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推迟电动化进程,咋办?
欧美汽车电动化的政策变化比翻书还快。
就在一年之前,2023年3月28日,欧盟成员国最终达成协议,批准从 2035 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
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尚未出台任何禁令,但美国总统拜登此前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到2030年,在美国销售的新车中,50%将来自电动汽车。但美国包括加州、纽约州、华盛顿州、新泽西州等州已宣布加入2035年“禁燃”行列。
可是最近风向大变。
首先是英国。2023年9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将燃油车禁令从2030年实施推迟至2035年。
《纽约时报》2月消息,拜登政府近期计划放宽去年4月由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的尾气排放限制规定,最终的效果会减缓美国电动化的进程。
企业方面,2024年伊始,奔驰、宝马、福特、通用、大众、丰田等巨头就纷纷放弃或缩减电动车计划,苹果更是直接放弃了已经实施10年之久的造车计划。
— 1 —
为啥欧美电动化急转向?
这里有政府、企业和用户多方面的原因。
先讲讲用户
对用户而言,首先是价格。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早就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今年2月19日,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以7.98万的起售价上市,无疑直接往车市里扔了个炸弹,“电比油低”在中国已经不是口号和理想,而是各个车企是不是跟的残酷现实。
而在欧美,电车普遍要比油车贵很多。在欧洲,大众ID.3起售价是37350欧元,约合人民币28.74万元,国内目前售价12万多一点,还面临是否要进一步降价的抉择。2月初的一则新闻很有说服力。德国大众汽车突然起诉了一家汽车经销商Gregory Brudny,理由是后者违反了相关销售政策。事件的起因是,这个经销商发现从中国进口大众汽车电动车ID.6 CROZZ,然后运到德国售卖,可以赚取其中大概2.5-3万的差价。大众汽车怒不可遏,起诉要求禁售进口的22台新车,并做销毁处理。
从法律角度,这里涉及平行进口的权利是否用尽的问题,存在不少争议,但大众这么高调地起诉,显然是杀鸡给猴看,如果此门一开,欧盟的电动车产业要整体塌方。
充电桩建设
扯远了。除了价格奇贵,欧美电动化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充电桩的建设。我原本以为,欧美家庭人人家里都有车库么,装个充电桩哪还是事?
据报道,中国 2022 年下半年的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是 7:1,美洲是 14.6:1,欧洲17.6:1,而直流公共充电桩的对比看,中国是 16.7:1,全球是 105:1,欧洲是 120:1,美洲是66:1。基础建设,我们领先一步。所以和很多老外朋友聊天,他们很感慨在中国开电动车基本不会有里程焦虑。在欧洲,要装个充电桩,需要花上上千欧元,等上半年,才能装好一个私桩。
另外还有充电费用
中国电动车的充电价格仅为燃油车加油费用的五分之一。欧洲高昂的电价同样削弱了电动车的竞争力,有人专门在德国就此做过对比——特斯拉Model 3在1月份的充电费用为176欧元,平均电耗35度/百公里,相当于百公里花费21欧元,高于油价。
积极性下降
除了用户需求,欧美车企对电动车的积极性也急剧下降。
和国内自杀式内卷车市不同,欧美的车企日子过得风光。通用、福特、Stellantis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经历2023年长达数月的罢工之后,其盈利却出奇地好,屡创新高。福特汽车2023年全年盈利104亿美元,Stellantis净利润达到186亿欧元,通用2023年财报盈利124亿美元。中国所有车企加起来都不及其五分之一。欧洲这边,大众净利145亿欧元,奥迪利润为72亿欧元,营收和利润均增长。
但亮眼的报表背后,掩盖了欧美车厂电动化业务的进展缓慢。
美国整体新能源渗透率仅为7.6%,年销量在百万辆以内,而且在其中特斯拉还独占了五成左右的市场份额。
与油车的良好盈利性相比,欧美车企虽然在本土市场上电动车售价更贵,但亏损也更严重。福特的电动部门Model e销售了11.6万辆,亏损了47亿美元。根据通用汽车的财报,由于预期利润率为负,通用汽车因电动车库存亏损达17亿美元。
顺便说一下日系车。在去年G7峰会召开前夕,丰田、铃木、五十铃、雅马哈、本田和马自达等6家日本企业,再次旗帜鲜明地强调多路径选择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汽车全面电动化的反对。
为啥还在不久之前各大车企掌门人都信誓旦旦要加码新能源,现在都在战略转向?看得到的原因是新能源叫好不叫座,在看得见的将来,还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深层次的原因,只有中国完全掌握了新能源产业链,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60%。欧美车企在成本上无法和中国车企匹敌。
政策转向
除了用户和车企,这股转向风欧美的政府政策转变推波助澜。
首先是意识形态方面。全球范围内,右翼势力兴起,绿色环保让位于保护当地就业、等右翼思潮的泛滥。举个简单的例子,曾经5年前还在德国风头无两的绿党,最近的民调跌至历史最低点,仅有13%。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的支持率,已经与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持平,达到18%-19%。
所以,欧洲也抛弃了理想主义,有点像德国之前因为环保问题关掉了一堆火电站,俄乌战争爆发后,能源成了问题,这段时间又把火电站重新开了,毕竟能源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美国未来无论谁执政,要求美国车企回流、限制中国汽车出口美国的呼声只会越来越高。所以才会有拜登直接走到底特律罢工现场,前所未有的支持工人;特朗普也最近喊话说,自己如果再次当选总统,将会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拜登也不甘示弱地跟进,他宣称,“中国的政策可能使其汽车充斥我们的市场,给我们的国家安全带来风险。我不会让这种情况在我的任期中发生。”
欧盟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利益,不敢直接明说。但发动反补贴调查,以合法程序达到限制中国汽车出口的目标。
—2 —
我们该怎么办?
中国的电动车发展势头那么迅猛,且极具性价比,在这个大背景下,欧美延缓电动计划、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的政策也是给本地车企留足时间空间。
但电动化势不可挡。
首先是体验
中国电动化崛起也就是仅6-8年的事。但开过电动车的人,大部分都表示不愿意再开油车了,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电动车的加速性、操控性,以及智能网联带来的体验,有点像用了智能机,再也不想用功能机了。
现在制约电动车的瓶颈还是电池的价格偏高。我认为,根据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决定电池成本最终还是原材料的价格。随着全球锂矿产能不断释放,油电同价是早晚的事,在中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下一代的半固态、固态电池已经在路上,价格更便宜、性能更好,量产是迟早的事。
所以,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选择电车倒也不是为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还是性价比、方便程度的综合考量。油车发展了100年,格局早已固化,电车像一个新生儿一样还在不断演进,怎能同日而语?
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
电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电动化是智能网联以及下一步无人驾驶的基础。现在电动车里的大屏体验,L++辅助驾驶功能,中央域控的电子架构,都要大量消耗电能,油车做到同样的电耗,会有一定的能量损失。
更主要的,下一步走向无人驾驶,电动动力、制动、转向等系统的精确性是机械动力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真无人驾驶车一定是一辆电动车。
所以,反观欧美车企,他们也非常清楚电车是汽车的未来。就像奥迪全球CEO高德诺说的,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当下关于汽车产业的各种讨论所迷惑。汽车的未来是电动车,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欧美政策转向,只是希望在中国车企的优势面前,再给欧美车企留下点转型的机会。
—3 —
终局会怎样?
任何车企都会有路径依赖。当日前欧美车企在油车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时,是很难花很多资源和精力来做不赚钱还要贴钱的电车的。2024年,比亚迪又打响了新能源车降价的第一枪,中国车企要继续保持在牌桌上,只能倒逼创新,倒逼成本,继续提升技术和服务。会有大批的车企倒下或者退出,但内卷的最终结果,将是三五年内,中国车企的电动车竞争力会再上一个台阶,本土供应链也将获得全球竞争力。
一个演化路径非常像的行业就是光伏产业。2004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出台补贴政策,刺激了中国光伏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不过,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光伏硅料价格崩塌,不少光伏企业遭遇重创,数百家企业破产倒闭。随后的2011—2012年,欧美各国也对中国的光伏产业纷纷进行打压,发起“双反”调查,加征双反税。
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双反税率适用也以5年为限,2018年,欧盟取消了光伏的双反税率。2020年,我国光伏产业迎来“双碳”风口,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一步步走到今天,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实现全球领跑,电池片、组件等重点环节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0多年位居全球首位,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
不光是光伏组件,整个光伏产业链都有了质的飞跃。以前的国内光伏行业被形容为“三头在外”,原料、设备和市场几乎全部依赖海外。现在,国产设备占比实现从0到接近100%的跨越。“从辅材辅料到全套设备,从单一生产到系统集成,如今的中国光伏行业,已经成为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说的。
又岂能是光伏一个产业?中国的家电、装备、通讯等制造业的崛起,都经过了类似的过程。
中国车企怎么办?还是得走真正全球化的道路。有人说我们不是从去年开始就出口第一了吗?但就国内销量如日中天的比亚迪而言,2023年全球销量203万辆,全球而言,勉强挤进前十,差第一名,年销量1000多万台的丰田老远。为啥?反观全球前十位的车企,都是在全球建厂、全球经营的企业。拿日本车为例,日本车主要都在各国本土生产,去年出口了400万辆,全球却卖了2000多万辆。
汽车是大宗商品,出口多了,在当下逆全球化你想把车卖到人家地盘上,卖多了必然会引起当地的反弹。所以,后面中国车企要在多方面全面竞争,短期来看,有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等等,但我觉得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但很重要的竞争点,就是全球经营的能力。
如何在当地建厂、当地管控、地区和集团总部、地区总部的关系,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用好当地的管理层和员工,建立本地化的能力,这些软实力是中国很多车企还没有经历的。整车出口和当地产供销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也是中国车企真正做大做强的必然一步。只有全球经营了,才能进一步获得规模效应、也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不那么卷的市场获得更多的腾挪空间。
作者简介
周伯通,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的总法。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会坚持写一些“装作”深刻的东西,他说,装着装着,就说不定真的深刻了。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 “有好看皮囊的有趣灵魂”。
本文转载自 坚持装深刻
作者:周伯通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法嘉LAWPLUS立场,插图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课程
【招生简章】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招生简章
企业VIP法商内训定制服务
资质认证 | IAPP隐私保护人员认证培训
热门文章
速评《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
摆脱无谓的自我内耗
千辛万苦当上法总,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