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谁最早将“孙海洋寻子”事件推向大众?

流落南方 流落南方 2022-03-15


打拐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12月6日中午,与苦寻14年的儿子见面,一家人拥抱痛哭的场景刷爆网络,让无数网友泪崩。

找到儿子后,孙海洋告诉《人物》记者,他始终记得最早报道他的记者——刘凡。

这个细节,让当时供职于《南方都市报》的刘凡极为惊讶。

2007年,来深圳开包子店的第7天,孙海洋失子。此后刘凡和南都同事陈铭接力采访,关注至今。

多年以后的今天,两位曾贴身关注过事件的记者得知孙家团圆,感喟不已。

我们请曾经的南都同事们来讲讲这段往事,14年的时间很长,但也很短,短到就像发生在昨天……



文-流落南方 陈铭

内容总监-吴薇




刘凡:电线杆上的启事,我曾以为是骗局


2007年10月的一个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的值班记者刘凡循例扫街,寻找新闻线索。在离办公室很近的一个电线杆上,她看到孙海洋重金寻子的启事。

悬赏10万!刘凡记得很清楚,这个启事还被其他招聘启事挡住了一个角。她不确定这事是不是真的,“贴在电线杆上的启事,很多都是骗人的。”

试着拨通电话初步了解之后,当天下午她就来到了孙海洋所在的城中村——白石洲。

孙海洋开着一间包子店,下午没有生意。城中村狭小的空间,孙海洋夫妻两人悲伤的心情,让刘凡觉得当时的场面非常压抑。

包子店是前店后住,店面朝阳,但城中村里几乎没有阳光。店铺后面,是一家人的住所,本身已经非常阴暗,他们都被失去孩子的痛苦所笼罩着,对他们来说,天塌了。

孙海洋的老婆从事情发生后就下不了床,每天都在哭。孙海洋在说这件事的时候,眼圈也是红的。

刘凡记得,当时孙海洋刚刚拿到超市的监控录像,包子店过去一个转角就是超市。事发时,孙海洋老婆进店里拿东西,孩子就在包子铺门口玩,只有短暂的一两分钟时间,孩子被诱惑到超市门口,再之后,就消失了。

监控拍到的,是孩子丢失前最后的画面。14年来,他们就拿着这个画面去寻找不断长大的孩子。

刘凡之后对他们也一直都有关注,她觉得,孙海洋夫妇对丢失孩子有强烈的愧疚感,寻找的过程,除了亲情,也是他们在自我救赎的过程。

直到在视频上看到孙海洋说“看到孩子好就满足了”,刘凡特别能够理解:“这是愧疚感最终的释放。”

而孙海洋的老婆,“样子没变,但老了太多。”虽然化了妆,刘凡还是能从她很多白发中看到这么多年的沧桑。



孙海洋是湖北人,刘凡对他的印象是蛮精明的,脑子清楚。他寄希望于把寻人启事贴在报社附近被记者关注到,结果就真的被关注到。

“我就写了一篇稿子,没想到他们这么多年一直在找,换成其他人可能早就放弃了。”刘凡说,一家人的生活因为孩子丢失发生了很大变故,她同情,但能提供的帮助很有限。包括其他媒体后来有跟进报道,但之后都归于平淡。

每一年年底,南方都市报都做年终盘点,去回访一些新闻人物,孙海洋每年都在回访之列。每次回访的报道刘凡都会看,但“每一年都是一样的悲伤”。



让刘凡觉得意外的是,她完全没想到“孙海洋还记得我的名字”,特别惊讶。很多记者报道过他的事情,但孙海洋始终记得第一个报道他的刘凡的名字,“这是他心里最大的善意。”

“前天认亲,我还问当年南都的陈铭有没有他的微信想问候一下。”但随后就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出来了,“我就不打扰他了,默默送上祝福吧。”


陈铭当年拍摄的照片




陈铭:是老乡,也是寻子14年的见证者


以下内容,陈铭写于12月8日19时——

白石洲,于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这并不因为这是深圳最大最著名的城中村之一。它是很多来深漂泊者栖身的第一站,当然也包括我,我曾在白石洲村塘头二坊住过一年半载,我的很多同事们也安身在此。

出门就是深南大道,多方便!

也许正是因为交通便利,往东,到福田罗湖,往西,到宝安,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抱个三岁的小男孩,迅速便淹没在了汹涌人潮中,无人察觉你是谁,这个孩子跟你是什么关系。

2007年10月9日傍晚时分,暮色苍茫之中,在南山区一家商场当保安的山东聊城阳谷籍的吴某龙,出现在了白石洲村,看到一个3岁小男孩在路边独自玩耍,丢过一颗糖果,小孩捡起来,然后他又丢过一颗,最后索性一把直接抱走了他。

第二天,商场便不见其人影,直到14年后再次看到他的名字——以涉嫌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身份,出现在警方的通报中。

人杂,混乱,如当年深圳其他城中村一样。有备而来的吴某龙不知道,他拐走的孩子,是路边开包子店湖北监利人孙海洋的儿子。



前天(12月6号),当孙海洋找到儿子,我特地又一次来到故地。当年的包子铺不见踪迹,沙河中心幼儿园也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白石洲旧改项目方办公楼。办公楼旁停车场停着的一辆“大奔”脚下,应该就是包子铺门店旧址。

14年了,很多片段拼接起来,还原成的一幕幕,与电影《亲爱的》中的故事情节基本一模一样。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来源于孙海洋寻子的经历,还有当时儿子被拐的另一家人——在公明开电话亭的湖北潜江人彭高峰。

在儿子孙卓被拐三个月后,2008年1月份,张贴广告寻子未果的孙海洋,在包子铺门店上挂上一块招牌:悬赏20万寻儿子店。招牌上附带张贴了一则寻人启事。

之前,牌子上写的是:天津包子店。

自此,寻儿包子店,在白石洲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包子店靠近村口,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住在白石洲的人必经之地,一眼瞥见。

儿子不见了,孙海洋一边要维持包子店的运转,一边要找儿。包子店,是全家生活来源,不能中断。

我是在2008年1月9日,和摄影记者陈以怀来到包子店的。儿子丢失的经过,他又重复了一遍。之前,同事刘凡看到他张贴的寻子广告,前来采访,在南方都市报刊发了这个事件的第一篇报道。

从包子店出来,去了他在附近租住的出租屋,今天想起来,依然记得阳台上那厚厚一摞寻子启事。

那时还是纸媒时代,网络不是那么发达,没有微信。之后,与孙海洋保持的联系,依靠电话。



很快到了2009年春节。

当时报社推出了一个栏目“新闻人物过大年”。除夕的那天下午,我来到孙海洋的出租屋,因为大家都回去过年,没人买包子,包子店关门了。一碗肉,一碗青菜,好像还有一锅藕汤,晾在碗里,摸了摸,冷的。

除夕举家团圆日,孙海洋心里拔凉拔凉的,来深开包子店的第7天,命运给这个家庭当头一棒。他哪有心思吃年饭。用湖北监利话讲,别人在过年,我在过难。

孙海洋的老家湖北监利,与我老家洪湖,同属荆州市,两地紧邻,说话口音,生活习惯,一样。

屋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孙子被拐后,孙海洋在老家的母亲来到深圳,帮他照料生意和家务,分担了很多事情。为找孙子,老人差点命都没了。

再后来,孙海洋与彭高峰等人组建民间组织“深圳寻子联盟”,共同的遭遇让他们走到一起,抱团取暖。联盟里大概有七八个小孩被拐走的家庭。

彭高峰的儿子彭文乐,于2008年3月25日在深圳公明合水口村被人拐走,当时刚满3岁。受老乡孙海洋的寻子包子店启发,他在电话超市外悬挂“变卖家产悬赏10万寻亲子店”的灯箱和横幅。

有一天,彭高峰和他妻子来到南方都市报,按照电话中我和他约好的时间。

我的联系方式,是孙海洋给他的。在南方都市报,刊发了一篇他寻子稿件,图文并茂,而这篇报道,也是媒体发出的第一篇。



2011年2月8日,彭高峰的儿子找到了,在合水口大宴宾客。同事李晓敏去了,他后来告诉我,彭高峰问我咋没来,说要面谢。

当天,我有感而发,写了篇记者手记发表在南都,写的情不由衷。

那天,孙海洋也去了,心情又喜又悲,情绪低落。一起寻子,彭高峰的儿子找到了,他的儿子还不知在哪。

“我只想知道,我的儿子还活着,我就放心了。”他曾对我说。

在这篇记者手记,结尾我写到:有一天,孙海洋终究会与儿子相见,但这一天,希望不会太漫长,希望不会是“假以时日。”在寻子路上,他们互相搀扶,艰难前行。

14年寻子路,实在太过漫长,当年快四岁的孙卓,转眼已是一个大小伙子,个头比父母高出一大截。

14年,孙海洋跑遍全国,遭遇过江湖骗子,遇到的更多是好人。一次次燃起希望,一次次希望破灭。但是,希望从未熄灭。他也坚信,哪怕是找到老,找到死,也要找到儿子。

14年,人一生有几个?

所以,他是幸运的。

昨天,孙海洋一家回到湖北监利老家,村里比过年还热闹。虽然不允许放鞭炮,但破例了,村里人舞起龙,敲锣打鼓,孙家20桌流水席宴请四方宾客。

如果拍续集,《亲爱的》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彭高峰一家也赶来了,他的儿子和孙海洋的儿子站在一起,个头相仿,年龄也相仿。

作为老乡,作为14年的见证者,祝福老乡孙海洋一家。对他来说,儿子找到了,但毕竟失散了14年之久,接下来亲情重建重塑,互相熟悉彼此的身份,等待一些时间吧,都会好的。




招募:运营岗


微信公众号用户增长;抖音短视频、直播相关工作。

以数据增长为导向,有工作经验。

兼具视频拍、剪和设计能力加分。


坐标:深圳

邮箱:truepen@qq.com

微信:liuluonanfa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