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理显: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共同生活
来自日本横滨的山本理显,荣获2024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第九位获此奖项的日本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给山本理显的颁奖词是:“作为建筑师和社会议题倡导者,致力于建立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联,鼓励人们跨越在身份、经济能力、政治信仰、基础设施和居住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
——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阐述道。
回顾近年来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格外关注公共领域、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从社会的角度看建筑。
比如2023年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接纳现有的一切,在与时间和地点的对话中进行设计和介入,创建物质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筑。”
2022年得主非洲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在极度匮乏的土地上,开创可持续发展建筑。他既是建筑师也是服务者……改善了地球上一个时常被遗忘的地区中无数居民的人生”。
2021年得主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他们的建筑作品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和生态紧急状况以及社会窘困做出了回应,尤其在城市住房领域,并由此重新点燃了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善大众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建外SOHO 中国北京 2004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Tomio Ohashi
要理解山本理显,绕不开的关键词是“共同生活”。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说:“山本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 山本理显自宅 GAZEBO 1986
山本理显对“共同生活”的热诚,给予合作过的人的很深印象。潘石屹在自传中说,山本理显设计的建外SOHO建成后,自己得到很大的启发,“建外SOHO没有装腔作势的建筑符号,没有象征财富和权力的标志,甚至都没有广场,没有围墙。所有的建筑单元都是平等的,住在建外SOHO里的所有人都是主人,都是平等的。山本理显认为符合中国人行为尺度的最小建筑空间是3米3米3米的小立方体,这就是构成建筑和城市的细胞,让这些细胞自由地成长,就构成了建筑、街道,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山本理显是原广司的弟子,他的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原广司曾带领学生深入世界各地的偏远地区,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环境中人类聚落,墨西哥的木栅栏之村、伊朗的家族岛、非洲的热带草原聚落等等。山本理显的设计思想受到原广司聚落研究的深刻影响,强调建筑空间对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 原广司及其建筑作品
在多年的建筑实践之后,山本理显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地域社会圈主义”。他发现,当今的住宅都是分散的,每一个住宅跟相邻的住宅毫无关联,他把这种居住方式称之为“1户住宅=1个家庭”系统。住宅的标准化也是家庭的标准化。这种住宅的特征是重视隐私,关起门来,互不干涉。每个家庭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对社会来讲,这样的标准家庭承担着“劳动力再生产”的责任。但是这么多孤立的家庭拼装在一起,其实没有构成社区,社区消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1户住宅=1个家庭”系统暴露出致命的缺陷。据数据统计,1960年,一个东京的家庭平均有4人,老龄化程度是10%;2013年,一个东京的家庭平均有2人,老龄化程度达27%,基本上是一人独居,或两个老龄者同居。在日本有一个日渐频发的现象叫做“孤独死”:一个人在一间住宅中辞世,却无人知晓。山本理显认为,这种情况就是“1户住宅=1个家庭”的住宅方式造成的。可是即便如此,开发商们基本上还是在按照这个模式在建造住宅。
针对于此,山本理显提出了“地域社会圈”的构想:不光要追求单纯的住宅的舒适,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良好的整体城市环境。地域社会圏中的住宅由“店铺”(开放性)和“寝室”(私密性)组成。一个住宅中由1人或多人居住。这种居家办公式住宅可分为几种,如:烟草店面+寝室、图书租赁店+寝室、洋酒馆+寝室、书店+寝室等。
山本理显设想的地域社会圈,由不同层级的组团组成。5至7人组成的最小的基础组合体称为S组团,他们共用厕所、厨房、浴室与网络;6个S组团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能源固定组团(M组团);4个M组团又构成了一个生活基础设施组团(L组团),可共用废热发电与生活基础设施;4个L组团又将形成500人的地域社会圈(XL组团)。在这个地域社会圈里,设有生活咨询服务台、便利商店与护理、托儿空间,500人在这里共享生活便利设施。
▲ 地域社会圈概念模型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我们不难发现,山本理显试图通过建筑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在中日韩生育率竞赛式下滑的当下,我们十分感佩有如此思考和实践的建筑师。曾经看起来十分牢固的“1户住宅=1个家庭”居住模式,由于不能维持自身的再生产,正在趋于消亡。整个社会的活力,也随之面临枯竭的风险。山本理显从建筑师的角度开出了药方。
客观来讲,“地域社会圈”是一个偏于空中楼阁的构想,很难落到实地。但是山本理显的思考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只不过这份价值还没有得到认识。他告诉我们的是,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在现代繁华、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也渴望回到原始的相互信赖、相互沟通、与社会充分交流的状态。东亚年轻人集体而决绝的不婚不育,作为一种无声的信号,传递的信息便是,如果社会不能为大多数人提供有利于共同生活的环境,生命延续、文化延续的链条便有断裂的风险。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建筑师只是其中的一环,但也是很关键的一环。因为我们很可能低估了居住对人的重要性。
▲ 天津图书馆
©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刘国威
山本理显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理念并非早于建筑产生,而是建筑空间的构成决定了理念的内涵。获奖之后,他说:“对我而言,认识空间就是认识整个社区。当前的建筑方法强调隐私,却否定了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其实我们仍旧能够在尊重每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在同一个建筑空间内共同生活,如同一个小共和国一样,促进不同文化和生命不同阶段之间的和谐。”
对我们来说,这也是宝贵的启示,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共同生活。人的身体具有强大的保守性,共同生活是美好生活不可缺失的维度。
“门槛的一侧属于家庭,
另一侧属于社区,而我就坐在中间。”
——山本理显
©
撰文 | 西坡
平面设计 | 王津
监制 | 子溪
新媒体运营 | JEAN
往期精彩回顾
回响TALK | 刘阳:在“危险”中创造足够强烈、足够真实的东西
阿斯塔纳:年轻首都的雄心巨梦
回响TALK | 郭国柱:从荒村望见隔岸的城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