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食品添加剂下肚,人才会嘎?
“我妈苦口婆心劝我十几年不好使,你一个视频就让我放弃了街边小吃。”
互联网美食界,三花淡奶成为新晋热词。它能把一锅清水快速变成奶白牛骨汤,甚至能让视频里掌勺几十年的回民老师傅觉得“很香”,咂吧半天嘴后,魔幻现实在脸上生成一张痛苦面具。
视频外,很多人也第一次开始认真焦虑——在这些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面前,
我平时吃的东西真的安全吗?
其实,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它甚至可能比你的纯天然食材更健康。
食品添加剂PTSD
短视频博主刘怂第一次向老师傅展示他百宝箱里的陈年秘藏时,老师傅双眼里写满了迷茫,好似目睹了一场现代科技对传统美食的降维打击,随后发出灵魂拷问:“你这不骗银吗?”
当对方一次又一次展示“科技的魅力”后,老师傅的态度从“这群众里头有坏银呢”,逐渐变成简单粗暴的“我举报你去”。
只要不嫌齁得慌,你甚至可以味精拌饭吃。
北京市消协的调查报告显示,食品安全问题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和违规使用添加剂是人们最担心的两大问题。
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被应用到几乎97%的日常食品中。
与之相随的,是从未休止的安全争议。坚决反对食品添加剂的人们,总是忧心忡忡地认为,人类的食品成了化学试剂的试验场,而曾经,历史也印证了他们的忧虑。
公元3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石版上,就留下了乳制品的踪影。人类食用奶油已有4000年的漫长历史,诞生一百多年的人造黄油,仅是这段历史里的一片浪花,却一度取代动物奶油的地位。
1909年,宝洁公司获得食用油氢化处理的专利技术,两年后植物黄油横空出世,霸占了人们的餐盘。到1950年,美国人均年消费8磅人造黄油,它已然成了美国居民餐桌上的常客。
人造黄油成为主流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氢化反应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成了攻击健康的一大杀器。
这一杀器由人类亲手创造,以至于人造黄油的诞生,被评为人类的10个食物灾难时刻之首。
直到201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才禁止在人造黄油等食品中添加部分氢化油。
在此之前,已有更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添加剂挂钩。已被证实致癌的家畜饲料添加剂二乙基固醇,可能致癌的糖精、瘦肉精等,让普通人对食品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它,无处不在
市面上真的存在0添加食品吗?
上海科技学院教授吉鹤立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曾说过,“从人们早餐吃的麦片罐头,到零食的巧克力饼干和下午茶的果汁饮料,粗算下来,每人每天吃进去上百种食品添加剂,而这只是个基本数量。”
当你走进超市挑选食物,货架上整齐码放的包装食品,几乎都有添加剂,连瓶装矿物质水也无法离开这些“佐料”。
以几种常见零食为例,主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达到很高比例,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任何品牌方便面,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
若非要找无添加剂的食物,除了生吃,几乎别无选择。
哪怕简单烹饪时使用的盐,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被真正发现前,盐已经存在于人类的饮食里。
渔猎时期的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直接获取盐分,进入农耕时期的人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无法从收获的庄稼里补充盐分,便通过海水卤煮成盐,获取日常所需的盐分。
约800年前,亚硝酸盐已被用来制作腊肉,盐卤制作的豆腐,则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食品添加剂从来不是现代食品的专利,人类文明社会雏形诞生时,食品添加剂已伴随左右。
在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每种添加剂的使用量、使用范围,均作了严格详细的规定
如此大范围的添加剂合法使用,必定有其道理——没有食品添加剂,饼干将硬得完全无法食用,我们过年常吃的腊肉,变成生蛆烂肉的几率会指数级提高。而失去了防腐剂保护的生鲜水果,将以极高昂的价格,出现在内陆地区的市场上。
来回摇摆的危险性
1856年,18岁的珀金又一次实验失败,得到一瓶黑色的焦油状物质。但是在用乙醇清洗烧瓶的时候,珀金发现洗出的溶液竟然变成了紫色。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色素,便是在这样的意外时刻产生,被命名为苯胺紫,开启了人工食品添加剂的新时代。食用色素研发势如破竹,可食用的人工和天然色素,一度高达700多种。
〓 肯德基曾因苏丹红事件深陷负面舆论
因化学技术限制,人工食品添加剂确实经历过一段迷茫的摸索期,也造就过一些耸人听闻的安全事故。
人们曾使用剧毒的红铅给糖果染上红色、用亚砷酸铜给用过的茶叶重新着色……19世纪的英国一度爆发了一场200人中毒的食品安全事故,而事故的原因是人们食用了具有毒性的食品着色剂——锭剂。
悲剧令人提心吊胆,食用色素的使用标准逐渐严苛,如今中国规定可以用于食品中的色素只有63种。
上百年的食品工业发展历史中,人类以付出生命的形式艰难试错。
如今食品添加剂的危险性,经过一段摇摆期,已经变得足够安全。
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大量的食品类投诉里,吃出异物排行第一,食品变质排行第二,昔日耸人听闻的非法添加类投诉,排在最后一名,只够得上第一名的零头。
担心人工食品添加剂重演历史悲剧,更是杞人忧天。
从2021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看,因食品添加剂滥用而不合格的样品,仅占总量的12.24%。食品添加剂的威力,还没有微生物污染大,压根不算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代食品工业背景下,按标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被一部分商家滥用,才是食品质量堪忧的源头。
为了最低成本解决滥用的麻烦,各国根据国民不同饮食习惯,针对同一种食品添加剂,有着截然相反的使用政策。
第二代瘦肉精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是中国严厉禁止的瘦肉精,在美国却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每一吨饲料中只需加入20克莱克多巴胺,就能增加畜禽 24% 的蛋白质产率,降低34% 的脂肪产率。美国FDA研究认为,每天人体可接受莱克多巴胺最大摄入量是1.25微克/每千克。在这种标准下,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要想达到最大摄入量,必须要吃上两斤半猪肉或四斤牛肉。
但在中国,它却难以被接受。莱克多巴胺代谢率快,但在代谢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牲畜的肝肾内,相较于西方人,大部分中国人更喜欢吃内脏,因而使用风险更大。
除了直接禁用,中国还通过频繁抽查,规范食品的生产售卖。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局进行了34次抽查,平均一个月查2.8次。此外,全国各省市场监管局,也有自己的抽查行动。以北京市为例,2021年市级规模展开食品安全抽检65次,区级规模的抽检更不计其数。
离不开,又不被接受
尽管食品类专家努力科普,试图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食品添加剂仍持续被误解,这类声音淹没在网络讨伐的狂欢里,显得格外单薄。
低价美食,必是科技与狠活。
〓 辛吉飞密集展示各种合成食物
随后,辛吉飞被中国食品报社点名,坚决反对低价有罪论,批评辛吉飞是在传播焦虑。一向被视作食品科普权威的中国食品报,这一次却没有得到太多掌声。
某论坛针对这场争议,开启了一次站队投票,数据显示辛吉飞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更多支持。
抨击的声音蔓延至食品科普的每个角落。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华霄教授5月8日发布的科普视频,出现了大量9月份发布的评论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四年蝉联软科排名世界第一,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研究排全国前列。华霄教授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进行了通俗而严谨的科普,一再强调合范围合限量的食品添加剂,是可以保证安全性的,然而评论区的声音却不太友好。
我们爬取了华霄教授该视频前124条评论发现,明确表态支持华教授的评论只有4条,评论点赞量只占3.18%,大量负面言论充斥评论区,甚至有人愤怒地问候华教授家人。
他们严肃又天真地对华教授发出灵魂拷问:
“这些东西你敢吃吗?你敢让孩子吃吗?”
一方面,人类对食品添加剂充满了恐惧,另一方面,人类又从未离开食品添加剂,实际消费时,很可能已经对食品添加剂真香了。
2016年至2020年,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扩张势如破竹。2018年起,无糖碳酸饮料稳居第一把交椅。
既要无糖,又要保留碳酸饮料的甜味,代糖这一食品添加剂功不可没。更少的热量,更小的减肥压力,更健康的饮食摄入,在这些消费要求之下,代糖比天然白糖更受追捧。
为了噱头而打造的0添加食品,大多是拿出原本不需要添加的成分,作为0添加的卖点。
比如一杯“纯天然酸奶”,可以宣传为0甜味剂、0防腐剂、0增稠剂,也可以宣传为添加了果胶、花蜜、微生物防腐的乳制品。
〓 没有抗氧化剂的苹果汁,会在榨汁过程中直接氧化发黑,口感也会变差
留下对食品添加剂恐惧的基因,只需要一粒小小的种子,消灭恐惧的路则是漫长的。
感谢现代食品工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