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守正创新”中“培根铸魂” 《故事里的中国》树立文化节目时代新标杆

宝华 光华锐评 2021-11-26

 引言 

“我认为这是一档体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担当、历史责任的优秀文化节目。”


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高度评价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认为其体现了“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精髓,利用21世纪的新兴传播方式,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之正,体现了在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需要创建的一种对应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美学”。

  

《故事里的中国》开播当日便成为同时段节目收视第一。四期以来,节目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总量约20亿,数十篇10万+文章呈刷屏之势,传媒界、教育界、文化界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点赞节目在立意、模式、制作各个层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和巨大突破。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认为:“《故事里的中国》把历史和当下,经典作品和当事人、见证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整个作品格调很正、主题鲜明,不仅能够吸引最大多数的观众,而且也能让年轻的观众眼前一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无论文化底蕴还是历史意识,这都是一档站位很高的节目,中国综艺文化发展这么多年来,终于找到了怎么样跟历史对话的新路径,我觉得这种突破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称赞节目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故事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能够走多少路,干多大事。”




让年轻人参与经典的创造

用新时代之光激活历史文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故事里的中国》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将影视、戏剧、综艺融合,以致敬经典的方式传承经典以及蕴含其中的时代精神,生动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道路。


《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分享道,节目对作品的改编奉行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坚持“一戏一格”:“我们在保证准确的思想性前提下,注重表演的细节、形式的精致。演员心中对国家和经典心怀敬意,并且用扎实的表演功力去诠释,这样才有可能传递经典作品的价值观,通过明星的传播力去感染到观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总结道:“节目对新中国70年来非常重要的经典文本加以阐释并丰富化,通过舞台演绎完成历史和现场的交融,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这样的互动里,特别是让亲历者和见证者现身说法,这是极限的历史见证。节目在我们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为经典文本增添了历史的光芒,而且用我们今天的新时代之光激活历史文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历史文本‘活’起来,这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参与了经典的创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表示《永不消逝的电波》播出那天,她被节目惊艳和震撼了:“这种震撼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电视舞台呈现能有这么大的突破,用多空间、多角度、多样式的综合艺术,让今天的人讲过去的事,同时又有当下的时代感,进而生成了更具传播力、更有吸引力的新内容,把很多年轻观众都拉回到了电视机前。”


 

国家一级导演娄迺鸣和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处处长闫光宇同时点赞了节目的艺术张力,表示它有力诠释了何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帮助了这一代人演上一代人也让这一代人更加理解上一代人”。


《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丁玫将节目亮点总结为“融合”,“无论是表达手法的融合,时空跨度的融合,还是不同年龄、不同圈层受众的情感融合,最后都实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融合。”



用真人、真事、真情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总台出品”的又一堂“电视公开课”


开播以来,观众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认识了舍生取义的李白烈士,在《平凡的世界》读懂了作者路遥的自强不息,在《智取威虎山》了解了真实的杨子荣有着怎样的侠肝义胆,也明白了《白毛女》这个关于女性命运抗争的故事为何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据《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总策划、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介绍:“在第一期播完了以后,马上就有中学把这档节目放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观看。随着节目的后续播出,有很多学校、团委、机关都在自发组织集体观看。可以说,《故事里的中国》正在成为‘总台出品’的又一堂‘电视公开课’。这堂课让我们通过对一部部经典文艺作品的追溯和演绎,回望历史,传承精神。”

 


《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田科武提到:“看这个节目的观众,很多是沉浸其中,有的是泪流满面,有的是沉思。我们有舞台表演的内容,我们能够制造悬念,我们有情感张力,我们就能够把真实历史还原,我们就能带人进去,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活’起来的。”


制作过程中,《故事里的中国》始终在艺术再现和生活真实之间寻找巧妙的平衡,为文艺作品找到有力的现实抓手,同时嫁接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从人性化、生活化的角度去挖掘题材,保留并再现出经典中的人物。


 

学习时报》社学习文苑版主编张丹丹看来:“每一期节目都努力在向原型人物靠拢,在平凡中挖掘闪光,而不仅仅是呈现人物的伟岸和高大。现在我们都在做传统文化的转化,其实我们要找出其中的合理性,让观众摸得着、看得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长、副研究员陈曦认为:“《故事里的中国》不仅用真人、真事、真情来讲中国故事,而且在呈现手法上极为细腻,节目通过戏剧节奏的掌握、情绪的表达,把人物刻画出来,再通过影视的取镜,让人物的情感表现特别充分,这是我们平时在舞台剧所做不到的。”


《光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李亚彬表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故事里的中国》让真实的人物讲述真实的故事,用真实的情感传递真实的心声。我们经常讲理想和信念,节目呈现的就是一批有理想和信念的人,而且让为理想和信念付出生命和代价的人来讲理想和信念,我觉得这个是最有说服力的。”


 

总台以“培根铸魂”为核心理念

在融媒体时代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美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详细剖析了这档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结合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作品,利用21世纪的新兴传播方式,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进行全新的讲述和演绎,帮助当代观众更好地回顾历史、理解历史,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这决定了节目最后的效果就是‘培根铸魂’。培什么根?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铸什么魂?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魂。”


仲呈祥还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概括了节目的破题之道:“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之正。节目体现了在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需要创建的一种对应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美学’——既要引起老一辈对历史的缅怀和重温,也要让新一代在优秀历史传统当中吸收思想的营养,让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仲呈祥认为文艺创作要坚定信心、发挥定力:“我们要有心无旁鹜的精神,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提高作品的艺术力、感染力,让它有越来越多的受众。”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总策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表示:“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我们始终把‘培根铸魂’作为创作的核心理念。让经典在重新演绎中焕发新生、对接当下,这条路的确很难走,要跨越很多的门槛。在整个过程中,总台团队体现了强大的创造力,然后在各个领域众多专家和人才的保驾护航下,才得以呈现这样一档节目。我们始终怀着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来面对经典,这些经典是一座一座的高峰,我们的目标不是征服这些高峰,其实我们所想的是在高峰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大家更好地认识经典、传承经典,让经典的光照亮我们脚下的路。”


 

更   .   多   .   精   .   彩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潘鲁生:纪念章的纪念

陆彩荣:以书为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

胡歌:以这样的方式致敬经典,是我期盼已久的



在看请点这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