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

ECHO 回响之外 2023-11-10



 ©



ECHO

新观察X闲



前几天我出差时约见了一个朋友,细数起来,我们已经三年未见。这三年,我们鲜少聊天,只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彼此看似丰富的动态,逢年过节时微信问候几句。见面的话题离不开工作和生活,大家似乎都很忙,忙着多找点事儿干来抵御疫情带来的焦虑,忙着应对不喜欢的人和事,忙着怎么能让疲态的自己更精神焕发……期间我们各自接了几个电话,处理了几项工作,几个小时过得很快,临别前我们约好下次见面时,一定多点空闲、多点时间来聊天、撸猫、发呆。


现代人的交往时常伴着遗憾与不安,包括与自己的相处。当“忙”变成了生活的主基调,“闲”自然就显得无比珍贵,在事事都追求结果的时代里,我们并不擅长如何做个闲人。






林语堂曾在《中国的悠闲理论》中说:“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从四时风景、衣食住行间衍生的雅仪和趣味,中国人已经研究了几千年,为何现在我们却不知该如何得闲?


和古人比起来,现代人的闲确实很无聊。


庄子在荒野里也能淡定玩儿泥巴。一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就能在众人皆卷中巧妙避之,自得其乐。  


都市人陶渊明跑到深山去当花农,一辈子归隐田园,日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世人称他为神仙,但他无非是过着些鸡鸣狗吠的日常,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些天性的真纯和无畏。



《桃源仙境图》仇英(明),175x66.7cm,绢本设色,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唐代诗人李涉的创作乐趣来自于随走随写。他被流放时整日郁郁寡欢,有一天惊觉春日将逝,于是登高赏春,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在寺院墙壁上写下了那句著名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宋人最善“闲”。除了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精英人士常聚于园邸酌酒吟诗逗鸟看戏,平民老百姓也能在日常中找到乐趣,最生活,也最风雅。“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宋人“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从眼耳口鼻入手,以物事来承载心境,并非单指时间的闲散,更是内心的充裕。



上图:《焚香拨阮图》李嵩(南宋)177.5 x 104.5cm,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图:《十八学士图》佚名(南宋)174.1 x 103.1cm,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人的闲,丰富自洽,以小见大,专注深刻,而现代人的闲,很多时候是手机给的,在城市封闭的高楼里,在快速划过的短视频和一天三顿的外卖中悄然流逝。我们正在失去,对待生命与自然的细微观察、与朋友交谈时的耐心,和爱人用餐时的专注,发表观点时的笃定,独处时的平和,放下手机的勇气……



电视剧《梦华录》点茶场景。




当然,古今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并非为赋新词强说“闲”。现代社会带来的负力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但心还没有完全闭合的缝隙,也为闲适预留了空间。


想要真正得闲,必须理解闲的本质。


可以说,一部分人类的历史是从闲中演变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强调,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假如两者都是必需的,那么闲暇也比劳作更为可取,并是后者的目的,应该思考闲暇时人们做些什么。”



闲暇乃哲学之母,《雅典学院》由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创作,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表现出不同领域文化名人汇聚一堂畅所欲言、自由开放的场景。



西方哲学语境下,闲和求知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现在使用的“学校”一词即源于希腊语的“闲暇”。纯粹的求知带来纯粹的自由与快乐,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东方传统哲学中,将闲与时空相连,女词人舒白香说“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它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既囊括天地又独揽自我,向往什么,期待什么,就把什么请到“门”里来,本身这道门是不设门坎的,它如同生命生长般寻常自然。



设计师以“门”为灵感,创造了一处人与自然自由互动的茶室空间 © 胡玮



现代人习惯把日子分成两半,前半生忙得乌烟瘴气,然后安慰自己再熬一熬,退休就能闲下来了。结果往往是,还没等到闲下来,人就已经崩溃了。窦文涛曾在节目里表达过自己“不敢闲、不会闲”的困惑,“生活忒挤了,闲情逸致对中国人来说越来越奢侈”,于是忙里偷“闲”,变成忙里偷“逃”。逃避现实,变成现代人“闲”的普遍状态。


闲的本质,是自我主动发起的有效关照,不是被迫逃离的无奈、漫无目的的消遣、花大价钱才能买来的乐趣,“闲暇之余”也并非没有什么价值的时间段,随便打发,随意挥霍,想要得闲,反而比忙的时候更要知晓自己内心所需。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旅行中的建筑手稿。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里,我们是需要些钝感的,钝感不是麻木,而是回到生活本身,把更多感知留给自己。


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闲存在于“我的时间”之中,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都来源于自我对于事物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兴趣、个性的充分发挥,形成一种主动的积极存在,并非那个被预设的结果。


想要得闲,目标不能大,需从我出发,从小事出发。


日常中那些被磨去棱角的鸡零狗碎,也能变成生活的乐趣。试试看把一张桌子擦到极致干净的成就感,将一口吞咽的食物细细咀嚼后的满足感。下班回家的地铁口,除了披星戴月的低头赶路,小摊上买一束不贵的鲜花,足以盛开半月有余。去自然里其实并不用走远,在阳光里驻足片刻,感受春天已来的喜悦,还能收获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法国人的日常,在街角咖啡厅和路边公园,随处可见阅读、聊天的人。© hipparis / GabrielDelacour



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早已改变,当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愈发模糊时,不如主动创造彼此之间可以衔接的乐趣,在闲暇中得到内心的自洽,实现新的自我价值。


先有闲的意识,而不是逃的想法,然后专注体验、养成习惯,收获自足,实现自由。因专注此刻的“小闲”而产生出的巨大能量,唤醒我们重新去使用这种生而为人的古老能力,去认知真实的世界,再次爱上文学和艺术,从手机屏幕里走进与人的交往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体的理想构筑着理想的社会,闲而有序、内在丰盈,需要我们每个个体主动营造。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工作与生活密闭可分。本案为一对设计师母女提供了工作、社交、城市农耕等不同需求,将工作与生活充分结合,忙里偷闲,为日常生活注入了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体现了一种舒缓而充裕的时间感。© Studio ii & Advait Pandya



“做个闲人”多么弥足珍贵,它给予任何一种思维不受束缚的探索,给予天赋与能量无限创造奇迹的可能性,给予我们深刻挖掘自我本质的机会,给予生活实在的浪漫……它对每个人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希望有一天,属于我们的这一点点闲的时间,不用偷,而变成一种人生常态,我们只需要打开门,让它进来。





 ©


撰文| 侯雨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侯雨

图片来源 | unplash、谷德、网络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阴翳:要想追求“光”,先要凝视“影”


豪宅先锋设计力|崔树:看过世界后,再回来看自己


触觉,真实世界的最后密匙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