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闻一多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

闻一多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4-09-04

DRAGON BOAT

FESTIVAL

近年每到端午节,太祖父的这篇《端午节的历史教育》就会被提起。这篇文章1943年7月3日发表于昆明《生活导报》第三十二期,那时太祖父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是联大的学生陈家煜代《生活导报》约的稿。写作的起因如文中所说,是“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于是他讲起屈原的故事。帮古人“撒谎”后,太祖父认真考据了端午节的真正由来——“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太祖父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篇文章在70多年后依然广为流传。


其实,读这篇文章,在了解端午节历史之外,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孩子们好奇心的终点,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点。”因为他老人家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们去创造的想法一直流传在家中,也流淌在我的课堂上。


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汉语教学的十几年,我的好奇心一直在冒泡,对教学方法的好奇、对教学理论的好奇、对学生者习得语言过程的好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好奇。除了教师的好奇,学生的好奇也在推动着他们的语言发展。课上,我们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引发学生们去探究,也引发他们的兴趣,想知道其他同学的答案,无论语言的简单与复杂,不同的思想在课堂中交织、融合。课下,我们会鼓励学生带着他们的问题走入中国社会,他们出去采访、回来报告,校内的图书馆、食堂后厨、校医院、幼儿园,校外的胡同、鸟巢、动物园都有他们的足迹,即便是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学,漫步网络同样可以实现。学生们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太祖父对于端午节的考据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后还在延续,有一篇学术研究论文《端午考》,学术论证上更为严谨,生前未并发表,遇难后经人整理1947年8月刊登在《文学杂志》,文中提出“端午”最初作“端五”,来源于以龙为图腾的五方之龙,而五月初五的节日也是这一观念的见证,这也是太祖父神话研究的一个发现。

——闻亭



端午节的历史教育

 闻一多 



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我当时虽趁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恐怕是帮同古人撒谎罢。不知道是为了谎的教育价值,还是自己图省事和藏拙,反正谎是撒过了,并且相当成功,因为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确乎得到了相当的满足。可是,孩子们好奇心的终点,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点。自从那天起,心里常常转着一个念头:如果不相信谎,真又是什么呢?端午真正的起源,究竟有没有法子知道呢?最后我居然得到了线索,就在那谎里。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续齐谐记》)

 

这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下文再谈,总之是不可信。倒是“常所遗(粽子)苦为蛟龙所窃”这句活,对于我的疑窦,不失为一个宝贵的消息。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节目,无疑是竞渡和吃粽子。这里你就该注意,竞渡用的龙舟、粽子投到水里常为蛟龙所窃,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假如不是偶合的话,恐怕整个端午节中心的意义,就该向龙的故事去探寻罢,这是第一点。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越王勾践,那也不可靠。不过吴越号称水国,说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总该离事实不远,这是第二点。一方面端午的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一方面至少两个节目之一,与吴越的关系特别深,如果我们再能在吴越与龙之间找出联系来,我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吴越与龙究竟有没有联系呢?古代吴越人“断发文身”,是我们熟知的事实。这习俗的意义,据当时一位越国人自己的解释,是“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说苑·奉使篇》)所谓“水神”便是蛟龙。原来吴越都曾经自认为蛟龙的儿子(龙子),在那个大前提下,他们想,蛟龙是害人的东西,不错,但决不会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万一出了岔子,责任不该由蛟龙负。因为他们相信,假若人们样子也长得和蛟龙一样,让蛟龙到眼就认识是自己的族类,哪会有岔子出呢?这样盘算的结果,他们便把头发剪短了,浑身剌着花纹,尽量使自己真像一个“龙子”,这一来他们心里便踏实了,觉得安全真有保障。这便是吴越人断发文身的全部理论。这种十足的图腾主义式的心理,我在别处还有更详细的分析与说明。现在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上文所希望的吴越与龙的联系,事实上确乎存在。根据这联系推下去,我想谁都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据《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古代还有以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的风俗。我们疑心彩丝系臂便是文身的变相。一则《国策》有“祝发文身错臂,瓯越之民也”的话(《赵策》二)。可见文身术应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两臂。二则文身的目的,上文已讲过,是给生命的安全作保障。彩丝系臂,在形式上既与错臂的文身术有类似的效果,而“长命缕”这名称又证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们说彩丝系臂是古代吴越人文身俗的遗留,也是不会有大错的。于是我又恍然大悟,如今小孩们身上挂着五彩丝线缠的,或彩色绸子扎的,或染色麦草编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小玩意儿,原来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龙子”的。竞渡与吃粽子,上文已说过,都与龙有关,现在我们又发现彩丝系臂的背景也是龙,这不又给端午是龙的节日添了一条证据吗?我看为名副其实,这节日干脆叫“龙子节”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个。但在那揭谎的工作中。我并不是没有怀着几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谎有它的教育价值,其实不等到谎被揭穿之后,我还不觉得谎的美丽。如果明年孩子们再淡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话题还是少不了这个谎,不,我将在讲完了真之后,再告诉他们谎中的真。我将这样说:



“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很低。你们课本中有过海南岛黎人的插图吗?他们正是那样,浑身刺绣着花纹,满脸的狞恶像。但在内心里他们实在是很可怜的。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们就认定那东西为他们全族的祖先兼保护神,这便是在自已身体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画着该图腾的形状,以图强化自己和图腾间的联系,而便于获得图腾的保护。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于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端午节最初的意义。

 

“一二千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不断的暗中摸索。人们稍稍学会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渐渐有点自信心,于是他们对图腾神的态度渐渐由献媚的,拉拢的,变为恫吓的,抗拒的,(人究竟是个狡猾的东西!)最后他居然从幼稚的,草昧的图腾文化挣扎出来了,以至几乎忘掉有过那么回事。好了,他现在立住脚跟了,进步相当的快。人们这时赛龙舟,吃粽子,心情虽还有些紧张,但紧张中却带着点胜利的欢乐意味。他们如今是文明人啊!我们所熟习的春秋时代的吴越,便是在这个文化阶段中。

 

“但是,莫忙乐观!刚刚对于克服自然有点把握,人又发现了,第二个仇敌一一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难是怎样求生,现在生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怎样生得光荣。光荣感是个良心问题,然而要晓得良心是随罪恶而生的。时代一入战国,人们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担负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于是屈原便投了汨罗!是呀,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越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但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


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纵然这番意思,孩子还不太懂,但迟早是应当让他们懂得的,是不是?

 

一九四三年七月

闻一多

原载于1943年7月3日昆明《生活导报》第32期。


推荐阅读

1

节日文化教学丨影视剧中的端午节“名场面”

2

孔院微课堂丨端午安康!你吃粽子了吗?

3

K-6视频短片丨端午节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国际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