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生活 |一碗清淡但热气腾腾的粥

罗群 光华锐评 2022-10-10



2020年就要结束了,这一年,疫情影响、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有的人编了顺口溜“二零二零,活着就行”,豁达中带着一点无奈;有的人说想要把2020年“重启”,玩笑中带着几分希冀;有的人则希望2020年赶快过去,新的一年能过得松快些,真诚中怀着无限善意。年终岁尾,国内不少地方出现了新冠零星散发病例,人们稍有放松的心情一下又揪起来了:生活,果真要这么紧张甚至艰难吗?


或许,没有什么时候比此刻更需要一档温润如玉、治愈心灵的节目了。《你好生活》这个名字像是一声招呼、一句问候,温暖而平和,不卑不亢、不疾不徐。《你好生活》放弃了华丽包装,把舞台搬到了广阔的天地间,繁华落尽后平淡的人间烟火反而显现出强劲的力量,引人看到生活的本真。艰难吗?不过如此;幸福吗?幸好如此。


2019年,《你好生活》第一季提出“向生活说你好”的口号,从北京出发,走过厦门、杭州、成都,以心为路牌,回归生活本质,探索人生智慧。今年11月4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央视网、中视电传联合承制的《你好生活》第二季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开播,并在央视网、腾讯视频上线。


这一季《你好生活》仍从北京启程,并从第七期开始,将整季节目的大半篇幅给了小尼的家乡——新疆。小尼说,这出于他的一点私心,特别是始终放不下的情结:“新疆人那种生活的状态,我特想让人看见。”



新疆没变,新疆变了


说到新疆,你会想到什么?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还是美味可口的烤馕、奶茶、葡萄酒?是“凿空之旅”的筚路蓝缕、功在千秋,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千古不绝?
新疆的戈壁、沙漠、草原,都可以用一望无际来形容。遥想千年之前张骞通西域,车马走了一整天,可周围依旧是戈壁黄沙,四周景象仿佛没有变过,张骞的心里会不会也曾有一丝凄凉、迷茫甚至绝望呢?用身体丈量土地,需要多少虔诚和坚定
直到今天,科技如此发达、交通这样便利,新疆之广大依然是令人感叹和敬畏的,它的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你好生活》从第七期开始,脚步踏上新疆的土地。

新疆的广袤仿佛让时间都变慢了,正符合《你好生活》慢慢走、慢慢品的走心艺特质。
高高的天、长长的路,淳朴的牧民、香醇的奶茶,草原上奔驰的马、戈壁中金黄的沙,月亮仿佛比北京的更亮,它曾经也照着仰望它的古人。新疆之大美似乎从历史中穿越而来,千年不改。
新疆没变,但新疆也变了。今天来到新疆,再也不会感到迷茫,这里是人们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跟随《你好生活》的镜头,从飞机上向下看,茫茫戈壁中出现了处处绿洲,那是人造的沙漠中的希望;脚步踏上草原,牧民依旧过着放牧、转场的生活,但他们放羊骑摩托、转场用卡车,国家给牧民在定居点建了房子,纵马驰骋与“逐水草而居”是一种怀旧又诗意的生活方式,不再与生存压力息息相关。
迎来美好、守住乡愁,带来这些变化的正是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宏大主题就这样以举重若轻的方式融入《你好生活》的故事中,没有说教,心照不宣。


在《你好生活》第七期中,小尼带领嘉宾在夏尔家品尝了各种新疆美食,葡萄甜得像注了糖,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日子比葡萄还要甜。


第八期中,主持界前辈倪萍与年青一代围炉夜话,撒贝宁让工作人员熄灭了照明灯,抬头望,满天星河洒下。此情此景正如撒贝宁所说,很多时候我们被其他东西吸引了,其实生活的美就在身边。
细腻的主题、美好的画面、温暖的故事、倾心的交流、极简的哲学......《你好生活》希望在后疫情时代以“大生活观”传递正能量的诉求,已经在不经意间圆满完成了。


长不过新疆的路

暖不过心中的情


《你好生活》是一篇散文诗,以恬淡的方式、舒缓的节奏展现着大美新疆。新疆之美不仅在于天高地阔、山水苍茫,也不仅在于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更在于热情、善良,向往美好生活的新疆人。


人是生活的主体,不充分地展现人以及人的情感、心灵、关系,就很难触到生活的本质。《你好生活》对生活本真的叩问,正是通过“人”入手的。


小尼是《你好生活》的制片人、总导演,知名主持人,而在家乡人眼中,他是一名从新疆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令家乡父老骄傲的孩子,乡音一开口就那样亲切,没有一丝距离感,小尼给嘉宾们做翻译,还时不时“皮”上一下。

在牧民孩子眼中,名校出身、总台“名嘴”撒贝宁是个童心未泯、可以自由玩耍打闹的叔叔,撒贝宁会去“抢”孩子的小羊玩具,孩子则用皮球一次次把撒贝宁“击倒在地”。夕阳西下,嘉宾们围坐着跟牧民学着做馕、烤馕,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还不忘顺便“挤兑”对方几句。

茫茫草原上,一群快乐的人,几声爽朗的笑,平平淡淡的人间烟火,简单和谐、轻松自在。

天色将晚,嘉宾们与草原上的牧民告别,撒贝宁把心爱的望远镜送给了牧民爷爷,祝愿他能“看到全家人未来的幸福和希望”,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临别时刻,那个用球砸撒贝宁的孩子无言,他哭了,他很可能并不知道这群叔叔阿姨是谁、来做什么,但这群陌生人的善意、亲切,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在草原上玩球、“抢”小羊玩具的叔叔,一定是很难忘、很难忘的吧。


这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在《你好生活》中随处可见——那是追着马车边跑边笑的新疆小朋友,是弹着吉他唱歌跳舞的新疆青年,是骑在马上目送朋友远去的牧民老人。
爱与交流,从来就没有阻隔,长不过新疆的路,暖不过心中的情。《你好生活》对大美新疆的理解和展现是深刻的:新疆之美,在路,更在情。


说到《你好生活》对情感的展现挖掘,第七期节目为小尼父母补办的那一场婚礼让许多人泪目,这份相守40年的父母爱情不仅展现着情感的坚韧可贵,更是新疆人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正如嘉宾所说,令人感动的不只是小尼父母的爱情,更是那一代人的付出与艰辛
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新疆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奉献和担当,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奋斗一如他们的情感一样,不曾海誓山盟,却历久弥坚。《你好生活》再一次用个人的故事,映照了历史的情怀。


放下包装套路

回归生活本真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称赞诗歌意境浑然天成,不着形迹。其实,对于一档节目来说也是如此,最好的设计应该是没有设计感的,人物自然地行动,情感自然地流淌,心灵自然地共鸣。
常看综艺节目的观众一定对节目的剧本痕迹越来越敏感,嘉宾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精准卡位,甚至发脾气、闹矛盾都来得“准时准点”,准确得叫人厌倦。幸好,这样的套路在《你好生活》中是找不到的。


正如第八期中,嘉宾与牧民一起烤馕,当被问到烤到什么时候才能好,牧民回答:“好了就好了。”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也是《你好生活》的审美趋向。
《你好生活》成功地找到了独特的、适合于节目内容和主题诉求的叙述语调、表达方式,一档致力于传递如诗似画的生活意境的节目,就其形式而言也应该是如诗似画的,而不是雕琢斧凿的。


《你好生活》把节目现场放置回真实的生活场景,没有了舞台之上、聚光灯下的工作压力,无论是小尼、撒贝宁,还是倪萍、李亚鹏、朱迅、王冠等嘉宾,都以极为自然轻松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的暖心互动或是善意“互怼”,都有了质朴本真的生活情趣。
第八期中,撒贝宁在草原上捡到一截树桩,就索性把它立在地上,站上去模仿“天台少年”喊出心里的话,这个小小的仪式感让那些平日里埋藏在心底的话,有了抒发的机会;草原的夜晚,嘉宾们围着篝火唱歌、聊天,不必受制于节目流程或话题设置,信马由缰,一切表达源自真诚,不时爆发思想与智慧的火花。


会觉得这样做节目太散漫吗?可是生活又何尝按照剧本进行呢?倘若生活真有剧本,那又该多么无趣呢?
《你好生活》与现实生活同构,不过是怀着真心,认真地走,认真地想,认真地过。


《你好生活》不煽情、不做作,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碗清淡但热气腾腾的粥,为疫情悬心的时候、为生活焦虑的时候或是想要停下脚步休息的时候、为心灵寻找方向再出发的时候,喝上一碗,刚刚好,当然别忘了顺便问候一声:“你好,生活。”




更   .   多   .   精   .   彩



《国家宝藏》第三季传播大纲首度公开


“一平方米”听到英雄的城市心底花开的声音


2020年,该怎样向生活说“你好”?


《故事里的中国》春风化雨讲好中国故事



监制 |  魏星

编审 |  凌云

编辑 |  华文  健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