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分享丨如何带领外国学生读完一本中文长篇小说?

曾稚妮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1-12-26
 

作者简介

曾稚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博士,密西西比大学现代语言系助理教授。曾担任关键语言奖学金(CLS)、美国汉语旗舰工程(Chinese Flagship)、全球项目官员(Project GO)等多个赴华留学项目驻地主任,参与项目课程设计、教材研发,以及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专业技能(expertise)的培养与评估、中高级汉语教材开发、赴华留学短期项目课程设计与话语分析,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


“外国人还能读中文长篇小说?这得中文有多好?”


我带着一群美国大学生读中国作家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春草》已经有七八年了,每次外出开会或办讲座聊到“春草”课时都会听到类似的惊叹。


的确,一本三十三章近四百页的小说,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还涉及农村题材,确实能让90后、00后的美国孩子望而生畏。但与此同时,若是在学了几年汉语以后就能不借助翻译读完这样一本小说,这其中的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经过这些年在几个学校的实践,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有好方法引导,读完一本长篇中文原版小说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能达到很多普通教材难以实现的效果,尤其在发展学生的篇章叙述能力以及象征能力方面,这一做法还提供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思路。


本文作者(右)与《春草》作者裘山山(左)


追根溯源,我所说的“好方法”就是指导我从教多年的“体演文化教学法”。一个多月前我曾经分享过用这种方法设计低年级中文读写任务的思路(点击蓝字即可查看)。但当阅读的文本从几行短信、一封邮件变成了一本三十三章的小说,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可能都会有些手足无措。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思路都是一样的,在布置任务、设计活动以前,我们首先需要自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拿到这样一本小说,作为读者,我们会做什么?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野田真理教授曾在Acts of Reading(Noda,2003)中将阅读目的分成三类:(1)为获取信息而阅读(Informational Reading);(2)为获得观点而阅读(Perspective Reading);(3)为感受愉悦而阅读(Affective Reading)。阅读小说无疑属于最后一种。既然如此,围绕这本小说展开的各类学习活动就应该尽量围绕感受愉悦这个目的展开。


在听了我的介绍以后,有老师也把这部小说拿到他们的汉语课上用。从他们慷慨分享给我的一些课件来看,以下三种教学方式较为常见:


  • 把小说中一些“高级”的句型、成语单独挑出来让学生进行造句操练;


  • 给学生布置一些精读的段落,针对这些段落对学生展开阅读理解问答;


  • 从书中挑选出一些地方风俗(如中国传统婚俗)、历史文化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并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讨论。


我理解这些教学安排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想把阅读的范围缩小,帮学生找出一些有用的、容易上手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的放矢。但在我看来,仅仅用这些方式来处理这部作品不免有些偏离了读小说的意义。基于这样一些“误解”,我今天想来分享几个我自己在课堂中的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在不失去小说阅读趣味的同时又能带来可操作性强(manageable)的学习体验。


看个电视偷个懒?巧走捷径


生词量太大可能永远是读外语原版文学作品的首要拦路虎。像《春草》这样的小说,还涉及一些地方方言及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俗语、俚语,更是使得阅读难上加难。如果让学生拿起书从第一章开始读,很可能会出现读了半天还找不到重点的情况,也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选择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作为外语学习材料,可以考虑选择一部已经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


电视剧《春草》剧照(2008)

《春草》讲述了只上过三个月小学的农村姑娘春草,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勇闯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却仍不放弃、仍不认输的故事。


试想我们从小到大读书的经历,是不是也常常有读着读着不耐烦了就去找个电影先看看的“偷懒”妙招?抑或是先由某部影视作品激发了兴趣,看完影视剧以后又找来原版小说边读边比较?不管是哪一种,用观看影视剧来辅佐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很自然的学习体验,而且二者常常能相得益彰,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春草》的前半年,我会让他们先看电视剧,再读小说。一周五天的课程中,前两天都是安排给电视剧的。学生周末在家观看一集电视剧,并针对电视剧里陌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现象整理出自己的问题,在第一堂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经过第一课时的梳理以后,学生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很清楚了,同时还积累了一些核心词句。在第二课时,我会挑选这一剧集中对剧情发展比较重要或是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几个场景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复述

 

根据“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原则,我十分强调学生要清楚自己在复述时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情境(context)。若是从观众角度进行复述,复述者的角色就是他们自己,而其他老师和学生则是扮演还没有看过这集电视剧的人,复述的学生需要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剧透”这一集中最精彩的情节。当学生越来越熟练以后,老师可以不再指定复述场景,而是给几个提示,比如“最让我感动的场景”“ 最让我气愤的场景”“最让我有同感的场景”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剧透”完情节以后,还可以适当加几句点评,进一步解释他们的想法。

 

还有一类复述,是让学生从剧中人物的角度进行复述。学生可以选择扮演指定场景中的某一个角色,并且给他/她的听众(坐在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指定一个角色。例如,如果学生要从主人公春草的角度叙述春草和妈妈吵架的一场戏,那么她的叙述对象可以是闺蜜梅子,也可以是从小与她亲近的弟弟春雨,又或者是最疼爱她的爸爸。面对不同的倾诉对象,学生使用的语言和叙述风格也应该相应地有所变化。等学生叙述完以后,听众们也可以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给叙述者一定的回应——或同情,或规劝,或为其打抱不平。即使是剧里没有演出来的,只要合情合理,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一些想要挑战自己的学生,甚至会故意选择某一场景中的次要角色,把剧中没有演出来的部分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以一个新的视角重述故事。相对来说,第二类复述的变化更丰富,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经过前两个课时对电视剧的充分理解,学生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熟稔于心,此时再读小说对应的章节时,他们更容易摆脱一些语言的枷锁,对文中陌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大胆猜测。因为已经了解了全部的情节,学生也更容易有选择地阅读,他们能很快找到电视剧中那些重要的片段,看看它们在小说里的呈现有何不同。对于电视剧和小说有很大出入的部分,老师也可以提前为学生指出,提醒他们注意,并且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问题让学生对不同的处理进行比较,说一说他们对不同的呈现和处理方式的看法。毕竟,评(tǔ)价(cáo)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本来就是读小说的一大乐趣吧?


读书俱乐部:

如何谈论一本没读懂的书?


十多年前,有个法国人堂而皇之地写了一本题为《如何谈论一本你没读过的书》(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Pierre Bayard, 2007)的书,虽然装模作样地谈论根本没有读过的书多少有点儿不好意思,但没有百分之百读懂(或读完)的书还是可以学着谈一谈的。在第三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读书俱乐部的活动,所有“《春草》课”的学生都是这个读书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每周相聚一次,分享、交流正在阅读的章节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或批评)。有了这个活动,即使作为非母语者,学生未必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作者每一处的遣词造句,但他们总能捕捉到抓住自己眼球的语句。特别是对于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这样的活动是人人都能参与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生分享的所谓“美文”,实则是出于对小说文本的误读,比如某些在中国读者看来十分普通、平淡的描述,甚至是一些粗俗的口语,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种距离或朦胧产生的美。面对这种误读,我的态度是:如果学生能够自圆其说为什么他/她特别喜欢某一段语句,即使那不是中国读者审美标准中的“美文”,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出他/她的喜好和理由。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立马纠正学生的“错误”选择,而是应该尽量帮助学生把他们“另类”的理由表达得更充分、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汉语母语者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中文文学作品的审美往往受到他们母语文化的影响,但我不会把它们一概而论地看作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相反,这恰恰响应了近年来外语教学界特别强调的“象征能力”这一概念,它最早由加州伯克利大学的Clarie Kramsch教授提出(Kramsch,2006;Kramsch & Whiteside,2008),指的是在多语、多元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习者不需要向“完美的母语者”无限靠拢,而是应该被给予更多空间去做语言选择,培养其在语用规范与语义创新之间把握平衡的语用能力。

 

当然,在不立刻否定学生的基础上,当听到一些“另类”分享时,老师完全可以提供作为母语者的反馈,告诉他们中国人读到这些段落时可能会有什么想法。有些学生因为阅读能力强、语感好,他们选择的往往是符合母语者审美的好词好句,这时老师也应该向全体学生指出并予以肯定,不断提醒学生留意母语者的审美倾向,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在其中找到平衡。

 

在课上组织“读书俱乐部”之余,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的播客作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播客,每周在播客节目中跟听众分享他们最喜欢的段落。他们需要先为听众朗读自己选择的段落,再陈述自己选择分享这一段的理由。设置这个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课前好好准备课堂上的交流,同时也锻炼一下学生的朗读能力。一般来说,高年级的老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发音,认为在这个阶段已经纠正不过来了,但我不这么看。高年级的学生仍应该有一些与他们的语言水平相匹配的语音练习,比如朗诵、读剧本等。


我们专门为《春草》小说录制了由专业播音员朗读的有声书,学生可以在网上边听边模仿。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密西西比大学的学生做的播客。因为是他们自己的节目,学生做起来特别积极,有些还真有一些主播范儿呢。


点击收听学生播客


总而言之,无论设计什么教学活动,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未来能把这本小说变为他们和中国人交流的“谈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小说中了解到中国社会变迁的知识,更要不断提高在与别人的对话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积累的能力。在“《春草》课”结束之后,比起让学生一直记住春草的故事,我更希望他们能记住自己独立啃下一本长篇中文小说的经历,毕竟最后这些阅读小说过程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伴随他们走得更远。围绕《春草》这本小说可以展开的活动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就不再展开详述。更多教学活动和技巧可以参考我们上课用的教材《体演<春草>:高级汉语视听说教程》(详情见文末)

 

我每年的学生都非常喜欢“《春草》课”和《春草》这本小说,每年课程结束后,学生都会跟小说的作者裘山山老师通信,诉说着他们与春草相似的喜怒哀乐。最后分享一段小视频,是裘山山老师访美时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与当时我教的“春草”班学生开展的座谈。


点击观看座谈会


图书介绍

(点击图片即可购书)


  • 书名:体演《春草》:高级汉语视听说教程

  • 作者:曾稚妮(Zhini ZENG)

  •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俄亥俄州立大学外语出版社

  • ISBN:978-7-5213-1174-7

  • 定价:69.00元

  • 开本:16开

 

《体演<春草>:高级汉语视听说教程》是由外研社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外语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汉语学习材料。该书基于中国作家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春草》及同名电视连续剧编写而成。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原著小说的有效结合,学习者可以切实提高口语及书面交流能力。


      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1.  以“体演文化教学法”为编写理念

    通过观察、分析、体演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学习者逐渐积累目的语文化故事,并将其适地、适时地运用于今后的社交和工作中。

  2. 包含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师生提问、多角度复述、读书俱乐部、主题讨论、影视剧改编、范文分析、作文写作等教学活动,学习者逐渐习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终身学习者。

  3. 配套大量助教、助学的在线资源

    提供的在线资源包括:配有同步字幕、分场景选项和内置辞典的《春草》电视剧在线观看网站,配有朗读录音和内置辞典的《春草》小说在线阅读网站,以及CAVO词汇自测系统。

  4.  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料

    提供的学习资料包括:作者根据在美国多所大学的多年教学实践选取的课堂教学录像和学生作业样本,以及上过“《春草》课”的学生与小说作者裘山山的往来书信。


样张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图书样张


相关推荐

想深入了解“体演文化教学法”?推荐您阅读《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分析与体演文化教学法》(秦希贞 著),此书从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案例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误解产生的原因,揭示了文化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契机介绍了有效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体演文化教学法”。


相关阅读

1

跨文化交际误解是如何产生的?

2

跨文化误解的本质:文化故事的缺位或错位


编辑 | 杨益  李文雅

美术编辑 | 李文雅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