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昨天以来,俄乌边境冲突升级,俄军对乌克兰实施多点军事打击。
截至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在海陆空多个领域激烈交火,双方都出现了伤亡。
〓 乌克兰东部密集交火
昨天,我们梳理了俄乌交战首日的关键信息,有不少读者在后台提问:俄罗斯和乌克兰,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其实,这一切发生得也不算太突然。
2月21日,俄罗斯整出了一个震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但不是此前大家所担忧的“发起全面入侵乌克兰的战争”,而是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国家独立。
顿巴斯地区的这两个国家——顿涅茨克共和国、卢甘斯克共和国,都是由亲俄组织建立的共和国。
这一消息传遍世界,引起全球舆论哗然。联合国发表了批评意见,东欧多国表示抗议,欧盟、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先后推出第一波制裁措施。
其实,在过去几个月里,由于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边境布署了多达15万人的军队,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互相隔空指责,一方称俄罗斯要制造战争,一方说美国夸大其实。
“你要入侵乌克兰”“我没打算入侵乌克兰”“你就是要”“我就是没有”……
对于俄罗斯的行动,美国的确一头雾水:布署这么多军队在俄乌边境,你到底想干什么?
拜登还给出了“入侵时间表”,使得气氛格外紧张,吓得好几个国家赶紧宣布从乌克兰撤侨。
2月18日,俄罗斯突然从边境撤走部分军队,大家才喘了一口长气,结果没过几天,小心脏又再次提到嗓子眼。
昨天,结果揭晓了。
其实,承认两个共和国为独立国家前,俄方已向这个地区派出先遣部队。普京官宣以后,军队正式开进顿巴斯,并向乌克兰诸多战略要点发起袭击。
我们不预测时局,也不再介绍泛滥的时事资讯,只尝试梳理俄乌两国(族)历史上的恩怨情仇,从而搞清楚普京到底要干什么。
请坐稳扶好,让我们一起探索。
俄罗斯和乌克兰:历史上确实是一家?
21日,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大量篇幅阐述俄乌历史,以此来论证他采取的军政和外交政策的合理性。
普京的意思用大白话讲就是:
1. 乌克兰并不简单只是俄罗斯一个邻国,也是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乌本来就是一家,大家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2. 乌克兰从未有过稳定的国家传统,只是早年列宁和苏俄的失误,人为造就了“乌克兰”,把俄罗斯的部分土地和人民划了出去。
普京对历史的阐述,是否能为俄罗斯目前的行动提供合理性支撑,这点姑且不论。但他提到的两个核心信息,倒是基本符合事实:
俄乌两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和血脉联系,现在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乌克兰作为统一、稳定国家的历史,确实相当短暂。
〓 现代乌克兰共和国于1991年才正式宣告独立
乌克兰地区或乌克兰人中,产生了很多对俄国和苏联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俄国大文豪果戈理,即为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
苏俄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列宁的老战友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是来自乌克兰的犹太人。
后来的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发家于乌克兰,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来自俄乌混血家庭。
俄乌两国为了历史上一些科技、文化名人到底属于谁,近些年经常爆发口水战。
〓 赫鲁晓夫和乌克兰渊源颇深,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他是乌克兰人
搞清俄乌历史渊源,先了解一个概念——“斯拉夫人”。这是一个欧洲庞大的民族集群,他们有着相近的语言文化和亲缘关系。
斯拉夫人分为三大片,西片斯拉人有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这些分支;南片斯拉夫人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黑山和马其顿等分支;东片斯拉夫的三大分支即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话说公元8世纪末期,属于北日尔曼人分支的维京人(今天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的祖先)乘坐着他们的战船,四处劫掠、经商和殖民。
根据《罗斯古事记》的说法,维京贵族留里克三兄弟受到东斯拉夫人邀请前来,在乌克兰中部建立了“基辅-罗斯大公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通过殖民征服得到这块土地),它是一个以基辅为母邦的松散邦国联盟。
毫无疑问,今天俄、乌、白三国叙述自己的文明和国家起源,都要追到基辅·罗斯。当然那个时候并不分什么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大家都是“罗斯人”。
〓 维京贵族留克里三兄弟应邀到东斯拉夫建立罗斯国家
悲剧发生在1240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率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攻陷基辅之后将其夷为平地,延续近四百年的基辅-罗斯大公国灭亡。
后来,拔都折回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开启罗斯诸邦的蒙古统治时代。
从这开始,俄罗斯和乌克兰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
俄罗斯开始走上强国之路:基辅的毁灭,使东斯拉夫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渐转移到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国“韬光养晦”,给蒙古人当包税人,携金帐汗以令诸罗斯,逐渐势力强盛,最后统一罗斯多个邦国(不包括乌克兰地区),摆脱蒙古统治。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中心搬到莫斯科,莫斯科的大牧首成为全东正教的领袖。有了宗教法统加持,莫斯科大公改称沙皇(“凯撒”之意),开始以第三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乌克兰则日益松散。攻陷基辅后,蒙古未在乌克兰地区建立有效统治,以基辅为中心的乌克兰地区一度出现权力真空,给周边势力东征西进创造机会。波兰、立陶宛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君主”国先后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17世纪中后期乌克兰东部第聂伯河的哥萨克领袖“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1649年占据乌克兰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建立了哥萨克酋长国。
与其说乌克兰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更像一个松散的政权。
〓 沙皇为乌克兰哥萨克政权领袖“赫梅利尼茨基”立的塑像,至今仍矗立在基辅
哥萨克政权夹在周边的奥斯曼帝国、克里米亚汗国、波兰、沙皇俄国几大势力之间,与经常采取合纵连横之策,时而与之合作,时而与之作战。
这时,俄罗斯开始吞并乌克兰,沙皇俄国开出丰厚条件,保证尊重哥萨克“高度自治”。赫梅利尼茨基最终选择投顺,1654年与沙俄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
沙皇俄国以此条约为契机,势力不断渗透到当地,最终把乌克兰中部和东部并入版图,哥萨克政权想反悔也为时晚矣。
后世也把这个条约叫作“俄乌合并条约”,沙皇俄国统治的乌克兰过去长期有“小俄罗斯”的称号。
〓 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
此后的几百年里,乌克兰一直处于被瓜分的状态。
沙俄1667年与波兰签署《安德鲁索沃条约》,完成对乌克兰的瓜分,确认乌克兰西部由波兰统治。
18世纪末期波兰亡国,被普鲁士、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瓜分,它所管辖的乌西地区并入奥匈帝国版图。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土崩瓦解,一战后得以复国的波兰立即出兵接管了原属于它的乌克兰西部,打赢内战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则在东部建立“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再次陷入拉锯混战局面,先是斯大林与希特勒签署“苏德条约”瓜分波兰,苏军进占乌克兰西部;随后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反推回来占领整个乌克兰;二战末期苏军再次反攻回来占领乌克兰全境。
直到二战结束以后,整个乌克兰才结束了东西部各自演化的局面,共同被纳入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3年解放后,基辅一片废墟
借着苏联末期的政治动荡,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宣布脱离苏联,不久后苏联解体,乌克兰最终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
也就是说,从1240年基辅-罗斯公国灭亡后,历经751年,乌克兰人终于有了自己统一的、完整的、稳定的国家。
断裂的东西部
与其它欧洲民族相比,乌克兰的命运比较坎坷,
因为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在长达数百年时间里,乌克兰几乎没有自己的贵族、地主、商人和知识分子,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都高度俄化,甚至不会讲乌克兰语。
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乌克兰城市里的商业、行政、法律人员几乎都是德意志人和犹太人,工厂里的工人绝大多数是俄罗斯人,地主则主要是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俄罗斯人。
九成乌克兰人,都是农民。
可以说,乌克兰是一个种田种了700多年的民族,对商业、工业、行政、法律、教育,曾经相当陌生。
乌克兰国旗正好体现了这种特色,它由上蓝下黄两种颜色构成,这是有“欧洲粮仓”美称的乌克兰乡下最常见的景色——蓝天与麦田。
〓 蓝黄配色的乌克兰国旗,象征的是“乡土气息”
长达数百年东西部分头演化的经历,乌克兰的东西部是分割的:不仅在人口、文化、语言结构上出现差异,也存在意识形态和国家道路上的冲突。
西部地区普遍厌恶俄罗斯,并入俄国和苏联的时间较晚,有较为强烈的乌克兰民族意识,绝大多数人以乌克兰语为母语,更希望融入美国、西欧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圈子,主张加入欧盟和北约。
东部地区的俄化程度较高,并入俄国的时间较早,从17世纪后期开始就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当地生活。虽然乌克兰族占比依然较高,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区分谁是俄罗斯族,谁是乌克兰族。
根据乌克兰政治和经济研究机构拉祖莫科夫中心的民调,东部与西部,俄语公民与乌语公民在国家认同、外交倾向上有明显区别。
乌克兰族的乌语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为95%;“俄语公民”虽然有60%多也认同乌克兰国家,但“你把乌克兰当作祖国吗”,对这样的提问能做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2%左右。
〓 乌克兰各州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比例,东部明显多于西部
以这次冲突来源的顿巴斯地区为例,那里的俄罗斯族只占40%左右,但当地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却占70%。也就是说,顿巴斯一半多乌克兰族也是以俄语为母语。
顿巴斯地区大城市里,俄罗斯族比例更是高达七到八成。由于与俄国接壤,双方的经贸依赖度较高,东部人更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东部地区亲俄,也与经济利益相关。乌克兰东部被苏联建成了第二大工业区,工业类型偏重工和军工,民用工业薄弱,属于高度集中封闭的计划经济模式,非常依赖能源消耗。
而乌克兰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气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1%和25%,东部工业耗能主要来自俄罗斯。俄罗斯只要对油和气提价,东部工业区的经济就震荡。
正因为东西部这种差异和分歧,使得乌克兰的经济、社会转型方案很难达成共识,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作为缓冲带摇摆不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就算是跟苏联解体后从其势力范围脱离出来的国家比,乌克兰这些年混得也算比较惨。捷克人均GDP达到2.27万美元,爱沙尼亚2.3万,拉脱维亚1.7万,波兰也有1.5万,纷纷跻身发达或次发达国家行列。
但乌克兰呢?仅有可怜的3700元。
〓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对比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人均GDP都是最低
普京会如何选择?
上面已经说过,乌克兰中西部地区普遍厌恶俄罗斯,东部地区则以亲俄势力为主。
2013年年底,以中部和西部民众为主力发动了广场革命,驱逐来自东部的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
正是这个事件,引起俄罗斯的正式干预,在2014年将俄罗斯族占多数、当年赫鲁晓夫划给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直接并入了俄罗斯。
〓 2013年,一切的开始
随后,顿巴斯地区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亲俄力量占领行政和议会大楼,先后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他们没有完全控制两个州的全部领土,仅控制两州南部地区,但把当地几大城市牢牢掌握在手中。
两个共和国想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普京因为俄罗斯将克里米亚纳入版图已经遭到严厉制裁,并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
这两个共和国于是组建了“新俄罗斯联邦”。这个地区的亲俄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军、当地亲乌克兰力量发生了很多武装冲突,被统称为“顿巴斯战争”。
〓 顿巴斯地区的形势图,蓝色为亲俄武装实际控制区
在德国、法国、白俄罗斯斡旋之下,乌克兰政府与俄罗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割据政权在白俄罗斯首都签署“明斯克协议”。
协议内容大致为:双方停止战斗,乌克兰给予这两个地方高度自治地位,这两个地方放弃谋求独立的企图,其它非法武装团队撤离乌克兰领土。
协议签署以后,双方的“明战”是停止了,但包括情报战、舆论战、游击战在内的“暗战”从未中断。
乌克兰政府、俄罗斯以及两个割据政权经常互相责对方违背明斯克协议。这种明争暗斗导致俄乌两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内部要求解决当地分离主义问题的呼声不断高涨;俄罗斯内部也认为,不能对那两个地区的“俄罗斯族同胞”坐视不管。
对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支持,他们最终无法跟乌克兰中央政府抗衡,早晚就会土崩瓦解。
对乌克兰而言,解决这两个地区“武装割据”的最大障碍是它们背后的俄罗斯,如果能加入北约,就可对俄罗斯的干涉形成震慑之势。
而在俄罗斯看来,如果乌克兰成功加入北约,今后对这两个亲俄地区的干预将变得极其困难。
北约,就成了横亘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关键问题。
普京在俄乌边境陈兵十几万,一方向要求英美德法承诺绝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另一方面也对乌克兰解决顿巴斯割据问题形成压力,逼迫其放弃加入北约的诉求。
结果僵持数月,英美德法认为“一个主权国家是否加入北约是自己的事务”,拒绝给予普京任何承诺;而乌克兰也一再宣称“不放弃加入北约”。
〓 对于是否应该加入北约,乌克兰内部也辩声激烈
前阵子气氛最为紧张的时候,西方有媒体和分析家认为俄罗斯可能大举入侵乌克兰,甚至将攻下基辅,活捉总统泽连斯基。
其实,吞并乌克兰全境并不是普京的诉求,因为其代价和治理成本俄罗斯根本无法承受,普京直到现在仍然声称无意占领乌克兰。
当最初的目的未达成时,普京选择的方案是肢解乌克兰:至少将东部亲俄力量最强大的顿巴斯地区从乌克兰分离出来作为缓冲带,与此同时兵锋直捣首都基辅,逼迫乌克兰政权更迭,换上一个亲俄政府,回复到亚努科维奇时代的格局。
其实,普京的决定明显已经比俄国精英和大众的想法要退后了一步,目前只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国家,而不是一步到位并入俄罗斯,但未来几年不排除合并的可能性。
但是,将顿巴斯两个共和国从乌克兰割裂出来,在当地采取军事行动,已经会让俄罗斯遭受制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接踵而来的制裁使俄罗斯经济一直未恢复到之前水平。
不过,对普京个人而言,这可能是件有利无弊的事情:克里米亚事件之前普京的支持率曾跌到50%以下,但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后,普京的支持率一度飚升到惊人的86%。
随着事态恶化,欧盟和英美等国会推出更多制裁,俄罗斯的经济会遭受重创,民众的资产也会大幅度缩水。
也许这个事件最终没有赢家,除了普京个人以外。
作者 | 段宇宏
编辑 | 喜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