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这声音中有战斗——浅谈美国工人诗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今天文学 Author 吴季
↑↑↑ 点击关注“工人诗歌”
编者按
文章为《今天》杂志2018年第116期的“中美工人诗歌专辑”而写,也在“今天文学”公众号上发布过(可通过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后来在《工人诗歌3号》纸刊上发布时,对关于美国工厂诗人弗雷德·沃斯(Fred Voss)的评介部分作了增补。
◆
这声音中有战斗
——浅谈美国工人诗歌
◆
作者│吴季
略谈早期的工人文艺
美国工人诗歌的传统相当悠久。且不说参与到工运中的激进分子,就是工人自己的作品,也很丰富(像卡尔·桑德堡的诗作,就介于两者之间)。和中国早期的工人一样,这种传统最初是口头文学、歌谣体——诗与歌一体。在中国,是山歌或市井小调的旋律配上工人即兴创作的歌词。这些刚刚脱离土地、被迫进厂的“脱根人”,把民歌传统带进了工厂,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和情感。〔注:参阅《中国工人诗歌的百年沧桑》〕在美国,既有自创的民谣,也有给宗教歌曲或其它歌曲填上新词。这样的歌谣数以千计,最著名的如美国矿工的战歌《你站在哪一边?》(Which side are you on?),就是在1931年肯塔基州哈兰郡的一场罢工斗争中,由矿工的妻子弗洛伦丝·里斯按赞美诗曲调填写的。约翰·里德1918年的《面对法庭》一文中,有一节《论IWW的歌手》,描述当年的工人,尤其是年轻工人,是多么喜爱歌唱,“热爱并尊敬自己的歌手”,谈到世界产业工会联盟的地方组织如何成为当地精神生活的中心。不过,随着工会日益融入体制,越来越成为人事部门式的机构,这种精神生活也消沉没落了。
中国工人的文艺传统对几乎全体工人来说,都是极其陌生、毫无所知的。语言习惯和流行体裁的变迁,只是妨碍这种传承的次要原因。而在美国,这个传统尽管被主流文艺界边缘化了,但多多少少在某些工会、工人文化机构、斗争团体和激进工人当中保存下来。此外,就现代诗而言,从惠特曼到桑德堡,以至其他激进诗歌,都可以作为工人作者的传统和参照。中国就可怜得很了,除了殷夫等极少数诗人的少量作品之外,可资借鉴的实在不多。用一位工人诗人的话说:“我们的样本来自对立面。”
Which side are you on?
你站在哪一边│美国矿工战歌
两位“老一代”
去年,我有幸得到苏·多罗赠送的诗集:《飞鸟与工厂》,《心,家庭和安全帽》,《告别蓝领》,《糖袋包扎绳》。我译了前三本,其内容以蓝领生活为主,写于70年代至90年代初。末一本是她的童年生活回忆,也是四、五十年代美国工人家庭生活的剪影集。与莱文相比,苏·多罗是另一种类型的,更本色的工人诗人。
苏·多罗生于1937年,作为操作车床的技工呆过三家工厂,退休后仍在一家从事服务于女性操作工的机构里工作。从她的作品中,你读到的既是一位平凡的蓝领女工,也是一代“老战士”形象——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她不掩饰也不渲染自己的诸多痛苦,包括作为焊工的父亲带给家人的痛苦:阶级压迫是每天的事实。在她工作过的第一家无工会的碳刷厂,“工厂主早上会在厂里绕一圈,随时解雇他不喜欢的人。他会拍拍他们的肩膀说‘滚’,‘你被解雇了’,而那人不得不离开。他或她当场失去工作。没有反对的权利。”多罗的父亲虽是“不称职的父亲”,但对工会则相当敬重,他们全家在社会意识上都倾向进步。
多罗对身边的同事工友,当然更加抱以同情的理解,并且特别珍视他们的斗争潜力。和莱文那种“明天不会更好”的灰暗氛围迥然不同,她深信工人阶级变革社会的力量。在她的诗里,不论是她自己,还是多数的工人同事,即使深受打压挫败,仍然坚韧不拔,顽强生存。“和我一道干活的伙计们”,纵有缺点,仍然“是很棒的一群”(《姐妹》)。她所目睹的伴随着多年斗争而来的种种进步,也是她乐观态度的理由之一。
种族歧视、对女性的歧视,对她来说也是特别敏感的问题,在诗中一再提及。她身边的女同事一直很少,这使她举目四顾时常常感到孤独。当铁路公司在80年代中期关闭,工人如遇晴天霹雳,多罗的苦闷与愤怒也达到了高点:新型工人诗歌的兴起
莱文先是进工厂,后来进学院。而在早年,工人子弟上大学是少见的。1936至1937年的通用汽车公司静坐罢工的领导者之一杰诺拉·(约翰逊)多林格在回忆录《弗林特罢工》中谈到:“以前姑娘们和小伙子们高中毕业后,全家人就会为他们庆祝,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到这里就光荣结束了。”大罢工胜利后,工人家庭的收入大大提高。“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段时间,由于工人子弟也能上大学,全国的大学开始扩招。”欧洲也是如此。拜福利国家之赐,新左翼知识分子当中,不少人就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其中一些人在梳理早年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社区生活和文化方面,做出了颇有意义的贡献。不过,这种文化随着资本主义进程,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到来,也渐渐萎缩了。
工人学历的普遍提高,造就了另一种类型的工人诗歌。在职校、社区学院或大学的毕业生中,多数仍是受雇劳动者,许多人重操父母的职业。他们自然而然写起了“劳动诗”或“工作诗”。这些诗更多地呈现工作生活细节、劳动条件、工友同事关系等等,并以局内人的视角出之(这跟当代中国的许多工人诗歌、打工诗歌很相似)。可惜我没有读到早期的此类作品。加拿大评论家兼诗人汤姆·维曼(Tom Wayman)将其特征归结为“内部现实主义”,认为它们不像早年的工人诗歌那样,把表达团结、进步、期待美好时代将至摆在第一位,而把工作生活的细节视为次要。他甚至谈到,这种工业文学使得包括左翼在内的各色政治精英感到威胁,这些人惯于挥舞设计好的蓝图,要带领无知无觉的群氓走向天国,却发现他们自有想法,并且还能开口说话……而对许多底层工人及其子弟来说,感受完全不同。当这些诗在加拿大工业学院或底特律劳工学院的课堂上提供给大家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巨大的惊喜:“我还不知道有人可以这样去写这个事情!”这些往往从来不看书、不买书的人,第一次阅读或购买了一本诗集。
《蓝领评论》里的工人诗歌
苏·多罗附送了两期薄薄的《蓝领评论》诗刊,一期是2008年冬季号,恰值金融风暴肆虐之际;另一期是2012年冬季号,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余波犹存。从诗刊的网站上,我又定期下载了一些新作。这些作品无疑只是美国工人文艺中的极小部分,但涉及的行业、主题相当广泛。窥豹一斑,也足惊异了。诗刊有着明显的左翼倾向。作者的主体显然是蓝领工人,但估计也有少数非工人的激进分子。我自己和朋友绳子在2007年和2010年编辑过两期《工人诗歌》,遵循的是类似原则,甚至更宽泛些:工人诗人为主体;同时,与工人有关的作品,尤其是抗争性强、可供工人作者启发借鉴之作,也酌量收录。总体来说,这些诗作不论从内容的广度、意识的深度还是艺术水准的高度看,都远超过中国(当然也有不少共同点。某些诗,比如《坐在横梁末端的米克和刘》,完全可能是一位中国的建筑工人所写。跟逆舟的诗相比,也有一点神似)。我们还有太多流于空泛的抒情,我们的即使是强烈的愤怒也往往指向不明。归根到底,在中国的工人作者当中,自觉地作为工人来写和为工人而写的诗人,还几乎没有被时代和生活锻造出来。
从这些诗来看,自由体是主流,押韵之作极少,文字基本上与日常语言合拍。许多作者都会吸纳各种现代诗的技巧和表现方式,但完全没有学院气息。比如《曼哈顿》:盖尔·康普顿(Gayle Compton)的《解雇》有着同样的冷峻,以反讽、温文尔雅的抒情、四平八稳的官话,把一种伪善和无情的现实揭示得淋漓尽致。解雇、失业,在我读到的许多美国工人诗歌中,时有涉及。这个主题所受的重视,只能以它对美国工人的影响之大来解释。它可能意味着交不起房贷或租金了,或者一个原本较为稳定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迅速面临着破裂,甚至毁灭;自信心则倍受打击。总的来说,这比中国来得严峻。21世纪前后的下岗潮,曾经给数千万国企工人带来生存危机,引发了大量抗争。伴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而来的“毕业即失业”,令当局也颇为紧张。但随着中国经济“逆世崛起”之后,形势已有所不同。工人换工作很平常。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好工作难找,坏工作大把”。
弗雷德·沃斯(Fred Voss)是在60年代末开启的社会反叛浪潮中苏醒的一员。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攻读英语文学博士,退学去打工,同时创作了大量工厂题材的小说和诗歌,是当代首屈一指的工人诗人。他的近作《我们手心里的地球和星星》读来荡气回肠。“在这个工会落魄工人挨揍的时代”,这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技工仍然咏叹着走上机台的劳动者的高贵,憧憬着把劳动变成快乐的新时代。〔注:本段在原稿基础上有所增补。写完本文初稿至今,笔者翻译了弗雷德·沃斯的百来首诗作和两篇访谈。〕
工作场所是工人诗歌的舞台中心,同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些诗里,也就是在工人眼中,都留下了印记。这里不拟详述。更重要的,是对这份宝藏进一步的挖掘、引进和译介。
斯蒂芬·科尔特(Stephen Kolter)有一篇颇为朴实动人的小文《蓝领诗歌》,把普通工人诗人的状态和特点大致都勾勒出来了。他在工厂工作,写工厂的事;学历相对较低(而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的人,总是有各种学位);他把惠特曼和桑德堡视为先驱;身边的工友同事都不读不写,使得写作的工人显得很另类;后来,他偶然发现了“大本营”《蓝领评论》诗刊,由此找到许多志同道合者;他厌弃猜谜式的后现代语言,最喜欢的诗歌类型“是表面上易于理解,而又有无穷深度的那种”;思考和反省“蓝领诗人”及“蓝领诗歌”的定义与内涵。这些,同样可以献给中国的工人们:“蓝领诗歌”是现实的。它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相关。然后,它把平凡世界加工成某种美好的,动人的,甚至是深刻的东西。
但不止于此。蓝领诗歌中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苦难,对那些几乎不拥有实际的财物或权力的、受诅咒的卑微者的一种施洗。事实上,蓝领诗歌就其核心来说,是给那些无人理会的小人物的祝福。是谁制造了你的所有的小玩意儿?是谁带给你早晨餐厅里的咖啡和鸡蛋?谁的辛苦工作给你带来了舒适?你以为这些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这声音中有战斗,一种带着非常具体而又指向无形的某种东西的斗争。即使未被觉察,它仍然是一场维持生存的战斗。不只是战斗,它还是我们及时举行的欢庆,尽管被伤害,受打击,而且疲惫不堪,但仍旧富于活力。
……每一天,我从后兜里掏出黑色小笔记本,像是打开一扇通往更美好世界的门,这一切是有意义的。我希望在那个世界里找到更多的人。同时,我们可以确认心灵之中那振奋的声音在说:“坚持下去。专注于那值得争取的东西,永不停止前进。永不。”
美国蓝领诗人斯蒂芬·科尔特(Stephen Kolter)
(2017年6月)
相关阅读
〔专题〕美国工人诗歌弗雷德·沃斯(Fred Voss)诗辑苏·多罗(Sue Doro)诗辑蓝领诗歌│斯蒂芬·科尔特【《今天》杂志·中美工人诗歌专辑】
破壳诗作一首
陈白衣诗作三首
来源:《工人诗歌》3号,2018年
我们的根据地在车间,在工地,在一切需要劳动者的地方……
《工人诗歌》分别于2007、2009和2018年出过三期,共约700页,带有汇编性质,也就是汇集当代工人的以及与此相关的佳作。读者如有需要,可在微信公众号下直接留言,联系编者(第1期已无存货)。如有合适的稿件,或是推荐他人作品,又或愿意译介外国的工人文艺、革命文艺,也请直接联系编者。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