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栖吴宅
△莆栖吴宅
莆田市栖梧村密密麻麻地伫立着村民们这几十年里新盖起的一幢幢小高楼,莆栖吴宅就坐落其间。从狭长的街巷望去,简洁的体量、明快的颜色、大小不一的矩形开窗赋予了它在地方民居背景下的独特形象。同时,曲线的红瓦屋顶,隐约可见的空中庭院,再加上街巷中亲切的红砖又隐约传达了其在传统环境中的谦和姿态。整个住宅的设计便围绕着如何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双重意义展开。
△ 传统场地文脉中的红瓦屋顶和空中庭院
△ 莆田栖梧村小高楼间的现代白盒子
△ 从街巷望向莆栖吴宅
△ 从街巷望向莆栖吴宅
△ 从街巷望向莆栖吴宅
老街中的现代起点
The Modern Starting Point in The old Street
吴宅是吴氏兄弟俩为他们和父母建造的一栋家宅。他们的需求很简单,想要一个满足日常起居生活的现代住家。
场地的四周多半是满足当地居民喜好、外洋内中的别墅式高楼。如何在这样的场地文脉中植入一座现代宅院?这让我们联想到现代主义早期白色方盒子时期所应对的建筑场景。现代住宅对于栖梧村来说是一个全新风貌的开始,这也便成为了我们对建筑形象的初期设想。作为对项目现代性的思考,所有的体量控制,窗洞口都遵循着现代建筑的形式功能原则,作为乡村背景下的理性表达。而莆仙地方特色的卷曲屋顶则被抽象转化成现代几何的高处轮廓线。功能理性的空间映射与乡村怀旧的历史回声在这里形塑成这栋向古而生的现代主义白盒子。
△ 栖梧村现代风貌的全新开始
新楼厝的传统民居之考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ccommodation of The New House
聚族而居是莆仙地区一贯的传统。明代郑岳《莆阳文献·郑纪传》云:“郑氏家族,同门聚食,种树治生,冠婚丧祭,悉从文公家礼。”曾经,莆仙地区的大家族都住在一座大厝里,守望相助。后来,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只有逢年过节才在家乡重聚。条件允许的都在老家盖起了大房子。吴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因此有了对家族住宅的需求。
莆仙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传统大厝中的各个重要空间构成元素依然与当地百姓的日常居家息息相关,对应的功能也还都存在。只是曾经的厝在水平方向上占地不断缩减,反而在垂直方向上持续生长成楼厝。往日的平面布局形式以一种适配当代城镇环境的新模式被重新组合折叠,装进了现代建筑的方盒子里。
△泉州传统大厝,图片来源:顾煌杰《闽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平面格局研究》
△重新组合折叠成的现代楼厝
福建人把盖房子叫做“起厝”,“厝”就是方言中“房子”的意思。起厝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房子的大小和格局。开始着手设计吴宅的时候,当地已经明确限高,最多只能做到四层。又由于房子建好之后主要是由生活在村里的父母和哥哥日常使用,设计遵循一直以来莆仙传统民居中明确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平面设置,同时加入对两家人生活相对独立的考虑:三开间的基本平面形式,明间部分为公共区域会客或竖向交通,兄弟俩分别拥有左右两侧的多层起居套间。
△一层平面图
福建人好客,在满足生活隐私空间的同时,也对会客功能提出了要求。传统大厝中一进门的“前埕”空间无隔断,直到“下落”再到“后落”才渐渐通过水平面的深度从开放到私密。而在该项目多层压缩的楼厝中,空间的隐秘感则是由垂直距地升起的高程实现。越到高处,便越觉得这处空间更与自身贴合,也更亲密、自由。所以,吴宅的一层以会客为主,二、三层则是卧室、书房等生活起居空间。顶层则到达空间序列的高潮。
置身豁然开朗的屋顶庭院,就如把传统厝内的庭院搬至空中。整个屋顶层分为合院形式的内向水院以及全开放的室外景观两部分。内向水院四周环绕布置茶室等会客空间,四水归堂的传统屋檐曲线汇于中庭水景。亲近的客人可以随主人一齐登高,在屋顶院落的室外摆椅上喝茶煮酒、闲聊笑谈。
△ 豁然开朗的屋顶传统庭院
与村落场所的亲密对话
An Intimate Dialogue With The Village Site
栖梧村大大小小的街道小巷阡陌纵横,沿着这些路径网络蔓延出熙熙攘攘的各家楼房。
吴宅所在的位置正是村内几条大路小道的交点处。从每条路向吴宅方向走来,都能看到那建筑的一个白色片段,和其中通过窗洞口透出的光。住宅的立面简洁低调,以做减法的方式创造韵律感,使内外互通。其实,大大小小或连续或独立的开口除了与内部的功能空间相对应,调节室内光线明暗、通风之外,还有另外一层逻辑结构,就是与四通八达的街巷空间对话。既能作为村内小路行走中的远处对景,也令主人在家望向窗外的时候,视线可以随着交通网络蔓延开来,无限延伸。
△ 与四通八达的街巷空间对话
△ 与四通八达的街巷空间对话
△ 与四通八达的街巷空间对话
其实,鳞次栉比的楼宇承载着的是大半辈子亲密无间的邻里亲情。不同于都市习惯,在村落的街巷间,熟人网络更加紧密。宅子主立面上凹进凸出的入口、阳台和屋顶院落,在垂直剖面上呈现出锯齿状与街道空间咬合。更拉近了厝内主人与外面街上熟人邻居的距离,甚至可以想象趴在栏杆上和路过门口的朋友拉拉家常的和谐生活画面。厝内外的边界感由此变得模糊。
△ 立面上凹进凸出的入口、阳台和屋顶院落与街道空间咬合,拉近了与熟人邻居的距离
在地材质的现代组合
Modern Combination of On-the-Ground Materials
在材质方面,除了立面用涂料刷成白色回应现代性以外,吴宅内承担有功能性的建筑构件均采用当地传统建材,与左邻右舍协调统一、并无二致。由于当地天气多雨湿润,底部墙体需要抵御雨水侵蚀,多以石材为主。吴宅正门一侧的一层立面便是用淡色石材,与立面的白色基调相契。
红砖是福建民居的一大特色。红砖传统民居与闽南方言的覆盖范围大致相同。行人与吴宅的近距离接触便是透过一道部分镂空的红砖外墙,在街巷尺度保持对传统的回应;建筑体量中凹进去的断层侧面亦采用红砖进行强调。通过以红砖为标尺的空间厚度,强化了体量的虚实对比,也暗示了其传统的本质。屋顶院落中红砖搭起的照壁在白墙背景和绿植前景中相映成趣。建筑的外轮廓更是以红砖叠砌为其勾了一层粗边。
△在地特质的现代组合
莆仙地区在瓦片的使用上亦延续闽南地区的红瓦。屋顶院落便于雨水排放的坡屋面便是采用红瓦完成,在鸟瞰视角中与周围楼厝点点相映。
△红瓦屋顶的传统屋面曲线
莆栖吴宅的最终落成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在地建筑形制、材料在乡村建设中被引导使用的乐观环境。有越来越多能够接受设计审美的业主、包容的邻居、当地有经验的施工师傅,都愿意与建筑师一起进行新的尝试,将传统与时代的互文关系认真地逐步实现。吴宅是一个佐证,也提醒了我们作为建筑师的责任。
技术图纸
Technical Drawing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正立面图
△侧立面图
项目完整信息
项目名称:莆栖吴宅
项目类型:居住建筑
项目地点:福建省莆田市栖梧村
设计单位: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苏鹏、琚安琪、应世蛟、张凯、王艺燃
业主:私人业主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5月
建设时间:2017年5月-2018年10月
占地面积:230㎡
建筑面积:817㎡
结构顾问:余皝
施工:重庆智城和光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材料:红瓦、劈开砖、锈石
机电设计:史新凯
摄影师:王宁
【推荐阅读】
山间聚落:
沂蒙·山香居 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