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间聚落:沂蒙·山香居

灰空间设计 灰空间设计 2022-12-08



△ 沂蒙·山香居度假酒店夜景


项目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旅游度假区崔家峪,四周山峦环抱,山貌多为植被和岩石覆盖,是典型的沂蒙山山岳地质特征。现状用地是一段由东北至西南逐渐下落的坡地,基地北侧的现状道路是进入场地的唯一路径。该山道北侧为巨石构成的山体,高于南侧项目场地约7米,于此向南俯瞰环顾,西南侧即基地西侧为崔家峪传统村落,东南侧越过农田不远处为自然山地和林地,周围远景则为连绵的山脉。

△ 建筑整体群落鸟瞰


如何处理场地高差关系和进入方式?如何处理基地与周围山地、村落以及远处自然景观的关系?是我们初遇场地后开始思考的问题,也逐步推进着设计进程并形成了最终的建筑群像:一个三层体量的接待中心和依附于坡地地面的院落组团。

△ 场地布局轴测图


场地的重构:消隐的群落

Site Reconstruction: Hidden Community


面对自然的山地环境,是创造出被包裹在山林里的避世感,还是打造一览无遗的开阔场景,是我们思考建筑组群与场地关系的起点,如何应对建筑与道路下方横向倾斜的坡地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变得尤为重要。正如我们初探场地时,视线被远远拉向周围壮阔山脉的第一感受,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希望建筑体量被感知的程度尽可能地小,以保留场地初始状态给人带来的身体体验。

△ 居住组团内的高差变化


在顺应坡地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高程的微妙处理,消解建筑体量对场地的侵入。


接待中心放置在场地的西北角,一是入口建筑功能的复杂要求决定了其体量高度在整体布局中的占比,处于低地可以更好地解决建筑层数给场地带来的冲击;二是进入场地的方向为由西向东,入口偏于西侧可以在进入场地的过程中切断对整个建筑群体的预知性。

△从街巷看向接待中心


△从街巷看向接待中心


居住组团以两层的体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下落。组团的屋顶标高被尽可能地降低,使得在接待中心入口处,人们对建筑组团的感受变得微弱,从而放大了人和远山的关系。同时组团内部也通过北部二层、南部一层的建筑层数变化,来强化对场地坡度的适应,弱化对建筑体量的感知。


身体体验和山地的关联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Mountains


人和山之间的关系表达是整个建筑群落对山林自然属性的体现,我们希望控制行进的方式和节奏来强化身体的体验。入口接待大厅的进入是一小段向上的台阶,这是对之后场地叙述的反衬与铺垫。厚重而昏暗的入口空间让一路而上的旅途奔波得到舒缓,行走的步伐在这里突然放慢,夹杂着一种人们对未知的期盼。随即到来的是远处震撼的山脉,在这里时间开始静止,停留和驻足是接待大厅的空间属性。从入口空间的过渡到自然山景的一览无遗,形成了整个山体叙事的开端。

△ 入口建筑台阶


拾级而下,沿着顺应坡地重新建构的广场台阶,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身体感知。这里,原始场地的跌落特征变得明朗,灰色的屋顶、倾斜的街巷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山景形成了一幅横向展开的画卷。径直而下,行进的快慢变得不确定,近景和远景交替出现。随后从街巷通往各自的居所,步伐开始加快,直到各户门口戛然而止。这些对高程变化和村落街巷的完整体验构成了自然和居住群落的抽象化描述。

△ 从小庭院里看向组团庭院


远眺:群落中的“灯塔”

Overlooking: The "Lighthouse" in The Community


面对远山,眺望成为了人和自然交流的绝佳方式。而这个身体动作从原始自然环境转移到建筑空间中,需要深远的观景平台和视线的制高位置。传统村落中常常存在着一个精神性的公共空间,是村落结构中凝聚一切的核心。它是村头的一颗老树,一口井,一块磨盘,甚至是一片被踏平的荒地。入口处的接待大厅,便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在村落的街巷中,接待大厅成为了一个灯塔式的精神堡垒,不论从任何方向都能轻易地识别出它的存在;它也正处于整个场地的最高处,可以一览群山的全貌。

△ 接待中心夜景


△远看接待中心和下落的石阶


△ 远眺的檐下空间


我们通过体量和结构的差异性来强化它在群落中的精神属性。传统坡屋顶的建筑形式依然保留,而顶层深远的檐口和包裹着的透明玻璃幕墙使他它区别于其它居住组团。底部二层的石头基座和顶层悬挑出的巨型坡屋顶结构构成了建筑的三层体量。底部的厚重石材和场地内部的石阶融为一体,弱化了建筑的体量,烘托出顶层眺望台的视觉中心。

△ 内收的中间层突出了下层厚重的石材和顶部出檐的对比


为了实现入口层体块的4m悬挑,采用了混凝土核心筒支撑钢结构悬挑,从而开放出一个完整连续的通透玻璃转角,以应对东南侧极佳的景观朝向。底层的厚重体量更像是村落居住组团的一部分,而向内收进的中间层,完成结构转换的同时,成为了公共聚集空间和居住组团分散街巷空间之间的过渡。

△接待中心三层观景平台


△ 接待中心顶层大厅望向东侧景观


△ 接待大厅侧面的楼梯


△ 接待中心剖透视


居住结构的再现:院落的内向性

The Reappearance of Residential Structure: The Introversion of Courtyard


对居住组团模式的探讨是乡村民宿设计策略的一个重要话题,居住空间与街巷之间的界面关系表征了一个群落的传统居住模式,而组团的内部空间是家庭结构的再现。沂蒙山一带的民居形式多为封闭的石头院墙,房屋外墙和木质大门面向街道,形成内向的围合院落,这种围合结构也更符合现代人对居住的舒适性要求。内部的居住单元则是简单几何体量的相互组合。

△ 进入居住组团的台阶


△ 居住组团小庭院景观


项目采纳了这种居住的内向特征,以回应地域性植入的空间议题。居住组团之间的石头墙面向外围合出了街巷空间,只留下一个进入的洞口,向内围合出了内部院落景观。不同于当地传统地方民居的院落构成,这里进行了园林景观的抽象化置入,形成了大院套小院,高程相互叠落的现代庭院景观。居住单元入口面向由错拼的石板、卵石和植被形成的中央庭院景观,而各自又拥有相互独立的内部庭院,以适应不同住人群结构的体验感。不同的单元也因为坡地高差以石阶进行联系,产生了不同标高上的景观对话。

△ 居住组团小庭院景观


△ 居住组团庭院景观


△ 居住组团首层平面图


地域文化的表象:材料的融合与冲突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Fusion and Conflict of Materials


整个建筑群落在场地中的形象特征通过材料的外向表达与其空间叙事一一对应。青灰色,土黄色是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绵延山脉之间的硬质元素,这些漫山遍野的岩石材质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地民居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项目也沿用了这种自发的人类智慧,选用当地石料作为整个建筑的外部材质。

△ 居住组团庭院景观


场地内民居就地拆除的老石头作为接待大厅底部二层的立面材料,和周围山体、台阶构筑物相互融合。居住组团的外墙则采用了全新的青石错拼,和街道的青砖形成了一个延续的空间界面。外向的低处界面都被石材所包覆,这些石材是场地环境的基调,确立了一个地域性群落的形象表达。

△底部厚重的石材和顶部铝板的对比


接待大厅的顶层眺望结构采用了现代的棕红色铝板材料,和远处零星点缀的红色屋顶成为大山里最突出的色彩,也表征了接待大厅本身在整个村落中的特殊角色。居住组团的内部则采用了现代白色涂料,和外部的传统石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为现代居住空间的材质表达。

△ 院落内部石材与白色涂料的对比


在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多次提炼,形式感本身不再是建筑本体最重要的内容。建筑与场地共同构建出的环境氛围,人面对自然产生的第一身体感知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考维度。人在这样独特的自然中应该处于何种状态,自由的、或是被限定的,停留的、或是不断向前的,通过建筑高程变化、尺度、组合方式、材质给出了一一解答。


设计图纸

Design Drawing


△ 总平面图


△ 接待中心和居住组团场地剖面图


接待中心设计图纸

Design Drawings of Reception Center


△接待中心一层平面图


△接待中心二层平面图


△接待中心二层平面图


△ 接待中心屋顶平面图


居住组团设计图纸

Residential Group Design Drawings


△ 居住组团部分剖面图



项目完整信息


项目名称:沂蒙·山香居度假酒店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

项目地点:山东临沂蒙山旅游度假区

设计单位: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苏鹏,武筠松,武星,应世蛟

业主:临沂山香居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3月

建设时间:2018年4月-2019年5月

占地面积:5800㎡

建筑面积:2685㎡

结构顾问马海青

施工:临沂沁园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材料:混凝土,石材,铝板,防腐木

施工图单位: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师:陈颢





【推荐阅读】


回望与迭新:

包豪斯学校创立100周年纪念特展 场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