巨大的落地窗,那一束光在纯白的墙面上慢慢生长,显然它有自己的节奏,松弛有序地慢慢游走,伴随着太阳的角度,光线逐渐变长,在接近正午时分,上演完美的耀眼时刻。等待一道光的过程,犹如一场神圣的仪式,灵性与日常交织,当它到来时,满足感与幸福感到达极致,这是属于这个家的浪漫时刻。缱绻在阳光里,身心安静下来,纷扰屏蔽在外,专注享受此时的温暖,身体最诚实,忍不住眯起眼睛伸着懒腰,家给予我们不设防备的信任与舒适。日影斜晃,贯穿居室上下,属于家庭内部的爱意汩汩流动,展开温馨的互动。人、自然、空间、情感融合交织,重新编理,平静和喜悦在屋内传递,将存在于人心之中的本真提取出来,再去生长演绎。阳光继续流动,向房间更深处探寻。映出的彩虹光斑,随楼梯上下旋转,女儿小小的身影追逐阳光跑动,这位自然玩伴为成长的每一天带来无限期待。约翰·罗斯金说:“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最好的东西出现的时间很短暂,然后就像水蒸气一般消失无踪,那么至少要让它像云朵一样,出现在高高的苍穹之上。”归心自我的时刻总是弥足珍贵,如果有幸将其纳入生活之中,日常的每一天便更具意义。疫情三年里,张张学习着“如何成为一名母亲”,如今,她已不再是慌慌张张的新手妈妈,也将更多注意力转会到对自我内心的关照上。沿着楼梯而下,来到负一层,这里只以建筑的结构来直白叙事,呈现出一处极致的“减法空间”,满是时间带来的沉淀感与安全感。光从顶层散落,经过空间的中和,不会过分刺眼,也不会过分晦涩,刚刚好的亮度,恰好匹配身体需要的沉静与专注。张张会在这里练习瑜伽、冥想、做spa,亲友来时,还可以用作客房。日常被家庭和工作占满,全身心投入自我的时光里,是一场珍贵而满足的疗愈之旅,沉浸之中,可以毫无顾虑地睡着,任由精神世界无限飘渺。静谧之中,回到“我”,越是细微的思量,越能击中内心的柔软,直达充满内在力量的幽深之地,还身心以宁静,开启一场自我的觉察。内在宁静之感在居所中延续,人与物都在时间的向度中悄然生长。简单随心的生活早已成为张张一家的生活态度,慢慢学会松弛而居,慢慢滋养出温厚从容的家庭性格。巨大的琴叶榕下小坐,游目时隐现树影,天井光线正好落在此处,形成一片斑斓的树荫,女儿坐在树下,于是便拥有了一个人的小森林。这株植物伴随新家的落成一同入住,如今繁茂了许多,小女儿也长高了许多,不经意的时光流转,空间、人、植物都在变化着。平日里,张张和先生会邀请好朋友来家中做客,女儿的小伙伴也会常来,多功能家庭室承担起亲子互动、亲友聚会的综合场所。没有任何风格束缚,却藏不住沉淀至生活深处的热情。云朵沙发、毛毛虫沙发和米老鼠座椅,舒适度十足又不失童趣,吧台处响起舒缓的音乐,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灯光接替阳光再次为空间赋予暖意。张张的手机相册里,记录着女儿每一天的成长变化,新家的落成,又提供了更多随手取景的场地。以“爱”为基点,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围合,内在关系的构建使居所更加鲜活生动,陪伴总是无形,却在家的具象里呈现。聊天中,我们问张张,在女儿身上学到了什么?她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回答:“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成人世界复杂多变,为人父母后,通过孩子反观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在人与人相互照亮之时愈发明亮。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光,张张更希望女儿能拥有简单、快乐、无拘无束且勇往直前的成长环境。二层被打造成女儿的专属空间,一侧是活动室,另一侧是儿童房,为家庭陪伴预留足空间。阳光依旧偏爱这个温馨浪漫的家,软糯的粉白色在阳光的轻抚下更加梦幻,童年的记忆闪闪发光。考虑到孩子慢慢长大,空间需求会在未来5年不断变化,空间的布局与家具的选型都以灵活小巧为主,满足当下实际需求的同时,也为未来预留出更多可能性。三楼主卧套房独立一层,回到完全属于自我的房间,内在的小孩被唤醒,将自己放置在最纯粹真实的状态。人逐渐长大,身体不断被镌刻着时间的痕迹,此时此刻,放下外在触及本真,忘记时间限定的模样,只关注于剥离标签后的内心。一夜安稳,梦醒十分阳光再次如约而至,心满意足地苏醒。从梦境回到现实,女儿的呼唤声又让其再次进入父母的角色。时光流转,回到自我的深处,回到寻常又丰富的生活里去,回到由爱编织的家里……心存美好,就会遇见美好,心向阳光,就会拥有阳光。这份情感也将变成养料,滋养着每一个鲜活的日常。——设计单位
其他
回响书单|在变化之中,发现居住之“常”
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最难深入理解的,比如居住。做饭、睡觉、亲子游戏、会客、发呆,都是居住,但居住并不等于这些事项的随机排列组合。居住是具体琐细的,又是模糊抽象的。唯有将其进行适度的陌生化,才能读解。“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本期回响书单,借助设计师、建筑师、作家等不同职业人士的手和眼,拆解居住的内在维度和丰富肌理。在变化之中,发现居住之“常”。©寻找家里最舒服的角落这种事,猫和狗最擅长了,人比不上。
其他
倪瓒:小小的亭子,浩荡的宇宙
©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倪瓒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化偶像,据说家里有他的画便雅,没他的画便俗。倪瓒的典型形象,是遗世独立的“高士”。按照董其昌的说法,倪瓒超越了历史:“云林山水无画史习气,时一仿之,十指欲仙。”但是在艺术史上,流行与误读几乎同义。作为文化符号的倪瓒,与真实的倪瓒,究竟隔了几重山几重水?不过艺术家的幸运在于,他们有一个杀手锏,可以抵御时间流沙的裹挟,那就是作品本身。《张雨题倪瓒像》局部
其他
人类的不幸,来自于不知如何在家中休憩
©中国古代诗人经常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地思念起远方的友人,令时间与情感日趋碎片化的现代人感到陌生,羡慕,甚至有点嫉妒。我不止一次努力尝试过“怀”一下朋友,每次都以自己的一身鸡皮疙瘩告终。自从迁徙到24小时在线的微信上之后,我们便再也找不到向朋友表达思念的恰当方式了。唐朝著名的隐逸诗人,自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孟浩然,在《闲园怀苏子》中是这样“怀人”的:林园虽少事,幽独自多违。向夕开帘坐,庭阴落景微。鸟过烟树宿,萤傍水轩飞。一个人住在幽静的园子里,虽然没有杂事伤神,也难免想起这世界到底怎么样了,是不是还跟从前一样,热闹而无聊。黄昏时挑起帘子静坐,庭院阴沉夕阳渐渐消失。只见鸟儿已回到树上休息,流萤开始傍着水边的亭榭飞舞。《月下行旅图》
其他
山本理显: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共同生活
来自日本横滨的山本理显,荣获2024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第九位获此奖项的日本建筑师。普利兹克奖给山本理显的颁奖词是:“作为建筑师和社会议题倡导者,致力于建立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联,鼓励人们跨越在身份、经济能力、政治信仰、基础设施和居住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
其他
回响TALK | 刘阳:在“危险”中创造足够强烈、足够真实的东西
刘阳大料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代表作:三宝蓬艺术中心、月亮舞台、北大附中、一舍山居等。作品多次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巡展、深圳香港城市双年展等建筑及艺术展览,获得美国
其他
阿斯塔纳:年轻首都的雄心巨梦
Astana)伫立在市中心,像北京西站一样,大厦顶着一个中式阁楼。大厦一侧则是莫斯科大厦,像是一座异形商业综合体,冷冷地嵌入城市肌理之中。沿着中轴线的观光大道(Nurzhol
其他
新年专刊 | 肖全:时代在变,但深不可测、扎根大地的精神持续闪光
“只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在这个变幻不定,世界和自我都难以捕捉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向那些像植物一样耐心生长的人。本次访谈计划,从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呈现可辨识的创作路径和有深度的创作思考,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贡献可触摸的确定性。——
其他
新年专刊|张海华:设计要接大自然的“地气”
“只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在这个变幻不定,世界和自我都难以捕捉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向那些像植物一样耐心生长的人。本次访谈计划,从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呈现可辨识的创作路径和有深度的创作思考,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贡献可触摸的确定性。——
其他
新年专刊 | 戴国军:与一切存在之物建立友谊
“只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在这个变幻不定,世界和自我都难以捕捉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向那些像植物一样耐心生长的人。本次访谈计划,从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呈现可辨识的创作路径和有深度的创作思考,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贡献可触摸的确定性。——
其他
新年专刊|邓安庆:文学是生活的保护膜
“只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在这个变幻不定,世界和自我都难以捕捉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向那些像植物一样耐心生长的人。本次访谈计划,从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呈现可辨识的创作路径和有深度的创作思考,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贡献可触摸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