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朴光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界面新闻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0日,韩国首尔,韩国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总统候选人尹锡悦成功当选新一任总统后在首尔国民议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来源:人民视觉韩国第20届总统选举尘埃落定。代表保守阵营的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尹锡悦,在与代表进步阵营的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的“最终对决”中,以0.73%的微弱优势胜选,成为韩国第20届总统。韩国自1987年实行总统直选制以来,加上这一届,一共选出了八位总统。虽然每一届候选人最终胜选的因素及其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不尽相同,但从八位胜选人的整个竞选过程、因素发酵情况及结果来看,还是可以发现有一些共同因素一直在发酵并左右着韩国总统选举的最终走向与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第一,阵营和理念因素。这一因素是影响每一届选举版图及结果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历史、政治、外部环境、地缘关系等多重复杂原因,韩国政治与社会在理念上分化并形成了保守与进步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的局面。尤其是在总统选举、国会议员选举、地方选举等重大政治议题和活动中,保守与进步两大阵营的分化、对立与冲突更为突出和明显。这也导致每位候选人要想在大选中获胜,就必须要加入和依附其中的一个政党和阵营。以此次胜选的尹锡悦为例,他就是得益于加盟了代表保守阵营的国民力量党,并在加盟8个月后成功拿下总统大选。选民亦是受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无论候选人资历、能力、人品条件如何,只以阵营和理念作为划分“敌我”的标准,导致韩国的总统选举缺少必要的客观和理性成分。韩国的政界也在努力开辟“中间地带”、“第三阵营”,但都收效甚微,影响力不足。第二,地域因素。韩国人口近5200万,国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全国共划分为9个道、1个特别市和6个广域市,相当于16个省级行政单位。国土面积虽不算大,但地域因素却极大地影响着每一届的总统选举。在韩国的政治版图上,岭南地区(大邱及庆尚南北道)历来是保守阵营的“根据地”,而湖南地区(光州及全罗南北道)则是进步阵营的“根据地”。从1987年第一次实行总统直选制,这种地域因素就开始影响着大选选情和走向。尤其是以金大中获选第15届总统为标志,地域因素成为深刻影响韩国大选走向及结果的重要因素。此次大选也不例外,代表保守阵营的尹锡悦在岭南地区的得票率在70%以上,而代表进步阵营的李在明在湖南地区的得票率则在80%以上,地域因素依旧成为分化和割裂选民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三,舆情和舆论因素。舆情和舆论因素也是影响和左右韩国每一届总统选举的重要因素。谁能够准确解读并制定符合舆情舆论的选举策略,甚至是制造舆情舆论,谁就会在竞选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并最终赢得选举。以第19届总统选举为例,由于时任总统朴槿惠的“闺蜜干政”事件持续发酵,在韩国民众中形成了强烈的弹劾朴槿惠的舆论氛围。于是,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便借势这种舆情和舆论氛围,积极加入到声讨和弹劾朴槿惠的“烛光示威”队伍当中,不仅成功弹劾了朴槿惠,最终也击败竞争对手赢得了大选。再以此次第20届总统选举为例,由于文在寅政府执政期间房价飙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官员腐败、社会公平公正遭到质疑、新冠疫情叠加等原因,民众对文在寅政府失望至极,要求“政权交替”的舆论此起彼伏。原本不属任何党派和阵营的尹锡悦迎合这一舆论风向,以“政权交替”作为核心竞选纲领,并通过加入最大在野党阵营成功当选新一届总统。这一波操作堪称韩国自实施总统直选制以来最有效借助舆情舆论并成功获选的经典案例。第四,候选人个人因素。毋庸置疑,要想成为一国的最高领导人,具备超出常人的能力、经历与资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从1987年第13届至2022年第20届当选的八位候选人身上,也都鲜明地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尤其是候选人在某一方面给民众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或者做出了重大成就时,民众的好感度和期望值就会很高,有利于候选人在选举中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例如,金大中候选人给民众留下的印象是“为反对独裁和专政,争取民主和自由,长期进行艰苦斗争的民主斗士”;卢武铉候选人在民众中塑造的形象是“出身平民草根,为底层民众全心全意争取合法权益的人权律师”;李明博候选人给民众留下的印象是“实干家,有管理大企业的丰富经验,能够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领导人”;朴槿惠候选人则是受其父亲影响,民众对她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她能够创造第二次“汉江奇迹”,等等。上述几个因素的形成与韩国历史、政治、社会形态、民众意识、地缘环境等息息相关。如果韩国不进行选举方面的深度变革,在今后的总统选举中,上述几个重要因素依然会发酵并左右着选举的最终走向与结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