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先加后减:二战考研403分上岸人大刑法学
本文对于不擅长背诵的同学,是一种另面的启发,大家可以认真阅读。在长达两年的知行班级学习中,师妹一直比较认真,尤其是一战擦边进复试被刷后,也体现出比较淡定的心情。以上,都值得我们学习。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二战时经历了很多心情波折,包括亲友的变故,所有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坚强!
一、写在前面
经验贴只不过是极其主观的个人表达,而每个人的路径并不一定相同。笔者在一战与二战期间读过无数经验贴,也曾经因为不少经验贴中自己望尘莫及的进度而焦虑,但经验贴的意义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在众多种方法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径,知道有人曾在这条道路上往前走过,从而给自己提供了多一种的样本以便参考。因此,本经验贴仅客观地展示笔者的备考体会与备考过程,希望读者辩证看待,这或许是一条可以被特定个体借鉴的道路,也或许不是。
(PS:笔者的备考路径并非典型的备考方式,具有一定风险,但对于同样不擅长背书的同学来说,是一条可以看一看的“野路子”。)
二、个人背景简介与选择
本科就读于法大,二战初试成绩401(政治66、英语81、理论法学124、应用法学130),复试专业课笔试与专业课面试总分第一,最终总分排名第三;一战初试成绩367,复试第三,最终总分排名十二。
大概是高中学习理科的原因,我最不擅长背诵(直至现在也是),而法大考研要求尽可能通过重复实现精准记忆,故放弃备考本校。此外,人大刑法学教研室有我很喜欢的老师(主要原因),最终决定报考人大刑法学。实际上,人大的考试风格虽不要求精确记忆,对于思维与学习能力的要求极高,很适合想要通过备考提升自身思维能力的同学报考。
三、一战与二战对比复盘
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但这场考研之战并非成王败寇,没有一场考试可以决定我们的一生,所以,望诸君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摒除杂念、奋发向上、勤勉认真、自信但不自傲、谨慎但不卑微,时刻铭记出发时的理想,相信各位最终都能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于明年春天收获。
2023年人大校线分数线355,最终各学科按1:1.2划定院线,平均365便可录取。而2024年人大校线375,因大类招生,不单独划定院线,平均395分可录取。除了形式上的变化,今年考试也更偏向于基础知识,也就是更偏向于记忆而非思维能力。综合两年的考情对比,可以得出:一方面,尽可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复试方案年年都有可能变,把初试分数考高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策;另一方面,备考过程中需要兼顾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基础记忆的工作。
我大学后半期都处于很佛系的状态,整个大学期间也未能参透学习法学的方法。一战时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努力地在学习,但我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战失败后,我很认真地复盘了我的失败原因,并在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中复盘了自己的失败原因。
并同时用文档更详细地总结了我的失败原因。
总的来说,无论任何知识都需要先理解再背诵,而理解的前提是思考,如果前期仅仅做形式上的努力,而不去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知识本身,而只是反复低水平重复建设,临考前的背诵就会如同空中楼阁。
况且法学硕士绝不是在选拔只会重复背书的学生(至少我不能通过反复重复达到对于知识的掌握,我既不擅长也极其排斥机械地背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就开始调整我的备考方向,并制定了“认认真真学一遍并且也只学一遍”的计划。具体来说,就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四、备考规划与备考策略
1、方法对比
经过对大量经验贴的观察与我自身情况的总结,我发现有两种备考方式,而两种方式都是有可能上岸的。一种是典型的备考方法,就是先花大概两到三个月将知识学一遍,然后开始反复记忆,并且在每一次记忆中一遍一遍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反复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另一种方式则是非典型的备考方式,就是先认真学习,花很多时间来学,并确保自己在临考前能够将所学重新拾起,尽可能在考前一周甚至是考前一晚将知识快速过一遍,最后靠短期记忆完成考试。
第一种方式适合擅于记忆的同学,并且是最稳妥且风险最小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有利于长期的学习,但是对于考研来说风险性极高,这种方法对于考生的毅力要求较高(要求在临考前能够忍着疲倦与压力快速将所有知识复习一遍)。实际上,如果采典型备考方式,在一遍一遍背诵之后,如果能够在考前也将知识快速复习一遍,当然也可以锦上添花,但由于典型备考方式前期经过反复背诵,已形成长期记忆,即便考前没能将全部知识再看一遍,对最终的考试也不会有致命性打击。但一旦采取以上第二种非典型备考方式,由于知识长时间未重复,已变得陌生,如果考前不能靠短期记忆重新捡起,将直接导致全盘崩溃。
对于我来说,一战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只求重复遍数而不重视知识的理解吸收,故二战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将知识“学会”,而非“学过”。理想状态当然是先学一遍,再反复重复,考前又将知识全部过一遍。我本科期间并没有期末突击的经验,不确定这种非典型路径对我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五月时报考了自己毫无基础的会计专业考试,在六天不到的备考时间里,疯狂地学习会计实务与经济基础的知识,最终侥幸通过考试拿到资格证。这场考试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也让我最终决定选择以考前短期记忆的方式进行备考。因此,师弟师妹可以试一下自己是否能强迫自己在短期时间内吸收大量知识,考前若能将知识都记忆一遍,或许能增加自己上岸的概率。
2、非典型方式
(1)先做加法
具体来说,就是花最大板块的时间来学习,如果愿意冒险的话,可以学到不得不开始背诵的时候(建议最少预留一个半月的时间来记忆)。为降低风险,可以将记忆的时间延长,例如三个月以上。至于具体学习方法,我的路径是“先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观点与逻辑→经过思考重组体系(重组体系时会去翻阅基础材料之外的材料)→不断修正体系”的方式,最终将体系输出为自己个人化色彩较重的笔记,而这份笔记就是最终的记忆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反复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不断修正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微观体系。甚至一度打破了学科壁垒,在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联动起来。我的学习方式很简单也较为简陋,其实就是多问“为什么?前段和后段有什么关系?知识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在学习材料上,我会以一份资料作为基础资料,在同时补充其他资料,以避免自己陷入思维惰性中。说句题外话,我自大学以来,在二战备考的五个多月里才渐渐有了法学学习的感觉,因此,如果师弟师妹在大学期间也和我一样对法学始终难以开窍,考研本身或许能够成为法学启蒙的肇始。
至于更具体的学习方法,我从男朋友那里取了点经,据说是分为“阅读、笔记、法条、能力”四个板块。
师弟师妹时间有富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以及从各平台上查找资源,琢磨一下应该怎么学习以及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是考研学习的基本功,也是未来继续学习的要求。如果时间实在紧凑,无法将自己的学习方式迭代,也要至少保证自己在学习时有所思考,并能够简单输出。
实际上,无论采取反复记忆还是考前突击,都要求实质地学习而非形式地复习。即使是反复背诵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每一遍都是在思考和学习,而非仅仅简单重复。但考研初试对学习能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最低要求是有一个自己的思考方式,尽可能弄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前因后果,就已经足够了。
(2)再做减法
当学习完一遍以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在已形成的体系内进行修补与调整,最后再反复记忆。我一战时频繁更换资料和学习方式,没能贯彻大师兄一开始就强调的“一本主义”,所以知识依旧是一地的散钱,根本无法在考前捡起。“一本主义”的实质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体系”,当经过漫长的学习阶段,将知识体系搭建起来以后,除了进行部分的调整之外,尽量不要对自己的体系进行大幅度的更改,更切忌第一遍学习一个体系,第二遍又学习另外一个体系。彻底完成自己的体系之后,考研初试的答题框架就已经在无形中完成了,但是只有体系与框架肯定是不够的,答题素材来源于对于知识的反复记忆。
因此,“再做减法”的前提是“已经做好了加法”,做完知识的加法以后,就要开始做减法,不宜再大幅度地学习新知识,而只需要在已有体系内进行反复修补与记忆,最终将所学消化与吃透。
此外,知行的讲义与课程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体系,采用知行的体系完全足够应对初试,笔者二战期间的大部分学习也是以知行的讲义为蓝本展开的(除了国际法,其他学科实在是没时间读教材了)。需要提醒的是,一方面,后期不要再更改体系,前期可以有很多资料,越到考前资料越要精简,知行的讲义可以作为最终背诵材料,也可以自己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即便知行的讲义与课程都很好,但师兄师姐学得好不等于我们学得好,听课和看讲义只是最基础的一步,一定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思考,以打通体系。我们拿在手里的都只不过是学习材料,自己经过思考学会的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总结来说,先进行学习,再进行复习,最终反复重复记忆。无论是典型学习方式还是非典型方式,其实本质都是要求“学会知识”与“记住知识”这两个环节,至于“运用知识”,其实在“学习知识”环节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可以在以上两个环节之外另外补充“运用知识”这一环节(常见的方式是:准备答题模版、模拟答题)。
我原本计划是四月底到九月份完成一轮学习,之后反复背诵。但由于家里的事情加上我刚开始进度很慢,实际进度确实在十一月中旬才勉强完成第一轮学习,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十号左右完成正式的第一次复习,十二月十号到考前完成第二次复习,考前一晚完成第三次复习。
应用法130 | 理论法124 | 英语81 | 政治66 | 备注 | |
5月中-8月 | 国际法教材阅读+梳理笔记 | 6月底-8月初:法理学阅读讲义2/3 | 背单词;语法课 | / | 大部分时间在家里进度停滞 |
8月-9月 | / | 法理学阅读余下1/3讲义;宪法学学习+完成笔记;法律史古代史学习+完成笔记; | 背单词;每天一篇阅读 | 听腿姐的课+刷1000题 | 应该是效率最高的一个月了 |
9月 -10月 | 知产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学习;国际法笔记复习1/2 | 复习宪法学笔记1/2;法理学梳理1/3笔记; | 背单词;每天一篇阅读 | 听完腿姐的课+刷完1000题 | 从自行车摔下来,半残疾一周多 |
10月-11月 | 知产专利权法+商标权法学习;国际法笔记复习余下1/2;刑法总论知行讲义+课程 | 复习宪法学笔记余下1/2;法理学梳理1/3笔记;复习法律史古代史笔记;学习法律史近代史1/2 | 背单词;每天一篇阅读or轮流小三门 | 腿姐手册一轮记忆+二刷1000题 | 中途因变故,大约两三天的学习状态几乎为零 |
11月上旬 | / | 法律史近代史余下1/2;法理学梳理余下1/3笔记; | 单词、作文、小三门 | 腿姐手册二轮记忆+再刷1000 | |
11月中-12月上 | 刑法分论学习;正式复习第一遍→国际法、知产、刑法总论讲义 | 正式复习第一遍(+梳理真题)→法理学、宪法学、法律史(+完成近代史的真题笔记) | 单词、阅读、作文、小三门;每天45min | 跟腿姐带背、腿姐的冲刺课、继续复习腿姐手册、肖八 | 11月底病倒,跑了很多次医院,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 |
12月中-考前 | 学刑法分论余下内容;第二遍→国际法、知产(精简) | 第二遍+删减笔记→法理学、宪法学、法律史 | 每天完成1/3份真题 | 跟腿姐带背、肖四、肖四大题背诵 | 生病原因,在宿舍复习 |
考前一天内 | 刑法分论法条过了一遍;国际法、知产 | 法理学、宪法学、法律史快速看了一遍 | 看自己写过的作文 | 背肖四主观题、将肖八肖四错题都看了一遍 | 考场外看了下知行押题卷 |
1、理论法学
(1)概况
我的理论法学分数是124分,但因为当时老师没有提醒,晚了十多分钟才开始答题,法理学又没有控制好时间,导致宪法只剩不到25分钟,最后一个25分的题甚至才有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因此,我的法理学与法律史应该都是接近满分的成绩,至于宪法学,虽然考场出现意外,但宪法学得应该是和法理、法律史学得差不多的,也顺便一起说了。
实质上,我在学习后期一度觉得法理学、宪法学、法律史有着很大的关联,法律史是在说古代的“法”是什么(法制),法理学是在说当代的法是什么(法治),宪法是在说当代“法治”下的法是什么?宪法统领,再与其他部门法结合起来,就是当代的法治形态,因此理论法学其实就是古今中外的法。
而法理学与宪法学更是有着共同之处,都是在说法治、民主、人权,并且在当代中国,还强调了党的中心领导作用。
法律史与法理学,则是一个古今发展的关系。
(2)法理学
从形式上看,我法理学是在六月底开始看的讲义,大概每天看一章,至八月初将知行的讲义消化了一遍,没有做笔记,但会在每一章节的标题处写一个小思维导图,在部分知识点的地方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标注。九月到十一月我每天会复习法理学然后思考章节之间的逻辑,同时略微参考了清华与法大的法理学逻辑,并做成简单的背诵笔记,并于十一月上旬集中几天精力将法理学的笔记补完,在十二月中旬时后,我将法理学笔记删减凝练到不到两万字,在考前很快地又看了一遍。
从实质上看,我最开始学习讲义的时候仅局限于思考讲义上的知识点,中后期开始,思维在较大的体系间贯穿,同时会将法理学与宪法学、法律史的学习贯穿起来。除了重组的体系是个人理解色彩较重的产物之外,我十一月时一直苦苦思索法的实施、法与社会、法律调整与社会调整、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非诉解决机制等多对关系,并感觉这些章节之间的逻辑无法理解。
于是我最后决定以“法律与社会”也即国家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些关系,并在法社会学处置了一个总论章节。静态理论是社会调整与法律调整,动态理论则是法社会学理论(也就是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此外,我对于法的原则那一章也做了较大的改动,最终法哲学论形成“法的概念”、“法的演进”、“法的价值”、“法的方法”四个板块。而法规范论,我则是借鉴了法大雷磊老师的分类,将人大蓝皮书的几个章节重组了一下,最终形成“总论”“法本体论”“法运行论”的三大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我十一月才想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在考场上也派上了用场,法理学“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那个题我是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论证的,分数应该也非常理想。除了“国家与社会”这一对关系,法的作用、法治理论、法的运作这些都是可用的思维路径与答题切入点。
(3)宪法学
从形式上看,我八月初开始学习宪法学,我一战备考时花了一个多月做了一份全是表格的宪法笔记,里面糅合了人大、法大、法硕多种体系的内容。但由于字数过多(20多万字),并且思考痕迹过浅。我于八月初开始对我去年的笔记进行重新思考与学习,同时会查询其他资料(包括对象、朋友的笔记,其他书籍),于八月底完成宪法的笔记。九月到十二月共复习了两遍,十二月中旬后把笔记删减至不到两万字,考前又看了一遍。
从实质上看,我经过反复思考,将大体系分为“宪法总论”、“基本权利”、“国家组织”三个部分,也就是将原本“基本制度”与“国家机构”合在一起,分别作为“国家组织”之下的“国家性质”与“国家机构”两个板块。在“宪法总论”部分,我分为“概念论”、“本体论”、“运行论”三个部分,“概念论”与法理学“法哲学”部分一样,都谈论了“概念”、“价值”、“演进”,而“运行论”与“本体论”则与法理学的“法规范”中的逻辑构造一致。基本权利构造章节,我经过反复的思考以及和研友讨论、再思考等过程,终于弄清楚了外部理论与内部理论的关系,并反复修改自己的体系。
在基本权利分论部分,我则会按照基本权利的分析思路将重要的基本权利分析一遍。
其他各章节则不再赘述,简言之,就是尽可能保证自己思维清晰,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重视法条。
(4)法律史
从形式上看,我法律史也是从八月初开始学习,到八月底差不多完成了古代史的学习,后期进程大概和宪法学差不多。但是我法律史算是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我后来十一月底整理真题的时候才发现,人大几乎只考刑事法律制度、很少考其他制度(比如经济制度、民事制度、行政制度),而我在这些制度上花了很多时间与很大精力。
所以理想的方式是,只梳理重点内容,然后对于非重点掌握历年真题即可。不过知识既然是一个体系,其实完整地学对于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许也是有帮助的。此外,出于兴趣原因,我还跳读了两本专著,虽然对于最后的考试没有助益,但大大地提升了我对法律史的兴趣。
从实质上看,法律史应该是最简练的一门科目,就正常按照朝代顺序学习即可,但需要捋一下法的产生过程,从最开始的习惯法再到律礼。当时听了马小红老师一个讲座,恍然大悟,礼其实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宪法,古代以“礼”为指引,实行维护君主的法制(刑治),而当代以“宪法”为统领,实行维护人民的法治。
我在后期,空闲时经常会用喜马拉雅听法硕的法制史课程,里面有些口诀挺有助于记忆的,比如“三八西服,魏当齐罪”(就是三国时期→八议,西晋→五服,北魏→官当,北齐→重罪十条),推荐大家空闲时也可以尝试一下。也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法律史教材前面的序言或者前言,对于掌握重点内容有帮助。此外,大家一定要模拟,考场上控制好时间(别像我一样,最后25分的题只剩下几分钟草草写了几句)。
2、应用法学
(1)概况
我应用法学是130分,所报考的科目竟然把还最简单的问题给答错了(分析了不构成故意犯罪,但忘记分析过失犯罪了)。国际法学领土取得方式没有答完整(这也是关键词记忆与短期记忆的bug之处,可能真的会记不全),知识产权法甚至说商标权法没有权利用尽制度。最后能够考到130的分数,真的全靠老师仁慈(也可能是我尽力把十六页都写满了)。
(2)刑法学
刑法学应该是我最慌乱与茫然的一科,虽然我报考的是刑法学,但我深知刑法学内容很多,加上我正式开始进入备考节奏时离考试已经只有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了。如果我要学习刑法学的话,别说平均给刑法学分半个多月,即使是两个月也不太够,所以我最终在初试阶段战略性地放弃了刑法学,选择跟着知行的课程走。
我在十月中旬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刑法学,花了差不多十天的时间,阅读知行讲义的总论部分,并认真听了知行的刑法课程(真的讲得很好!),并根据课程简单地在讲义旁边进行一些补充。
我在十一月的时候将总论讲义又复习了一遍,十一月到十二月将分则的柏浪涛法考课听了一遍,又结合上届上岸的朋友给的资料将重点罪名学了一遍,最后在考前为了防止考到偏僻罪名,我花了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将所有可能考到的罪名看了一遍。
而我复试则是从一月底二月初开始,到考前满打满算学了两个月的刑法。虽知道时间有限,若依推荐,阅读张明楷老师的教材熟悉度较高、准备起来也较为顺手,但为了长期的刑法学习(其实就是为了复试之后可以少读一本书),我还是选择了啃之前没读过的周光权老师的教材(附带读了点林钰雄老师的教材),虽最后由于时间紧迫也没能啃完,但收获颇多。不过初试的话,建议大家掌握好张明楷老师的教材、知行讲义或者法考讲义就足够了,有余力的话还是可以扩展学习一些其他老师的观点。但说实话,初试即使是从三月开始备考,分给刑法学习的时间也不过是一个多月,学太多不同的体系容易走火入魔(我复试的时候常常就会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看什么都不对),更别说有的同学可能六月甚至七八月才开始复习,刑法学习的时间就会更少。
建议大家微信上可以关注一些刑法的公众号,吃饭休息时随手刷一下,也不用看内容,就看一下标题,当看到很多公众号时不时都在讨论某一个话题时,就可以适当关注一下相关的知识点。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学习过程中的纰漏,前年刑法考到的那个较偏僻的罪名,如果关注公众号的话,就会发现有段时间好几个公众号都有讨论到相关的话题。除了关注公众号之外,对于人大刑法老师近年(尤其近两年)的研究内容、新修的法、热点事件都需要尽可能关注,防止遗漏知识点。
(3)国际法学
从形式上看,我国际法应该是花时间最多的一门学科,我从四月底到七月底,除了考会计、家里的事(并给妈妈代课了几周)之外,其他时间大多都花在国际法上。我当时读国际法教材时,细致到几乎要把教材每一个字都抠出来(极其不推荐这种阅读方式)。幸而国际法教材不过300页左右,凭着极其细致的阅读理解,我硬生生地做出了200多页的笔记。在九月到十二月中旬把国际法笔记复习了两遍,十二月中旬后将笔记删减到两万字左右,考前一晚上又将笔记复习了一遍。
从实质上看,我将国际法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主体(国家、个人、组织)、国际法客体(领土、海洋、空间)、国际法行为(条约、交往、武装使用)、国际法责任、国际之争端。我当时做此分类的时候虽参考人大、法大等诸多国际法教材的体系,但与各教材体系均大相径庭,竟偶然与吉林大学何志鹏老师七八月新出版的教材的体系近乎一致,当时翻阅何老师新书并发现这一点时还特别开心。
值得提醒的是:首先,国际法历年真题都喜欢考两个不太有关系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时需要敏锐地抓住因某种契机关联的概念并有意识对比,例如领土与海洋权利之间的因“陆地统领海洋原则”而相关,并总结概念对比的常用模版,例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等。在总结概念之间相互区别点时,如果感到记忆起来繁杂,可以将诸多点做一个简单分类。
其次,复习还是尽可能全面,今年考前我按照自己的笔记体系总结了历年真题,发现有几章考频很低甚至不考,于是复习时着重于重点章节,甚至在删笔记时将我认为不重要的章节删得不到一页,结果所谓的这些非重点章节都考到了。
我个人感觉国际法和法律史比较像,都是对记忆要求更高,而对理解和运用没有太大要求的科目,就考研本身来说,其学习难度也不高,堪称人大七选三的性价比之王。如果民法或者刑法实在是学不通,也没有必要为了和法考同步而硬选民刑,将其中一门换成国际法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也别认为自己本科学了一遍、法考学了一遍就真的能学懂民刑(笔者一战时就是想民法至少也学了不下三遍了吧,但是天赋所限,最后也没学懂民法,民法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二战时国际法是零基础开始学的,最后分数也还不错,这对比真的是惨烈),总之,国际法的性价比真的很高,甚至比知产性价比还高,极推荐考试选考。
因为国际法和法律史一样,繁琐的记忆较多,我后期空闲时间除了在喜马拉雅上听法律史外,还会听国际法,喜马拉雅上有一个同学将人大国际法的知识点按章朗读,和教材的内容一致,可以空闲时磨磨耳朵。
(4)知识产权法学
我知识产权法学得还是较凌乱,因为不太学得通民法,所以我二战时把民法换成了国际法,但是我学知产的时候猛然发现知产其实就是一门“微缩版”的民法。尽管民法的理论更为庞杂与艰深,但知产的理论属实也不简单。如果说法律史与国际法较容易入门,那知产和民法就是比较难入门的科目,国际法学完一遍就可以直接开始背,但是知产必须学懂以后重复记忆才有意义(其实对于大多数专业课都是这样)。
从形式上看,我从九月上旬开始学的知产,原始材料就是知行的冲刺版讲义,我大概花了二十来天学著作权法,二十来天学专利权法,一直学到十月中旬。十月中旬看着还未开始学的商标权法,我的进度越发艰难,甚至一度想要顺便备考十一月的经济师考试,然后把知产换成经济法。但是十月发生了一些事,使我最终放弃备考经济师考试与学习经济法,并且于十月下旬时开始一鼓作气学习商标权法,到十一月初终于完成知产的第一遍学习。知产和刑法是我初试科目中唯二没有做笔记的两门课,刑法没做笔记是因为实在是没办法做(刑法是我未来要学的专业,做笔记的话肯定是要认真做,而理论的东西太多了,花一个月的时间实在是做不出什么高质量的笔记,远不如直接用法考讲义和知行讲义),而知产我本来刚开始是准备做的,甚至在总论部分花了很多时间消化理解做笔记,但学到著作权法,我发现体系非常不明朗,由于对知产的感性认识积累得不够多,我无法形成理性认识,遂放弃做笔记,先学懂为主。但不做笔记不等于没有学习,我结合法条,阅读冲刺讲义,会一遍一遍地经过「思考、与研友的讨论、听王迁老师的课、阅读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关键词》」以不断修正体系,并将一些框架与想法记录在讲义上,并在法条旁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所以我到十一月时,终于勉强学完了知产,到十二月中旬,将法条和讲义又复习了一遍。至十二月中旬,我突然觉得我考前需要有一份材料可以看,便参考借鉴去年上岸的好友的笔记方式,总结浓缩版的笔记,最后也只整理完著作权法和专利权法(根据“墨菲定律”,最后试卷上果然是商标法占了大头)。虽然最后这份笔记没能用得上,但我感觉这种笔记方式也很有可取之处,如果师弟师妹们一轮学习时没时间做笔记(比起形式上的笔记,还是要实质地学懂最重要),可以在最后一轮复习时将各科的内容凝练在几页的笔记中,这样的话考前可以快速再复习一遍。
而至于知产的实质性内容,我当时学习时确实想通了很多地方,奈何现在着实想不起来了,师弟师妹可以参考一下知产专业上岸的同学的经验贴,或者自己在学习中多加揣摩和体会。
3、考研英语
我的考研英语成绩是81分,在今年高手如云的英语分数中,并不算多出彩的成绩,所以主要是略谈一下经验和教训。
我从四月底开始背单词,几乎每天都没有断过,五月到八月底听完了刘晓燕老师的语法课。八月底开始做阅读,每天一篇15分钟以内,花45分钟精读并分析选项。大约在十月完成阅读第一轮,十月开始小三门,小三门中我只是新题型听了刘琦老师的课,其他都没有听课,到十一月时,小三门也差不多完成了第一遍做题。十一月上旬我开始听石雷鹏老师的作文课(很多人推荐,说实话,有没有学到东西我不知道,但石雷鹏老师真的特别好笑,听他的课很轻松也很解压)。听完作文课以后,我后期就按照两篇阅读加一作文或者一套小三门的分配,按三天的时间来刷完一套真题卷,直至考前。
感觉英语经验没太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有两点要说的是:首先,做完阅读还是建议分析一下选项的错误原因,比如常见的“偷换概念”“反向干扰”“无中生有”等,还要抓住文章中心,时刻记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做题的时候正向选择与反向排除并用,能够解决大部分阅读。其次,作文一定要记忆一些基础主题词,可以看看中学生必背单词,我今年考场上就栽了个很大的跟头,实在是想不起来“公园”的英语单词怎么写,最后全文写“party”,考完以后才想起来是“park”,但考场上很神奇地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
4、考研政治
我的考研政治史66分,是本专业进入复试的同学中唯一一个没上70分的,经验就不说了,怕误人子弟。教训也不太好说,实际上,我今年政治自认为学得特别努力,一战试卷难度更大的情况下,我也是66分,而二战我政治学得比一战努力很多倍甚至还注入了灵魂(就是真的感觉在学政治了)。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二战还是66分,毕竟我最初是奔着70分甚至是75而努力的。我将腿姐全套的课和带背都听完了,1000题刷了三遍(后两遍都是错题),腿姐背诵手册跟着一个博主的规划看了不下三遍,肖四也早早两周就开始每天花半个早上记忆,考前还努力地把肖八肖四的错题都看了一遍。而且由于政治是第一门考,可以说我的其他三门课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而政治是最顺利且没有任何状况的一门考试。
总结来说,我的政治实在是没有经验可以说,至于教训,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全面了,几乎没有疏漏的点,感觉我对政治倾注的心力,再多考十分也说得过去。所以政治的话我自己到现在也想不通,大家还是看看其他政治高分的经验贴吧。
1.提前模拟:考前尽可能全真模拟一次,注意时间的安排,纯粹问题型的问题就作答相应答案即可,别像论述题一些长篇大论,没有意义,这也是我理论法的教训,导致后面没时间写宪法题。注意按照分值分配时间,而非按照题目难度分配时间,比如平均每门课一小时,论述题如果是30分,就可以分配36分钟左右,20分的题则分配24分钟左右。
2.合理午休:其实我建议二战并且有午睡习惯的同学可以选择在家那边考,因为人大东门附近的酒店其实都不近,笔者平时午睡都要睡一个半小时,初试的两个中午去除路途上的时间,根本就睡不着,下午考试的状态也浑浑噩噩,最简单的题目答错,最简单的单词也想不起。
3.恰当选择: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在人大考研的意义,应该是在于应用法科目,比如民法对于我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学科,我一战时投入了快一半的时间在民法上,最后依然学不懂。坦白来说,如果我一战没有选民法,大概率还是可以上岸的,如果我二战没有把民法换掉,也极有可能无法上岸。所以七选三建议大家慎重选择,不要盲目跟风,如果能学好民刑当然没问题,学不会的话也不要强求自己,及早更换科目。
4.善用辅助:真的强推喜马拉雅,上面真的是什么都有,可以骑车走路时用来磨耳朵。
五、心态方面
我一战之前都还是一个比较看得开的人,平时学得较为努力也很坦然,但临考突然崩溃,感觉什么也没学会,一战考专业课的前一晚甚至什么都没复习,第二天考场上以一种摆烂到几乎要弃考的心态完成了两门专业课的考试,最后的结果真的就差一点点,差在了心态上。
而我二战时遭遇了很多人生重大变故与重击,亲友离去,考前病倒,我悲痛地学了四个多月,临考前反倒坦然,相信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如果我尽最大的努力,最后就可以了无遗憾地离开。我相信我二战无论是专业课还是英语都比第一年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因为生病诸多原因,我除了政治,每一门考试都状况频出,好在我并没有生出放弃的心理,而是想着要把余下的路走完,最后真的又是差一点点就考不上了,而这次,好在了心态上。
心态好不等于不能哭不能崩溃,而是不能放弃,不到最后一刻都要坚持把路走完,我这一年哭过很多次,但都是哭完又继续学,摔到右手了就用左手学了一周多,生病了头实在是疼得学不下去就睡一觉,醒来又继续学。因为我知道我很想走的路没有其他途径,只有考上了我才能获得走上这条艰苦道路的资格,我没有强求自己一定要考上,而是尽可能地努力,剩下的交给命运。
这一年我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和朋友说接受“求而不得”其实是求以后得不到才接受“不得”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不求,我们不能在结果发生之前就坦然,也不能在结局已定之后还执着,以“形而下”的态度去追逐哦目标,以“形而上”的心态去接受结果,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六、致谢
坦白来说,这一年是我过得最艰难的一年,幸而获得亲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才得以最终把这段路走完。七月于我而言如坠深渊,是朋友们的鼓励与帮助才将我从深渊中拉出。
我之前开玩笑说要把妈妈写进经验贴里,现在终于实现了hhh,谢谢妈妈一直以来都是鼓励我“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不要放弃,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永远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谢谢船船一直耐心地陪着我,在我最崩溃的节点都陪在我的身边,带给了我法学的启蒙,激励着我努力走下去。谢谢我的诸多朋友们和知行大家庭,给我提供了很大很大很大的帮助,我永远无限感激。谢谢我深爱的停留在2023的人们,我依然会继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但我将永远怀恋,也将永远遗憾。
2025人大法学考研必读
2024人大法学考研初试成绩分析、知行军团战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非官方统计)
人大法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及内容解读(2024.3.11)丨初试一本通
一战双考初试总分均第一408分,上岸人大知识产权法:不必飞太高,做一只笨鸟
本科中南财,二战考研400分上岸人大法理学: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二战考研400分上岸人大经济法:“三无学生”的逆袭,也谈备考中的“讲义一本主义”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乎/豆瓣: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更多详情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知行法学关注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不是法学研习者或者考研的同学,为避免观点发生误导或者偏差,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者适用本订阅号的任何信息。本号所发布内容均为公开信息加工、整理后的专业解读,任何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机构或者主管部门的立场和观点,仅供本号粉丝和考研的同学学习、交流之用,请大家不要误读。此外,知行法学团队的其他重要信息将通过内部多元化渠道分享,请大家避免因偏听偏信部分资料而造成信息误差。如有任何侵犯我方权利的行为,请大家联系微信号:ruclaw59进行举报,我方将严肃处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