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倒掉的,不止是牛奶

郜晓文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1-05-08
真正值得警惕和抵制的,是年轻人被资本操控和带偏的精神世界。

一则饭圈“倒奶”事件引爆了舆论。
 
5月4日,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中,数十名工人拆开一箱箱牛奶,倒进水沟,只留下了瓶盖,看得人瞠目结舌。据报道,涉事牛奶是蒙牛真果粒,也是爱奇艺选秀节目《青春有你》赞助商,投票码印在瓶盖里,要为喜爱的选手打榜投票,必须购买牛奶,开瓶扫码,喝不完的牛奶只能倒掉。
 
如此暴殄天物,自然惹来舆论愤慨和批评。截至5月7日中午,“倒奶”事件微博阅读达到3亿次,讨论3.6万次。新华社更是发文怒批倒奶“毁三观”——“别把青年带沟里!”
 
恰逢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定,食品浪费是指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废弃、因不合理利用导致食品数量减少或者质量下降等。显然,“倒奶”行为已触犯法律,当受到法律惩罚。
 
舆论压力之下,5月4日,北京广电责令爱奇艺暂停节目录制。5月5日凌晨,爱奇艺回应:诚恳接受,坚决服从。5月7日,赞助商蒙牛@真果粒在微博发文道歉,表示配合爱奇艺节目组,确保妥善处理,深刻反思,积极整改。
 
不过,这样的道歉难以让网友心服口服,“倒奶”风波仍在发酵,舆论愈演愈烈。
 
事实上,这样荒唐的现象在饭圈由来已久,自2018年所谓的“偶像元年”开始,中国偶像选秀综艺的擂台已经打了四年。《青春有你》《创造营》等节目,每年都会捧出近百名心怀出道梦想的练习生,而热闹的光环之下,粉丝为“爱豆”最终能出道进行的集资“打投”,也成了节目“标配”。
 
“倒奶”打投,表面上看是粉丝们的“狂欢”,背后其实是商家与平台的金钱“盛宴”。
 
在“倒奶”事件中,饮品商家与选秀节目合作的出发点,是靠“粉丝经济”卖饮品,借此提高品牌和选秀节目的影响力,粉丝也可以借“买牛奶”获得投票权,最终“收割”的还是粉丝的钱包。“买牛奶”和“投票”早已经本末倒置,才会出现买椟“费”珠的现象。
 
以《青春有你2》为例,媒体报道,在短短两个月中,最终出道的九人,其官方后援会集资总计超过1亿元,为买奶共花了4800万元左右,如果按一箱50元估算,给赞助商贡献了近百万箱的销量。在这场选秀狂欢中,“粉丝购买力”和偶像人气挂钩,为喜欢的选手花钱投票,则是粉丝表达爱的方式。
 
可见,从一开始,选秀节目就把“爱”和“钱”画上了等号。偶像选秀节目已经沦为一门生意,成为一种畸形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平台和制作方看准粉丝为偶像“高位出道”甘愿大笔花钱的心理,设置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让他们反复集资“打投”;另一方面,围绕偶像的粉丝打投和集资,已经发展出复杂的工序和规模化的组织。

在粉丝看来,他们是被平台和品牌商制定的规则所裹挟,是被迫参与。尽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被资本割韭菜”,但就是欲罢不能。
 
在这场疯狂的游戏中,有人赚了钱,有人出了道,有人满足了心愿——每个人似乎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输的只有被倒掉的牛奶。
 
按照台湾作家张嫱在《粉丝力量大》中的定义,“粉丝经济”是指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品牌与偶像通过流量获得商业价值。从2005年火爆全国的第二届超级女声选秀节目开始,粉丝经济开始呈“井喷式”发展。
 
2018年,国内“101”系选秀的开山综艺——《偶像练习生》的开播,逐渐转向了成熟时期,围绕着粉丝经济的各色产业链逐步完善,粉丝、偶像与平台三者对于自身的责任与权利更加明了,粉丝经济模式已经被“Z世代”广泛接受。
 
了解“Z世代”粉丝心理,准确把握饭圈痛点,是粉丝经济实现共赢的必要条件。
 
Idol在英文里有偶像的含义,在国内粉丝口中也因为谐音被称为“爱豆”。“Z世代”的“爱豆”与上一代的明星有着重要区别:上一代明星由经纪公司包装出道,粉丝与其是一种仰望与被仰望的关系。“Z世代”的“爱豆”通过选秀出道,会让粉丝更有养成感。
 
粉丝经济的关键,就是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情感羁绊,在资本的游戏规则中被彼此加深。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指出,文化工业生产的是标准化和伪个性的商品,是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他在《启蒙辩证法》中写道:“文化工业不是纯化愿望,而是压抑愿望。”
 
当我们看清了“倒奶”背后的整个产业逻辑的时候,就会明白真正值得警惕和抵制的,不只是“倒奶”这一行为,还有年轻人被资本操控和带偏的精神世界。

(作者为本刊评论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往期推荐
地下城里的少年爱上临期食品的年轻人马背上的体制边缘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