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开国大典》破题“天字号”任务 用电波记录见证一个国家的诞生

华平 光华锐评 2022-1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的那声庄严宣告,响彻天安门广场,也传遍中华大地,并通过电波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华儿女笑开颜,亿万同胞同欢欣。
这一历史时刻,早已写入课本,为我们所熟知。在无数的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这一庄严宣告一次次响起,回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成为我们难以磨灭的家国记忆。
从天安门广场,到祖国边疆,甚至到大洋彼岸,电波的传递只是短短一瞬,然而为了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一支可爱可敬的广播人员队伍,在设备简陋、危机四伏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斗争。
两年前,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无意中了解到这段真实的故事,心中涌起创作激情,创作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的大幕就此拉开。
国庆期间,由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首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很多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被这段不为人知的热血故事所打动,潮水般的掌声和眼角涌起的泪光,是对《直播开国大典》最好的见证。

《直播开国大典》导演、编剧田沁鑫揭秘幕后创作



首创舞台还原重大历史时刻

多维探索叙事创新

 

“各位听众。今天,北平宣告解放。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即将停止播出……”


这是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的开场,一阵轻柔男声,将人们拉回到1949年刚刚解放的北平。


紧接着,高亢嘹亮的女声响起,“新华社前线22日电: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短短两句播报,将新中国刚解放时变幻莫测的氛围展现了出来。



在《直播开国大典》之前,国内舞台上还没有过正面描写“开国大典”的作品。对导演、编剧田沁鑫来说,《直播开国大典》是一次首创,更是一次艰巨的挑战。


“扩音器的功率至少要200瓦,至少要10个高音喇叭才能让全广场听见。我们现在的设备有多少?”


“‘T’字形广场上收声怎么收?扩音怎么扩?11万平米的广场,要装几个喇叭?选什么话筒给毛主席?怎么传回朱总司令阅兵的声音?广场上,谁是最合适的播音员?”


这样的台词贯穿《直播开国大典》全程,俨然是一部在专业领域十分精深的行业剧。



但《直播开国大典》并不局限于行业维度,当男主角之一的吴彼扮演的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技术科科长赵英杰款步登场时,西装革履的打扮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员们的军装形成鲜明对映;当陶虹、苏青所扮演的高大梅和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们因为发音方式产生矛盾……多维度的情节推动,让观众感受到《直播开国大典》的多层次的丰富性,行业戏、谍战剧、爱情戏、励志剧等众多类型化元素有机地交织其中。
与田沁鑫以往的作品相比,《直播开国大典》复杂程度高了不少,需要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并推陈出新。舞台上堆满的器材装置和数字显示屏、红黑交错的光影中不断变换的史实纪录、快速切换的装置背景等,带来影视化的视听震撼,也形成了话剧舞台上的宏大历史感。
为了更好地打造《直播开国大典》,田沁鑫还在近半的篇幅里使用了“即时拍摄”,声光电的综合作用,在舞台上展现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当两位男主角赵英杰和卢海宇在对峙时,“即时拍摄”团队采用镜头拍摄与实时投屏,透过舞台两侧的多媒体屏幕,将打在两位演员身上的灯光变换,营造出紧张的情绪。此时,舞台的后区,响起货郎的叫卖声、行人嘈杂的喧闹声,当年重庆码头的热闹景象和七年前赵英杰舍命相救的记忆浮现……
当两个时空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虚实之间的交错,演员对峙的张力,形成了丰富的信息量,给观众带来视听震撼。
据田沁鑫介绍,“即时拍摄”最早是在2017年青春版《狂飙》开始使用的,但这一次的《直播开国大典》有了较大的技术升级。
《直播开国大典》的故事更加复杂,有大量的史料穿插其中,采用“即时拍摄”,不仅可以保证剧场内各个角度的观看效果,也能让观众随着演员的表演一起,在现实和回忆的时间流中来回穿梭。


除了技术上为还原历史服务,在剧情上,田沁鑫也进行了精心的设置。
《直播开国大典》中,涉及到很多技术难关的攻克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这是剧情需要,也是最容易让观众感到枯燥的部分。为此,田沁鑫潜心向多位专家请教,将许多广播、通讯等的专业术语,巧妙融入到紧张的剧情中去。
“在《直播开国大典》中,剧中人既要努力在一个半月内完成直播任务,又要防止特务破坏,这两条线的技术攻关是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的部分。我们既要坚持艺术创新,也要充分考虑观众能看得懂。最终,《直播开国大典》形成了一部具有谍战气质的舞台剧。”

 

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文艺国家队使命必达

 

在此前的《伟大征程》排练中,田沁鑫导演曾不慎左脚脚踝骨折,至今未痊愈。此次筹备《直播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她一直都是坐在轮椅上工作。即便如此她还是一丝不苟,全情投入到《直播开国大典》的创作中。


直到演出全部结束,那一束谢幕的追光落下,田沁鑫才松了一口气。



田沁鑫介绍,这个故事的起源,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友罗兵,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70周年台庆时,难得碰面的两位老友在交流中,讲起了这个故事,瞬间吸引了田沁鑫的注意。


“‘直播开国大典’这六个字打动了我。很难想象,1949 年建国初期的北平,面对技术瓶颈,设备简陋,还有潜伏特务实施破坏的大环境下,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广播人员队伍,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的任务,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成立之声’。


“用电波记录历史,见证一个国家的诞生,是这部剧的主旨。



从2019年筹备,到2021年首演,《直播开国大典》所经历的挑战,丝毫不比田沁鑫以往所遇到的任何一次挑战小。但与剧中人相比,田沁鑫觉得这些困难不算什么。


“谨以此剧献给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向新中国成立 72 周年和建党 100 周年献上祝福,向正在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做着不懈努力的中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这是田沁鑫和全体主创的创作初心。


“作为国家级院团,中国国家话剧院有责任让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话剧好看起来,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获得更愉悦的观看感受、更高级的剧场体验。

近几年,田沁鑫先后跨界参与主创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带领国家话剧院的年轻演员们在节目中得到历练,也推动了话剧在国内掀起热潮。
在田沁鑫心中,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文艺国家队”,必须要担得起沉甸甸的使命,“我们要以精湛求真的艺术精神去做戏,对得起观众,要用创新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戏里戏外只为“天字号”任务

永远要给问题以新鲜答案

 

这些年,陶虹在电视、电影、综艺上都有着突出的表现,但那个在话剧舞台上灵动的陶虹,也一直被观众所想念。


在《直播开国大典》中,陶虹饰演的年轻播音员高大梅和自己有着年代感的距离,但她拿捏自如,一颦一笑间,把高大梅娇憨正直、洒脱爽朗的个性演绎得入木三分。


10月6日,结束了首演任务的陶虹在接受“光华锐评”专访时表示,当她初次看到“高大梅”这个角色时,并没有想过给“她”分门别类,而是把“高大梅”当作是自己认识的新朋友来对待。


“演员不应该把角色归类划分,不能用旧有经验来解决你现在的问题。永远要给问题以新鲜的答案,角色看起来才鲜活。我希望自己无论饰演什么角色,都能让她看起来是鲜活的。”



《直播开国大典》里,“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是在1949年8月中旬,接到了直播开国大典的任务,当时叫‘天字号’任务。对于广场怎么收声,毛主席的话筒怎么样扩声,还有广场的喇叭怎么样播放,朱总司令的阅兵怎么样接收,主持人座位放在什么地方……很多的问题都要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去攻坚克难。”而在舞台上,陶虹和剧组也是用了30多天完成了这样一部重头戏。
陶虹说,演出当天,感觉自己经受了一次洗礼,全体演员和团队的心情与当年的广播人相差无几,“真的是以不吃不喝不睡的状态在拼命,就是用一股子劲儿在顶着。虽然非常辛苦,但是那股心气儿会让你觉得充满力量”。
陶虹还特意带女儿来看了这部戏,十二岁的女儿看完后很激动,这让陶虹很欣慰。陶虹觉得未来《直播开国大典》还会继续改进,“比如技术上的东西可以做得更有趣,并且深化每个角色整体的有趣度”。


以主旋律创作弘扬真善美

演好戏要有家国情怀


从影多年,张桐靠着一部正剧火了。《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实力派演员,收获了一大票粉丝。


此次张桐在《直播开国大典》里饰演的是军人工程师卢海宇,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角色,这对一向硬朗的张桐来说依然很有挑战,“他有着文气的一面,也有着军人的热血,对我来说很新鲜”。



虽然演舞台剧不多,张桐此次的表现却绝不稚嫩。卢海宇这个角色很丰富,除了文武兼备的气质,对党的忠诚和对故友的友情,也让他拥有了较多的内心戏。张桐较好地驾驭了角色,眉宇之间看不到紧张,只有投入在角色的专注。
张桐坦承,这次参演《直播开国大典》是来向田沁鑫导演取经的。前有《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伟大征程》三次合作,形成了他和田沁鑫导演的合作默契。
扎根主旋律多年,张桐有着自己的感悟。尤其这一次《直播开国大典》,演绎的是一段不被众人熟知的历史,更让他多了一重使命感。
“每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弘扬的价值一定是真善美的,都充满家国情怀。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我希望他(她)能看到这些作品,了解我们的奋斗历史,不要把根忘了”,通过文艺创作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七年前,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七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正是在这样的文艺创作精神指引下,中国国家话剧院始终致力于文艺领域的深耕细作,不断推出一部部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实现破圈传播的舞台剧作品。《直播开国大典》作为又一部用心、用情、用功之作,再次体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使命必达和创新步伐,正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所说,“我们一切的创新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守正创新’的体现,而这一切的根,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更   .   多   .   精   .   彩



《典籍里的中国》让思想之光穿透时空
《朗读者》第三季在自我超越中向光生长

《你好生活》因为慢所以爱,用心用情生活



监制 |  唐晓艳

编审 |  凌云 刘园

编辑 |  刘波 武震 健菲

摄影 |  田雨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