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2)丨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都铭,陈贇 园林杂志
2024-09-04

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West Lake in the So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 of Weitian

都铭*    陈贇

都铭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历史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专家库成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城乡历史环境活化再生


陈贇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城乡历史环境与场所活化



•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4-02期 P38-44.

• 全文引文格式:都铭, 陈贇. 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J]. 园林, 2024, 41(02): 38-44.

• 摘要: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圩田的发展在给西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后期从生产设施到观赏景观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圩田背景下浙西水利景观的发展演化,全面考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历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传统对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影响,认为圩田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田—城—湖”关系的确立,推动宋代西湖水利设施建设,后期经过官民对西湖景观的整合,推动圩田作为审美要素在西湖风景营建中进行表达,使得西湖从非游观性的城郊水体向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风景转变。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圩田的治理贯穿了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整体过程;(2)基于水利功能的圩田特征及形态成为宋代西湖风景建设的景观基因;(3)围绕圩田与风景的博弈与选择,使得宋代成为杭州西湖从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关键时期。

• 关键词:圩田传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


   1 圩田传统与浙江水利景观   

1.1 圩田的起源与发展

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1]。春秋时期,浙江湖州便有围湖造田的记载。随着圩田系统的不断完善,至明末,水系与圩田的分化基本完成。

图1 宋代圩田与水网形态


1.2 浙江聚落与水利景观的演化

随着社会发展,水利建设逐渐受到重视,圩区聚落逐渐向圩田内部蔓延。五代吴越至两宋,两次定都杭州,水利工程建成及大量植物种植,水利设施迅速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1.3 圩田与浙江古湖泊

前期圩田与古湖泊相依存,但后期湖泊受人类盲目开垦和自然泥沙淤积的威胁(图2),湖泊面积大大缩减甚至泯灭。

图2  北宋之前杭州西湖围湖造田的土地利用示意图


   2 宋代杭州西湖的建设   

2.1 五代以来至北宋初年的杭州西湖疏浚与城市发展

五代时期,杭州城的多次扩建形成了紧密的城湖关系[3]。五代末至宋初,西湖淤积。宋初,历代官员开始疏浚西湖。


2.2 北宋时期的西湖建设:园林、寺观与堤岛初现

北宋,苏轼筑苏公堤、建三石塔为西湖堤岛之景的形成提供契机(图3)。西湖的堤岛逐渐从自然堤岛向人工生产性堤岛转变。大量寺庙园林的修建[4],使得西湖开始从生产性设施向公共园林转变。

图3  唐、宋时期的西湖堤岛对比图


2.3 南宋时期的西湖建设:风景、市肆与名胜游览

随着商业以及市民文化的发展,南宋时期的西湖成为集游赏、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十景的形成使得西湖逐渐被视为一个园林意象,形成独特的游园意境。


   3 圩田传统对宋代西湖   

风景营建的影响

3.1 圩田水系、城市发展与宋代西湖的水利营建

五代吴越时期,外扩杭城,纳运河入城,西湖治理良好。吴越国灭亡后,西湖废弃退化为葑田。两宋时期重视西湖的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的圩田水系,促进人居营建序列的开展。

南宋时期,聚落逐渐开始以西湖为核心,呈扇形发展趋势,“田—城—湖”关系正式确立(图4)。

图4  南宋时期西湖“田-城-湖”关系图


3.2 围绕圩田的风景空间的博弈与整合:苏轼疏浚建堤对西湖风景的整合

元祐四年,苏轼疏浚西湖,以葑泥筑堤,为“苏堤春晓”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5]

由南宋的《宋朝西湖图》(图5)可知,苏轼以苏堤为基准,分别在第三、四、五桥中线在湖中的对应位置立石塔以保标志塔的间距一致,但由古代建造技术、绘图人视点位置等影响(图6),图中石塔相对于苏堤三桥中线的位置出现偏差。苏轼规定,石塔线以西不能种植菱角(图7),并在南宋时形成了“三潭印月”的景观。苏轼不仅在治理西湖上成果显著,更在诗词歌赋中提升其文化内涵。人工改造与文学叙写共同构筑西湖景象。

图5  南宋《咸淳临安志》描绘的苏轼

所建的三塔与苏堤平行呈直线布局


图6(左) 从绘图视点可大致确定苏轼所建三塔的位置

图7(右) 北宋时期苏轼所建的苏堤被定位于西湖葑田清理区域的中线


3.3 圩田基因的风景审美要素的形成:西湖十景

南宋“西湖十景”形成。细观西湖十景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态,发现有六景(图8)深受圩田传统影响,是圩田要素的景观表达。其中“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断桥残雪”的堤岛结构模仿圩田圩堤的营建模式,可视为圩田结构简化;“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的风景布局营建,与圩田开垦方式极为相似(图9)。

图8(上)南宋西湖十景中受到圩田传统影响的六景及其位置

图9(下)古籍中的“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图


3.4 杭嘉湖平原的圩田系统与湖泊风景营建

在圩田景观的背景下,杭嘉湖平原的湖泊逐渐从功能性水利设施向观赏景观转变。疏浚筑堤、修堰建岛等景观营造手法不仅保护农业生产,还阻碍逆向湖泊的自然进程。


3.5 圩田基因的风景审美要素的传播:东亚范本

堤岛形态的设计理念被国内广泛借鉴传播,甚至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堤岛诗画创作与园林意造(表1)。

表1 东亚造园中的西湖景观意象


   4 结论   

圩田是认识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重要视角:

(1)圩田治理贯穿宋代西湖风景营建全过程。

(2)基于水利功能的圩田特征及形态是宋代西湖风景建设的景观基因。

(3)围绕圩田与风景的博弈、选择,使宋代成为杭州西湖从自然景观转为人文景观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 侯晓蕾, 郭巍. 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J]. 风景园林, 2015(06): 123-128.

[2] 沈杰, 张蕾. 五代及以前西湖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意义[J]. 建筑学报, 2017(S1): 104-107.

[3] 章巍, 沈旸, 朱亚云. 杭州佛寺寻踪[J]. 建筑遗产, 2021(03): 77-91.

[4] 崔铭. 苏轼与宋代市政建设[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0): 251-255.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编辑校对丨舒婷婷排版设计丨戴嘉旻             内容审核丨钱秀苇  戴嘉旻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4.02)丨走向永续的未来: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4.02)丨园林遗产可持续性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2)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江南园林遗产发展策略体系研究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4.01)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系统构建《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4.01)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1)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概念辨析及构建方法探析《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1)丨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智能规划系统研发与实证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1)丨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1)丨城市生态空间受损识别与评价研究——以北京海淀北部新区、亦庄新城为例
《园林》学刊丨2023全年总目次(第40卷)《园林》学刊丨致审稿专家、青编委的感谢信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网址:https://www.gardenmagazine.cn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