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
2024-09-06




















编者按:这是一篇有温度的经验分享,详细记录了师妹的二战历程。作者本科系中国政法大学,二战同时通过了人大法学考研和法考,以初试389分的成绩名列法理学专业第一名。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本文不仅介绍了师妹二战的“成功经验”,而且介绍了一战的“失败教训”,以及二战备考的心路历程。对于二战考生而言,偶然间的失落与纠结是备考路上的“拦路虎”,在与师妹交流的日子里,她在心态上有两点值得大家去学习:1.迟到总比不到好,早一年晚一年,对几十年人生而言,并不会产生质的差别;2.好的心态建立在之前踏实的复习过程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之上,所以不要一味地关注焦虑本身,转移注意力到知识本身才能真正化解焦虑、调整状态。


正如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所写“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样,师妹的心态让人如沐春风,希望二战考生都能摆脱思想包袱,专注知识本身,淡定前行,沉浸在学习之中。其它经验贴请戳链接:

1.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分别总是在六月,从茶山刘到明德楼(上)法考篇

2.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分别总是在六月,从茶山刘到明德楼(下)考研篇

3.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歌乐山下西政记忆,刑法少女修炼手册




01

前言

借用本科时一位老师的说法,“任何学习经验都是由果及因的或然推理”。体现为“经验”的“因”在逻辑上都是可错的或不完整的。这意味着:一、即使没有做到经验贴上的要点,也不代表无法取得相应的“果”;二、即使做到经验贴上说的每一点,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果”。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别人的经验可以帮你提供更多可能性,但哪一种适合自己,只有自己试过才会知道,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完成、但又非常重要的一步。看完经验贴大家可能会很亢奋,但如果要切实地转化为自己的方法,还需要自己不断试错。

02

基本情况介绍

本科学习水平

我本科是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的,专业是法学。本科专业课成绩很一般,只拿过一次三奖。英语四六级的成绩也都不到五百分。我想跟那些像我一样,对自己的本科成绩不满意又想考人大的同学说,成绩虽然能反映一些问题,但这绝非对你的整体能力的测评,成绩只代表部分的过去,并不能决定未来。

一战失利原因分析

1、学习计划与计划的调整

一战的溃败是从九月初开始的,在此之前基本都是按着计划走的。九月份过完了第一遍教材,开始整理笔记。但与设想的进程不同,整理笔记的速度远不及看书的速度,而且发现看过一遍的东西还是十分陌生,开始有挫败感。一连几天没有完成当天计划后,我完全放弃了规划考研的过程,开始了“每天能学多少是多少”的学习生活。即使这样,11月初时我基本整理出了所有科目的思维导图(细致到可以脱离书本直接拿着它背诵)。但这个时候我沉迷于相声,每天有效学习时间不足5小时,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更少,之后回想起来,如果11月份开始认认真真过几遍思维导图,应该是可以过初试的。所以想对大家说,你以为自己不行未必真的不行,低头拉车是克服焦虑的良药。


二战开始前我一直纠结于一战时不可原谅的自暴自弃,被过去的错误绊住脚步,无法进入新一轮的复习。这时一个朋友跟我说,她从不后悔她曾经的一段“错误”经历,她说“即使让我从头再来,在当时的情形下,我也只能是同样的状态”。慢慢地(非常缓慢)我开始理解并原谅一战时的自己,承认并直面自己不完美的个人历史。而且,当我真的投入复习状态时,这些焦虑、懊悔都被淡化了。(编者按:忘掉烦恼和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更多关注知识本身,并对知识产生兴趣。)


吃我一堑长各位同学一智,学习计划与实际进度不一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根据我二战的个人经历,计划基本是不能百分之百完成的(仅个人经历,不代表会做计划并且执行力强的其他同学),如果计划的完成率这么低,而且你也没有“摸鱼”,说明你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界限(有限时间内能完成多少学习内容),你要么就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范围在以后做计划的时候量力而行,要么就这样想——“因为任务量大即使我每天都只能完成80%也很不错了”。当然第二种方法不是正道儿,有违做计划的初衷,还是建议大家采取第一种方法。太宽或者太紧的计划都不是好计划,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编者按:过度完美的计划往往不具有执行可能性,就像看似完美的法律到了实施阶段也可能漏洞百出,大家要原谅自己的不完美,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2、理解与背诵的关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最简单的道理。根据师兄的建议,记忆分为理解性记忆和重复性记忆,前者是指在理解基础的上记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的熟练度,二者缺一不可。“理解很重要,没理解背下来也没用”这是我为自己找的不背诵的借口,最惨痛的教训就是一战民法初试的分析题——“论我国民法上的法人分类”。其实我专门整理过这个专题讲座的录音稿,但是没有把它纳入复习的材料中,缺乏“不断重复以达熟练”这个过程,在试卷上呈现出来的就是语言表述不规范、思维混乱、不得要领。


二战的时候吸取教训,把笔记背了六遍,即使这样临考前还是会有大脑一片空白的感觉,但是拿到试卷看到准备过的题目,整个答题框架就出来了,因为是看过好多遍的内容,所以可以比较从容地写出比较体系化的一个答案。


与这个问题相似的另一个问题是,备考与深入探究某个问题之间的平衡。我们在看专业课尤其是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深挖的冲动,尤其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这也是我一战的误区之一,二战的时候一直在抑制自己的这种冲动,因为知识的海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但考试的范围和备考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考研就是为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但是在备考的当下,还是要以应试为主。最好的情况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如果想以“深入研究”为借口,逃避当下的复习任务,还是不要自欺欺人的好。


3、七选三的策略问题

从一战到二战,我选的三门科目有了较大的调整。我的想法和很多经验贴是恰好相反的,建议大家慎重参考。很多人即使不考民、刑方向的研究生,也会因为“这两门是法考的重头戏、本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这两门课程”等原因选这两个科目。一战时我也是这样想的,一战后和一位师兄聊天,师兄分析如下:一、报考民商和刑法方向的同学居多,而且选这两门的同学也占大多数,这样一来出现优秀的答案会越多,相比之下老师的评分标准会水涨船高。二、民法、刑法都是部门法中的重头,有深厚的理论需要掌握(即使止于考研的程度,相比其他偏记忆性的科目,此二者也是很考察逻辑能力和理论储备的),二者一起选无疑是增加了备考的难度。


结合我自己的一战学习程度和考试结果,我认为师兄的分析恰好切中我的薄弱点,所以果断同时放弃二者,改选了题目比较常规的诉讼法和科目比较新、内容少、很少人选的环境法。如果有和我情况类似的同学,这里提供一种选择的思路。

二战

1、二战专业选择

我自己读研就是想学法理学,所以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之所以添加这个话题是因为自己深知二战的艰辛和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之大,不希望大家二战后的结果依然不理想。鉴于2020年民法和刑法竞争之激烈,而且考虑到考试结果不可避免会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不是有志于以后从事某一方向的学术研究,还是建议二战同学慎重选择方向,不要在拿着高分(相比院线属于高分,但在热门专业里排名仅为中等)都很难找到好的调剂去向的时候,再后悔当初的选择。


2、二战复习环境

我自己是在家附近的一个985高校备考的,鉴于一战的惨痛教训,我的整个备考期间都处于半脱离网络状态——去自习室的时候只带纸质资料和无法联网的ipad、老年机,每天脱网学习9—10小时,回家之后畅玩两小时。在家复习还是找一个高校自习室复习也是二战考生很纠结的问题,我认识几个在家复习的朋友,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最重要。无论选择怎样的时间和地点,固定下来后心态就会逐渐平和,进入自己的状态,不易为外界所扰。

03

2020年研究生初试

复习时间线 / 考研、法考时间分配

补充说一下主观题的备考:主观题考试前一周,我开始看主观题的讲义和《案例分析指导用书》的上下两册,看前者是为了熟悉一遍知识体系,看后者是为了训练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形式,案例书我做了一遍,看了一遍错题,感觉和真题的风格比较接近,对考试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英语

1、单词

英语是准备的最早的一科,从大三上就开始背单词、看朱伟老师的视频了。2018年的九月时,朱伟老师的视频已经过完两遍了,但是回想起来这样很浪费时间,因为听第一遍时自己手写了所有的笔记,第二遍可以直接看笔记。


除了朱伟老师的视频外,我背单词主要是用墨墨app,看视频的时候同步背的那本书。背完后,背了所有考研单词书里词汇量最大的一本,背完后又查缺补漏背了几本书,之后添加了一本词组书,但是没有背完。选这个app是因为:1)量化统计,这个功能很好地弥补了背单词短期内看不到成效这个“bug”。看着自己的词汇量稳步上涨,即使错了很多真题,也会有踏实的感觉;2)单词复习安排得非常好;3)会根据你加入列表的单词和你每天计划背的单词量,预估背这些单词需要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对自己的背诵进度有个大体把握(做不到十分精准),并反过来调整每天要刷的单词量;4)考完研之后,如果继续考雅思、托福,之前背过的单词不会再添加到背诵任务中。


我的背诵习惯是快速重复,除了新单词会大概看一下意思和发音,其他的单词都是两秒之内反应不出来就点“忘记”,所以我每天复习的单词保持在600—1000个,如果当天的学习任务是新单词的话,大概在100个左右。每天背单词占用一个多小时。一战时非常熟悉的单词有6000—7000个,二战上涨到9000——10000个。大家可以结合我的英语成绩和自己对英语成绩的“预算”规划自己的目标单词量。


大家对快速多次的背单词方法会产生的一个疑虑是:没法掌握单词多个意思,更别说与单词相关的短语和知识点。我刚开始背单词尝试过一个单词花比较多的时间,力求全面掌握一个单词的多种用法,但把背单词的要求定得过高,往往很难坚持下来,所以放弃了这种方法。如果大家想尝试快速多次的方法,我需要补充说明一下背单词的不同层次。看朱伟老师的视频掌握的是最重要的单词,是考研的高频单词,这些单词需要我们深度掌握;还有一些单词,可能偶然会出现在真题中,认识这些单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和提高阅读速度,所以只需了解即可。而且背单词只是和这些单词的初识,在之后的大量阅读文本中,我们自然会加深对它的了解。


单词是阅读的基础,不管大家采取哪种背单词的方法,都要坚持下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相信不用我赘述了。可能也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如此笨拙地学英语,认为即使文章中有些单词不认识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解题技巧答对题目。但这样会拉低阅读速度,而且一旦猜的有偏颇,就会影响答题的正确率。我个人的看法是,背单词的短期目标是为了取得好的考研英语成绩,长远来看,以后阅读外文文献、出国、工作,都对英文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背单词看起来笨拙“低效”,但长远来看是必不可少的。


2、阅读

单词、语法是阅读的基础,单词已经说过了,语法不好的同学建议还是系统地过一遍语法知识,打好基础。单词、语法关都过了以后,就是阅读速度(技巧)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阅读速度要求我们在保证正确理解(这个依赖单词和语法的基础)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阅读完文本。提高速度一是多看,二是多总结,多看在于提高理解长难句的熟练程度,实现从“知道”到“熟悉”的跨越;多总结在于掌握作者的写作模式,哪些地方容易出现中心句,哪些词体现/暗示了作者的态度,训练在短时间内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力。


解题技巧解决的问题是“我看懂了文章的意思,大概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可是在做题时还是模棱两可,觉得两个选项好像都说的有道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解题技巧就是训练自己抗干扰的能力,通常而言,我们可以排除两个明显错误的选项,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反复纠结,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两个都有道理,找出一个更有道理”的选项,但这样的思考模式会使得我们“优柔寡断”。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向:“既然是单选,肯定有一个是错误,哪个更可能落入到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中(过度推理、无中生有等)”,然后做真题的时候尽量把每个选项为了什么错了搞清楚,我当时是写在选项旁边,大概有四五种错误类型,然后做阅读就变成了“找茬儿”,比“择优”的思考更容易确定出来一个选择。这样说似乎不太能看出两种思考方向的差异,大家可以分别试一下,感受其中微妙但重要的差异。


二战的考生可能会有做真题还是模拟题的纠结,因为一战的时候已经反复做过真题了。我一战、二战都是以真题为主,适当地做了一些新题型的模拟题。因为二战备考的时候发现,做过好几遍的真题依然会做错,甚至我准备复试的时候拿来真题做还是有错题。不管做什么题,都要以上面说的解题技巧的训练为核心。而且,既然是“解题”技巧,就还是要有题目,其他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可以作为调节,但重心还是应该放在题目上。


3、写作

一战的时候我背的是一整篇文章,考试的时候帮助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背的不熟练,而且考前没有怎么研究文章的写作结构应该如何规划。二战的时候我动手写了一些真题的题目,然后总结比较合理的文章结构,11月份开始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分门别类地背单词和短语,这个“门”和“类”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词性分,背一些常用的但自己之前写作时不太会想到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根据话题分,准备一些常见话题的核心单词和短语。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有侧重点,可以一起准备。这样一篇比较长的范文就被拆分成了比较小的板块,把它们自由组合填充进文章框架中就可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政治

一战的时候看了肖老师和徐涛老师的视频,建议大家直接看徐涛老师的视频。二战的时候没有看任何视频,也没有看最厚最全的一轮资料,直接做了题,然后把错题整理成笔记。后面就看错题、看比较薄的二轮和三轮资料。我当时的思路是,先做题看看自己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然后看书的时候会更有侧重点,所以二轮和三轮资料我也不是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而是结合错题有重点的看。总结错题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总结常见的出题套路,哪些知识点会以怎样的混淆方式考察,所以即使我没记住一些细节知识点,也能根据“题感”排除干扰项。训练自己的抗干扰的能力,是我做英语阅读和政治单选、多选的一个很重要的复习思路。


理论法

1.法理学

法理学近几年的题目都与“法治”“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有关,重点比较明确。建议大家看书之前把法理学的目录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再将不同的板块整合为一个体系(教材的导论部分有对整本书的结构进行说明),把考察的知识点放进这个体系中,以真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中心,向外适当扩展(在这个体系中),拓宽解题的思路,也可以应对题目的变化。


以2020年论述题“结合法律实践,论述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关系”为例做简要说明。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属于教材第三部分法实证论的内容,而法治属于教材第一部分法哲学的内容,将不同板块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要素正是这道题考察的核心,也是我们作为重点复习的法治的价值和精神——限制国家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而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与法治之间的不同关联则考察在法律推理的体系内,不同推理方法在适用前提、适用范围和体系功能上的差异。另外,大家不用被题目中的例子吓到,应该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例子后面的问题上。


2.宪法学

宪法学2020年的出题风格有了重大转变,也打得我措手不及,是我理论法整体分数比较低的原因。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回归宪法教义学的出题风格,我备考是以宪法教义学为重点进行的,主要就是结合宪法理论,熟悉宪法条文,并据此分析一些典型的宪法案例,对宪法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如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理论,几乎每年都是考察的重点,大家可以重点研读。


3.法制史

法制史的思路有点像法理学,就是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放进更大的框架中去理解,不同之处在于法制史的框架是按历史的逻辑划分的,也就是中华法体的萌芽、诞生、成熟、衰落和解体这个几个阶段。复习的思路是梳理各个章节的联系与区别,也就是历史中的“变与不变”。首先得知道哪些变了,由什么变成了什么,其次还得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体会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这种变化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这样分散的知识点联系在了一起,背诵的难度降低了(比如《法经》六篇到《九章律》,经历了好几个朝代,但每个朝代只需记忆变化的那部分)。有了这样的历史脉络做背景和基础后,就可以针对真题做点对点式的重点背诵了。


4.总结

对所有科目来说,框架性的知识背景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外,其应试意义在于碰到没有精准背诵的题目,我们可以根据知识框架做出一个初步解答,对于精准记忆的题目,在答题时恰当地展示出知识框架可以优化我们的答案,也可以确保答案的完整度(没有顾此失彼,大讲特讲其中一点而忽略了另一点)。


最后,集中说一下冲刺背诵的时间规划(适用于理论法和应用法,下文不再赘述应用法的冲刺背诵,仅就应用法特有的问题进行说明)。10月中旬之前,理论法的部分都是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脉络和体系为重点,花的时间相对较少。10月中旬以后,开始背诵。前两轮背诵的时候大概是三天一门(三天里同时还在看其他科目,基本是三门科目同时进行,因为整整一天看一个科目会倦怠),到后四轮的时候,基本可以做到一天半看一门。我当时是计划背6遍,算了一下大概十天一轮,实际情况是确实过了6遍,但是前两轮用的时间超出了预期,越往后,背一轮用的时间越少(再一次例证计划与实际进度时间总会有差异,不要因为赶不上计划而过于焦虑,计划完不成可能是制定计划缺乏经验,以后注意就好)。一方面是因为对复习内容更加熟悉,另一个方面是随着考试的迫近,我们需要越有重点的进行背诵,那重点从哪儿来?


真题。我每开始一个科目的背诵前都会看一下近十年到二十年的真题,“重者恒重”,此外再重点看部门法新修的部分。看真题除了把握重点外,还可以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因为你会发现,即使这些题都看过了,即使已经复习了这么久、背了好几遍,还是存在有疑惑的题目,还是觉得有更完善的解题方案,这样一来,一轮又一轮的背诵就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螺旋上升”


我的专业课背诵和背单词的思路是一致的——“快速重复”。我属于那种在一页资料上停留超过半小时就开始急躁的人,所以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这样的背诵计划。我有个师姐,直到考研前都每看完一遍教材,但也成功上岸,听她的同学说她看书特别细致,这是我没法掌握的学习方法,但相信读者中肯定有不属于我这种类型但同学,所以不一定非得背好多遍才可以,千万不要把自己装进不适合自己的套里。但反过来,有些同学不属于师姐那种,又不愿意下苦功夫多背,那只能自求多福(这就是一战的我)。所以,认识自己,分清楚到底是“不适合自己”还是“其实是懒得去做,但以不适合自己为借口”是最关键的。


知识产权法和环境法

1.知识产权法

我的知识产权法复习资料包括:法考客观题资料、教材和法条、讲义和自己整理的笔记。因为一战已经过了一遍教材了(一战也整理过一遍笔记所以教材看得还是比较细致的),二战时直接看的客观题讲义和习题,做完习题会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在笔记上,分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自己理解错误或不深刻的重点知识,看法考资料的好处在于,结合法考题的案例,抽象的概念可以得到具体的理解,并且考研真题中也经常出现案例分析的题型。客观题考试后就开始看考研讲义,并把自己的笔记剪下来补充上去,背了六遍。这期间还看了王迁老师的《知识产权法教程》,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十一月份了,所以没有逐字逐句地看,主要是结合真题,看一些重难点知识,把一些重要的理论标注在法条旁边,以应对法条分析。大家如果要看这本书,利用好细目部分,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但注意不要本末倒置,打好基础是关键,拔高部分量力而行即可。


考试中遇到的最大的bug是我没有注意到11月修订了《商标法》,所以最后一题写的内容都是修订前的《商标法》已经包含的法律原则,大家以我为诫。我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拿到试卷就发现了这道完全没准备的题目,但我没有慌,也没有“看了那么多都没考,考的全是没看的”的抱怨,整体心态比较稳定,当时想的是:凡是考试都会遇到没有准备的题目,我现在要做的是把已经掌握的尽可能完整的体现在试卷上。我想能有这样的心态也是因为我的复习是扎扎实实走过来的,坚信部分的bug不会影响我的整体水平的发挥。


2.环境法

环境法是个有点冒险的尝试,一是因为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二是因为环境法本身是个比较新的科目。我通读了汪劲老师的《环境法学(第四版)》(特点:版本新,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竺效老师的《环境法入门笔记》(特点:排版结构适合背诵,内容较全面)和周珂老师等人主编的《环境法》,第一本和第三本的重点部分我都整理了笔记,相当于各看了两遍。


复习的前期,为了更好的理解环境法的应用,我打印了最高院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法案例,以应对案例分析题。后期以第二本教材为中心进行背诵,把之前的笔记剪下来贴在书上进行补充,结合法条,背了六遍。


诉讼法

大家可能第一眼排除的就是诉讼法,因为有两本书要学习,而且内容相对枯燥,记忆量大。我选诉讼法的原因很简单——相对而言好得分。诉讼法的题目比较常规,而且不存在复杂的法律关系,对我这种欠缺法教义学思维方式的考生比较友好。


因为是一战没有复习的科目,所以从五月份起就开始看教材了,看完教材后看的法考的资料和真题。法考的真题做完之后开始整理笔记,我当时整理了教材的笔记也整理了法考资料的笔记。这里要提醒的是,法考一结束,法考的资料就不适合作为复习的中心了,因为法考的知识比较散,而考研以论述和分析题为主,这需要我们整合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根据诉讼法法原理,将其串成知识体系。


以诉讼法为例,说一下后期背诵笔记的一些方法。首先,背之前看一遍真题把握重难点,这个已经说过了;其次,多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连接,比如民事诉讼法中的诚信原则,这是民事诉讼法原则那一章主要的内容,但是这一原则必然会体现在分则一些具体制度中——一审、二审中均有体现这个原则的一些制度,总则和分则相联系,既能加深对法律原则的理解进而便于记忆,又能更好应对综合性比较强的分析题和论述题——你已经有了一个事先准备的答题框架,而无需在现场临时组织分散的知识点。

04

2020年研究生复试

专业课

受疫情影响,2020复试的考查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往年的闭卷考试变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也由90分钟缩短为60分钟,今年专业课的笔试题目比较基础,面试依然是抽题的形式,比较考验基本功。除《法理学》外,需要大家补充一些西方法律思想史方面的知识。复习的材料总体上还是以课本为主,论文可以作为辅助的资料进行查阅。


总体的备考思路和初试是一致的——先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不断熟悉(不断熟悉这一过程十分重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难完整地呈现在笔试或面试中),在熟悉掌握知识框架(尤其是初试时没有准备过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基础上做重难点的突破,这时候可以查阅一些论文和原著,对重点问题做出自己的归纳和梳理。


英语

和往年的阅读不同,今年的笔试是作文,题目难度不高,如果能积累一些雅思或者托福的写作方法,可以更好的完成题目要求的字数和内容。面试由三人无领导小组讨论变为一对一Q&A的形式,但内容依然是一些常见的社会话题,有些话题涉及法律,但主要还是考察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最重要的是敢开口说。


我自己的口语比较薄弱,初试成绩出来之后,我和另外两个同学成立了口语训练小组,每天找一篇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模拟训练,一个月下来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不是特别多,最重要的是由之前的不敢张口说到之后可以勇敢的张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一对一的考试形式,也建议大家找语伴进行模拟,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一个人训练很难坚持下来,而且找口语话题的思路以及论述问题的思路都十分有限,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是很不错的体验和方法。

05

结语

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同辈压力的问题。一战时会羡慕保研的同学,二战时会与上岸的和出国的同学形成鲜明落差。我在一战时吃了没有处理好同辈压力的亏,所以二战刚开始时,我刻意避免了将自己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复习到九十月份,已经完全进入了备考状态,也接受了每个人的节奏都有差别这一事实,所以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这种客观落差,并且在心里告诉自己:迟到总比不到好,早一年晚一年,对几十年人生而言,并不会产生质的差别。


回看我二战的备考经历,无论是背单词,还是记的好几本专业课笔记,都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时候我们追求的“高效”不过是想走捷径的遮羞布,可是在我看来,没有捷径可以走。更糟糕的是,想偷懒而未遂也是焦虑的来源之一。此外,我本来打算在冲刺阶段看自己记的笔记,但是因为记的不够整齐,也放弃了。在十月中旬调整计划,开始以讲义为中心,辅以自己的笔记,如果一战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态肯定会受影响,很难进行后续的六轮背诵,但有了七月到十月上旬踏实的备考,以及一战失败后的心得,我得以从容地应对这一变化。我相信变化并不可怕,不管怎么变,之前学到的知识始终在那里,可怕的是面对变化束手无策。好的心态建立在之前踏实的复习过程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之上,所以不要一味地关注焦虑本身,转移注意力到知识本身,也是化解焦虑、调整状态的一个好方法。


在正青春的年华,通过自己的踏实付出,送自己一份特殊的礼物,是很不错的生命体验。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考研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阶段,不管是否上岸,我们都会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考研的苦也好、乐也罢,都会成为往事。所以不奢求一帆风顺,只愿无愧于自己、无悔于青春。



购买说明

全程班课程和全程资料体系均可单售,具体价目如下:

购买方式

直接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购买,同时添加客服微信(微信号:ruclaw59)并将截图发送过去,登记报名后进入相应的微信群。报名事宜请咨询官方微博:知行法学,微信不接受报名咨询。

长按识别微店二维码,关注新品上线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乎: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法律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行法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