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元亮:造一座园,在自然的天光中,向上生长

ECHO 回响之外 2023-11-10



 ©


走过曲折的街巷,隐匿于白墙灰瓦中,听着车轮在青石板上轧过的声音,置身江南,古城就像是中国人做的一场诗意的梦境一般。


在古城的日与夜,重新学会聆听自然和时间,观察飞鸟与鱼,接受喵咪的亲切访问,一场雨在水面泛起的涟漪就足够人看的。孙元亮想要回到古城,重构自己的生活。


当他登上一所陌生房子的露台,错落的瓦片将他的视线牵向远方,又引回脚下。斑驳的纹理、分明的色彩、低垂的云,一整个流动的世界在眼前凝固。


“这些景色在向我诉说着四季变幻,光影流转。就是这里了。”就在那个下午,孙元亮买下了这栋位于西花桥巷的民居。



俯瞰䒻园,隐于一群江南民居中




刚定居苏州那几年,孙元亮最喜欢的去处是“大公园”。苏州公园原为春秋吴子城遗址,汉为太守署,后来成为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公园。


无数次于林间穿行,找一处清净所在,听着清脆的鸟叫传来,阳光将光斑映在墙上,那恣意生长的乔木、修剪得当的灌木用缓慢安静的方式与人低语。孙元亮也埋下了住在古城里的梦:与古城联结,与自然连接,就永远不会丢失自己。



一砖一瓦皆有诗意 ©孙元亮



六年时间里,在姑苏区看了五六十套房子,直到2018年6月的一个中午,房产中介带他来到这个园林式民居,他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离拙政园、狮子林、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步行仅需15分钟,东边是平江路历史街区,步行2公里就可到大公园。与熙熙攘攘的游人观赏区不同,这里格外安静,周边住着普通居民,谈话声、犬吠声、自行车的铃声不绝于耳,真实的世界在眼前展开。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从三楼露台望出去,整个西边是保留完好的苏州老建筑屋顶,而身处的这栋房子又是高点,风景一览无遗。世俗的烟火生活,千年的岁月记忆,不同的时间和故事交织,悄无声息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雪后古城



买下这个房子的第二天,整条街墙面开始刷白,古城的改造开始了。2020年5月孙元亮开始动工改造小园,在疫情之下断断续续,直到两年后的年底小园装修完成,取名“䒻园”。平时这里是孙元亮的设计工作室,周末是太太与女儿的度假屋。当女儿还在睡懒觉时,他和太太穿过小巷去吃早餐,每条巷子都埋伏着惊喜等待发现。


如今,这座小园替他创造和诉说着新的故事。



改造前与改造中的小园




在䒻园靠窗的茶几上,放着一本安藤忠雄的书,书被翻得有点旧,扉页上孙元亮手抄了一遍书名——“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建造䒻园就是建造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䒻园”的名字是太太取的,寓意人置身山林中。在一方浓缩的山水里,建筑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对于主人孙元亮来说,在苏州古城中,让建筑与环境融合,带来丰富的体验。把自然引进来,空间就有了灵气;把光装进来,空间就有了情绪。光阴无法停留,但诗意与温度长存。



改造后的䒻园



因此,改造时“新与旧的对话”成为空间的主题。从古城更大的地理范围开始延伸,改变原建筑古典的样式,以更契合当代人的空间来承载情感,将有故事的建筑与景致引到屋子里来, 自然和光也就有了。


如今,走进䒻园,先是经过前厅,一处小小的天井庭院,月洞门里放置着太湖石,一棵石榴树朝天空伸展开来。精致、文雅,典型的苏州文人庭园。



䒻园室内空间



客厅极简的线条,利落而含蓄,大面积开窗把庭院的自然之景引入室内。“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村里人对土地很敬畏,一棵树都不能随便种随意砍。南方人出去打鱼要拜天。中国人是很崇拜自然的,渴望跟自然融合一起,一个小世界得有一些自然的风和自然的光,它自带能量。”


由内而外,在流动的空间里,人的视野不被阻碍,光和空气不被阻隔,材质的延续,节奏的缓慢推进,营造出平和而包容的空间氛围,游移行动,自由悠闲。穿过廊道便来到了后院的茶室,一个现代“亭子”,它是孙元亮将传统的三角亭拆除后重建的。



隐于自然的空间



在采访里我们问道,䒻园跟古典园林的一致性表现在哪里,孙元亮说,古典园林对他的影响很大,移步异景,空间是独立的又是交融的,不论往前还是往左,一回眸,很多东西似乎又变了。所以新旧的对话,让人感觉空间是新的,但是不论是窗外的风景,还是空间的结构都与苏州有着极大的关联。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苏州园林里水很重要,在䒻园亦如是。在建造初期,叠山理水,挖出一方池塘,这浓缩的山水里便是浓厚的自然。不同的光照在这一面池子上,是不同的生命力。一棵遒劲的松树在乱石中靠着围墙生长。







人类学家项飚说,现代人生活的空间离“附近”越来越远,比如说在手机上买菜、叫外卖,不去周围的街巷里闲逛,不再随意地约朋友在户外见面,我们与周围的地理环境越来越隔膜。在䒻园却是另一番模样,因为这一处园子,孙元亮与原本陌生的世界发生了各种奇妙的相识。


买下这处房子后,2018年孙元亮接到一个电话,一位海外归国的老者辗转找到他,表达了想来看看老宅的意愿,原来这里曾经是他的住所。孙元亮也考察过这个宅子的历史,这里的一片土地都曾经属于一个大户人家,后来收归国有,慢慢拆分出来,有一任主人是做蜡烛生意的。



在䒻园与友人相聚



䒻园的上一任房主陈姐,是一个对流浪动物特别有爱心的人,自己家里养了50多只流浪狗,卖掉这处宅子是想去郊区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来安置这些流浪动物。而陈姐的新家也恰好交给了孙元亮来设计。


还有一次,一位广州来苏州旅行的设计师敲响了䒻园的门,原来他是要急于打印文件,去了好几个打印店都没开门,看到这一处宅子门口写着“元亮空间设计生活美学”就按下了门铃。



朋友们镜头下的䒻园



老城区每一处都有故事,某一天翻一本古书,突然能发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事。在挖掘园池时,孙元亮在地下的泥土里翻出来一些碎陶片,细心地收藏了起来。就像苏州园林几易其主反而成就佳话一样,每一代人的故事滋养了园子,建筑因此具有了时间性,链接着过往、现在和未来。


在这里生活,你能看见别人,别人也能看见你。不论是遛狗的,还是修理电器的,只要你打了招呼,总能获得回应,没人觉得尴尬。


䒻园也成了朋友们交流的好去处,一天中的任何时光都是好的,晚上古城格外安静,刮风下雨各有风情,不论何时都是特别的感受。





空间改变人的心境,尤其是疫情三年,别的地方都封锁了,每当孙元亮来到这里就感觉别有洞天。即使正在施工,人也能跟空间互动,有时候坐在院子里鸟飞过来,看它停一会,飞一会。在二楼的工作间窗外,前前后后四只猫咪来过,有的趴在院墙上,有的蹲在屋顶上,体态不一。





坐在茶室,听着水流的声音,看着鱼儿闲游,聊着聊着鸟儿飞了过来,大家又停下来看看鸟。石头是实在的,树是实在的,屋子是实在的,光、风、鸟和鱼是流动的,我们与自然如此亲近,交谈如此无拘,一切感官都变得丰富而敏锐。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描画了中国诗意生活的理想状态。


庭院是东方生活的记忆,唤醒了诗意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交融,建筑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䒻园是东方的,又是开放的。它像是一个客厅,打开门,便有了与他人链接的通道,因缘相识,畅谈人生,焚香品茶。自然生万物,在白墙灰瓦勾勒出的景致里,找到心灵的归属。





古城的巷弄是狭窄的,停车不便,刮风下雨行走不便,但是这种不便却产生了欲扬先抑的效果。想要获得风景,要与自然对话,想要获得悠闲心境,要把自己的身心交付出去。


从狭窄的巷弄到明亮的䒻园,主人无需发言,空间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每一位宾客感受到什么,全凭身体与内心的敏锐,有的时候说不上来,但是愿意在这里多呆上一会儿,便是身体最诚实的答案。





在䒻园住得越久,体验便愈加丰富,太太插花写字,女儿做做手工,小姐妹来了,窝在房间里可以发现很多有趣之处,而他自己愿意在每一处坐坐停停,把自己隐没在自然中。





如果现在你问孙元亮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


他会说:“首先是自由的,内心世界没有枷锁,如果带着枷锁,做不出好东西。生活在自然中格外重要。”





与自然相比,“自己”这个存在便渺小到不值一提,内心的敬畏在与自然的观照中不断生发,同时也滋养着他的设计。


扎根江南,便是扎根诗意。因为有了这一处庭院和这满园自然植被、花鸟鱼虫,有了心安,更有了生命向上的力量。





 ©


撰文| 子溪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子溪

摄影|三千影像仲几发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陆颖昆 | 在时间中塑造、成形、治愈


时境建筑:紧握诗意,做时代的建筑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