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兼任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最高教育奖——徐特立教育奖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出版学术著作140部,其中独著110部,涉及哲学、教育学、数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领域,发表论文1 500余篇,诗作1 500首,写作总字数达3 600万字。张楚廷教授长期深耕于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鲜明的大学办学理念和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范式与高校发展实际,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人”的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观点,形成了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本次访谈即围绕张楚廷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师管理思想这一主题展开。
张楚廷(1937—),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理论、哲学基本理论等研究;王贤娴(1993—),女,安徽合肥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人是理解张楚廷高校教师管理思想的核心。张楚廷指出高校管理者要始终树立人本意识、人才意识并重视教师的师德素养。管理者可以通过营造尊重教师的校园氛围、落实教师优先的分配制度、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利实践其师本管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创建师资队伍、依靠师资加强学科建设、支持流动保障教师自由实践其人才管理;更需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心师生关系建构,重视教学素养提升,勉励教师走向卓越。张楚廷的教师管理思想兼具朴实与智慧、理性和感性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质量研究”(项目编号:BIA2001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和塑造灵魂的重任。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强调解决教师地位与待遇问题,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关键举措。张楚廷作为拥有30年办校治学经验的大学管理者,在其人本主义理念下在教师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到、深刻的教师管理思想。基于此,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贤娴(以下简称“王”)就高校教师管理有关问题对张楚廷教授(以下简称“张”)进行了专访。
王:张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在执掌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30年间,在高校师资建设与管理上有不少成功经验,关于教师的地位、作用、素质要求等均有自己独到的理念。您为何如此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张: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它的师资队伍状况;一位校长当得好不好,主要看他把师资队伍建设得如何。以办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学校都力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有优异的表现。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一流的师资是大学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主动权的有力支撑,是大学在教育全球化浪潮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当然,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
王:对教师的管理首要离不开教师观。您是怎样看待大学教师这一群体的?
张:我对大学教师这一群体的总体认知与理解,既包括作为普通高校教师对自身价值的理解,也包括作为管理者在为教师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同时包括对教师的希冀与期待。我认为,首先要以师为本,重视教师、尊重教师、关怀教师,将教师群体的地位与利益置于首位。其次,要注重选聘高水平的师资。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再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其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基于教师地位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师的智慧和奉献,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推动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一、以师为本,尊师重教
王:尊师重教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今天,我们怎样理解“以师为本”的内涵?
张:以师为本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地位。教师作为大学的主体,作为专门人才的培养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水平。因此,尊重和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是对教师肩负重任的回馈,是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的基础。维护教师的权利、发展教师的自由是大学的神圣使命之一。高校管理人员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从服务而不是管理的角度来经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教师要扶持而不是要求,要奉献而不是索取,面对现实困境时,要更多地从教师的角度考量问题。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显性地位,更要关注教师的隐性地位,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尊重教师是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这样的理念,反映了学校对治校育人的重视程度,影响学校管理机制的走向和校园文化的形成。
其次,要关注教师的待遇。物质待遇的提高是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的基本保障,这是位居首位的。学术待遇上,要努力创造最适宜教师工作的公正的学术环境。大学校长对大学学术环境的清洁与纯净负有重大责任,这也是大学灵魂圣洁之所在。清晰的学术标准、严格的学术纪律、透明的学术制度和最少的行政干预,是高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的环境保障。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给予教师自由。大学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自我判断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状态,无须外力强加干涉。就像我在一本书中提到的:“如果不反对人本自由一说,那么教育也要为保障人的自由而贡献一份力量;如果认可自由可以带来创造这一观点,那么我们在对教育予以关注时就要首先保证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如果认可人的努力于某种程度而言是对自由的追求,那么学校师生的处境状况就能反映学校的自由状况。”[1]我本身就崇尚自由和真理,因而我也极力保证教师的自由。
最后,应保障教师的权利,主要是通过抑制行政权力来维护教师的学术权利。我们都知道,学校日益扩大,组织日益复杂,使得行政权力必不可少。但是,大学应当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把行政权力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的机构,大学应当是最少行使行政权力的地方。行政权力是后生的、派生的,而非原生的,行政权力的这种特性使其应更自觉地保障学术权利,这是行政权力存在的合法性,离开了这一点,其合法性便受到质疑。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利必将处于受压迫的弱势地位,教师合法权益将受到侵害。管理者要形成行政为学术服务的理念,维护教师的基本利益,保证学术公正。教师们在其基本权利得以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更深切地关注学校学术发展与繁荣。
王:您在任期间采取各方面措施提升教师地位并关怀教师生活,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结合您自身的经验,您认为管理者应如何营造尊师重教的优良氛围?
张: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2]大学聚集着最智慧的头脑、最卓越的思想者,并汇集着巨大的学术能量和思想能量。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更加专注于教师及其智慧和理性的提升并想方设法保护这些能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自觉践行这一理念。拿我自己来说,有教师进入我办公室,无论职称高低,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我都会停下手头工作,起身相迎,关心询问,努力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离开时,我也会离席相送。这样教师们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而不是管理人员的冷漠和高高在上。须知,只有让教师感到自己面前的人并非领导,他才能在这份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特地拿校内电话簿记过全校教师的姓名,因为我觉得一位教师在我见过他三四次后仍然喊不出他的姓名,他可能就会觉得校长心目中没有自己,就会失望,这就使我不敢懈怠,不敢忘了教职工。正是这些教师和我一起创造了学校的实力和财富,正是他们体现了大学的基本精神,我如何能忘?记得教师的姓名是对教师的基本尊重,也是我对自己责任的感悟。我还通过各种场合向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甚至学校的工人强调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唤起所有职员对教师的尊重,营造尊师重教的优良氛围。
另外,要平等地尊重所有教师。教师间存在性格差异,有的生性胆小,有的生来自信。无论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寡言少语的还是口若悬河的教师,管理者都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差别对待。教师尽管在风格、业绩、职称上可能存在些许差别,但人格上人人平等,都应受到理解和尊重,大学管理者更应表现和实践这一价值。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心情愉悦,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学和科研处于瓶颈期或困难期的教师。对于一些业绩上稍有落后的教师,管理者不应扮演教导者和转变者的角色,而可以用聊天的方式与教师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聊天这种看似随意的方式可以维护每一位教师的人格尊严。
王:将教师的地位置于行政人员之上并将最好的优先分给教师是您以师为本观念最集中的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应如何落实教师优先这一政策?
张:优先考虑教师需体现在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学校福利方面,优先考虑教师,要始终奉行“教师优先,优先于行政人员;教授优先,优先于校长”的分配原则。在各种仪式中,尽量凸显教师的位置。比如,颁奖颁证时,我主张由教授作为颁奖人或颁证人,或者教授代表和学校负责人共同颁发,改变偏重行政人员的惯习;拍合影时,我也反对将学校领导人置于第一排的做法,可请教师们站前排,学校领导人站后排或站两边;安排典礼座次时,我认为学校不应该像官场那样,凡是学校重大活动,讲席上入座的全是官员,教师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应当请教师们和校长、书记在台上相间而坐,并且主持人要首先介绍在台上就座的教师。媒体报道方面,除了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有关科研突破、教学进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报道要重点围绕教师的贡献来进行。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要树立将教师牢记在心中的自觉。
王:正是因为您真正懂得教师的价值,所以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并捍卫教师的权利。您能说说应当如何维护教师的学术权利吗?
张: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是一对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学的行政管理及其机构不可缺少,大学需要行政,却又要去行政化,所需除去者乃化也,非行政也。为何不能行政化而需去之呢?这是由大学的特点决定的。大学的活动就人员而言,学生和教师处于本位;就活动而言,大学以教学为本位,以学术发展为目标,教学和学术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基本尺度。大学里的行政因人才培养及学术发展而生,具有从属的性质,从属于保障学术独立与自由,从属于保证学术繁荣,在保证行政人员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去行政化管理是维护教师学术权利最有效的办法。
我认为,去行政化一是取消学校行政人员的行政级别。强调履行义务,淡化职级意识。取消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的行政头衔,限制行政人员的行政级别。为了呵护学术纯洁性,可以采用建章立制的方法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利,由无行政级别的学者主持学术事务,担任学术性组织的负责人。二是精简机构,取缔机关的行政等级,淡化机构的行政色彩,形成“小行政,大学堂”的格局。我始终坚信,行政机构减少了,将自己当成是官的人也会大大减少。对于将学校的行政机构分层定级的做法我也坚决反对并予以取缔,例如,可以“院系部处负责人大会”替代“处级以上干部大会”,并制定责任清单,规定职责权限,清晰机构职能。此外,还应当校务公开,所有行政机构要当场向全校公布其做出的决定,增加公开性和透明性,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行政力量的削弱能够有效维护教师的学术权利。
二、引才有道,知才善用
王:在师资管理中,您如何看待人才?
张:我当校长这么多年,对人才的重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人才策略是我对自身使命最深刻的践行。重视人才体现在重视人才价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发挥人才作用这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人才价值。人才是一种价值含量极高的无形资产,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性。人才能够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经验积累、能力开发和个性完善实现自我强化和自我丰富,进而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先进的文化。高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受教育者的指导,都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示范效应。高水平教师的思想水平、人格魅力和学识渊博程度同样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方面,更在于能带给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形成学生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学风。
第二,建设人才队伍。大学的人才发展应该表现为师资队伍的整体优秀,因为师资队伍的优劣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这是校长应该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如果只为了自己任期内出快成果,而不注重教师队伍的组建和师资力量的培养,会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断,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浪费。明智的大学校长都会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置于学校发展战略之首位,创造各种条件,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发挥人才作用。要想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先有一流学科,学科水平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而一流学科的建设终究依托于一流的人才。我坚信,有学识、有作为的高级知识分子具有巨大的牵引力,能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提升,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通过人才的聚集,办学效益的提高,吸引社会和政府的投资,从而在财政方面相比其他高校具有更高的外部竞争力。有了人才和资金,学科建设便得以进行,学校才会稳步发展。
王:您上任之初,国家尚处于严格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事调动管理甚严。而您当时识才、引才、惜才、善于用才的一系列做法体现出勇于突破常规的决断力,这对于当时严苛的“单位所有制”的人事管理制度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超越。您在引才和用才方面有怎样的心得?
张: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人才的引进,需要下一番功夫。作为管理者,要通过对其价值的现实承诺以及惜才爱才的诚挚情意招贤纳士。人才到来之后,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住房、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学术环境,在学校内部大量节省非学术性开支,省下钱来加强以师资建设为基础的学术性投入。从师资管理上看,学术带头人的物色和任用以及学术领导者持久生命力的保持都是重要的。依靠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们奠定的基础,发挥能够承上启下的正处于学术前沿的学术骨干们的作用,激发青年教师和博士新秀们的昂扬斗志,如此才能解决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和年龄断层的问题,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学历层次丰富、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王:引进人才彰显了大学校长的高瞻远瞩与筹划智慧。引进人才之后又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
张:师资管理在于求得一个合理的结构,求得整体的最佳效应,让优秀的教师能在良好的整体结构中充分发挥作用。大学整体水平与其学科发展水平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在这个意义上便可以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核心就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上。一流学科的建设关键还在于高水平的师资,师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随着学校师资队伍的逐渐壮大,下一步就是依靠师资进行学科建设。为人才搭建平台,创造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条件和环境,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既要致力于加强既有学科的建设,又要增设新兴学科,在较高的起点上持续发挥人才的作用。
王:您多次提到,优秀的人才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力是大学最为珍贵的财富,而人才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是权利得以保障,自由得以实现。我们怎样保障人才的自由?
张:管理者的大学理念对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总是通过管理来体现自己的理念。管理者对于教师的管理首要义务是保证他们的思想自由,任何管理行为都应是保障思想自由而不是束缚思想,这是保证精神产品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对于学术和思想,与其说是管,不如说是护,通过管理呵护学术。[3]管理者不是行为模式设定者,而要为人才创造更多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流动自由。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流动自由。教师流动能够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配备,提升办学活力。将教师队伍稳定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必要而合理的,教师在流动中更能凸显其价值,更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但流动在计划经济时代严苛的人事管理制度下不被允许,当时的单位制壁垒森严,劳动者与档案关系密切,人事关系变动由所在单位审批决定。也就意味着,单位借助自身的权力结构将劳动者限定在相应职位上,以限制其流动。教师作为体制内的劳动者,学校是其依附的基层组织,“铁饭碗”的编制性质增加了其流动的成本,未经允许的流动将导致其失去经济与人事保障,因此教师流动的自主性受到限制。限制教师流动将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不利于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者应该畅通人才流动通道,使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出得去。人才并非单位所有,人才由人才自己所有,单位与人才之间要靠契约,然而,在契约面前双方平等,单位并不高于个人。高校管理者既然希望教授、博士们自由地来到自己的大学,就没有任何理由阻拦想另谋他职的教授、博士们自由地离去。教师管理既要讲政策、讲科学,也要讲实际、讲温暖。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把握教师流动规律,结合教师意愿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对人才自由的有力保障,也是人本位的教师管理理念的有力践行。
三、恪守本职,立德树人
王:新时代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您能具体谈谈您对师德是如何理解的吗?
张: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从对待教学、对待学生和对待学术上表现出来。[3]大学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部分。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与精神的培育肩负重要责任,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远远不够,还要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和品行的“大先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还要主动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相处之中给予精神指引和人格熏陶。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与学术打交道。大学教师是大学中做学问的人,是永无止境探究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传承、社会文化的提升与发展都与大学教师关系密切,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学术职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要求都需教师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师德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决定着学校的人文风貌和精神品格。基于教师责任之重大和师德的重要性,大学应当更为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大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道德的基本要求。如何把智慧与良知、富有和崇高、荣誉和谦恭、真理与正义融为一体,是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课题。
王:您如何看待教师的教学素养?
张: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教学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强调教师对教学职责的履行,并在很早就总结出“四个75%”:“应有75%的教师站在教学一线,位于一线的教师中要有75%的人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师中要有75%的教师从事基础课教学,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中应有75%的比例担任主干课教学。”[1]大学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交融的过程,是新知与旧知交往的过程,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水平。基本的教学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基础,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是教学素养更高层次的追求。知识储备充裕,教学经验丰富,清楚该教什么内容,如何选择材料,尤其直面学生的突发状况时,清楚选择什么解决方式和解决策略最恰如其分,这些都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智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时常反省自身,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督促自己。具备教学智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囿于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会进一步探索教学的科学要素和人文要素并将之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智慧性和哲理性。[4]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素养更高层次的体现。教师只有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将自己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抱负传递给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倾注情感,并在育人过程中激发彼此心灵的碰撞,将教师这一职业视作与自己生命相连并需投入无限的理想与信念甚至需穷其一生的神圣使命时就有可能达至教学艺术。[5]能够达到教学艺术高度的教师将从经验走向理性,从表层走向深刻,从零散走向系统,从自发走向自觉,深入教育的灵魂,回归教育的本质。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追求。
王:您为何如此强调师生关系,您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构建?
张:我重视“人”,自然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能够影响一个群体进而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特质。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师德的重要体现。
我强调在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要想构建与学生的良好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清楚该以什么态度和方式对待学生,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次要关心学生,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是不够的,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坚定地呵护学生的尊严如同呵护学生的生命一般,不压制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自由,与学生达至情感上的共鸣,保持心灵上的息息相通。教师要时刻将爱与善记挂在心中,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唤起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善意自然也会真诚地与教师相处,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更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从而求真向善,享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王:针对目前频发的教师学术失范现象,您怎么看?
张:道德依范围不同而有不同类别。一般道德是人在一般公共关系中的行为准则与规范问题。学术道德指进行学术活动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学术失范属于学术道德问题,学术道德的首要准则是学术诚信。学术道德是学者的学术良心,是治学的起码要求。遵守学术规范是教师学术道德的基础。学术不端会阻碍科学进步,损害公共利益,在科研资源和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破坏学术界风气,败坏学术界声誉。不过,对有过学术失范的教师,不应刻意超越法规章程去从轻或从重处罚,恰如其分的处分对教师来说是唯一有效的保护。教师需重点防范道德水平的滑坡,内心品德的败坏会造成自身行为有悖规范并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职业道德的基础是一般道德,教师如果忽视规范、诚信、尊重、礼貌这些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即使拥有再多的学识,内心深处也不会高尚,大学教师要在发扬宝贵人性的同时去做高深学问。[6]
王:十分感谢您如此详细、系统地介绍您教师管理方面的思想以及一些具体实践,您这一宏大的教师管理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张:我的教师管理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我的成长经历、我的民族、我的故土和我父母对我的影响。我在多本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我向赐予我力量的民族和国家、我向给予我生命的父母和先祖深深的鞠躬,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我无以为报,只能通过自己的不断进取和真诚情意来回报他们。[7]年幼时在日本侵略军枪口余生的经历让我明白民族独立和国家强大的珍贵意义。小学时,学校随处可见的“忠孝仁爱”四个大字,成了我现在待人做事、为人处世的准则。父母“以和为贵”的谆谆教诲,熏陶出我善意待人、平和处事的温和心态。在父母的影响下,生于战乱忧患的我从小就有一颗爱国之心。1959年毕业之初,我主要专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60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我的影响至深,当时的我一度被当成“白专”典型而受到迫害,痛苦之中的我迷茫于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后来被下放至湘西,更是目睹了什么是真正的一穷二白:衣不蔽体的孩童,食不果腹的农民,屋无片瓦的草房……改变不了现状的无力之感涌上心头,但我暗自下定决心,尽管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也要为了民族命运的改变全力以赴。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纷至沓来,冲击着我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认知。时代解放下的独立思考,让我对人性和人权、封闭与保守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形成了“人”字当先、待人平等、公正无私的责任意识,得以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待人做事,特殊年代的“无力改变”之感逐渐消失。我开始追寻人性光芒和生命价值,形成了强烈的奉献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
同样,30年的大学治校经验和教育工作经历,也让我深刻理解办学治校的规律并时刻践行之。我深知办好一所大学,关键是抓师资建设。基于自己曾经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的感悟,加上其后在管理岗位上仍然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所洞察到的现象及其背后原因,都坚定了我的这一理想。从普通教师走向校长的过程,使我更能体会到教师的心态和追求,更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王:您根据自己对大学的理解以及在大学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奉行忠孝仁爱的处世准则,遵从内心赤诚善良、本真公正的律令做人做事。但您的性格又是超越保守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您的一些被证实是正确的超前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您敢于突破制度藩篱,不循规蹈矩的勇气和精神。在您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谦恭的为人、礼贤下士的态度、管理的智慧以及满腔热忱投身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您高尚的人格、丰厚的学养、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学者风度、师者智度与长者气度值得我们学习。十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1]燕良轼,刘宇文.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00,147.
[2]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
[3]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49,270.
[4]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三十三卷·人怎样变得更智慧[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6.
[5]张楚廷.关注素质教育下的教师素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17.
[6]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四卷·校长叙论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01.
[7]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三十卷·大学的教育理念[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5:3.
本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89~95页。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