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初试第一经验分享与知行战绩:艰难的人大法学考研三战之路
前言
在刚刚公布的预录取名单中,2022年度人大法学考研知识产权法专业共录取十人,其中七人为知行法学全程班学员,占据了知产专业的大半壁江山。其中初试第一名为本文作者,总分第一名状元为另外一名同学,分享请查看链接:【经验帖】王依凝:人大知产上岸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七名学员中,有一名同学本科来自湖北经济学院,最终逆袭人大,她的经验贴也会随后发布,请大家期待。
1.非法本:本科就读于西南某985工科专业,跨考法学硕士。
●英语基础还不错。
●理科生,政治从高中开始就没认真学过;考研政治相当于从零开始。
●大学阶段浅读过几本入门级的法学读物,专业所需上过几门本专业领域法律课程。专业课对我而言是很陌生的。
2.在职:一战跨考失利后,进入法律无关领域工作,早八晚六,一直持续到三战考试前一个月正式辞职。真正开始二战备考之旅是在当年9月、三战是当年8月。总体而言,受到工作挤压,学习时间是零散且长战线的。
成绩及备考情况:
●一战:工科生课程设计/实验接踵而来,再加上显而易见尚未形成法学学科思维,第一年考试失利在考前似乎已经板上钉钉;
●二战:入职后工作繁重,经常出差视察不同项目,开始备考比较晚(9月)。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和政治的分数已经出乎我意料。反而因为英语一向是拿手科目,备考时一时托大,最终单科瘸腿,无缘人大。
●三战:不知道为什么政治又瘸腿了……纵观本人三战备考旅程,每年必有一科公共课瘸腿。因此我放宽心态,本经验贴也不打算介绍自己的公共课备考经验了,各位师弟师妹可以查看其他高分师兄师姐的经验贴。
因为情况特殊,我深知本人的经验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十分具有普遍性和参考意义。因此为了增加本经验贴的普适性,我预备压缩二战三战的备考经历、提炼n战备考的核心要义,形成一篇主要面向n战考生的经验帖。
为了理顺本经验贴的逻辑和结构,精简阅读,本文先将结构呈现如下:
1.前置环节:从知识/技巧两个层面全面认识自己,将目标和当前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可视化;
2.一二三轮:划分不同备考阶段的层次,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制定不同学科的复习方针。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学习目标和当前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可视化,保持优势点、寻找提分点,制定可视具象的全面计划。只有“看得见”差距在哪里,才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针对短板不断修正。因此这个环节不仅是第N年备考的起点,也是具有奠基般意义的核心环节。
“知识层面”和“技巧层面”是本篇经验帖绕不开的两个基本逻辑,我们复盘自己的一战时也不例外,具体而言,我们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层面:人大法学硕士各科需要我们学到什么层次?我们现在处在什么层次?
2.技巧层面:拿到题目后循着什么路径思考、怎样组织答案才是人大老师喜欢的答案?我们一战的作答是怎样的?
一个经历正式备考和初次考研体验的考生,大概率会在知识层面形成以下两种状态:
●一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刚好考到自己熟悉的、复习到的知识点,其实并没有打好地基,基础摇摇欲坠。这类考生充其量对各科有个模糊的概念,各知识系统混为一团,更不用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逻辑重组。
●一种是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给出任一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在知识体系中定位。这类考生已经基本上手人大法学硕士考研,失利的原因可能是知识点不全面不牢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没深入掌握,或者是技巧层面的比如思路不够展开、答案组织不够有条理不够一针见血等。
以上两种状态对于一个考生来说不是非此即彼的,可能会在这科呈现这种状态在那科呈现那种状态。分科讨论,评估自己每科处在什么水平阶段,再来谈全年学习计划。评估的标准可参照下文所列的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完成一阶段可开启下一阶段,没完成则须按需填补漏洞,直到完成该阶段目标方可开启下一阶段。
人大学硕的出题风格大致如下:
●理论法学:无论是纯粹的论述还是“案例分析”,形式千千万万,最终其实都指向“论述题”的范畴。对于这种题目,老师希望能看到我们在学科的知识网络上不断穿梭,将各相关知识点串联重组、整合排布,最终形成一份既对症下药又有适度延伸的小论文。延伸和串联,是人大理论法学考研最突出的特点。
●应用法学:根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思路,试举例如下:
○案例分析题:要拆分案件事实,按照从概念/理论到案件具体到处理方式的思路去分析案件;同时要充分挖掘可供展开论述的知识点、善于发现老师希望考生踩到的点,适当地在主干之外展开论述。(比如去年刑法案例题所提到的金额,就是老师希望学生展开论述的其中一个点)
○法条分析题:该法条的结构及每部分内涵→立法目的→与其他法条的联系、比较法上的对比联系、修法动态等
○论述题:概念层面(内涵外延、特征、与其他概念的对比)→制度层面(原则与例外、具体制度设计、比较法研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有过初次考研经历的N站考生在技巧层面是有一定优势的,真枪实弹地感受过真题的风格+经过人大老师的批改得到过相应的分数,足够自己对自己的答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
同时,不妨直接说的是,一战低分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不一定做得不好,但技巧层面一定做得不好。因此在“个人评估”阶段引入这个概念,只是为了给N战考生建立一个“重视答题技巧”的观念,以便在后续的二三轮学习中有意识地对该部分进行强化。
一轮的总体思路是:
1.知识层面:逐级建立知识点体系+知识点精细化+建立法条体系(如有)
2.技巧层面:无
这个阶段重要着眼于知识层面而不须关注技巧层面的东西。主要要在宏观上形成知识点之外的大网络、在微观上形成知识点内部的小网络;同时,对宪法和应用法这些有法条依据的学科,要注意在理论体系之外建立法条体系。这样,大小网络、理论和法条网络交相编织,最终织成一张精密又延展的学科知识网络,为二轮专题学习打好地基。
n战考生大部分是处在这个阶段中间的,少数基础薄弱的可能门还没入、更少数基础扎实的可能已经完成了这部分大部分内容,可以直接进入二轮复习。各位考生要全面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对症下药。
具体而言:
依照书本/讲义的逻辑逐级建立知识体系,针对每个知识点能有一定条理和逻辑地展开论述。
1)宏观知识体系
建立宏观上的“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实证论”基本框架,然后逐级往下建立知识体系。比如法实证论部分往下又可分为“法本体论+法实证论”,法本体论下可分为“宏观(渊源)+微观(规范)”,法实证论下又可分为“总则(法的实施)+各分则(法的制定+适用+法的解释推理论证+法的监督)”。
2)微观知识点精细化
建立好知识体系后,要将初级知识框架中的每个基本单元进行拓展,换句话说,要尝试将这个知识点到底是什么说清楚。具体而言,比如法的实施的含义由这些内容组成:内涵/外延/功能(概念层面)、实施机制+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实施条件(动态层面)、实施效果(尾巴)。
事实上,宏观和微观的二分是相对的,如果你的框架比较粗糙(接近于思维导图),那么最低一级知识点的含义就会比较臃肿;如果框架比较精细(接近于专门用于背诵的知识点体系),那么最低一级知识点可能就只是一个点而已。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度。
关于“思维导图”和“知识点体系”,本文将之定义为两类功能不同的知识网络,下文详述。先给出一个结论,在一轮学习中,尽量形成更加精细的、从体到点的“知识点体系”。这是因为,谁都不能保证首次对知识点的提炼是对的、逻辑是通顺的、归纳是正确的。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逻辑和内容,先把知识填鸭式填进我们的脑子里,不留下知识漏洞和错误瑕疵,更有利于后续的专题深化以及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凝练。
对于高度抽象且强内在逻辑的法理学来说,知识体系化+知识点精细化是十分很重要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比别的理论法学科更加重要。因为人大法理学考研想要考生达到的最终形态是:建立一整张知识网,这张网逻辑缜密又极度延展,问一点可瓜连着藤藤连着瓜地将所有相关知识点串一串,并经过重组加工,最终输出为既有重点又有适度延伸的小论文(这也是我们二轮专题深化阶段要解决的任务)。能够灵活腾挪重组知识点又保持高度逻辑性的前提是先将一个基本的逻辑牢牢地扒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强化、强化、强化,强化到将我们颠来倒去也不会弄混知识点的时候才是适合拔高学习的时候。
依照书本/讲义的逻辑逐级建立知识体系,针对每个知识点能有一定条理和逻辑地展开论述;将宪法条放在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位置加以熟悉。
1)宏观知识体系
将宪法宏观上划分为的“总论+基本权利+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各自相对独立(可以明显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缠绕没有法理学那么“紧密”)。
2)微观知识点精细化
例如,基本权利部分要针对每个基本权利形成“权利地位/概念/内容/性质/效力+保障+限制+限制的合宪性审查”的知识点网络;国家机构部分要形成“性质/地位+组成/任期+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内部领导体制+职权”的知识点网络。
3)宪法条的拆分“摆放”
熟悉每个知识点对应的宪法条,为理论提供法律支撑。
纵向建立各个朝代自身的知识体系,将知识点全面铺开并分门别类放到它该在的位置
宏观知识体系
在一轮学习中主要着力于形成以朝代为断限的知识结构。形成每个朝代自己的“法律指导思想→立法文件/法律形式/罪名刑罚→司法机关/刑罚适用原则/ /诉讼制度”+“婚姻继承”+“经济制度”+“行政机构+行政制度”的知识点体系。
法律史最突出的特点有二:第一是知识点通常是很小的,严格意义上甚至很难形成“知识点内部的小网络”。例如,谈及奸党罪,通常绝大多数考生只能大概知道这是一个针对明朝官员的犯罪,它惩罚大臣结党营私、内外勾结,无法像现代刑法的每一个罪名一样,能从概念→构成要件→法定刑→和其他罪名的联系/竞合/区别等多角度展开论述;第二是知识点通常是极度零碎的,东一块西一块,各类古代名词层出不穷不可枚举。
因此针对这样的学科特点,我们要善于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给它一个合适的位置,让它安稳地融入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里。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奸党罪,就要如此定位:罪名→具体刑事法律制度→明朝。图1是我在一轮的时候建立的法律史知识点体系图其中一角。
图1
依照书本/讲义的逻辑逐级建立知识体系;针对重点内容将知识点精细化;形成法条体系。
明确的是,民刑两门作为最博大精深的基础法学学科,在备考时最忌面面俱到。因为满打满算也只考50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重点内容上;何况,近些年的真题出题风格也是“重者恒重”,如婚姻继承和商法考的概率近乎于0,时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考虑全部放弃;侵权责任法部分也考得比较少,相比物债和总论部分,备考时可以适当降低在该部分的关注度。
1)宏观知识体系
整体上民法由“民法总论+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五部分组成。针对各部分建立初级知识框架,例如合同编要形成“债总部分+合同部分+准合同部分”的知识结构,往下针对合同部分要形成“合同概念及分类+成立+内容+履行+保全+变更+终止+违约责任”的从出生到死亡的知识脉络。
2)重点内容精细化
在初级知识框架下,重点部分必须将知识点全面铺开,不留死角。例如提起格式条款,应该要知道它定位于合同内容,而知识点之下有诸如概念特征、制定者的义务、无效的情形等的知识点。民法的重点内容几乎集中在民法总论(法律行为+代理)、物权编(物权变动+担保物权)、合同编(债总+合同的生老病死全流程+部分典型合同如买卖租赁等)。
3)形成法条体系
一轮学习时,理论须与法条的对照学习,学会用法条的视角去审视理论、用理论的视角去审视法条。具体而言,每学到一个重要知识点,都必须有意识地强迫自己打开民法典,去找到支撑这个知识点的法条在哪编哪个位置、它的前后法条都是什么。每个知识点都学会如此积累,久了渐渐地自己就会下意识地去思考法条之间的逻辑和练习,渐渐地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法条体系”。法条绵密延展,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我们逐渐形成法条体系,我们后续的专题学习和深化学习会轻松很多。
依照法考的逻辑逐级建立知识体系;针对重点内容将知识点精细化;形成法条体系。
1)宏观知识体系
刑法的理论深度是很深的,初次接触专著可能会被诸多的“XX说”迷了眼而无所适从。因此建议结合法考进行学习,用法考的阶层理论和大量简化后的典型案例帮助自己理解、建立知识结构。用法考辅助考研在刑法学科上性价比是很高的。
2)重点内容精细化
在熟悉了法考的理论体系之后,要根据知行课程/讲义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例如总论部分(刑法基本原则、不作为犯、因果关系、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故意过失和事实认识错误、共同犯罪、犯罪形态)、分论部分重点罪名(人身犯罪、财产犯罪),在二轮专题学习阶段仍然是对这些重点内容的专题深化。图2是我在一轮时建立的刑法知识点体系一角。
图2
3)形成法条体系
同民法。尤其是总论部分的法条必须熟悉。
依照讲义/《关键字》的逻辑逐级建立知识体系
1)宏观知识体系
书本是按照传统 “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结构排布的,知行的讲义结合李琛老师的《关键字》对三本小法进行了拆解重组,形成了“对象+内容+归属+使用+限制+侵权”的结构。事实上,重组结构在于强迫学生从体系化视角把握三本小法、并且对相似部分进行对照学习(例如,同样是职务智力成果,职务作品的归属和职务发明的归属有些许不同;再如,商标法的“优先权”规定和专利法的规定是不同的,对于在国际展会上展出的智力成果,专利法规定的是不丧失新颖性、但商标法直接规定了优先权)。因此,这种拆解重组可谓是良苦用心,但是将几部法律拆解也容易让初次接触的学生觉得零碎且“不成体系”。因此,大家可以仍然按照课本的逻辑分门学习,但一定要形成“对比意识”,每次遇到相似的概念要返回相应章节摘取、并列起来一起学习。
2)微观知识点精细化
知识产权法的内容比起民刑少很多,且形式体系会强很多而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庞杂无处下手,因此建议还是将知识点全面铺开不留死角,形成每个知识点内部的“小网络”。
3)形成法条体系
同民法。要在学习中逐步体会这种“法条为王”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二轮总体思路:
1.知识层面:专题研究(知识深化+知识重组)+案例研究(如有)
2.技巧层面:思维导图的提炼+解题思路的研究
经历一轮打地基阶段,我们的基础通常已经比较扎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仅要对重点热点知识进行深化研究,同时还要逐步引入技巧层面的练习。具体而言,在知识层面我们要对重点热点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包括对某个点的深挖和对某个话题下不同知识点的逻辑重组;对于应用法和宪法的基本权利部分而言,要注重案例研讨。同时,在技巧层面要综合上述知识层面的内容,在一轮建立的“知识点体系”基础上不断提炼简化成“思维导图”。这样,在对知识网络的反复扩充、串联、修正、提炼中,我们的知识会掌握得越来越牢固。
1.法理学
对重点热点进行专题研究(知识深化+知识重组)
在二轮,知行通常会提供很多个电子增补讲义,通常是按照专题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这部分增补知识将会和一轮建立的知识点体系一起,成为我们二轮专题研究的材料。上文已经说过,法理学是人大法学考研里最需要串联延展的一门学科,学到后期可能考生会渐渐发现第一轮建立的知识点体系似乎存在许多尚未“延伸到位”的地方,比如司法适用一节里只介绍了司法体制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司法的价值等静态层面的东西,但并未触及到动态层面。这个时候我们要:
A.首先要有高于全局的整体视野,寻找跨章节的知识联系。刚才所说的动态层面实际上位于法制一节里面的法律调整机制和法的实施一节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部分;同时师兄提供的增补讲义也会有许多这方面的补充;
B.找出章节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所有纷繁杂乱的知识的逻辑重组。因为不同章节有不同的论述侧重点,所以摘取的内容是没办法无缝拼接到专题中去的。知识的逻辑重组,需要我们找准逻辑主干,沿着主干思路安排知识分布,然后再对枝叶进行适当延伸。这样形成的体系就是既重点突出又思路发散的。比如针对上文所述司法适用,首先大主干是从静态到动态。静态是概念/功能/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动态由主体+制度+运行机制+运行效果构成。在动态层面要考虑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法治和社会自治三对矛盾,展示在枝干上就是从法院→民间社会规范在基层司法的应用→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这样的由官至野的思路。
上述是“知识深化+知识重组”的二轮专题研究的其中一个例子而已,这种思路适用于各科各知识系统,万变不离其宗。需要明确的是,在二轮经常会有这种“怎么又有新的东西?”“怎么知识那么乱?”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是我们深化知识系统的一个契机。通常这样的专题研究会花掉自己好几天的时间,但是付出和收获是对等的,踏实地走过这个阶段,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又升华了。图3系列图是我在对法与社会自治这个大专题的某一次知识重构(这种过程非常多,每次都会发现上一次不合理的地方、有新的想法)
图3
2.宪法学
对重点热点进行专题研究(知识深化+知识重组);对基本权利部分进行案例研讨
1)专题研究:思路同法理学。宪法学不像法理学学科网络那样绵密,各分论(基本权利+基本制度+国家机构)会独立很多,但要注意各分论和总论的衔接,也即是说,像法理学通常会上升到法治作为答题落脚点、宪法学最终也要上升到宪法基本原则作为答题落脚点;另外,国家机构和基本制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人大制度和人大这个国家机构的衔接,再比如选举权利和选举制度以及人大制度的衔接等。
2)案例研讨:宪法学的案例研讨主要集中在基本权利分论部分。我们在一轮建立起来的基本权利思维框架(权利地位/概念/内容/性质/效力+保障+限制+限制的合宪性审查)要在应用中才能真正得到完善并熟练掌握。同一个思维框架,在论述题语境下和在案例分析语境下,它层次的展开形态是不一样的。例如针对教育局发布 “开除某学生学籍”的红头文件这一案例展开论述的话,我们不能上来就从权利概念开始堆砌,相反的,我们要循着以下路径思考:
A.行为落入基本权利保护范围内?→衔接知识点里的“基本权利含义等”
B.行为是否构成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可能需要延伸权利限制和公民义务
C.构成限制的前提下,限制是否合宪性?→法律保留分析和比例原则分析
结合案例,在事实和知识点间穿梭往返,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法律史
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横向知识体系(知识重组)
法律史进入二轮复习,要对一轮建立的“断代知识体系”进行专题式的拆解重组,建立横向知识体系。
大方向有:法律思想的演进(含法律儒家化的演进)、法律形式的演进、主要法律文本的演进、司法机构的演进、诉讼制度的演进、民事经济制度的演进、行政制度的演进等。将一整个专题放在朝代更迭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会发现更多自己在断代史学习时没办法看到的东西,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巩固一轮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小的方向可以参考师兄在二轮发的乱序版知识点合集,这份文件将所有法律史考研可能涉及的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打乱混杂在一起,我们可以以这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作为专题,以动态的视野重新去理解这一个知识点。
4.民法
结合知行专题增补讲义对重点热点进行专题研究
对于民法来说,本轮的专题研究主要针对于:重点法条的修法动态和配套司法解释
进入二轮复习,知行会针对民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出一版增补讲义,这个讲义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是我们二轮三轮的复习重点(永远记住民刑重者恒重,要采取性价比最高的复习方式)。例如去年师姐在增补讲义中和冲刺课程中都着重针对担保权制度进行了专题研讨。我们除了要被动吸收师姐们整理的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个知识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例如,讲到担保权制度时,我们可以主动找出相应法条,找出它修法前后的条款,找出它配套的司法解释条款,在法条体系的整体语境下加深自己对“担保权制度”的理解。这就又必须得提到第一轮自己建立起来的法条体系有多重要了。
5.刑法
结合知行专题增补讲义,在案例分析的语境下对重点罪名进行深化理解
刑法进入二轮复习,应该围绕人身犯罪、财产犯罪、公共安全犯罪、职务犯罪(重要程度逐级递减)展开专题复习。
刑法和法考在案例分析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法考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考研的会一目了然得多;但法考是结果导向,但考研希望我们能理顺案例的分析路径、按照阶层体系分析饱满的情况下,能够针对题目可能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更加偏过程导向。基于两种不同的考试特点,二轮根据应该尽量集中针对最重点的几个罪名,结合相关案例,围绕罪状和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共同犯罪、罪数(此部分可能涉及和其他罪名的竞合和区别等内容)及刑罚展开专题学习。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专业不是刑法的考生来说,到了后期应该要有对难点和不重要的内容进行战略性放弃的果决。比如关于故意过失的认定理论、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等,艰深晦涩,实在难易掌握,那就大胆地放弃,只挑选一种自己最能接受的理论从一条道走到黑(意思是自己要能说服自己为什么用这个理论)就可以了,别人的反驳点一概不理也不说。学习考研刑法,最重要的是能说服自己,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意味着:1.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2.在这套体系里你能充分说服自己。
6.知识产权法
结合知行专题增补讲义对重点热点进行专题研究;在案例分析的语境下对重点罪名进行深化理解
1)专题研究:对于知产来说,二轮的专题研究主要是:1.修法动态与司法解释 2.著/专/商/反的知识系统的衔接
A.对修法处进行深挖,意味着我们需要了解:1.修订的地方在哪里?2.基于什么目的和现状考虑修法?2.修改了之后对理论和司法实务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带着这许多问题主动寻找答案。新的一年,在二轮学习时结合知行的增补讲义和刘春田老师的新书,应该足以应付考研初试了。补充配套司法解释。法律离不开司法解释,这一点在知识产权法上尤其明显,例如,脱离了司法解释,我们就没办法真正掌握著作权的信息网络侵权、商标法的商标侵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混淆行为等部分的内容。学会从理论链接到法条,从法条链接到相关司法解释,在一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自己的“法条体系”。图4是我结合司解完善法条体系的其中一种尝试。
图4
B.著/专/商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衔接,著/专/商体系以及与反法体系的衔接。内部的衔接如专利法中审查阶段的新颖性审核和侵权保护阶段的现有技术审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如商标法中的禁止注册事由和异议申请、无效宣告申请、侵权保护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可能会渐渐发现知识点之间有它的内在逻辑,而这就是我们完善知识结构的契机。而谈到三法与反法的衔接,这是因为近年人大知产对于案例的考察通常会结合反法,我们在二轮学习时也要有意识地在三法内部体系之外向着反法作一定知识延伸。
2)案例研讨:某种程度上知产和刑法很相像,同样都是:不在案例中理解理论就不算真的理解了理论。这是因为,为了将具体事实该当于法律概念,我们才可能会发现隐藏在抽象的、概略的知识点背后的各种细节和陷阱,以便更好地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研究案例通常会让我们对各知识成果的侵权保护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同时,形成一定路径的“解决案件”的实务思维,对于知产的考研来说也十分重要。图5是我在二轮时对广播组织者权做的知识深化。
图5
进入二轮学习,我们不仅要完成上述知识层面的任务,还要开始技巧层面的练习:解题思路的研究+思维导图的提炼
1.解题思路的研究
知行公众号有人大法学考研改革后的全部初试真题+参考答案,再加上知行的真题解析课程,都是我们这阶段的素材。研究真题的核心要义在于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结构。这个阶段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观察角度形成自己感觉舒服的答题思路;同时又是十分自主性的,很多同学容易忽略对真题的研究、或者只是考前草草一翻了事,我们必须避免这种随便的心态,认真整理、归纳、总结。
2.思维导图的提炼
到了这个阶段,我终于可以展开对前述所谓“知识点体系”和“思维导图”的论述了。我认为所谓的知识体系可以有两种形态,而这两种形态形成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功能。同时,这两种形态在大方向上是从一端向另一端转变的流动态。
具体而言,知识点体系是指从体到点逐级精细的完整知识结构,它的最小单元将不再可分。我们对着这个知识结构逐级展开到最末,就能完整概览全部内容。这种知识结构成型于初次系统学习,并且经过后续的专题深化和知识重组后有了新的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一版周详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冲刺背诵。
而思维导图相比知识点体系会更加凝练和体系化。首先它高度凝练,是真正的剔骨桂肉;其次它通常会线引线、点成网,逻辑和体系显而易见。这种知识结构通常形成于二轮专题学习过程,因为此时基础比较牢固,高度提炼也不至于发生错误,还方便于对知识进行补充以及拆解腾挪。同时,这种知识结构还可能是三轮冲刺背诵轮的产物。在反复记忆中,随着记忆范围的提升,我们自然而然会逐渐摒弃掉底层的单元,一层一层逐级隐藏、逐级简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形成很多个不一样的思维导图,但我们在意的不是思维导图的内容本身,而是反复构建思维导图的这个过程,它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因此,该阶段小标题“思维导图的提炼”归根到底,说的就是上面所述的这种动态进程。我们要通过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进行专题学习,要通过反复提炼思维导图来记忆知识点。
三轮总体思路:
1.知识层面:无
2.技巧层面:思维导图的应用(输入/记忆)+解题思路的应用(输出/模拟)
经过一二轮扎实的学习,知识层面的摄入到三轮已经大圆满(指对应于人大考研来说),此时就到了成果集中检验及输出的环节了。在这个环节,我们要综合应用经过强化+专题论反复完善的思维导图来完成大量输入、强效记忆,也要将二轮领悟到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框架综合应用到模拟练习中去。
一轮我们已经形成了详细版的“知识点体系”,并且经过二轮专题研讨的深化、补充、重组、完善,这份经过千锤百炼的知识点体系就是我们后期背诵的全部素材。方便学生更好地背诵,市面上流传着多种多样的背诵方式,比如反复记忆逐层递进的艾宾浩斯记忆法,师弟师妹们都可以尝试一下。这里我想展示的是我用过的两种很有效的记忆手段:
A.反复书画思维导图。此处延续的依然是二轮技巧层面“思维导图的提炼”里面提到的思路。将知识点剥除血肉提炼骨干,借助线条图形等帮助自己建立一个立体多面的框架,反复书画,重复输入,形成肌肉记忆。比如,图6就是我当年对法理学的法律体系随手画过的其中一个框架。这样逐层往下,最终到达最小单元,就大功告成。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忘记就可以翻阅“知识点体系”帮助快速回忆起相关内容。
B.口述。这个是我在准备复试的专业课面试的时候猛然发现“真的很有用!”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检验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背诵成果,例如,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整理出这一周自己背过的全部知识点,范围可大可小,最后打乱顺序,分别口述回答,同时要注意录音以便复盘。只要尝试过一次,你就能感受到这个方法的刺激和美妙,因为你会在复述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自己记忆模糊的、甚至是遗漏的点。不断如此反复查漏补缺,最终在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变好了。
需要事先强调的是,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很多同学不一定没掌握好知识,但他没办法临场完成诸如快速破题+组织答题思路+排布答案结构+流畅、得体、法言法语地完成书面表达的一系列任务,这是很吃亏的。所以,在考前一个月我们要分配给各科足够的模拟练习时间。
同时,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模拟”看成十分郑重其事的的任务。我们在这个阶段的核心思路仍然是“解题思路的应用”,也就是说,无论面对的是某一年真题、还是面对的自己模仿真题风格所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考前一周专门抽3小时仿真模拟,还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夜晚,这步骤最关键的仍然是培养自己“破题+组织思路+排列结构+书面表达”的解题能力。在复习大后期,我们要时刻把自己置身在“解题”的环境中,面对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题目,都要有意识地在抓取重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然后锻炼书面表达,将每一题都当成一个论述题。
N战的人通常身上裹着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包袱,把他们压得耸肩曲背、汗湿重衣。但是请记住,正如爱伦堡所说,“谁得到一切,谁就感到沉重”,我们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熟练和对考试更深的理解。请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经验分享
一文读懂人大法学考研中的少干计划和经验教训:一场遍体鳞伤的“豪赌”
状元经验丨2022年人大法学考研诉讼法总分第一名:程序正当性关乎正义的尺度
状元经验丨2022人大法学考研环境法上岸分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购买说明
全程班课程和全程资料体系均可单售,具体价目如下:
直接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购买,同时添加客服微信(微信号:ruclaw59)并将截图发送过去,登记报名后进入相应的微信群。报名事宜请咨询官方微博:知行法学,微信不接受报名咨询。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乎: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法律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