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接连“碰瓷”中国,埋着多大的野心?

顾以东 紫金山科技 2022-07-12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很多人听说过没见过。
近日,一个推特用户阿隆·泰勒发布的一张照片,让这个太空低轨道卫星互联网服务遇到了一点“意外问题”。


在雪地里,像口大锅一样的矮矮立在地上的地面终端接收设备,因为有一定的热度设计不至于被冰雪覆盖,而吸引了一堆猫咪跑到“锅”里卧着取暖。以至于,让依赖这口锅连接网络的用户感到家里的网速“慢得让人抓狂”了。

真有人用?这是很多中国网友的第一反应。

随即,有人晒出了“星链计划”在美国等地的市场价格。


设备:499美元一套,约合人民币3180元,是天线+路由器整套配备的价格,即5G CPE。

      

套餐月费:99美元一个月,约合人民币637元,一般用在光纤和基站都覆盖不到的偏远地方或山区。  

相对传统的价高带宽低的卫星通讯,一开始就打着公益口号的“星链计划”看起来价格的确并不贵。

但其来者不善。

就在数日前,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个照会,通报SpaceX的星链卫星已在2021年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空间站里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以至于中国空间站组合体不得不两次实施紧急避碰措施,以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第一次是编号为1095的星链卫星从5月中旬至6月下旬持续降轨至382公里高度后保持在此高度运行,这是一个非常接近中国空间站轨道的高度,7月1日发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近事件。当时为保证安全,中国空间站于7月1日晚做了紧急规避。

第二次是10月21日,2305号卫星再次接近中国空间站,且这次星链卫星处于策略不明的连续机动状态。中国空间站再次做了避险规避。

2021年12月底,在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复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

“美国口口声声宣称所谓负责任外空行为概念,自己却无视外空国际条约义务,对航天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相关方统计,近地轨道近距离遭遇事件中星链计划的卫星已经占据了近一半。按照马斯克的计划,到2024年会有12000颗星链卫星入轨,这一比例被预测将增至90%。

这种不正当竞争的“碰瓷”的现象,掩盖着一个几十年前的条约:

1967年,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包括美国)都签署了一个《外空条约》,该条约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外空领域国际法基石,明确规定各国政府应该为国内私人公司外空活动承担责任。据此,我国外交部针对星链卫星差点碰撞中国天宫号空间站而公开对美喊话。

一开始宣称为全人类提供“免费5G网络服务”的星链计划,已难掩其昭然的野心。

01

市场因素?并非核心考虑

一开始,星链计划是将卫星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让这种新一代卫星网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为那些无法连接到互联网的人们提供可靠而低价的服务。

尽管当时有不少通讯专家从技术角度论证了这一计划的通讯服务是非常不可靠的,至少相关技术是非常不成熟的,但马斯克的做法是,直接把到2024年发送1.2万颗的目标提升到十年内发送4.2万颗,在近地轨道编织成一个无缝的太空互联网。

4.2万颗近地轨道卫星什么概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卫星总和的10倍,在太空角度的图片里,就像给地球穿了一件毛衣。


马斯克的野心,从市场角度说是因为卫星互联网的回报可观。

一开始,他让SpaceX解决了卫星发射的可回收问题,利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助推器等昂贵部件,极大降低了将卫星送入太空的成本,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枚可多次重复使用一级助推器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推翻了运载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思维定势。

同时,星链服务也从加拿大和北美范围,向世界其他地区开始扩展。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人群密度较低的农村、高原、海洋等偏远区域,全球还有约36亿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再加上海洋、山区的作业和科考,全球实时金融服务等市场需求,卫星互联网能提供“高速率、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个卫星覆盖的面积更大,用户数量更多,实现起来要比传统光纤方式更容易,甚至人均费用更低。

现实的市场需求也有据可循:根据欧洲咨询公司预测,2019-2024年,全球固定卫星服务的航空宽带服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8%;其中,使用固定卫星通信服务的航空终端年复合增长率为17%,海事终端数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2%。

按照《华尔街日报》帮马斯克算的账:如果一切按照SpaceX计划,预计到2025年,其卫星互联网服务的用户将超过4000万,当年收入就会达到300亿美元。

但显然,星链计划并不是奔着年收入300亿美元去的。


在通信人家园论坛,一位业内人士的评论很犀利。

“但凡有点独立思维的人都不会鼓吹星链计划。全世界有线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是很多,但是这些地方的人口有多少?有需求的又有多少?有需求又会选择星链的又占多少?这个市场根本能否支撑这么庞大的卫星系统?但现在实际可以看到的是,1、抢占卫星轨道资源;2、密集卫星网络,可变轨,随时影响他国飞行器安全,不仅仅是中国,欧洲航天局也遭遇过同样情况。”

该人士甚至直言,假如发生战争,星链卫星随时可以变成太空武器攻击别国航天器。因为现代战争首先依赖卫星的高精度定位,将来卫星一定是首要攻击目标。

02

资源与算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规则。掌握了可回收火箭技术后,星链计划每颗卫星成本按100万美元来算,4.2万颗卫星总成本420亿美元,但却可占据4.2万条近地轨道资源,是目前全人类所有卫星所占据轨道资源的4.2倍。

这也不难理解,当2021年8月25日星链计划的互联网服务在美国18个州和全球多个国家发生了地面基站从未出现过的大面积宕机事故后,也似乎未影响马斯克的“算计”。

如果地球近地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万颗卫星,星链计划的4.2万颗卫星就将占据70%的近地轨道资源,未来如果其它国家要发射近地轨道卫星,不得不向其购买近地轨道资源。

5G当下,这种需求还不明显。

但6G时代,天地空一体化的通讯,意味着必须在近地轨道布置大量卫星,使近地轨道卫星与地面基站形成互补

届时,如果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禁止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向中国出售近地轨道资源,则又会重复这些年横亘在中国科技发展面前的国家话语权博弈问题。

且近几年,全球互联网巨头、初创公司等纷纷申请各自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借机抢占轨位和频段,至2020年时全球宣布部署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公司已有至少30家。

一个共识是,中国只有提前布局才能有效解决近地轨道资源被掠夺的巨大隐患。

我国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项目,2018年,鸿雁、虹云、行云工程相继亮相,标志着我国新型卫星互联网也全面启动。

2020年4月23日马斯克发布那条卫星互联网内侧、公测的推特引起全球兴奋时,同一天我国商业航天企业也首次实现了3分钟以上的卫星视频通话——中国商业公司自主研发的首颗低轨卫星验证了其通讯能力。据媒体介绍,这不仅是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也是全球首颗低轨高频毫米波卫星。

“虹云”工程是中国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2018年12月22日首次成功发射,作为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试验卫星,有效验证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技术途径。



另一个“鸿雁星座”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商业航天项目,一期投资200亿元,在2022年建成由60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通过数百颗卫星构建“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不过事实上,当中国在5G商用上一骑绝尘,6G研究也与全球发达国家保持了同步时,卫星通讯的竞争力还远远够不上“强”这个字。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张伟此前通过AI财经社表示,中国的商业航天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支持不足、专业人才队伍不太稳定,这造成创新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难以获得核心竞争力。中国商业航天要想发展,一方面需要有市场的优胜劣汰,毕竟现在商业航天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创新能力缺乏,但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如市场化的采购、扶持政策的出台等,给商业航天公司一定的生存土壤。

中国商业航天的破土也已有近7年,从2015年推出航天军民融合政策,民间资本陆续进入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领域,商业航天的发展速度后劲很足。但卫星通信领域的崛起甚至奇迹,依赖的是国家与企业紧紧联手的努力,从资金和市场各方面给予支持。

回头想一下二战后全欧洲齐心发展欧洲空客,侧目再看一下近几年中国齐心投入5G建设与行业商用。

打败别国野心的,终将是自己的崛起。






◇ ◇ End ◇ ◇


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  百度百家  知乎  商业新知  亿欧网  

钛媒体  网易  搜狐  企鹅号 







zijishantech


扫码关注 和我们一起解码未来科技

如果你也有同感,点个“在看”转一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