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境建筑:紧握诗意,做时代的建筑

ECHO 回响之外 2023-11-10



 ©




回响之外 

时境建筑



和时境建筑两位创始人的对话,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们从一线建筑师的视角,确认了传统文化当代化这个议题的重要性。在不久前的「一回」沙龙上,我们和多位室内设计师探讨了“消失的东方,才是真正的东方”。时境建筑则告诉我们,他们一直致力于从书法、园林、敦煌壁画等传统文化中挖掘建筑的思想资源。我们想起一句禅宗语录: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张继元(左)/卜骁骏(右) 

时境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

 © gooood谷德设计网


张继元,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库珀联盟Irwin S. Chanin建筑学院建筑学士,纽约注册建筑师、英国RIBA建筑师协会认证会员。理论研究关注古代丝绸之路的艺术对建筑的跨学科影响,曾与卜骁骏一起在清华大学开展“书法的建筑语构”课题的设计研究。 


卜骁骏,哈佛大学MArch II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纽约州注册建筑师。工作集中于参数化的设计建造,在参数化建造领域的探究并赢得了众多国际奖项。曾任教于清华大学。



在这次对话里,我们还意外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可以把建筑这门学科当作衡量通识教育的标尺。建筑无法被划分进文科、理科或者工科,它既需要诗意,又考验技术能力、沟通能力。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建筑业正在失去过去一些年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光环。但我们却有一种预感:建造大潮结束之际,真正具有原创性、人文性、思想性的建造可能才刚刚开始。无论如何,建造是一项触及人类灵魂本质的活动。海德格尔说:“驻留在物之中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原则”“人与场所的关系以及通过场所直至空间的关系都基于他在其中的栖居。”



△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外观 © Highlite Images



回响之外 ECHO

时境建筑 Atelier Alter




Q:你们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保持昂扬向前的‘中国性’”“只要你是基于事实、基于你的深刻思考而出发的,这本身就已经很‘中国’了。”这种确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张继元:对中国性和中国语汇的研究,其实从我在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做研究论文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我经历了几年的西方的建筑教育,我想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东方。东西方对文化现象的剖析思路是不一样的。当时对西方文化现象的分析,是比较理性、科学化、系统性的。而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分析,则多是描述性的,承袭现存的成果。导师要求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突破,我当然希望回到中国文化去突破。


中国文化是非常独特的,它有很多超越理性的内容,比如意象、意境。用笛卡尔数学模型、投射几何数学模型、分析几何数学模型这些工具,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中国的文化现象和美学体系。


所以我开始了对敦煌的艺术研究之旅。从此我就一直对书法、艺术、敦煌壁画里的那些线条特别感兴趣。我借用了西方的分析手法,但相比一般的西方学者,因为我熟悉中文,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东方美学体系的多种境界。


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在寻找,东方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殊性。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抽象的那部分,跟西方艺术发展的后半段是很接近的。我画过一套关于苏州园林的分析图,发现有一些议题跟现代主义的空间理念非常契合。在此之上,中国文化还有一些超现实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拓扑学的东西。现在讲的混沌主义,在中国几千年前已经在那里了,而且以非常好的艺术语言概括出来,这些思考一直在延续着。


我们最近几年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教的课,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文化现象如何转移到建筑。有一节课是关于书法的,我们要求同学们从书法的结构过渡到建筑的结构。另外一个研究是中国古代乐器,我们要求同学们把乐器定义的时间与空间的特殊性转化为建筑。



△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外观 © Highlite Images

△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室内 © Highlite Images



Q:怎么看待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化浪潮?


卜骁骏:纵观中国建筑崛起的历程会发现,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新鲜的东西,极具吸引力的东西充满了憧憬。我们在大国实力上升的过程当中,对设计力是有一种想象的。当想象的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我们就会为它欢呼,为它叫好。我们的很多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的。


你可以使用混凝土,使用很现代的语言,但当你足够强烈的时候,就会彰显出明确的中国感受。你可以非常的不中国,同时又很中国。这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性。


一个奶茶店做得像在火星上一样,还有所谓的最美图书馆,这种东西不会在任何别的地方发生。在好莱坞电影出现里的外星飞船那样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一个书店、一个咖啡馆就出现了。


国力的上升,我们精神世界对未来的探索,各种文化现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运动。这是蕴含在我们这一代设计师身上的命运。



Q:这种感受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卜骁骏: 大概在2018年我们出海去拿奖的时候,一开始中国建筑师拿奖可能是很少的,到我们申请奖项时,发现好像超过1/3,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超过50%了,到现在70%的奖项都是咱们中国人给拿走的。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建筑是持续的在向上走的。我以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朋友带我在波士顿很多地方参观了很多建筑。参观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设计就这么的好,连个门把手的设计这么精巧。他说所有东西都是钱。其实中国设计实力的扩张也是对应我们的GDP增长。我们的采购能力已经是处在一个高位了,这对整个设计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所以才会有职业,有培训,有学科,所有这些都在经济的支撑之上。



Q: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这场狂飙突进是不是已经到尾声了?


卜骁骏:我们不太这样认为。很多人觉得中国是很未来主义的面貌。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这仅限于几个一线大城市。还有很多城市在后面。一开始是北上广深,然后重庆成都,这些城市实际上在不停地卷动着,此起彼伏地上升。


可能贵州在某一时刻它就变成什么,杭州在某一时刻又怎么样,我觉得整个城市化进程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城市因各自地域文化的不同都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和潜力。



△ 曲靖博物馆 ©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 北理工体育馆 © Highlite Images © Weiqi Jin 金伟琦



Q:我们说到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变,过去的理想生活范式被表达得比较充分了,而现代生活、城市生活的理想范式好像还没有定型。


张继元: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会研究古乐、古家具、山水画等等。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把传统的美感,用数字化的建造手法和现代人对生活的理解,重新诠释出来。


日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做了很多工作,将传统手工艺带入现代空间和现代生活方式。我们有那么多宝贵的遗产,也要往现代方向去走。我们做过藏药博物馆,那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观,是对人们医疗认知的补充。


我们不赞成文化之间的对立,我们认为世界文化是一体的,是可以交流对话的。不同的文化相互佐证,共同存在。西方文化里的一些疑团,可能在中国文化里早就解决了。反之亦然,所以文化的交融互鉴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克服的困难是,全球化、数字化、AI等等对文化的冲击和误解,比如千城一面。全球化以后,在东方、在西方、在非洲,很多的建筑表达非常类似。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自己的文化发声,如何要让中国文化在新的语境,新的文脉,新的环境里发声。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数字化的建造和新的空间环境里去重新解读过去的美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卜骁骏:我们更关注的是具体的美感,具体的特色,如何变成在地的语言。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做一个恐龙的博物馆,就会分析当地的地质,从地质展开一个新的建筑。比如我们在广西,就会跟山,跟传统的干阑木构、梯田、壮锦等等互动,产生崭新的设计。



停顿三秒的超现实主义北京 ©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Q:你们会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可以具体讲一下吗?


张继元:我们在大理变压剧场这个项目里,当时是三个专业的融合,一个是建筑,一个是剧场,一个是新媒体。它就是一个跨界的产物。所有的创意人员需要一起创造空间,一起写剧本,一起构想人物的行为逻辑,时代与空间的关系。


我们在里面要做的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舞美设计,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空间具有三个领域的特性,它既是建筑,又是室内,还是舞美的空间。这是建筑与戏剧的相互认证,让我们重新思考建筑和戏剧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跨界项目给我们带来一个启发,就是从内容的方向反推物理空间,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逻辑。现在很多闲置的物业楼,就是缺乏好的内容做支撑。



△ 书法中的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思,也呈现出不同的形体表达。时境建筑希望通过汉字书法的空间解构进一步认识它所描绘的空间,以及空间所呈现的文人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Q:建筑有诗意的一面,也有技术理性的一面,怎么处理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张继元: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也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者。从文艺复兴的角度看,他基本上是所有这些学科的结合体,既要诗意又要技术。我们的每个项目,都希望达到建筑、结构以及哲学的三位一体。


一个项目,我们首先会进入这个场地去理解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文脉,什么才是它真正的美,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美,什么才是它的哲学上的真谛。这是最大的愿景,它会驾驭之后的所有工作。


建筑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哲学的层面,诗意的层面,还需要把这个空间跟整个城市的框架衔接。落地的时候,面临大量的技术问题。如何在这么复杂的项目里,保持空间的诗意与纯粹性,是我们每天要面临的课题。


比如跟机电团队对话,管道需要走这里,但是我们的诗意不允许它走。机械设计的时候,很多时候没有把它当成艺术来做,只考虑功能性。我们每次都要寻求对话,反复的沟通。这中间需要开创性的思维,重新设计细部,重新去设计外墙。



△ 时境建筑工作室  ©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 两位创始人日常工作状态  ©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Q:所以说,美学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


张继元:还要面临施工方,施工方会考虑到成本,工期的严峻性等等,就会形成阻力。我们现在学会的一个策略就是要非常地坚韧,不断地讨价还价,我就要看你能够让步到哪一步,我就要进到那一步,永远不要放弃。你跟施工方在过程中不管吵得有多激烈,到最后大家还是很好的朋友。


以前我们的理念是从不屈服,现在我们逐渐学会可以屈服,但是我们要屈服到哪个程度,这里有一个灰空间。我们不断地去往前推,不断地帮施工方想办法,你是哪里做不了,我还有办法。每次与施工方的协调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把项目往更理论、更纯粹的方向推进。


还有时候要形成多方对话,建筑师处在非常重要重要的位置。作为建筑师,去平衡各方的需求,找到一个最完美的答案。我们需要回到初心,最初的对这个项目的哲学上的理解,它的诗意在哪里,然后紧握住诗意作为判断标准,让谁进一步让谁退一步,协调各方的关系。这是我们面临的终极挑战。


诗意不是非黑即白的,是一个有灰度的过程,一个项目会化为很多细碎的工作,建筑师要跟不同的社会层面的人沟通交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


所以在物理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个抽象的建筑在那里。只有社会建构足够清楚,你才有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物理建构。


卜骁骏: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假如你只会谈艺术,谁来处理这些技术?如果你技术不到位,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如果你非常懂这些技术,你就能够实现这些东西。在我们事务所里有大量数字化的工作,是一整个系统的搭建,你要学会这些,你要拥有技术的基础。


如果还是用传统的建模方法,即便艺术很高,你可以表达,可以非常虚幻,可以非常美好,但是技术框架限制了你的边界和天花板。你如果连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工作能力都欠缺的话,很难去深入。


一个新的软件出来,新的操作方法出来以后,你会发现又一个新的边界被打开,你这个门突然就又释放出去。如果对这些设计的技术不熟悉的话,你是不明白这些艺术新出口的。


元宇宙、AI这些都是数字化工的,你没有这个平台,没有这个技术的话,是不可能开出崭新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对于技术而言,实际上是打开边界、刺激想象的手段。你要非常熟悉技术,把它变成你的手和脑的一部分,然后才可能出现崭新的设计手法。我们现在出现很多的困境,就是我们可能建模能力已经来到了一个边界。



△ 融合传统、现代、跨界学科打造的大理变压剧场 © Highlite Images  © 夏至



Q:你们同时做实践也做学术,两者是怎么结合的?


卜骁骏:张老师一开始就想教书,她为了让自己的教书更有支撑力,就前来实践,未来我们可能就会去教书。过去我们有很大一块的能量,在市场的工作中被消解掉了。


后来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清华大学就请我们去教书,我们发现效果特别好,因为这激活了我们的一部分能量,现在我们可以把工作中积累的思考的冗余,用学术的方式,把能量释放出来。



Q:可不可以说,建筑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


张继元:建筑师每次面临不同的课题,比如这次做个钢琴基地,下次做个服装的什么,你就要去理解钢琴的构造,服装的设计思路等等。你需要文科的功底,因为有写有画,有很多论述。你同时需要很多理科的东西,需要几何,物理,化学。确实是需要非常综合的素质。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把孩子教得像建筑师一样。很多技能会被AI取代,但是它没有办法取代你的综合能力。



△ 福建英良自然历史博物馆 ©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Q:对现在想要学建筑的年轻人,最想说什么?


张继元:真正地成为一个建筑师,最关键的是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你要去理解别人的思考,不一定全盘接受,但要愿意与之对话。我们要倾听场地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


第二点是要有韧性,需要真正地热爱行业,要有百折不挠的心态。你也许会遭到很多次打击,很多次失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自己成长起来。


建筑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它跟你的生命是并行的,它给你第二次生命,作品就是你生命的延续。但同时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热爱和坚持。我们得到的也许并不是最高的报酬,但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你与社会有一个对话的窗口,可以参与到很多社会文化的讨论中来。


卜骁骏:建筑学这个行业确实在越来越缩小,这个阶段是令人痛苦的。这个痛苦在于房地产行业巨大的变化,过去房地产承载着我们1/3的GDP的循环,它不光是生产,还有金融工具的作用。现在一旦它的金融工具的属性被剥离了以后,实际上建设量也会大量地回落。


这是一个社会的巨变,我们正好处在这个时期。但是对于该不该学建筑,我们回答依然是应该的,可以的,没问题的。因为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充实的职业,它的特点是你的理想和你的工作完全可以合在一起。它不是那种你干一个工作,只是为了赚钱,然后有了钱再去购买想要的生活状态的那种工作。它是二合一的,你的理想和工作可以变成一个整体。我们工作室的小伙伴都是非常喜欢设计的人。


此外,这个行业非常讲究跟人的沟通技巧,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创作和学习,也会给人带来快乐。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经济运作,就会有对物理空间的塑造和改造。它也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领域,依然有广泛的参与机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你会有可预期的增长。



图1:卜骁骏为天津大学学生介绍天津国际设计周建筑展

图2:清华学生来访时境建筑工作室



 ©



特别策划|回响编辑部

撰文|西坡

平面设计 | 俊儿  排版 | 侯雨

图片提供 | 时境建筑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在残破与新生中,寻找失落的工业文明


对话“安小姐的厨房”主理人|100个人有100种厨房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