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师之过失
问曰: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而说是种种因缘?答曰: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仇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着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着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经中说。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离于五欲,多知多识有好名闻,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顾录。汝于是中莫生怨恨,当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为小人,师不轻我,我自无福不能得道。又我于师所应破憍慢,以求法利。有如是等种种诸师,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故,但一心恭敬,不应念其长短。若能如是忍辱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摘自《大智度论》
和上师相处的要诀是:在你许下任何承诺前,先分析上师、分析法门、分析所有相关的东西。和老师相处时,永远要注意:是你的“自我”在做一切的判断,不只是对上师,也对一切事物、一切人做判断。一旦你做过彻底地分析,选好了上师之后,就不要再理会以后的判断,这样子师徒关系便能继续发展;因为“自我”遭到围剿时,它的判断并不可靠,而如果你的选择是好的话,你的“自我”可能会面临猛烈的围攻。最好能仔细思惟自己希望以及须要从上师那里得到什么,而不要花太多时间待在上师身旁。可能上师每晚都到酒吧去、通宵打麻将、白天睡觉,但是每过一阵子,他就告诉你一些适合你心灵的东西,难道这不正是你所需要的吗?其他的一切,对你的生命而言,既不重要也没有任何影响——这是最佳的态度。
——摘自《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杂譬喻经(三)
昔罽宾国有一菩萨,始生堕地地有大动,父母皆惊。时有真人,低头面礼华盖供散。后长出家明哲辩慧,然多荡泆乃无法度,所说闻者辄令得道。时有二人共为比丘,精舍守戒清白积年,意不开解。天神语之,彼国有比丘多所化度。二人即往故远归请,时此比丘彼国有比丘与淫女通,二人求现,一人先入礼敬却坐,淫女故卧端正极世,专心听经无他异念,便得道迹,稽首还。复使一前礼调讯坐听,见卧淫女,心念此人秽辱不良,唐苦远来便弃出外。比丘曰何愁乃尔?知有邪见。曰乃误我曹,涉旷辛苦,师此污浊有是荡行。曰卿为大非学士法,但当正心听受慧解,焉讥是非自生恶念令无所得。更自端心共入听经,复得道迹,一得应真师为设宾便还本国。师后典寺大用僧物通淫戏乐过度,众僧议逐,有真人曰:且莫摈弃,虽用僧物能多化度。便止不逐。亲亲诣曰:卿前弟子可往从乞备众人物。即到彼国大得众宝还倍偿僧。
延展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