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活动 |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专题研讨会纪要(三)

第三期

        2018年11月1日,我们举办了“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专题研讨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六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我们对现场录音进行了整理,将分6期在公众号上连续刊发(按照发言顺序),包括文字和发言人的PPT内容。

一一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发言人:余厚强副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社交媒体环境下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提升机理与途径

录音整理:祁凡

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类型

什么是社交媒体呢?社交媒体由一系列在线工具和平台组成,用户能够在这些工具和平台上生产内容,并且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内容相互之间可以互动。社交媒体被定义为“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基于Web2.0的思想和技术,允许用户生产内容的创建和交换”。目前对社交媒体还没有统一的分类,但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社交网络,例如LinkedIn、ResearchGate、Facebook等;(2)社会标签;(3)博客,例如ResearchBlogging、科学网博客等;(4)微博,例如Twitter、新浪微博等;(5)维基,例如Wikipedia、百度百科等;(6)媒体与数据分享。例如Figshare、Github、Slideshare;(7)其他,例如会议、合作著述、计划和会议工具、RSS和在线文档等。


尽管社交媒体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也不乏一些负面观点,在正式开始介绍之前,不妨来看几个负面观点。例如Grande提到,医学政策研究者将社交媒体评为最差劲的传播方法,因为从专业角度来说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风险高、有效性不明。VanNoorden的调研表明,ResearchGate对一些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压力源泉”,因为学者“隐性地被迫”展示自己的成绩、面临与同行相比较的压力。Facebook则被认为没有任何可靠性,Harley则将博客描述为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来源上的科学信息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


社交媒体用于学术交流的背景

我相信这些负面观点也正是在座一些老师和同学心中的疑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社交媒体中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利用呢?这必须从社交媒体用于学术交流的背景说起。


第一个大的背景是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变革。有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表达过这样的观点,Harnad认为电子出版将会成为与语言、文字和印刷并肩的第四项重大的认知革命;Cronin则表示科学交流的“天鹅绒革命”已经发生,新形式科学交流的丰富程度就是证明;Nielsen认为开放科学革命带来了网络化科学的时代;Bornmann认为对衡量社会影响力的强调为文献计量学提供了分类革命!


根据Bosman团队的调研,目前用于学术交流的创新型平台和工具已经高达675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其中425种是在2011年及以后发明的。我们可以看到,学术交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即学术成果的激增导致文献的过载性大于稀缺性;学术研究的可替代性提高导致参考的选择性大于对单项成果的需求性;学术合作的可替代性提高导致从被动等待合作转向主动谋求合作;彰显影响力的迫切需求导致学者不但要懂得研究还要懂得促进成果的利用。因此,提高学术成果和学者自身的可见度,成为学术交流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的一环。


第二个大的背景是学术成果影响力理念的变革。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现在基金会、政府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术成果在非学术界的社会影响力也很重视。学者的隐性影响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教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参加学术协会、参与政策制定、应用项目、公司顾问等。


社交媒体提升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机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术交流的更高需求与互联网上的便捷平台(或工具)相结合,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接下来,我们来思考和讨论社交媒体提升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机理。


学者对社交媒体的认知程度是怎样的呢?Noorden调研了95个国家的3500余位学者,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对于社交媒体的认知是比较少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了解会多一点,但两级分布很严重



对于学者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研究发现,Twitter主要被学者用于跟踪讨论、发布内容和发现同行,而新浪微博主要用于讨论为主,其次是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学术成果总体来说是具有及时性优势的,例如我们经过研究发现,69%的新浪微博提到的文章都是180天内被提到的,44%被新浪微博提到的文章在7天内就被提到了,还有7%的在正式出版前就被新浪微博提到了。




那么,社交媒体能提高学术成果影响力吗?我们在2017年基于大规模数据研究了不同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指标的相关性,发现除了Mendeley阅读量之外均呈弱相关


但是,舒非的研究表明,被推的中国国际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未被推的高出15%


在期刊层面,舒非的研究表明,被推的论文比没有被推的论文引文量高出30%!


Thelwall教授的团队深入研究了社交媒体中对学术成果的提及动机,发现42%的科学推文仅提及文章的标题,41%的做了简单总结,而总结论文的原因似乎是为了将其译成更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方式。Haustein发现学术成果在推特上收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可能是其主题很激发好奇心或具有趣味性、具有潜在的健康应用或涉及重大灾难


关于用户类别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学者的科学推文与引文量的相关性在所有类别中是最高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利用是否能够提高论文的引用量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从一般的角度而言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从特定的观察角度出发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思考这个问题,研究业已证明开放存取的论文在引文量上具有优势。而开放存取的论文相比没有开放存取的论文,主要优势在于可获取性高,即无法付费购买的用户也可以阅读到全文,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用户只有阅读和理解学术成果的内容以后,才有可能去引用它。同样的道理,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与利用所赋予学术成果的是关注度上的优势,只有当用户注意到某项学术成果时才可能去阅读它,这是在获取之前更上游的一环。然而,引用与否最终取决于学术成果的质量和相关性,传播和宣传只能起到促进作用!


注意力经济理论在解释社交媒体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内在原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科学家正是努力去最大化从其他科学家那里收获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在通过各种工具和技术,去最小化筛选相关材料所花费的精力。


并且,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局限于探讨这些新型数据与引文数据的关系,社交媒体上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利用所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还将有助于提高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包括而不局限于声誉、知名度、号召力、潜在的合作、转化或应用、科普、教育影响力等


社交媒体提升学术成果影响力的途径

最后,怎样提升学术成果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利用呢?我们总结出以下四种途径


(1)在主流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主页。主流平台包括ORCID、Google Scholar、ImpactStory、ResearchGate等,以便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对自己某项成果感兴趣的学者或公众号可以便捷地找到其他研究成果、及时建立联系。


(2)通过合适的渠道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宣传渠道包括博客、微博、新闻、会议等,其中新闻渠道是经常被忽视的重要渠道,发掘学术成果的新闻价值,既可以将成果普及给更广大的受众,又可以提高知名度,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3)更多的参与到开放科学中来。首先要做到提高开放获取的程度,然后确保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使用唯一标识符,以便替代计量数据集成机构能够识别该研究的相关内容。


(4)学会利用专业替代计量数据集成服务。例如Altmetric.com公司,收集了众多平台上围绕学术成果产生的关注数据,同时也集成了引文数据,通过订阅其服务,可以及时了解哪些机构、学者或者其他个人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以寻找潜在的应用对象或合作对象。


PPT分享请戳右方二维码

(发言人已授权)


温馨提示


识别二维码后,请在手机浏览器中打开并下载

① IOS系统,请在点击界面右上方 “…”图标,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下载

② Android系统,会出现自动提示,在浏览器中打开下载


*本文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朱静


学术活动 | 第七期 林海青•“关联数据与图书馆:案例分析”讲座纪要

学术活动 | 第六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研讨会纪要(二)

学术活动 | 第六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研讨会纪要(一)

学术活动 | 第五期 第九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学术活动 | 第四期 2018年第十二届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通知

学术活动 | 第三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专题研讨会会议通知

学术活动 | 第二期 林墨·科学家与科学数据研究趋势——2018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学术沙龙纪要

学术活动 | 第一期 MIS Quarterly副主编、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陈致玮教授来我院作专题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