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响名词解释:侘寂

ECHO 回响之外 2023-11-10











日本作家松尾芭蕉

在其散文集《奥州小道》中

曾描述过这样一段场景:



“岩石层叠而为山,松柏历经岁月,土石饱经风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建有一个小院落,门扉紧闭,悄然无声。沿着溪岸,爬上岩石,参拜佛阁,渐见佳景,心地寂寞而澄明……”


日本美学,总有种伴着淡淡忧伤的异样美感:烟霞映照的春天,去山谷赏樱;星光点点的夏夜,与漫山的萤火虫共舞;秋雾笼罩的原野,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月光映雪的夜,折梅送给心爱的人……我们曾拥有过无比绚丽的四季,但所有事物在下一刻都可能转瞬即逝,再也不会回来。


这便是“侘寂”的世界,也不全是“侘寂”的世界。







一个简单的木质托盘,虽然木纹肌理参差不齐,但木工活却异常精致;一个装饰朴素的房间,尽管墙面斑驳,但房间结构比例精巧自然,物品陈设也井然有序秩序;一处简单摆放的物件,没有华丽的色彩,但浸润着“岁月痕迹”的质感……


当大尺度上的规整与小尺度上的凌乱形成反差,便呈现出在设计中所谓“侘寂”的美感。



Axel Vervoordt 的侘寂精神。Axel Vervoordt 是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室内设计师、策展人,被誉为侘寂美学大师,他也是西方最懂侘寂之美的设计师。 



“侘寂风”看似简单,以至于成为时下的“网红”装修风格,但它的内在绝不止如此,作为与"物哀、幽玄"并称为日本传统三大美学概念,“侘寂”最初是两个独立的词语,都有很长的解释词条,简而言之“侘”表达在简单中寻找美,是一种灵魂的富有和远离物质世界的宁静。“寂”则更关注时间的流逝,关注事物是如何生长和衰老,以及衰老如何改变事物的视觉面貌。


“侘寂”概念存在于口语中,根植于文学、文化和宗教,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和头脑中的概念。作为日本古典美学与文论的概念,它又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特殊文体——俳句相联系,显得更为复杂含混,更为众说纷纭。



枯枝中有岁月的痕迹、可见生命的蓬勃,这便是日本的“寂”之美学。



《幽玄·物哀·寂》的作者,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表示“这是一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美感,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验,用心追求自然宁静,闲散安逸的体验。”


大西克礼在其作《风雅之“寂”》奠定了“侘寂”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主要研究了俳句美学的“寂”,茶道美学的“侘”(わび),因“寂”与“侘”两个范畴在含义上几乎相同,只是一个属于俳句美学,一个属于茶道美学,因此两个词合璧,称为“侘寂”。


“侘寂”是日本人美学感受和轻柔天性的根基。它是一种世界观,尽管人们并不会常常谈论它,但它还是指导着日本人去体味生活。“侘寂”的影响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见。人们本能地知道“侘寂”代表的是怎样的概念,但几乎没有人能清晰地表述出来。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庭园侘寂美学的代表之一。©deposit photos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向远教授,在其译作《日本侘寂》的导读中,综合考察以松尾芭蕉为中心的“蕉门俳句”及“蕉门俳论”原典,并参考大西克礼的《风雅之“寂”》,将“侘寂”的内涵构造以三个层面的意义揭示概括。第一是“寂之声”,第二是“寂之色”,第三是“寂之心”。





“寂声”是“侘寂”听觉上的“寂静”“安静”,也是汉字“寂”的本义,正如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寂声”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盈耳之“声”来表现“寂静”的感受,追求那种“有声比无声更静寂”“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听觉上的审美效果。



“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到底是在说 “动” 还是 “静”呢?没有山林寂静,哪里听得出蝉声?  ©deposit photos



“寂色”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陈旧的颜色”,但并不是一种否定性的视觉评价,而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古色”。“寂色”是日本茶道、日本俳句所追求的总体色调。


“寂色”在空间设计的表现上,以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为主。日语中的“寂色”往往呈现出磨损感、陈旧感、黯淡感、朴素感、单调感、清瘦感,但也给人以低调、朴素、简洁、洒脱的感觉。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墨西哥的新项目Fundación Casa Wabi,「Casa Wabi」的名字就来源于侘寂wabi-sabi。



“侘寂”的第三个层面“寂心”,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姿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日本俳句所追求的“寂心”,或者说是“侘寂”的精神状态、生活趣味与审美趣味,主要是一种寂然独立、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人生状态。即“闲寂”“清静”“孤高”“淡泊”“简单”“朴素”等。所谓“寂然独立”,是说只有拥有“寂”的状态,人才能独立;只有独立,人才能自在;只有自在,才能获得审美的自由。



夏尼亚度假酒店。出自德国柏林的著名室内设计师安娜贝尔·库图库 Annabell Kutucu之手,侘寂与希腊地中海极简风格结合的园林设计是酒店的显著特点。





侘寂美学尽管是日本文化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审美意识,归根溯源,却与中国的禅宗、老庄思想,及唐宋时期的美学文化密不可分。


自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开始借鉴大唐的制度,中国文化更是一度成为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但这种借鉴却并非单纯的照搬,他们虽然向中国学习,却又不希望被中国彻底同化。


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日本逐渐放弃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而是汲取中国文化中的部分概念,再改造成为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日本的八道(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都是从中国文化中摄取来的,日本人为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种统一的标准,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



MOA美术馆复原丰成秀吉的黄金茶室



以茶为例,对于丰臣秀吉来说,茶道更像是一种阶级身份的象征,他认为茶道并非人人可为之,要做就必定要精细奢华。因此在北野大茶会上,他极尽奢华,所使用的茶具皆为黄金打造而成,茶室也不例外,对外营造一种金钱堆砌的无上的荣光。


而同时期的茶道大师千利休则不然,他发扬了"草庵茶"的"纯粹"二字,崇尚"佛法即在茶汤中",主张茶道不可掺杂物欲,成就了平等朴素的“侘び茶”之道。



1582年千利休在山崎建造茶室“待庵”



“侘寂”也同样如此,在哲学方面,“寂论”显然受到了中国的老庄哲学的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佛教禅宗的简朴而又洒脱的人生观念的影响。庄子以“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道出空寂的智慧;苏东坡《东坡禅喜集》中“无一物中无尽藏”凸显“空”与“无尽”的禅宗思想境界。



图1:《晴峦萧寺图》北宋 李成。日本镰仓时期以水墨为美的日本禅画师普遍认为,北宋山水过于宏大以至于无法摹仿。

图2:日本小禅画师川端玉章的水墨山水画。川端玉章少年从师中岛来章,并接触到很多中国宋元绘画名迹,追摹临池不废,并成为圆山派的重要画家之一。



在审美意识上,则与中国文论中提倡的“淡”,包括“冲淡”“简淡”“枯淡”“平淡”一脉相通。在艺术形态上,日本的俳句所显示的“寂”之风韵,将我国诗词、水墨画中苍凉、孤寂的氛围作为内核,与中国古代的瘦硬枯淡的诗、率心由性的随笔散文、空灵淡远的文人水墨画,都是形神毕肖的。



图1:《寒江独钓图》南宋·马远,图中的构图法被称作“一角式”,日本美学中的“减笔体”就是受此影响而来。超脱孤绝的残缺构成了另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诠释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与“完美”相对立。

图2:《六柿图》南宋·牧谿,他是对日本影响最大、最受喜爱的中国画家。



“侘寂”既是保守——喜爱传统;又包容——兼容多种新旧文化;既爱寻求统一——重视团体秩序安宁;又尊重个性——认可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侘寂”二字呈现的设计作品是“极简”的,但它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简单。



苫也·不若林,深圳 / 蜚声设计 ©曾瑜松 ©欧阳云-隐象建筑摄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侘寂侘寂风?


日本的侘寂审美文化、以及脱胎于侘寂的产品设计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流行,正是在当今热闹、拥挤、嘈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内部世界与物欲的思考与警醒。



日本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微暗的黄昏时分,淡光悄移,身处其中,能够深深体味到命运的无常。



一方面,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们被诱导通过对物质的疯狂索取来满足欲望,以拥有更多来定义自己的价值。但大量购买、拥有、消费、舍弃所带来的空虚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感相互交织,充斥了内心。


另一方面大家又不由得开始怀疑,为什么拥有了更多物品,生活反而变得单一趋同?短暂的物欲满足,带来的快乐越来越少,到后来反而成为一种痛苦。



日本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为了不被物质欲望淹没,我们需要在精神上找寻自我。



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悠然惬意的旧时光,渴望逃离密集的当下,在旧时光与旧物件中,寻找身体与精神上惬意栖居之所,因此“心流体验”“冥想空间”“禅修”等关键词逐渐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侘寂的存在正是如此,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对岁月痕迹的赞美,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淡然接受破败,否定世俗赋予的美学含义,产生出一种质朴,淡泊的美,是一种时间被消磨之后的时间感。



位于比利时的STILL冥想房间,项目犹如现代人类的“精神庇护所”,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锚固在眼前的时间和空间上。   ©Piet-Albert Goethals



一景一物,禅雅共生。“侘寂”并不是寂寥之美,而是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禅意美学。它强调心境的平和与质朴,探寻万物本性之美,重视器物的天然质感、肌理与色彩,让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恢复平衡。


尤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侘寂风沉淀了时间的气息与岁月感,更容易让内心归于宁静,生活回归淳朴,看似野蛮生长的粗砺质感,淡然地散发出安定人心的魅力。



Nōema Mykonos,希腊 / Lambs and Lions工作室,位于柏林的多学科设计工作室和创意咨询公司。项目将希腊群岛随和自由的自然主义生活乐趣与侘寂完美融合。



理解“侘寂”,我们可以脱下绚丽多彩的品牌服装,换上素净质朴的衣服;我们可以摒弃千奇百怪的新鲜刺激,只存留蕴含着“时间意义”的物件;我们可以暂时离开喧嚣的都市生活,到远郊山林中修复自我……


所以,侘寂开始在世界流行。



每件产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当这些东西摆放到空间中,犹如一段历史的对话。©Perspective 是一家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室内设计工作室,由创始人Robin Klang和Ejub Bicic于2016年成立。



 ©编辑部的话


“侘寂”让人们学会接受人生的无常;教人学会从细节之中发现伟大,从大自然的观察中获得真理;告诉人们要减少不必要的东西,理解更为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的美。当越过繁复外部,转而向内部求索时,或许才能够找到更纯粹的感动。



 ©

撰文 | 申强

图片来源丨网络、谷德设计网、摄图网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申强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广州:生猛鲜活的多元城市


3年防疫,45张照片,记录下一个时代


回响书单002丨探秘城市的另类视角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