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讲座纪要 马费成:实证研究的应用及拓展
供稿|司湘云
2020年7月2日晚,由《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和“林墨”团队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期刊中心和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协办、学术志提供技术支持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百年院庆系列活动——面向图情档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系列讲座(第一期)如约而至。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费成先生带来了系列讲座的第一讲,题目为“实证研究的应用及拓展”。讲座主要从实证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如何克服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两方面展开。
首先,马费成教授简要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与规范,实证研究的源起、发展与分类,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实证性研究论文的一般路径,实证研究的局限等基本问题。与规范研究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不同,实证研究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于18世纪加速发展,至19世纪30年代发展为实证主义思潮;可以分为狭义实证研究(即数理实证研究)和广义实证研究(例如案例实证研究);包括客观性、定量化、程序化和操作化等特征。
1980年代,实证研究被引入我国,并于1990年代被广泛应用,其中以在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类学科应用最多。我国实证性研究论文的一般路径是基于西方理论方法,使用中国数据研究中国问题,并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近些年,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问题,中国学者也产出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成果,但是一直存在原创性理论缺乏的问题。马费成教授表明在应用实证研究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其局限性。实证研究具有归纳逻辑的局限性、价值中立值得怀疑、过分简化研究对象复杂的因果关系和数据来源的局限性等;无论采用哪些信度和效度检验、误差控制,实证研究的局限使得实证研究获得的结论或理论不可避免地有很大的偏差。
随后,马费成教授详细论述了克服实证研究局限性的两点思考与建议,并结合具体问题和案例予以说明与阐释。第一点建议是应当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起来思考以应用。从观察、实验和调查等实践中获取客观材料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和揭示普遍规律,再结合研究准则与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最终建立理论。马费成教授列举了两个实证与规范结合的案例与启示:在三大体系建设问题上,年轻学者应肩负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学术使命,提炼关键概念,梳理知识体系基本的学术思想、范畴与观点,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创造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原创性理论;在新冠病毒防控问题上,应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规范思考病毒传染力的判断、人传人的预警、对病毒的认识等问题,着眼于未来应如何面对未知新型病毒的出现。
克服实证研究局限性的第二点建议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各种感应探测、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等数字化生活使得社会活动的像素不断提高,使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更细粒度的数据形式呈现,进而整个“社会”的像素不断提升。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聚焦映射为大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像素”的提升促进了数字“成像”的发展,使得通过数据世界可以更清晰地描绘社会经济活动情境。大数据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拟态环境,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正在转变为“数据+模型+分析”的“数据密集型研究”。大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四点变化:研究对象变成了总体、大数据改变了基于假设检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手段有所变化、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亟需改变。
马费成教授以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知融”数据平台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金融知识大图进而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课题组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了金融股权网络,在此基础上基于知识关联构建金融知识大图,以期实现基于知识关联的风险结构发现与分析并提供金融知识服务。目前课题组正在探究舆情与金融风险的关联,自动构建金融舆情事件知识图谱和智能分析舆情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后续课题组计划实现对金融体系的大数据完全覆盖,并进一步深化金融知识大图的管理与分析。
最后,参与讲座直播活动的上万名师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问题主要包括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实证研究理论与方法,如何从实证研究中提炼理论,大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对于学科边界的影响,如何应对大数据的影响及应用大数据理论,图情档学科的竞争力、发展路径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马费成教授一一解答,并寄语年轻学者:沿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扎扎实实地耕耘。
讲座回放入口:
讲座版权归主办方所有,仅供个人学习,严禁任何形式的录制、传播。一经发现将依法保留追究权。
制版编辑 姚志臻
END
学术活动 | 第五十八期 吴令飞 词嵌入模型:大团队与小团队所产生的科技创新是否不同?(一项来自Nature的研究)
学术活动 | 第五十六期 面向图情档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