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北京冬奥会 新起点与新作为
作者:薛原,《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
在外交领域,体育有着独特的价值。这方面的例子,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乒乓外交”,留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佳话。刚刚落幕的休斯敦世乒赛上,中美两国选手又在混双项目上联合组队,被看做是“乒乓外交”五十年后的一种延续和发扬。另一方面,应当思考的是,为什么当年乒乓球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我觉得,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对机遇的把握。
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在大国博弈的“推挡”中,中美都有相互走近的意愿,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向对方释放准确的信号。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美国乒乓球选手科恩一次偶然的上错车,中国选手庄则栋一次主动的打招呼,最终走出了关键时刻破局的一招妙棋。这实际上呈现出一种必然和偶然交织的状态。“必然”是大势,是中美双方从各自立场出发,在当时形势下潜在的接触意愿,“偶然”则来自于对机遇的把握。体育以在国际政治中相对“超脱”,在人文交流中又十分自然的一种姿态,恰到好处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所以,体育外交,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何种方式去进行,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和理念,是观察、理解冬奥会中外交的一个角度。
01
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说合理预期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又是还在疫情影响下的国际体育界的一次大聚会。所以,北京冬奥会是一次顶级体坛盛会,也是一次重大主场外交。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宏观视角去审视,北京冬奥会正是两个大局的交汇平台。
作为冬奥会主办方,希望通过冬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以及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大致有这样三层意思,交流、展示、凝聚。
交流看法、观点和友谊,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和社会风貌,凝聚共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价值观彼此助力。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坚守底线,对于触及我们核心利益,特别是歪曲诋毁的言行,还是要坚决斗争。
通过交流、展示和凝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是冬奥会对当今时代能够做出的一个积极贡献,也是自身的一种定位。
今年夏天的东京奥运会非常特别。空空荡荡的看台,随处可见的社交距离提示,运动员自助式颁奖,等等,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场景,都在提醒人们,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疏离感,依然笼罩着这个世界,也在影响着奥运会。
但另一方面,这依然是一届人们所熟悉的奥运会。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彼此间的激励和包容,依然构成了奥运会最主流的叙事,也是吸引人们关注奥运会最重要的驱动力。
这种感受,就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表达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体育运动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弘扬卓越、友谊、尊重和团结的价值观。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一次伟大团结的聚会,给全人类带来对更美好未来的期待。在今天脆弱、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奥运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为多元化世界中全人类希望、和平和团结的有力象征。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奥委会要修改已经传承了100多年的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上“更团结”。
“更团结”,既是路径,也是目标。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相聚在五环旗下,展开公平竞争,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激发每个人内心的赞赏和认同,去推动创造一个和平而更加美好的世界。只有展现出团结的姿态,才能达到更团结的愿景。
北京冬奥会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在展示冰雪运动的激情和魅力的同时,展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就,展示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和冬奥会相逢的祥和美好,展示中国抗击疫情所作的努力和成果,这些期待,都可以通过一个个很具体、真实的故事去展开。
还有一点,冬奥会首先是运动员的舞台,是他们展示精湛技艺,追求梦想的舞台。我们可以观察到,为什么美西方那些鼓噪抵制的杂音,在国际体育界始终没有得到什么回应,或者可以说被体育界明确拒绝,这就是体育界的清醒认知,展示了体育的力量和价值。通过冬奥会的舞台,彰显这样的力量和价值,可以为冬奥会中的外交找到一个准确定位。
02
积极作为
冬奥会的参与者,除了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以及一些外国政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就是媒体。采访冬奥会的记者群体,主要由欧美记者组成,这是由冬季项目开展的主要地区和受众所决定的。如何服务媒体、引导媒体,尽最大可能放大中国的声音,舆论场也是外交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这是一次应对疫情、应对复杂媒体环境的压力测试,也是一次与世界面对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重要契机。
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冬奥会需要在闭环中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去感受中国。相反,如何保证运动员在闭环内依然能够有一个很舒适的参赛体验,感受中国的真诚好客与大国风范,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从基本的衣食住行看,相信我们会做得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展示自己,也有不少话题。比如,中国冬奥代表团中有不少外籍教练、外籍保障人员,冬奥组委也有很多外籍专家。像挪威的比约达伦夫妇,他们是国际冬季两项运动的传奇人物,享有很高知名度,如果通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讲述来展示中国,破除一些偏见和成见,借嘴说话,也会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体育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体育是竞争,更是交流。在冬奥会的舞台上,每天都有许多故事上演,抓住这样的机会,寓引导于服务之中,让我们的主场真正为我所用,掌握叙事的主动权,也是在为外交拓展空间。
03
有效延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遗产的福祉、影响十分深远。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赛愿意来到中国,中国办赛,不仅有市场的保证,还意味着办赛水准的保证。体育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所具有的多元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挖掘。
北京冬奥会之后,冬奥财富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很多空间。比如,通过筹办冬奥会,中国建造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冰雪运动场馆、场地,像速滑的“冰丝带”、雪车雪橇的“雪游龙”、跳台滑雪的“雪如意”,等等,这些现代化的场馆都有一个很有中国风的名字,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个典范。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图源网络
这些场馆,未来可以举办更多国际冰雪运动赛事,提升中国在国际冰雪运动界的影响力,这也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组成部分。
奥运会和冬奥会都是世界体坛顶级盛会,和奥运会相比,某种意义上说,冬奥会的门槛更高。
国际奥委会成员超过200个,奥运会都以奥林匹克大家庭“团圆”为目标,但2018年平昌冬奥会参赛代表团创造了新纪录,也只有92个代表团。所以,冬奥会受气候地理条件、冰雪运动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整体上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参与体。
在申办北京冬奥会的时候,我们提出过一个愿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是非常吸引国际奥委会的一个目标。不久前,巴赫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永远改变世界冬季运动的风貌。也可以这样说,北京冬奥会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
这样说至少有两个维度:一是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极,扩大了冰雪人口,夯实了冰雪运动开展的基础,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二是北京冬奥会留下的一流的冰雪运动场馆和赛事运行经验,为今后举办更多世界冰雪运动赛事打下坚实基础,随之带来的冰雪运动产业链发展等等,都足以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一股强大的加速度。
我们观察历届冬奥会举办地,观察世界冰雪运动强国,不难发现,之前主要由这样三个板块组成,欧洲是环阿尔卑斯板块和北欧板块,还有一个是北美板块,随着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第四个板块出现,那就是由中日韩组成的东北亚板块。从前三个板块也不难看出,主要由发达经济体所构成。现在,第四个板块的加入,在改变世界冰雪运动版图的同时,也在展现冰雪运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正相关关系。
在以往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冰雪运动圈里,中国的融入,是在增加话语权,增加影响力,增加体育外交的分量和内涵。通过体育的形式,展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与担当。所以,从北京冬奥会到世界冰雪运动发展大格局,现在是一个新起点,未来还可以大有作为。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