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海洋日 | 海岛上的拾荒艺术家

绿金 绿金
2024-10-09

联合国将今年海洋日的主题定为“海洋星球:潮流之变”(Planet Ocean: Tides are Changing)。
浪潮在改变,保护蓝色星球的行动在最近半年取得了历史性与阶段性的胜利——去年12月CBD COP15上通过“昆蒙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海岸带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今年3月,超过100个国家代表在联合国总部就《公海条约》协定案文达成一致,为在全球公海实现“30*30”目标提供了有力工具。
浪潮在改变,也意味着,保护海洋不再只是国家层面的谈判与承诺,同样在于个体行动能够带来的改变。
山东有个长岛,岛上有个拾荒艺术家
长岛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由151座岛屿构成,位于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在地图上看,这些海岛就像是一串贝壳项链,分隔黄海和渤海于东西两侧。
若想抵达这里,无论是游客还是岛上居民,都得从烟台出发,搭载轮渡,伴随着海鸥的鸣叫声与风中夹带而来的海腥味,踏上这片土地。

图注:长岛港 © Anqi
这座“与世隔绝”的岛又名庙岛群岛,包括10个有居民岛,其中南北长山岛是当地人主要居住的岛。这里岛陆面积56.8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多人,自然增长率为负[1]如果不是在旅游旺季来,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的晚间散步,与听得到海浪声的晨间户外锻炼。
南长山岛最南端,靠近旅游景点“烽山林海”的地方,有一个小型创意园区。付军胜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付军胜是一位“85后”青年艺术家,本科在青岛学油画。2017年,他受邀到长岛参与一个公益项目时被长岛深深吸引,从此,长岛成了他的创作港湾与灵感来源。他在这里收集和整理海滩漂浮物,并用来做现成品装置。
图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附近的海洋装置艺术品 © Xiaoxi

到如今,付军胜已经在长岛创作和生活6年了,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南长山岛南岸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附近,有三件他用海岛废弃物改造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走在长岛的街道上,还可以看见长岛旅游形象大使“豹豹”的主题宣传墙面和雕塑群。“豹豹”是他依据迁徙到长岛的西太平洋斑海豹设计的。
走进“海洋生态艺术研究所”
现成品艺术又叫现成物,是由创作者用日常物品或对其加以改装后,创造而成的艺术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现成物往往包含了艺术家的想法,或至少包括了艺术家将物品指定为艺术这一行为本身。艺术家总会通过一个作品标题来进一步表达其想法。[2]
这间付军胜起名为“海洋生态艺术研究所”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他的展览厅、画室、办公室和仓库。走进房间,扑鼻而来的是海洋和塑料的混合气味。门口进去的第一个房间是陈列展示区域,透明的亚克力长桌上摆放着付军胜从2017年至今创作的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
它们是付军胜回到工作室,对拾得物进行研究后,选择像榫卯一样不进行粘合固定,仅通过并置、堆积、组合、穿插等方式,做成的现成品装置。他的艺术想象和阐释使得废弃的物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这件《死神之憩》,潜水脚蹼好像是披着黑袍的死神,放在混凝土块上的铁钩就是他收割生命的镰刀。此刻,死神放下镰刀休息的片刻,便是生命可以存在和生活的时刻。

图注:付军胜创作的《死神之憩》 © 付军胜

图注:打火机集合 © Anqi

有的作品,付军胜没有做任何加工,只是整齐地摆放在那里,就有了故事。比如那个由式样相似、五颜六色的打火机组成的方阵。仔细看这些打火机,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辨,不同的语言和地址信息不仅揭露了他们的来源地,也呈现了海洋的连通性。他说,即使在遥远的一端,人们也可以见证和感受到海洋在另一端受到的“伤害”;海洋的美好会被共享,海洋的污染亦如此。

图注:大海给付军胜的生日礼物 ©Anqi

然,陈列桌上最显眼的物品可能是那只粉紫色的毛绒熊玩偶,和墙上他蓝紫色调的画相映照。这只小熊玩偶是付军胜2022年生日那天在长岛的海边捡到的,紫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之一,他觉得这就是大海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陈列桌面对的墙上,挂着付军胜在2019到2020年创作的长岛风景画。付军胜说,画里是纯净的自然,纯美的自然与人类的制造物放在一起,产生一种对比与冲击。
陈列室里还有个塞满废弃物的五层架子,其中塑料拖鞋和雨鞋占据了一半的空间。拖鞋挤满在一个个塑料袋里,整齐地被摆放在架子上。仔细看塑料袋上的标签,“白萝卜”、“杏鲍菇”,原来是他在超市里买蔬菜称重的袋子。他说,日常中用到的塑料袋和废纸盒从来都不会扔,都是留着当收纳工具。

图注:付军胜的工作室一角 © 付军胜

另一个房间则是付军胜的画室和办公室,以及部分废弃物素材(还有很多在库房里)。陈列室中的油画和艺术品大多是在这间画室里诞生的。
海洋生态艺术研究所的缘起故事
因为大学时期的一节综合材料课,绘画专业的付军胜结缘现成品艺术,经常去海边寻找人类的遗迹——贝壳、骨头、玻璃、陶瓷、金属、塑料制品等,将它们作为创作材料。

图注:付军胜在综合材料课上的作品  © 付军胜

学校前面是海,有小岛,有渔村,也有当时正在建设的高楼、地铁,他喜欢去海边写生、画画。在与海共处的过程中,付军胜对海洋、自然、社会发展、文明进程等主题积累了一些思考与感悟。
2013年大学毕业后,付军胜最初研究的是自己的故乡——烟台的近代历史。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3]烟台是亚洲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地区。他研究近代历史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对烟台近代建筑和领事馆旧址的考察与绘画进行思考
付军胜回忆,十年前的烟台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他在城市里发现有很多拆迁现场,海岸滩涂也总出现人类的废弃物。他于是开始用城市废弃物和海滩漂浮物做小装置,并将注意力聚焦到海岸,在烟台芝罘区、莱山区的海边收集海滩漂浮物。
2017年来到长岛,付军胜发现,长岛作为群岛,本身就是大海上的拦截,周围地区的漂浮物都会汇集于此,这里能够为他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材料。他进而精准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决定现成品装置全部使用海滩漂浮物,去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说到审视和探讨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付军胜认为,海滩漂浮物的属性并不是人类遗弃的东西,而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互动的产物。漂浮物在时间里废弃物经过大海和岁月冲刷后,没有介入人的意志,又承载了人类的文明状况,甚至是被忽视的一面,因而丰富又真实,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苹果树下刨出来的艺术家
被问及作为一个年轻人如何在这座相对安静和“无聊”的小城里待这么久的时间,付军胜说他给自己的规划是至少在这里待十年。

图注:付军胜
他解释说,可以把这种坚持理解为一种信念,必须持久地、拼尽全力地去做,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去研究,去投入其中,这件事情才可能与生命和生活形成融合,才能感受到最内在、最深刻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出来好东西,艺术的表达才有可能被受众认真看待。
并且,付军胜本就不喜欢喧嚣, 不喜欢钢筋混凝土,也并不向往城市生活。从小在乡村生活的他,对于自然有天然的亲近感,喜欢大海、礁石和悬崖。
“为什么我就那么愿意和自然待在一起?为什么总是画这些东西或者为它做事?”付军胜说。“自己长时间想不明白,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了。”
大概五六岁时,付军胜就沉浸在大自然中,有时和小伙伴一起上山玩,有时自己去挖野菜,或者去小河抓鱼。他还经常跟着母亲上山,母亲带他认识树木、草药,给他讲大自然的故事,眼前这座山没被开采前形态像什么,山上哪里曾经有泉水,水泥厂建设之前这片滩涂什么样……
童年时期与自然相处的经历,塑造了付军胜性格中很内核的一部分。他认为,在自己内心深处,自然与快乐是联系在一起的,而那些环境被破坏、自然遭受人为损害已经刻进他幼年的脑海里,因此成年后,他也还是愿意与自然相处,并且为自然做点什么事情。
这份对自然的向往与保护欲甚至可以追溯到那个所有孩子都会问家长的问题上。当付军胜小时候问母亲,他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他的母亲告诉他,你是从苹果树下地里刨出来的。
“我会觉得我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说。
在海岛拾荒的日常
如今,付军胜一年里会有小段时间在外地出差、参加展览等,余下的时间,他就在岛上。
集中时间做艺术项目的时候,他会有针对性地去海边进行拾荒、收集材料。在那些相对比较闲的时间,他便可以沉下心来进行绘画创作,并瞅准时机——往往是在大风过后,拎着个筐,骑着他的“小踏板”(即小型摩托车,他说我们山东是这么叫的),去海边拾荒,因为那时海滩上会有很多漂浮物。

图注:付军胜的拾荒记录 © 付军胜

在海边拾荒的日常里,付军胜摸索出了长岛海岸的“呕吐”规律比如,在长岛东边的海湾可以捡到朝鲜半岛漂来的东西,北边的海湾可以捡到大连、旅顺的物品,而航道边的海湾可以捡到很多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到了8月,台风过境,一些海湾会出现大量漂浮物付军胜把这比喻是大海的呕吐,“大海就像地球的胃,台风一搅动,它就把本不属于它的东西吐还给人类。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21年10月出版的一份报告[4],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塑料占据了至少85%的海洋废物,是海洋垃圾中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的规模正在迅速增长。据估计,海洋中的塑料数量约为7500万吨至1.99亿吨。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到2040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废物排放量预计将增长到近三倍。

图注:苏门答腊邦卡鲁岛海滩上塑料杯中的小绿海龟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塑料不仅对鲸、海豹、海龟、鸟类、鱼类等动物造成致命影响,还通过影响浮游生物和海洋、淡水和陆地系统中的初级生产来改变全球碳循环。塑料在海洋环境中被分解成微塑料、有毒化学物质等并转移到水体和沉积物后,最终会进入海洋食物链中。
付军胜说,他查阅过相关资料,塑料最初的发明其实是为了保护环境,用以替代象牙或是其他一些在开采或提炼过程中会对自然造成威胁的物资。[5]在现阶段,完全不用塑料可能不现实,但是人们至少可以做到的是不滥用塑料、不随意丢弃塑料,尽量重复使用塑料。
和环保机构的连接、共创与交流,是付军胜的另一个尝试。这样的方式,也许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海洋、去换个角度思考人与海洋的关系。今年4月,付军胜就曾带着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的小伙伴们体验海边的现成品装置创作。

图注:《众生 2023》 © 付军胜

经过众人的一番忙活,夕阳下,这些拖鞋背朝大海,“趴”在海滩上。付军胜说,拖鞋带给人的联想是一种日常,甚至是百无聊赖的状态;他可以想象,这些不同款式、颜色和尺寸的拖鞋,承载的是不同个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完成创作后,付军胜在当天的朋友圈里分享了这个的作品,并把它取名为《众生 2023》。

图注:正在摆放拖鞋的艺术共创参与者
拍摄完成后,众人协力把拖鞋装回到袋子里,再送回付军胜的工作室,那是它们在海上不知漂浮了多久之后的一个固定居所。
对于付军胜来说,无论是进行这种艺术共创活动,还是独自创作作品,他没有要求或强制公众应该怎样守护海洋、爱护自然。
他在做的,只是通过表达他个人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进而或许能够启发公众去进行这样的思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孤立了自己,割裂了自身与自然,从而也伤害了自然和自己,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是一体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去探索出新的自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到达一个更理想的关系和状态呢?
这是付军胜与海岛的故事,他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改变浪潮”的一部分,也给守护海洋的个体行动添加了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长岛概况,http://www.changdao.gov.cn/art/2023/1/20/art_6411_952794.html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B0%E6%88%90%E7%89%A9

[3]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http://iqh.ruc.edu.cn/qdjjsyj/jjs_ztyj/dwmy/fd35f01bd03140d2b6e4ee1792407ea2.htm

[4]《从污染到解决方案: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评估》,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congwurandaojiejuefanganquanqiuhaiyanglajihesuliaowuranpinggu

[5]无处不在的塑料 我们到底应该爱你还是恨你,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2465554

撰文:Anqi

欢迎转发,如转载、合作,欢迎联系

fengyanbin@modernmedia.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