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集采总结篇:回顾、执行、应对策略及潜在的行业影响
大家好,我是老刘,好久没写文章了,最近老刘见的人有点多,每次讨论的话题,都会涉及到集采,还有大家猜测2023年会不会集采发光项目;本篇文章是我写的第四篇关于集采的文章;安徽发光集采执行了一段时间,肝功生化集采已经尘埃落定只差执行阶段,本文将对最近集采发生的事情和对行业可能带来的变革,再来做一次阐述,以下内容仅仅代表老刘个人意见,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谅解。
前三篇集采的文章链接如下:
01
且看安徽发光集采回顾及现状
2021年8月20日,由安徽卫健委牵头的发布《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试剂集中采购谈判议价公告》,对于发光试剂5大类23项检验项目集中带量采购议价工作。2021年11月4日,安徽省医保局公布了带量采购谈判议价结果。进口品牌,唯独雅培中标,且中标项目19个,国产迈瑞中标14项,新产业和迈克都分了一杯羹,安图1项获得入围资格,此次集采,安徽医保局临床检验试剂集采88个产品谈判议价成功,平均降幅为47.02%。46个进口产品平均降幅为40.3%,42个国产产品降幅为54.4%,实现进口与国产产品“同谈同降”。
到了三月初,安徽集采已经落地执行了一年多,执行的情况怎么样,会为未来的发光做一些参考吗?今天就把这块内容好好分析下,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启发。
一、安徽发光集采成功与否?
首先从医保的目的上,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医保要的是降点价,缓解点医保压力,节省医保压力,根据医保局的测算,预计发光集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节省1.73亿的资金,从为医疗机构节省成本的角度上,已经做的相当的成功了。
二、安徽集采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看,罗氏应该是最大的输家,三个亿的盘子,直接变成三千万,缩水了90%,虽然目前通过其他未集采的项目以及项目的复测把盘子扩大到了六七千万,但是还是难以回到安徽发光老大的位置,从市场份额来看,罗氏是最大的输家,但是从某些战略意义上来看,不一定是输的(弃车保帅,保证全国的价格体系稳定),再加上是发光的首次集采,可操作性不一定能成,所以做出这个决策,我觉得是可以理解,毕竟,左右都难以决策。
最大的赢家是雅培吗?首先从中标的项目上,雅培是最多的,分到的市场份额也是最多的,从数字层面来看,貌似雅培是最大的成功;从对于全国价格体系的影响,牺牲的渠道利润来看,雅培是不成功的,雅培此次出让了很多的利润来弥补经销商的亏损,而且医院看到了集采的项目可以降价,顺便要求其他非集采的项目一起下降,这就导致了代理商的利润牺牲的更多,而且雅培不承诺给与非中选项目的补偿,这就导致了雅培的经销商好像赚了,又好像亏了。
谁才是最大的赢家呢?个人认为是国产的厂家,从2022年在安徽的装机数量来看,整体装机大概600-700多台,其中雅培和迈瑞的装机是最多的,从对于安徽发光的大盘分割情况来看,本身雅培通过降价来保市场和扩充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此次集采中实现了弯道超车,快速入局安徽市场,所以,国产的品牌是稳赚。
三、发光的难点:封闭仪器平台是怎么解决的?
首先,我们从刚刚的装机量可以看到,中选的厂家非常乐意去投机器,毕竟,机器是印钞机,试剂就是钞票,我赚的少点也是赚,哪些护城河流水线怎么处理呢?据我了解,即使有强硬的护城河,该拆拆,该干嘛干嘛,这边还没拆呢,雅培的流水线方案就已经放在了检验科主任的桌子上,谁不知肉香,所以,发光的仪器平台,一定不是问题。
一定有人问,哪些刚刚装机的,签了五年合同的机器咋整,还没完成采购金额要求,把机器给我踢了,代理商会不会告医院?
2017年国家工商总局竞争执法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药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严肃查处假借租赁、捐赠、投放设备等形式,捆绑耗材和配套设备销售等涉嫌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行为
所以,现在很多医院都是购买的机器,有自己处置的权利,虽然有低价购买设备,返还试剂的方式,但是合同上也不会和试剂挂钩,否则都是属于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所以,该懂的你都懂。
四、安徽发光集采总结:
安徽发光集采尝到了甜头,卫健委也是因此名声大噪,貌似试剂+平台这种模式也是可以集采的,而且厂家和医院的配合度还算比较高,这也为接下来的凝血集采,POCT心肌集采打下了基础,从整体的大趋势来看,此次集采算是成功的,毕竟第一个尝试的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就算是成功了。
02
回首23省肝功集采及后续执行情况猜测
从这次生化集采的速度来看,迅速,8月启动,12月公布中选结果,为期不到半年,把生化项目完成了集采。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江西据说在3月底开始实施,其他省份的话,预计在年中开始实施。
从一些数据层面来看:
1、此次生化集采,占据整个生化的大盘子,大概在10%-15%左右,整体的集采金额在20个亿,预计对于后续的生化联动大概在40%左右(可能非集采项目采用和集采项目同一个品牌,从而带来联动效果)
2、本次报名厂家211家,中标厂家131家,外资仅中标9家(且项目均较少),国产头部大厂均全项进A组,此次集采的格局,应该会形成变革,进口厂家的市场份额,基本会被国产的试剂分割。
3、中标第一第二会不会吃下非中标的剩余采购量:答案是不一定,本身此次很多企业都是虚报采购量,如何消耗掉这些虚报的量都是问题,更别提二次分配的问题了。(关于虚报量,本来集采前的采购量是10000ml,1ml的价格是5元,集采后的价格降低到2.5元,但是可以虚报到20000ml,整体的采购金额,貌似没变)
厂家和医院可能存在的执行模式:
一、改参数,消化多余的虚报量(反应体积改大点,试剂使用量改大点,尽快消耗掉虚报的量)
二、进口品牌对于非中选的项目,可能会采用日立的配套模式(比如雅培可以用九强的中标项目来应对,罗氏可以用九强的中标项目来应对)
三、中标项目降价,其他非中选的项目品牌统一化,靠其他非中选或者高值项目弥补价格差(通俗来讲,价值互换)
四、更换新的仪器平台(比如那些带有预稀释功能的机器,然后用测试数报名,进入测试数组,最大程度的节省成本)
五、仪器+试剂全部更换成自己的平台,解决成本大头仪器被进口品牌遏制。从目前国产的进程来看,国产厂家逐渐在采用这种模式,比如九强合作销售迈瑞的2000速生化,安图2000速的国产生化应该也会很快问世,迈瑞的2000速生化已经在市场上很成熟了,美康,迪瑞等企业也都突破了2000速的生化,至少在生化利润下滑的情况之下,通过自产生化分析仪,一方面可以降低分析仪平台的成本,一方面自己的仪器平台,集采后,可以和医院商量,全部上自己品牌的试剂,弥补集采带来的价格差。
03
集采对于行业的影响几何
首先是对于行业的影响,前面的文章写了很多,这里从更实际的情况出发:
股市影响:目前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对于IVD领域,都稍微有点观望的态度,因为不确定性太大,前有集采,后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IVD的黄金十年,好像已经过去,为什么企业要去出海,因为国内卷不动了,开始卷国外,国内IVD企业的模式已经变成:国内分割进口品牌市场+国外拓展新市场,前者是在蛋糕固定的情况下,蚕食进口厂家市场;后者是一起做大蛋糕,探索新的市场。
企业产品布局影响:单产品线的厂家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去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企业未来会被淘汰,所以一些生化的老牌企业开始逐渐布局其他赛道,比如美康的质谱赛道,九强的凝血赛道,通过新的赛道的布局,来应对潜在的可能性。
加速上游B模式:集采最痛苦的就是中游企业,上游企业,其整体检测量是没有变化的,下游客户要求降价,中游厂家就显的很尴尬了,如果上游不降价的话,中游厂家夹在中间就被动,所以,有钱的厂家,可以买上游的原料厂家,只有自己有对上游的价格调控能力,再加上,未来可能会应对免疫的集采,齐全的产业链,现在显得更加的重要。
打包和ICL会变得更多:不管是技耗分离,还是集采,DRG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让行业动荡,一旦检验科无法为医院创收,毫无以为会成为边缘部门,避免不了被打包的可能性,ICL因为有强大的检测量,企业可以以价换量,可能会成为未来一种新的方式,从目前的一些流通商的做法来看,有点这种趋势。
最后来点小道消息:有消息流传,有的省份看江西搞得这么好,按奈不住一颗躁动的心,计划开展其他生化项目的集采;也有的省份开始下一轮的发光项目集采,优先集采的panel可能是肿标和术前八项,2023年会是动荡之年,现在怕各个区域的医保局开启内卷,一旦尝到甜头,苦的就是行业了。(PS:以上信息为小道消息,其信息来源来自于行业的交流,仅仅作为参考)
资料来源:
安徽试剂集采资讯
安徽省医疗保障局
江西省医疗保障局
九强生物官网
雪球资讯
更多的行业资讯,请进星球索取
原创文章,请各大自媒体平台24小时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