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法学丨真题解析:2019年考研初试中国法制史真题与解析
2019法制史真题解析
法制史答题三部曲(部分)
第一部分:定位(1、时间:朝代+流变;2、内容:所属)与地位
第二部分:核心概念(包括内容和类型)与特点(法典:内容和结构)
第三部分:超级无敌大盖帽
1、达到了##水平;
2、形式上:是##思想的体现+实质上:皇权→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秩序;
3、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正面与反面、直接:对后世某个制度产生了影响+间接:后世历朝传千年相沿而不改,直至清末变法修律
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30分)
材料一:《唐六典》中有关唐朝各法律形式定罪量刑的适用规制。
材料二:《新唐书·刑法志》中有关各法律形式定罪量刑的适用规则。
问题:
⑴唐朝的法律形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唐朝法律形式的相互关系
解析1
⑴唐朝的法律形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位——检索——写明来龙去脉
解析:
第一步:快速审题,结合材料和题干定位本题考察唐朝的法律形式、及主要内容。
第二步:在脑海中检索各朝代法律形式,明确哪些对唐朝法律形式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哪些又受唐代法律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之前的朝代都会对唐产生影响,唐朝也会对之后的朝代产生影响,这是范围过大,便指点出起始朝代和消失朝代,这些朝代有——商代、春秋战国时期、秦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
第三步:具体答题原则,答题时写明唐代每个法律形式的来龙去脉。
第四步:答题1、写明唐朝的四种法律形式(需要说清来龙去脉)2、具体写明四种法律形式内容(来龙去脉加上具体含义)3、总结升华(评价唐代法律形式,并写出其对后世法律形式的影响)
详细答案:
1、唐代具有四种法律形式,他们分别是律、令、格、式。律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提出的改法为律,并被后世各朝代所沿用,直到清朝将律例合编,将单纯的律改为律例;令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王命,后至秦朝该其为令,被后世沿用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消失;格源于汉魏时期的科,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科为格,为后世所沿用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消失;式最早起源于秦朝时期的封珍式,为后世所沿用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消失。
2、(1)律:律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的改法为律,并被后世各朝代所沿用,直到清朝将律例合编,将单纯的律改为律例,其主要含义为是国家……规范(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其作用……制裁(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2)令: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王命,后至秦朝该其为令,被后世沿用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消失,其是经过……广泛(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其作用……补充(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3)格:源于汉魏时期的科,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科为格,为后世所沿用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消失,其是皇帝……敕格(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格涉及……补充(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4)式:最早起源于秦朝时期的封珍式,为后世所沿用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消失。是国家……等(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
3、唐朝时期的法律形式充分继承了前朝的丰富经验,并对后世法律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来的唐代立法技术的高超,代表了当时亚洲地区的先进水平。
解析2
⑵唐朝法律形式的相互关系?
解析:1、写明继问题一继续作答。2、简单写明四种法律形式的基本概念。3、写明四种法律形式的相互关系。
详细答案:
1、继问题一继续作答
2、律其主要含义为是国家……规范(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令是经过……广泛(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格是皇帝……敕格(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式是国家……等(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
3、其相互关系为:在唐代……重视(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121-122)
解析3
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为主”,请问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定位——检索——从正反两个方向论证,贯穿历史各个朝代
解析:
第一步:快速审题,结合材料和题干定位考察“以刑为主”观点是否正确及说明理由。
第二步:在脑海中检索各朝代与“刑”相关的知识点(指导思想、刑事法律原则、刑法典、法律形式、刑名、刑罚),以及与“刑”相悖的知识点(行政、民商事相关内容),思考两者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再得出“以刑为主”观点是否正确,在说明理由。
第三步:具体答题原则,从正反两个方向论证,贯穿历史各个朝代。
第四步:答题1、点明该观点正确2、说明理由(正反两个方向论证,涉及整本书,为本题核心需详细论证)3、总结(可将2点中所写答案概括总结为一段点题升华)
详细答案:
1、我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为主”,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2、其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法律从夏商时期一直到清末变法之前主要以刑法典为主,如:在夏代时的《禹刑》,商代时的《汤刑》、汤之宫刑,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经》,秦代的《秦律十八种》,汉代的《九章律》,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隋朝的《开皇律》、唐代的《唐律疏议》、宋代的《宋刑统》、元代的《元典章》、明代《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例》,虽然有些法典并不以刑命名,但其内容皆是是以刑为主。
(2)在上述所述的刑法典中,还包含少量行政、婚姻、家庭、继承、经济等内容,但其皆规定于刑法典中,以刑法典命名,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的特点。
(3)在我国古代,唐代时曾单独制定行政法典《唐六典》,将行政法方面的内容从刑法典中抽离出来单独成典,其后明清两代仿唐制定有《大明会典》、《五朝会典》,皆将行政内容单独成典,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中国古代法律以刑为主的大趋势。
(4)我国中国古代各代立法思想均反映了重刑主义的特点,如:在夏代时的“天讨天罚”思想,商代时的“王权神授,恭行天罚”,战国时期的“法治”、“严刑峻法”等、秦朝时期的“重刑主义”,明朝时期的“明刑弼教”“重典治国”,清朝时期的“参汉酌金”等,在以上述指导思想制定的法律皆反映了“以刑为主”的特点。
(5)我国中国古代,西周时期以“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礼治”为指导思想,汉代时期以“礼法并重、德主刑辅”为指导思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礼法合流”为指导思想,隋朝强调“刑罚宽缓”,唐代则强调”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虽然这些朝代多强调德在前刑在后,但其皆未放弃对刑的使用,更有甚者是打着”内刑外儒“的幌子,故此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古代法律是”以刑为主的。
(6)我国古代规定有诸多刑法原则,如:西周时期的“同罪异罚”“罪人不孥”“罔厉杀人”等,秦朝的“自首从轻”“共犯加重”等,汉朝的“贵族官僚有罪上请”等,唐代的“区分公私罪”“类推原则”等、明朝的“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等,清朝的“反逆重罪扩大化”等,上述刑法原则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刑为主”的特点。
(7)我国中国古代还规定有诸多刑事罪名及刑罚,如:夏代时期的“昏、墨、贼,杀”;商代时期的“不吉不迪“罪,……(各朝代举一个例子),上述所列罪名及刑罚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刑为主”的特点。
(8)我国中国古代虽然涉及一些民事或者行政方面的犯罪罪名,但其皆是以刑罚来惩罚,如:宋代规定妻子擅自离家出走处徒刑三年,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以刑为主“的特点。
(9)我国中国古代法律属于中华法系,该法系最大的特点便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故此我国古代法律必然是以”以刑为主“为特点。
3、综上,我国中国古代法律,无论是从指导思想、法典、刑事原则、刑名、刑罚等各个方面来说皆反映了“以刑为主”的特点,即使偶尔有个别朝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但其皆不能改变中国古代法律“以刑为主”的大趋势。故我认为该观点正确。
论述题
二、论述题(20分)
论述清末修律的“礼法之争”。
解析1
论述清末修律的“礼法之争”。
审题——检索——“礼法之争”,始末描写清楚。
解析:
第一步:快速审题,结合材料和题干定位朝代为清末,并考察其中的“礼法之争”。
第二步:在脑海中检索清末修律的“礼法之争”发生的背景、原因、具体内容、结果、影响,形成一条完整的线索链,有始有终。
第三步:具体答题原则,将清末修律的“礼法之争”,始末描写清楚。
第四步:答题1、礼法之争”概念2、发生的背景3、原因4、具体内容5、结果6、影响
详细答案:
1、礼法之争是指……论争(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234)
2、清朝末年,内有外患,国内专制制度空前集中,矛盾激化,各类反抗运动兴起,国外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为寻求原料、开拓市场发动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迫宣布进行政治改革,变法修律,在制定《大清新刑律》的过程之中,礼教派和法理派对其中相关条文争论不休,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礼法之争”。
3、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234),而以曾任……“礼教民情”(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234),双方争执不休,爆发了这场争斗。
4、双方争执的焦点主要是以下五方面内容:1、关于“干名犯义”条存废问题……“方为平允”。(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235—326)
5、在修订……攻击(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236),因而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的“礼法之争”,最终以法理派的妥协和退让而结束,在修订……防卫之例。(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236)
6、清末变法修律的“礼法之争”虽然最终以法理派的妥协和退让而结束,但其在当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并且其对民国时期的法律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走向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法律成果。
方法总结
结束语:从题型上来说,今年法制史主要考察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材料题考察的是考生的分析材料及与快速与相关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即实践➕理论,论述题则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教材的融会贯通能力;从内容上来看,主要考察了法律形式、“以刑为主”观点论述、清末礼法之争。法制史总体来说考察内容基础,侧重考察考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运用法制史答题三步曲进行答题,皆能答出完美答案。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法律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