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 娟 | 紧紧围绕创新,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附视频)

胡 娟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08-28


编者按


(会议详情点击图片查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梦想。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命题,并且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丰富内涵,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确立了新的起点和坐标。为此,苏州大学于4月30日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学术研讨会,特邀九位著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将依次推出专家会议发言,整组笔会全文将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提供参考。


视频 | 胡娟教授会议报告


紧紧围绕创新,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胡  娟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并再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是一对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概念。中国大学办出了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基本上就进入了世界一流;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也会彰显中国特色。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个体、机构或国家罕有能够实现卓越的。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强国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的几乎都是一条独一无二、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其实就是国际性和本土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不能放眼世界,就不能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拓展文明;如果不能扎根本土,就会失去根基和营养,失去生命力。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样,就是要走大学发展的中国道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才能在兼容并蓄中独树一帜,在别具一格中融会贯通;才能实现创造性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要走出一条新路,关键还在于创新,通过创新来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要实现创新,就要充分注重一流大学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创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所大学都提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但有相同,也有不同。在北京大学,他重点讲的是立德树人的问题,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在清华大学,他特别强调基础研究,提出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他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且期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根据这几个大学不同的办学特色各有侧重。这其实就提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高校自己个性发展和一流大学体系建设的问题。北大、清华不能建成哈佛、麻省理工的翻版;同样,人大、苏大也不能建成北大、清华的翻版。一方面,高校要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展,个性往往在历史积淀中产生,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不能在追赶一流中趋同发展,反而丧失自己的个性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才有可能多方位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特色是个整体概念,也是个集合概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集群生态;拥有各具特色、充满生命力的一流大学群体,我国才有可能实现2035年和2050年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二、要走出新路就要紧紧围绕“创新”二字


众所周知,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是不是有分量,归根到底不是看排行榜上的数据,而是要看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还是原始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与“双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当前“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效息息相关。“双一流”大学要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最关键的还是扎根当下、直面问题,在两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科研创新,二是培养创新人才。理工科有能力产出大量原始创新成果,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能够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则是能培养出大量拔尖创新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就科研创新而言,要真正实现科研创新,就需要真正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而不能围绕排行榜打转。有学者对首轮“双一流”建设后入围ESI学科的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发现化学、工程学这些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很快,入围ESI前千分之一的数量分别从2017年的20个和15个增长到2021年的31个和41个。但是物理和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没有突破,物理学在2017年是3个,2021年还是3个,数学则一直没有实现0的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下的“双一流”建设只是在将我们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做大,没有涉及“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原始创新问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高校有些科研创新是在围绕排行榜进行的,想解决的问题是排行榜上的名次问题,而不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上的问题。显然,按照这样的路径去发展,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科研创新。


就培养创新人才而言,“双一流”大学也有着特殊的责任,要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近十多年来,为解决“钱学森之问”,我国先后设置了“珠峰”计划、“强基”计划。但只靠这些专项还不够,需要一个重视基础学科的整体氛围。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基础学科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素来与就业挂钩,重视实用学科,即便是以“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专业,也大多以实用学科为主,基础学科占比很低。相较而言,一些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专业设置更偏重基础学科,特别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一些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其本科专业设置几乎都是基础学科;实用学科的人才培养常常放在第一学位后或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么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应该进一步分层分类。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上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只是完成几个项目,从本科专业设置上就应该摒弃实用主义的倾向,赋予基础学科重要地位,加大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比例,来形成有利于基础学科发展的整体环境。现在各个高校本来可以充分利用大类招生改革的机会,来推动本科教育的系统改革,加大本科专业的基础学科设置,但实际上不少高校的大类招生改革,都流于形式。其原因就在于害怕基础学科吸引力不够,招生分数线下降影响学校声誉和排名。


创新就是不走常规道路,也往往意味着短期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高校要真正坚持创新,就要克服从众心态和“搭便车”心态,肯为创新付出成本、付出代价。


三、走出一条新路需要以大学治理现代化尤其是评价制度改革为保障


要激励大学勇于创新、敢走新路,就需要制度保障和制度创新,需要加快大学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要以评价改革为抓手,通过破“五唯”,尽量减少高等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最大的危害是会导致大学和人才的空心化,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不仅人会内卷,机构也会内卷,高校内卷就是目标和形式单一导致的无序无谓竞争,不产生任何生产力或创造力。内卷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产物,又会进一步加剧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破除内卷需要制度创新、坚持个性和内涵发展。“双一流”大学要坚持特色和创新,不仅要有见识,还要有不跟风趋同的胆识。胆识建立在理性和自主的基础上。所谓理性,就是行动和目标一致,不随风摇摆,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所谓自主,就是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政府和社会应为“双一流”大学提供涵养理性和自主品质的土壤。因为具有理性精神和自主能力,大学才有可能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自觉在教育规律、学术规律和社会需求中探索适宜的结合点,而不会简单地以国外大学为标准和模式,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


为方便阅读,全文注释已省略。该文将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最终版本以刊出为准。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回顾

刘海峰 | “双一流”建设: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

别敦荣 |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进世界

张应强 |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

陆根书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下期预告


陈廷柱 | 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涉及的方向、方法与方式问题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