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科转码工作一年半:当我与自己为敌

文科转码工作一年半:当我与自己为敌

作者@岛屿化作小星星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到原帖与作者交流讨论哦!

从19年入学CS然后硕士毕业,到如今转码全职工作一年半,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我自己的感受,那就是“拧巴”。先声明,写这篇只是希望我自己能更好地记录和了解内心真实想法,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我不想因为我个人的吐槽而劝退正在转码的朋友们。

“码农”就像个围城,尤其是越来越多转码过来的人,身在其中,大部分都是分享如何转码成功的,但鲜有人分享转码之后呢。简单问过只有几个同学,有的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收入除外,可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我想这是转行的价值所在,与我不同。

我以为最难的必然是“转”的过程,没想到是“码”的当下。我以为我会在这行干得轻车熟路,愈发稳健,但如果当初与码农行业扯了结婚证而现在在考虑离婚的话,那么“性格不合”一定是最真诚的原因。真的是性格不合。浅析一下,又有哪些困难呢?初入职场,不好意思打扰同事问,问了又没太听懂。太多没做过的东西,前端和后端,别人觉得喝奶一样简单的class也不会写,只敢要点pattern要点example慢慢写,一但要求有点自己的想法,有创意,发挥影响力,我对着一知半半半解的repo,只能说是寸步难行。一不留神,这也不work,那也出bug,研究半天毫无进度,战战兢兢腆着脸找同事看一眼,结果人家三下五除二给搞定了,这次是记住了,下次又遇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完全不能沿袭经验。或者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抓耳挠腮只能在群里问,于是同事又抛出这个问题可以甩给xxx组看看,好嘛,为什么是xxx组呢?在无数次对自己无知的失望中,这颗心反复受伤,经历了冰冻与解冻,最后变得黑黢黢,没错是东北冻梨。不知道公司吸我的时候是否觉得甘甜。

在无数次挫败中,我开始精神内耗,越发不喜欢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不熟悉工作内容,工作中每天都被自卑暴击,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啥时候能学会起码可以勉强用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因为越发了解自己。有时候南辕北辙也是一种接近真相的方式。我发现可能不是我太娇气了,是我真的不适合。

文科vs理科

真正在理科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耕越深后才发现,文理科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他们美的方式不同,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不同。也只有这时候才会越发领悟,所谓小时候九门课程文理兼修备战高考不是问题,那么文转码更是举重若轻,这种想法犹如童言一样可笑。

我发现我缺乏做好理科的素质,并且几乎具备了所有理科短板。比如理科强调逻辑思维,这必然会压抑我的想象力,而我又是那种不天马行空就想死的人。注重严苛仔细,这必然没有什么创意的路子,而我又最讨厌循规蹈矩跟着instruction跟着doc走。我看书一目十行惯了,十行掺杂着100行自己的想法,代码可不能这样,以至于一篇短短的玩意我得反刍十几遍才能理解,或者说依然不理解到底什么是什么。代码的doc简直是荼毒大脑,要么就是一个class一个function三两行写的如此简单,可到用的时候你依然毫无头绪。要么就是一个概念,一个tool,洋洋洒洒几百页,只是想知道怎么用,但搞清楚它到底是啥,几乎等同于揣摩苏格拉底的言外之意。我最爱的文字成了冷冰冰鞭笞我的刑具,它狠狠打我脸,说,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看不懂?

我对代码的敏感程度可谓是看十遍还像牛听弹琴。看代码的我,脑子感觉像被核桃挤了。我会烦躁地点击各种相关网页,看他们唧唧喳喳像是在回答我的问题,我急哄哄地只想复制粘贴代码,移花栽木,看看能不能跑,能跑最好,不能跑就也不思考,直接找下一个答案复制粘贴。我对底层逻辑吝啬到没有一丝兴趣,精神洁癖得可怕,大脑完全不想让这些新的知识点占据一点内存,哪怕他们未来还有很大用处。我丝毫没有成就感,只会强烈地感受到未完成任务时的压迫感,只会觉得忙忙碌碌这半晌,我整个人被掏空。我空空荡荡。但我也不想这样,残存的理智告诉我,我需要积累这些知识,我需要提高学习能力,我必须要驯服代码这头野兽。可就像在胶带的背面写字一样,你知道你的脑子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它就是拒绝,它变得不再乖训而极有个性,它拒绝录入这些零碎的知识,你写不进一个字。它变得暴躁,容易走神,浮躁,三心二意,它会指挥你去刷手机,打扫卫生,拆快递,泡咖啡,训几句猫,反正就别想进入学习状态。

我甚至怀疑自己是轻度抑郁所以如此排斥。或者说因为如此排斥而真的抑郁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领域。在文科的世界,我真是躺着都可以浮起来。我相信这也是互相选择,我选择理解文学,它选择亲近我。我们心有灵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文字的理解像喝水一样简单,对文字的渴求也像喝水一样必然——如果一段时间不看点文学作品,我整个人就像皴裂的大地,满目疮痍,面目狰狞。真的很玄学,但确实是文字养我。不像看代码,看到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我可以立刻勾勒出轮廓,甚至凭借本能可以续写出一样美艳剔透的场面。看到哲理的段落,我可以迅速理解其意味,并能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有更深的思索,或者提出异议进行反击和辩驳。看到玲珑上口的对偶和押韵,我的大脑会像上瘾一样,拼命想出对子,它愿意深度思考并且花上不计长度的时间去各种资源渠道搜集素材,仅仅是为了满足“强迫症”一般,想写出一样出色句段的欲求。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像是整个人在进行蒸馏和结晶的过程,繁琐头绪统统拜托,留下了更清澈的自我。如果不进行文字输出,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会觉得自己像许久没用的番茄酱,瓶口堵了厚厚一层,急于疏通。在无限表达自我之后,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哪怕无人阅读也依然饱满的成就感,将我整个人烘托得脸上洋溢着幸福。

我在文科领域可以如此轻松愉快地进入“心流”状态,全然不觉时间的流逝,沉浸在其中难以自拔,使出浑身解数想做好,全程享受,会忽然发现已经过去了如此之久。做码农一年多,转码4年,我很少进入过心流状态。面试刷题那段时间或许还好,对这个领域依然充满好奇和向往,但工作之后几乎再无心流。时间变得如此漫长,我既不想工作,又想时间快快溜走,又不怕时间流走太快我却毫无进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宁愿提心吊胆带着负罪感无休止刷手机,玩游戏,沉浸在肤浅的快乐以麻痹自我和打发时间,也不愿意花点时间去研习我缺漏的地方,去赶进度,去工作上证明自己。

“码农”之围城

每每经理开始组织讨论,对于职业规划如何,目前的工作是否与未来发展契合,现在工作有什么困难吗,等等,我都会说,对于刚踏入这个领域的我,一定应该是心满意足的,我应该在这条正道上愈走愈远,我每天被新的知识包围,新的问题闪闪发光在等待我解决,我应该摩拳擦掌万分期待,我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可是我心猿意马,我越来越觉得,我丝毫不关心这条路我走了多远,我每天都想从这条路上跑掉。无论学了再多前后端的知识,做完了怎样的项目,我内心深处好像真的毫无成就感,我毫不在乎,我不在乎这些计算机林林总总的素养将我整个人托起,为我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殷实基础,相反,我每天都感觉自己在被剥削,我的个性和灵性被挤占掉,我慢慢变空,我逐渐被替代,我变得面目可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一环,我已不再是宿主。夜晚,看着公寓楼密密匝匝的灯,看着气派的公司楼层闪耀着恒星一样的光,我不再能感受到万家灯火的温馨,我感到一个巨大的更高级的衣着光鲜的富士康,一个个“同事”在拧螺丝。

或许还是活在文科的象牙塔里,我知道很少有行业为初入者提供如此高薪,一方面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这本身就是对智力要求极高的工作。我曾经如此羡慕码农,他们拿着离谱高的薪资,手握掌控命运之门的股票,时不时跳槽可以更新一大波奖金,做几年就可以自己买房。年纪轻轻就经济基本自由,跻身美国中产,穿潮牌奢牌,吃米其林,带薪休假旅游,世界各地work from home,滑雪冲浪生娃,普通家庭的父母从此也扬眉吐气了。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尤其还有那么多码农“名媛”,几百上千的鞋子衣服眼都不眨,小香爱马仕顶奢包想要就能收入囊中,lamer lp上百上千刀花着像人民币,画着精致的妆容,还有空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或者做做兼职。她们与灰头土脸毫不相干,看着就像靠自己勤劳写码的双手亲自创造的上流生活。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三五万刀的HW戒指成为结婚标配,许许多多男码农们奔驰宝马保时捷,起码保面子也是特斯拉。当然高消费的这群码农只是广大码农群里的一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但我不得不承认,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然而工作之后发现,我似乎根本无法将如此的消费变成日常。上百块的衣服鞋子我依然觉得贵,上千的那简直是可笑(可笑的是我),大牌包每年近乎10%的涨价幅度,像隐形的手,狠狠将我推开,Costco的钻石也必须等到打折以后才会挑一两个。高昂的税,房租房贷,401k,又贵又难吃的餐馆……到手的钱与offer上写的相比,惨不忍睹。我依然是不打折绝不购买,喜欢盯着狂促三折以下的时候激情下单,来抚慰因为上班被腐蚀的心灵。觉得Costco有的东西很贵,lululemon好贵,真丝羊绒高跟鞋既难打理又与我遥远,十刀的面霜擦着和上百刀的似是无差……我吃着不曾想象的苦,却过不上想象中的生活。

我并非说码农工资低,我是想说,它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不是被动收入,像必须像仓鼠一样不停奔跑给车轮动力,时刻都顶着压力,经常性的智力剥削,甚至动不动就会有裁员风险,说白了就是高级的富士康。纸醉金迷的,奢侈悠闲的生活,恐怕依然遥远。我不觉得奢牌的顾客群体是我们,但我们依然拼命成为消费者。我一方面在拼命给别人的梦想打工,另一方面又拿出巨额去消费,去买中产的面子。钱到底还是被有钱人赚走了,毫不费力,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出现。

“码农”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我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在证明什么。我曾经如此渴望想成为其中一员,被这个备受瞩目的群体接纳,却又极度想撇清关系,说,我不一样。我渴望的是码农这个身份的社会认同感。它代表着高知,高收入,前沿和时代潮流,说出你是码农然后就会收获大部分人歆羡和仰慕的目光。我想撇清的是码农这一文化符号的贫瘠。像是只会谈包裹,谈老板,谈滑雪、休假、买房和鸡娃。好像所有人都脸谱化了,好像所有人都一致地无趣。我讨厌因为码农聚集多了所产生的大量割码农韭菜的行业,比如高价卖料理包的中餐厅,反正你有钱,反正你要吃饭,你爱吃不吃。比如急速上涨的房价,小黑屋又怎样,反正你要买房,反正你娃想要好学区。比如,严重失调的人口构成。从湾区搬到西雅图或许好了一些,逐渐接触到其他行业的朋友。只有码农的城市是营养不良的,它没有文化活力,没有不同背景碰撞的新鲜感,它像阴郁的工厂,像湾区的天气一样,四季一贯,到处都是干枯的荒草,浮躁得山火频繁。

我以前多么渴望买“昂贵”的东西不眨眼,但多少次,坐在电脑前,巨大的委屈像乌云一样压迫过来。如果我出卖灵魂只换来稀稀拉拉几个包,那即便给我再多钱,我也不想做了。我知道我真不想要了。我宁愿吃的差一点,什么都不买,我也不想要了。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在塑造的我。它像个硬邦邦的模子,像灰姑娘的水晶鞋,那不是我的鞋我却要割肉。高压的智力工作,挤占了我所有的大脑硬盘,我无暇思索其他,只有用垃圾的娱乐方式松弛压力和分散精力。既换不来自由的物质生活,又换走了我自由的灵魂。

但我毫不后悔转码的选择。人生就是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在与世界的碰撞、试探中,有快乐也有痛感,如此确定喜恶,一边丰富自己,一边接近真我。就像上面提到,做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也未必南辕北辙。离初心越远,不适感就越强,越做越勉强。为什么要在别人擅长和喜欢的赛道为难自己呢?我既没有热爱支撑,又没有天赋动力,就仅仅为了几年青春饭钱吗?——是的,听说码农是个青春饭,不知未来如何,看着乌泱泱学码和转码大军,我是很心虚的。

2018年文科毕业之后,拿着一年的OPT,我两手空空,志向也空空。犹豫间选择第一站去硅谷转转,觉得那边华人公司多,打杂的机会应该也多一些。尤其对科技因不了解而产生了无上崇拜之感,让我在略加犹豫后(反正也不知道干啥别的工作)没做多少调研就转码了。如果当初去了洛杉矶或者纽约,或许现如今的职业会完全不一样吧。

其实做什么都好,收入只是一个方面。只希望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忤逆本心。絮絮叨叨很多心里话,个人超敏感体质的情绪分享而已,希望对迷茫的朋友有所帮助。希望持不同观点的朋友轻喷,没有鄙视任何人,纯纯吐槽我与码农工作的无限拉扯和内耗。

那么,下一站,去哪呢?

楼主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讨论,大家都纷纷分享自己的看法。我们来看看一条热评:

原帖还有很多精彩的评论,楼主看到大家的看法后也补充道

说实话非常感动和意外,没想到自己很“作”很“矫情”的长篇输出,能收到这么多暖心的回音。

强烈建议有类似心结的朋友看看评论区,有的我还没来得及回复,评论区很多前辈朋友给了相当详细的分析和精准的建议,我觉得他们的话,比我写的东西更有价值。

如果有评论置顶功能就好了(喊话地里的领导层——————————)

感谢他们高屋建瓴的指点和无私的经历分享,让我这篇潦草的个人呓语,有了更普适的价值。

短短几天,我深深得到慰藉,也希望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至于觉得浪费时间。

感觉就像,偷偷对着芦苇喊话,而它开出了花。

大家如果还有相关的问题和看法,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到一亩三分地讨论

新闻来源一亩三分地论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一亩三分地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科转码工作一年半:当我与自己为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