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剑东: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东北亚国际关系促进
1892年,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写道:英国人环游世界喜欢带上网球拍和《圣经》,德国人移居国外则喜欢带上酸菜和体操。于是他发出倡导:向国外送出划桨选手、赛跑选手和击剑选手吧,这将是未来的自由交往,一旦这样的自由交往成为古老欧洲的风尚,和平事业将获得崭新而有力的支持。
顾拜旦把体育运动与和平事业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这种通过体育实现世界和平的强烈而鲜明的政治主张,顾拜旦设计了带有五环标志的奥林匹克旗,将升国旗和奏国歌这种具有强烈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程序固定在奥运会的仪式中。
笔者以为:在一个完全没有国家争端和意识形态隔阂的时代,奥运不会得到政治力量的强力支持,而一个军事斗争和战争频繁的时代,则注定奥运会难以顺利举行。可以说,奥运会与国际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特殊张力。
体育运动以肢体运动为基础,具有鲜明的非意识形态属性。但体育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就是让人们在自然自觉的互动中增进情感和认同,进而达成相互理解。所以体育恰恰可能成为政治体之间最好的交往和互动桥梁。
01
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目标
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律文件是《奥林匹克宪章》,是约束所有奥林匹克运动参与者行为的根本大法、基本标准和奥林匹克运动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的基础,而奥林匹克主义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引领。
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身体、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中的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及社会责任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这里全面阐述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通过身体+精神+意志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类均衡发展的生活哲学;二是奥林匹克主义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体育+文化+教育,推动社会的和谐运行;三是奥林匹克主义通过倡导榜样的教育价值+以奋斗为乐+社会基本公德原则,促进人类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世界。
《奥林匹克宪章》在“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第四条中指出:体育运动是人类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能够以奥林匹克精神——需要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毫无歧视地进行体育运动。
这一核心观念的落脚点是相互理解,这也是奥林匹克主义实现自身建立和平的、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而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又是实现相互理解的必要前提。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它出自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利·迪东之口。在 1895 年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迪东鼓励学生们说:“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顾拜旦借用过来,并在 1920 年安特卫普第7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今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奥委会全会将其修改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句充满哲理意味的话源自 1908 年伦敦奥运会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埃塞尔伯特·塔尔博特主持宗教仪式时的布道词:“奥运会,取胜不像参加那样重要。”顾拜旦听后颇受启发,并在演讲中多次引用。他说:“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凯旋,而是奋斗,最重要的不是你曾征服,而是你曾奋力拼搏过。”
《奥林匹克宪章》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条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成一个关注人类尊严的和平社会。”
通过对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下几个专属概念和术语的阐释,不难看出,奥林匹克主义为统摄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具有明确政治追求和和平目标的国际社会文化活动。
为何看上去最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奥林匹克运动可以将促进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为自己的目标?其内在逻辑和机制是什么?下图算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性回答。
02
奥运会/冬奥会的利益协同
苏珊和董进霞发表于2014年第4期的《我们为何要用社会理论来解读大型体育赛事》一文明确指出:“大型赛事为政治、企业和文化的领袖们提供了建立联盟、巩固人脉的难得机会;这种场所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而变得日趋重要。从这结构性的视角出发,奥运会扩张是全球化的产物。”作者还举例说明:100多位各国政要(包括约85位国家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开幕式。伦敦奥委会邀请了120位国家政要出席开幕式,创历史最高纪录。尽管伦敦没有像北京那样卖力地核对实际出席人数,但媒体报道显示该数字在95 -100,比北京略高。
大国的奥委会在奥运期间通常会组织“奥运之家”,以举办各类活动和接待贵宾。我们不时瞥见一些幕后行动,表明参观出席奥运会伴随着相当多的严肃政治活动。英国外交部把伦敦奥运会项目看作其外交史上最大的高规格国际聚会。外交部设主管国际贵宾的管理团队和礼宾协调中心来协调整个过程。奥运会期间,每个国家领导人都被指派了来访联系官。
社会学理论强调,仪式能通过利用表征来调和团体行为,从而帮助维护社会秩序。如果世界正日益融入一个全球共同体,那么就需要全球的仪式和表征。以政治重要性和全球观众来衡量的话,作为全球盛会,奥运会能促使民族认同融入全球认同。
可以说,奥运会所构筑的特有的想象的共同体信念、商业机遇、文化交融是难以估量的,这恐怕才是奥运会/冬奥会始终能得到各国政府青睐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虽有低谷但仍具顽强生命力的根由所在。
一次奥运会的旅程,几乎是10-15年的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的洗礼和历练。从酝酿到筹划,从申办—筹办—举办—总结—传承的全过程,期间经历的国际交往频次是难以计数的,接受的国际组织考核、考察、评估等也是数不胜数的。期间的国际人员往来、信息沟通、观念碰撞、情感交融,是绝大多数其他国际活动难以媲美的。国际奥委会的申办培训和说明会、申请答卷和申请报告、视频会议和候选报告、申办答卷和申办报告、评估考察和评估报告、面对国际体育界的质询和委员的投票,这些流程就需要走约两年之久。成立组委会以后,国际奥委会组织的协调委员会又要指导整个筹办工作超过六年,期间还有与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频繁互动,赞助商、媒体和国家、地区奥委会及相关组织的交流也在迅猛增加。而指南和技术手册之类的文本,在2001年以来的知识传递、信息与知识管理中大量产生,观察员计划和各类专题总结会、交流会也极大地拓展了各主办、申办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近年来巴赫推行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新规范》《奥林匹克2020议程+5》更是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攸关方数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给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协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商业开发并重的大众参与计划、电视媒体转播之外的新媒体传播涉及的利益方迅速增长,而开闭幕式、火炬接力所牵涉的各类利益主体的诉求更是前所未有的细密。
由瓦尔·赫拉利说:“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冬奥会,也许就是一个最令人沉迷的虚构故事。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03
北京2022冬奥会的外交机遇
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后,倡导建立奥运会和冬奥会管理的东亚协作体系的设想最初在国际奥委会的奥运会部中就产生了。而事实上在笔者参与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过程中,这种协作行动虽然并不正式,但也通过一些场合和个人等有所实现。比如笔者参与观摩2015年世界雪橇锦标赛偶遇韩国平昌冬奥会相关负责人,双方有些交流。而北京冬奥申委引进在韩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人员也获得了一些来自韩国的信息,该工作人员的导师就是韩国平昌冬奥组委的顾问。冬奥申委聘请的国际专家也有同时为东京奥运会组委会服务的,这也使我方与日方的奥林匹克体系有了交集。而笔者组织翻译索契和平昌冬奥会申请和申办报告,也是为了借鉴东北亚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经验。
目前,东亚三国的奥林匹克协作机制更多是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出于自身管理便利性的产物,同时也确实使中日韩的奥运会、冬奥会筹办获得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大好机会。国际奥委会倡导下北京冬奥组委在平昌冬奥会的观摩、学习、考察就极大地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丰富了经验。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举办的眼下阶段,笔者以为:从外交或体育外交的角度审视,做好以下几项事务或工作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1、构筑冬季运动平台:构筑东北亚冬季体育新极点,形成稳固的协作体系。
2、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改变“猫冬”和“窝冬”等,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3、推进体育产业互促:打造东北亚冰雪文化旅游带,完善冰雪体育产业链。
4、鼓励体育治理合作:构筑冬季体育人才交流平台,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5、加快体育知识传递:分享世界性赛事举办的经验,提高赛事承办效率。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