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将必然导致环境灾难吗?
人类和环境是敌对关系吗?保护环境就要牺牲人口规模吗?真相并非如此。有大量的数据证明,与其实施消极的人口政策,不如践行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有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这样才能为环境带来更为有效的正面影响。
在《人口经济学15讲》第七讲“人口与环境:环境变化的拐点在哪里?”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等工业城市的环境治理案例,了解人口增长和环境治理之间,应该如何达成和解。
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进入人口经济学的科普时间
收听上方音频节目
或浏览本期栏目文稿
《超低生育时代:人口经济学15讲》第七讲:人口与环境
你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们讲了人口和资源的关系,今天我们要讲一下人口和环境的关系。
一、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人口越多,生态环境就会越差,所以,想保护环境就要减少人口。
事实上,影响环境的因素极其复杂,目前科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十分有限。关于人类活动到底如何影响环境,也始终没有定论。有些影响可能是肉眼看得见的,比如,上班族自己开车所造成的能源消耗、空间占用等,是使用公共交通的几倍到几十倍。
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其实施消极的人口政策,不如践行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有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这样才能为环境带来更为有效的正面影响。
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人口政策的差异对于人口总量和环境的影响,只有百分之几或几十,远低于交通方式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首先可以达成共识的是,生育政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对人口规模产生可以感知的影响。在此期间,如果能够对环境问题认识到位并采取恰当措施,完全可能实现很大程度的改善。
同时,人口少也未必意味着环境好。比如,蒙古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国家之一,但却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最近,中国北方出现了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很多专家认为这是由于蒙古国的“强气旋”。根据瑞士“绿十字组织”以及Blacksmith研究所在2013年的排名,在全球污染最重的10个地方里,有一半都在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赞比亚这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却没有一个位于当下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
2019年2月13日,央视网曾报道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现,在过去20年里,地球表面增加了200万平方英里的植被,相当于世界上多出了一块亚马逊雨林。而其中三分之一的绿色植被的增长,竟然要归功于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虽然这并不确定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可见,中印两国在变得更富裕的同时,也的确改善了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两国巨量的人口规模,甚至成为了改善环境的有利因素,与人口稀少却面临环境恶化的蒙古等国家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可见,人口众多与环境恶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二、人口与空气污染
为了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我们再拿空气污染举例,来看一组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收集发布了全球各地的空气污染指数,它针对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空气污染和所在国人口、面积、富裕程度,以及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关系。
空气污染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要远远小于与空气污染和人均GDP的相关性。随着人口密度的上升,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得比较慢;随着人均GDP上升,空气污染指数下降得比较快。比如说全国减少一半人口 能获得的空气质量改善,只相当于人均GDP增长百分之9.1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那么减少全国人口的作用,远远比不上发展经济和提高治理水平更重要。
这个模型所反映出来的规律,与我们的观察是一致的。比如,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比中国更高,但东京和首尔的空气质量却比北京和上海好。
除此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要比人口规模更能影响空气质量。正如我们在这一集开头提到的那样,与公共交通或清洁能源汽车相比,使用传统汽车通勤消耗的资源要高出10倍到20倍。从1980到2012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只增长了百分之10左右,但中国的能源消费却增长了4倍,其中就包括了汽车的普及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而且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将进入持续的负增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环境的好转。能否解决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几乎完全取决于清洁技术的采用速度。
历史上,通过采用清洁技术,人类曾经成功解决了空气的污染问题。例如,伦敦曾经被称为“雾都”。这个“雾”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霾。但伦敦早期的大雾被视为进步的标志,并且被认为是有益于健康的,所以没有对它采取任何措施。
那是怎么意识到这种危害的呢?1952年,伦敦有过一场连续了五天的大雾,当时造成了许多英国民众的死亡。在那之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污染问题的措施。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从1980年代开始,英国推行无铅汽油,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
根据2011年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伦敦人口虽然比1952年增张了很多,但在全球143个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城市中,伦敦的空气质量位居第38位,远好于中国的城市。再次证明,空气质量和人口数量没有必然关系。
美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在1943到1980年间,美国洛杉矶也经历了严重的长期雾霾。1970年《清洁空气法》颁布以后,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城市的污染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了1989年的54天,1999年降到了零天。与此同时,从1950到2000年,大洛杉矶都市区的人口从425万增加到了1466万,汽车数量也翻了数倍,但由于采用了更好的排放技术,空气质量还是不断得到提高。
洛杉矶的例子与伦敦一样,表明空气质量改善与人口增长可以同时发生,提升环境不必牺牲人口规模。
三、人口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影响环境?
其实,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人既能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
莱茵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污染非常严重,曾经被称作“欧洲的下水道”,后来经过各个流域国家的共同治理,还是恢复了清洁、明亮。
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有一篇被广泛引用的文章,分析了几十个国家14项环境指标的变化历史。这篇文章的作者是Grossman和Krueger。文章的结论是,在工业化初期,环境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恶化,但几乎所有的环境指标,都会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的某个转折点 开始改善。而且,在工业生产大规模迁至新兴国家之前,这些国家的环境就已经大幅改善,因此可以看出,这种改善是得益于本国的保护和治理措施,而非将污染源转移出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随着收入的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相较于继续增加物质享受,改善环境会变得更有价值。随着社会变得更富裕,环境质量的相对效用会增加,这有利于人们强化环保意识,避免粗放式发展。
前些年,厦门、宁波和大连等地的民间,出于对环境的担忧,拒绝了数百亿元的大型化工项目,而政府也顺应民意,开始越来越注重环境质量,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以上都是人类主动改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也正是因为这些行动,环境恶化的趋势,才会在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后被逆转。就拿最近的例子来说,现在中国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了媒体的热点,全国的环保意识也日益高涨,解决污染问题的意愿在增强。这些迹象都表明,在中国,逆转环境恶化的社会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而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善环境的财力和技术也会不断提升。虽然中国人口总量还在增长,但由于增加了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中国的环境在很多方面已经得到了改善了。
当然,上述迹象和趋势,不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这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有好有坏,但恶化往往比改善更会吸引眼球。
比如,很少有人知道,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的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数也在持续上升。
上海的黄浦江水质量曾不断恶化,但1996年以来,却在逐渐改善,这得益于政府加大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比如上海市“河流污水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总之,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终究还是需要靠人类来解决。随着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的相对效用也会提高,从而带动更多的财力和研发投入到改善环境当中。
相反,如果寄希望于靠人口控制来改善环境质量,效果即便存在,也微不足道。而且人口控制带来的人口老化和萎缩,更会降低环境治理的能力,甚至可能导致新的环境困境。
四、碳排放与清洁能源
分析了空气污染和人口的关系之后,我想再继续讨论下清洁能源。
许多科学家认为,近几十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数据表明,中国近些年来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为了遏制碳排放增长的趋势,中国和其他主要的碳排放大国,已经开始制定计划,投资清洁能源。
那么,清洁能源可以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吗?
在回答关乎未来的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过去:如果没有现代能源技术,我们仍然只能使用木材取暖和做饭。相较于木材和煤炭,现代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显然要清洁得多,效率也更高。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燃烧化石燃料,会带来全球变暖的潜在风险,于是又创造出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需求。
近年来,大量资金被用于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出现了许多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技术。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太阳能。太阳能是终极的能源来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前我们也提到过,照射到地球上一小时的太阳能,完全可以提供全世界一年的用电量。而与它相关的太阳能电池板,它的主要原料是硅,硅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太阳能的使用问题。
在现阶段,太阳能的发电成本仍然是煤炭的两倍左右,但这个成本正在以每年百分之7到百分之10的速度下降,至于煤炭发电的成本,则由于运输和环境成本的增加在持续上涨。如果把环境成本也计算到煤电成本中,那么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基本接近于煤炭发电的成本。
2017年1月,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做过一个预测,到2025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可能下降会到现在的一半。
另一项很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技术是核电。与太阳能相比,核能虽然不是无限供应,但它在地球上的储量也非常丰富。世界上目前已探明的铀you储量,可以供给全世界200年内各种能源消耗的总和。而且,核能发电的成本已经比煤电更便宜,唯一引发担忧的主要是安全问题。
早期的核电事故,主要是由于技术不成熟造成的。现在法国已经能用核电,提供大部分的电力供应,并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对比数据还会发现,实际死于核电事故的人数,要远远少于死于煤炭开采的人数,更别提那些因煤炭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当然,与太阳能发电厂一样,核电站也有赖于大量的投资,还需要长时间的建设。
除了太阳能和核能外,还有许多有前途的其他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目前,这几种新型能源的发电成本还高于传统能源,但都正在稳步下降。如果清洁能源的成本可以维持这样的下降趋势,那么,化石燃料将会在几十年内被清洁能源取代。唯一能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是,化石燃料的成本也随着技术进步而迅速下降。最近发现的页岩气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天然气的成本,正是由于页岩气、页岩油的大规模开发,让美国在近几年的油气产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一,并从油气进口国转变为油气出口大国。近年来,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都下降了将近百分之50,延缓了清洁能源的使用。
当然,要解决全球碳排放的问题,还任重道远,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碳中和”目前已经被写入中国政府报告,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在太阳能,电池和高压输电这些领域,中国已经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未来,中国创新和中国制造,也将为解决碳排放问题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如果我们错误地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减少人口,那就不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更是会削弱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削弱改善环境的能力。
好,这一集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聚焦于人口与城市化的关系。谢谢大家,我们下集再见。
收听更多期节目内容
请打开看理想APP搜索
“超低生育时代:人口经济学15讲”
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节目
关于七普数据公布后的人口政策建议,请参考文章合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看理想APP查看完整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