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蓝碳市场潜力有多大?

陈佳靖 绿金 2022-09-19

今年7月,捕鱼人员林某因非法电鱼被福建省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抓获。以往同类案件中,违法者通常会被处以罚款,但林某却选择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在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下,他自愿通过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购买海洋碳汇1000吨并予以注销,用于弥补因非法捕捞对福州市渔业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据悉,这种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相对于人们熟悉的由陆地生态系统构成的“绿碳”而言,蓝碳直到近两年才走进公众视野。在中国大力推进海洋战略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蓝碳有哪些特殊的市场价值?它会是一门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好生意”吗?

蓝碳,对抗气候变化的新盟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其容量为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约有1/3被海洋吸收。蓝碳可在解决气候问题方面提供大量机会。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在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评估报告中正式提出“蓝碳”概念。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有超过一半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这三大滨海生态系统在“碳中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高效的“增汇”潜力。这三大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但其碳储量却高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且储存周期可达千年之久。

蓝碳具有储碳量大、效率高、周期长等特点,较绿碳优势明显。其储碳能力不会像陆地森林那样趋于饱和,而是随着海底沉积物的积累不断增大;反之,当其退化或遭到破坏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碳。因此,保护和修复蓝碳生态系统至关重要。2021年,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首次对全球蓝碳储量以及其应对全球变暖的潜力进行了估算。研究显示,全球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总共可以储存超过300亿吨的碳,相当于中国每年碳排放量的三倍;而通过修复退化和损失的这些生态系统来增加其储碳能力,到2030年每年可以多吸收8亿吨碳,相当于全球每年碳排放量的3%。

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政治意愿、适当的政策、科技投资,只要具备了这三点,海洋就有可能成为我们对抗气候变化的新盟友。”随着世界各国碳交易的兴起和学界对蓝碳研究的不断深入,蓝碳已成为近年来气候融资领域的新热门赛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认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一种方法是通过买卖蓝碳信用,将沿海湿地纳入碳市场。这种方法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减少因使用化石燃料而征收的碳税,同时为恢复和保护蓝碳项目提供财政激励。

2021年5月,全球最大碳信用项目监督机构Verra宣布,哥伦比亚的摩洛斯基约海湾蓝碳项目成为在其注册的第一个蓝碳保护项目。该项目通过保护和可持续管理7561公顷的滨海红树林、盐沼和相关溪流,将在未来30年里捕获大约100万吨二氧化碳。这些经过Verra认证的碳单位(Verified Carbon Units)将在公开的碳市场售卖,被个人或者公司购买作为抵消其碳排放的手段,而售卖获得的资金有助于保护项目更好地运作。这也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蓝碳交易模式,且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许多企业已将蓝碳纳入它们的减排计划和投资组合中。例如,苹果公司与保护国际组织(CI)等机构合作开发位于哥伦比亚加勒比海岸Cispatá地区1.1万公顷的红树林。该项目由苹果资助,预计将从大气中去除约100万吨二氧化碳。出售碳信用的收入将为当地社区提供一定程度的财政保障,以及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项目等经济活动所需的初始资金。日本电力公司J-POWER也开始在其核电站附近养殖藻类和海草床来产生蓝碳信用,预计每年可吸收100吨二氧化碳。该公司不打算出售这些信用额度,而是用它们来抵消发电厂的碳排放。

此外,蓝碳也逐渐被纳入多国政府的碳核算体系。美国、澳大利亚、肯尼亚等国家已经开始将蓝碳计入《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以量化其在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中国蓝碳市场潜力几何?

在发展蓝碳方面,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也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按全球平均值估算,中国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约为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二氧化碳,开发空间及市场规模颇具前景。

从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到2021年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再到2022年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重启,中国蓝碳交易市场的开发正步入加速期。参与蓝碳交易的卖家通常为相关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单位或海洋养殖开发单位等,这些主体可以通过恢复、保护和增加蓝碳生态资源来获取新增碳汇,并根据相应核证方法和标准开发碳信用,而买家则可在市场中通过购买碳汇指标来中和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
 

将蓝碳纳入碳交易体系,是实现蓝碳资源资本化闭环最直接的路径。在此背景下,广东湛江、山东威海、福建厦门、海南等多个沿海省市纷纷提出蓝碳先行方案或蓝碳交易市场。

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开发完成并通过了Verra的评审,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蓝碳项目。同年7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并先后于2021年9月和2022年1月完成了福建省首宗红树林碳汇交易和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蓝碳的关注已经从海岸带拓展至渔业,其中最主要的是藻类和贝类的养殖,这些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滤食浮游植物从大气和海水中吸收碳元素。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中国蓝碳交易市场下一步需要往两大方向发力:其一是推动红树林、海草床、盐沼这三个已被国际承认的蓝碳生态系统;其二是推动“渔业碳汇”和“海洋微生物碳泵”等,“这都是将来蓝碳交易大有可为的领域”,他说。

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首位,贝类和大型藻类产量占总产量85%左右,一些沿海省市已经对“渔业碳汇”表现出相当热情。例如,山东青岛在2011年建立了全国首个渔业碳汇实验室,如今青岛已将渔业碳汇作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山东威海也在今年4月发布的《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中多次提到渔业碳汇,内容涉及生产、碳汇标准开发和交易项目策划。这意味着渔业碳汇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新风口。

此外,海南也在积极布局蓝碳市场。海南省政府今年6月披露,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海碳中心”)已获批在三亚保税港设立,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投入运营。与中国现有的碳市场相比,海碳中心将更专注于开发和提供蓝碳金融产品,其目标是将自身打造成与全球碳市场接轨的成熟市场,推动海南蓝碳核算方法学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这将加速中国低碳转型,并有望在未来国际蓝碳谈判中获得有利地位。

尽管蓝碳开发概念受到各地关注,但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国的蓝碳市场并不活跃,真正落地的项目有限。原因之一在于蓝碳作为新领域,相关政策与法律制度、市场标准、交易机制等并不完善。针对主要沿海生态系统的开发、核算和监测难度较大,缺乏统一规范的方法学和技术标准体系,导致开发机构普遍缺乏经验,开发意愿较弱。而对于想要实现自身碳中和的企业来说,购买蓝碳也需要考虑其能否被市场认可。

另一方面,蓝碳开发也受制于资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指出,“近年来,我国红树林和盐沼生态环境受到广泛关注,大力保护和修复使面积有所提升,但是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仍然对其造成威胁。海草床资源退化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3以上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每年消失速度超过7%,是热带森林的2-15倍。我国海草床也已严重衰退,现有的22种海草约占全球海草种类数的30%,其中有5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种,2种被列为稀有种。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全球公共资源与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Wilfried Rickels认为,“碳捕集和封存只是蓝碳生态系统提供的其中一项服务,而且还远非最重要的,因此,人们首先应该关注这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而不是仅着眼于它们的固碳功能。”

一个成熟的蓝碳交易市场必然建立在“蓝碳投资-资源保护-蓝碳开发”的闭环体系之上,因此,除了积极推进蓝碳资源的资产化进程、构建蓝碳金融体系、降低蓝碳开发成本之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也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表示,随着国际社会对海洋负排放(即人工手段增加海洋碳汇的过程)的重视,蓝碳终将被纳入全球碳交易体系,我国应积极探索蓝碳交易的可行路径,为国际蓝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撰文:陈佳靖
编辑:冯艳彬
欢迎转发,如欲转载、合作,欢迎联系
fengyanbin@modernmedi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