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片|《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观影交流会(内含报名方式)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我抢到了6张票,都是纪录片。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部——《首先解决温饱问题》(First We Eat)。
如果上影节设置一个“观众最喜爱奖”(纪录片),也许非这个片子莫属。这是我看的6个片子里,唯一一部没有观众中途离场、且多次爆发出笑声的纪录片。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8.7分。
记得我当时看片子时,旁边坐了一对母子。母亲看得津津有味,她没有靠在后面,而且挺直了背坐着看。怀里的男孩子大概五六岁,不知道能不能看懂字幕,也没有乱动,一直盯着屏幕。
后来,我查阅纪录片的官网,发现这个片子获得了5个电影节的“观众最喜爱奖”。
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纪录片呢?这是豆瓣上的介绍:
在加拿大北部,距离北极圈300公里处生活的纪录片导演苏珊妮·克罗克通过亲身经历,向“食物主权”这一概念发出挑战。她们一家五口丢掉了屋子里所有从杂货店购买的食物,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仅凭自己通过捕猎和种植得来的动植物生活。她需要面对三个对实验持怀疑态度、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顽固的丈夫,无盐无咖啡因的饮食,以及零下40摄氏度的生活环境。最终,这个实验向观众证明:即便是在看似一无所有的北方,人们也能找到生活的方式。
这个片子的设定是,由于物流原因,育空(Yukon)小镇的杂货店空了。导演苏珊妮·克罗克(SuzanneCrocker)开始反思,有没有可能只依靠本地食物生活,于是她邀请家人一起参与这个为期一年的试验。
这个试验看似有些极端,尤其在新冠疫情发生前。但是,在经历过疫情中的囤粮、抢菜,菜场关门,超市被抢空后,我并不觉得这个试验是天方夜谭,也不觉得离自己那么远。
而我也是经过疫情的食物危机后,开始构思《明日之食》。在了解食物议题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各种隐藏的“食物危机”。包括上周推荐的书《气候改变世界》,也让我看到1000年前的人在如何应对食物危机。
片子里在用不同的方式展现食物危机背景下,如何填饱肚子。但片子没有说教,而是从食物生产者的实践里带出这些内容。虽然,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在谈何为可持续的食物,但是,片子中“可持续”这个词只出现了一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说实话,看完片子,我泪流满面。并不是因为剧情“笑中带泪”,而是一种遇到了“知音”的感觉,导演用她自己的行动方式,完成了我想做的事情。虽然整个片子看上去很轻松,但我能看到她在镜头后面的付出,而我才刚刚开始经历这一切。
于是,我托朋友帮忙,在加拿大买了DVD碟片(感谢Krist和Gary潘)。然后,在“明日之路”行动小组发起了翻译字幕的任务,感谢王家琪、张云婕、周羽阳和凹,能让更多人看到中文版。
为了保护版权,我与导演取得了联系,购买了一次放映的播放权,将在上海举办一次内部观影及交流会。
我给导演苏珊妮简单介绍了《明日之食》和“明日之路”播客,以上是她的回复。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2021年 8 月 28 日(周六)13:00-16:00
活动地点: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地铁站附近的一个活动空间
(报名成功后,将告知详细地址)
活动流程:13:00 签到
13:10-14:55 观影
15:00-16:00 交流
如何报名?
报名条件:
你需要分摊版权播放费用,平摊之后每人需承担 28元,欢迎更多捐赠,多余的费用将用来感谢翻译志愿者。
观影结束后,会有一个围绕食物的讨论会,《明日之食》拍摄团队会纪录整个过程,如果你报名参加,就意味着愿意被拍摄,如果不愿意出镜,请提前告知。这次活动的内容会呈现在未来的纪录片里。
期待你能积极参与我们的讨论,议题包括:食物浪费、本地食物、明日之食等。
请告知我们,你为何对这个纪录片感兴趣,也欢迎分享你的食物故事。
报名人数:20人
报名方式:请添加活动小助手微信报名
(注明活动报名)
何为《明日之食》
一部探索人与食物美好未来的影响力纪录片。
人如其食——我们每天吃的是什么,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状态;
而食物背后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则勾勒出当下社会的痛点和趋势。
食物,不仅维系着我们的生命,
也许还是解决个人及社会问题的一个入口,
更是重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起点。
新冠疫情提供了一个改变的契机,
在内卷日趋加重的后疫情时代,
一群年轻人将带着普通人的困惑,
踏上寻访全国各地“食物行动者”的改变之旅。
何为“明日之路”
“明日之路”行动小组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行动团体,
聚集了一些关注可持续生活的年轻人,
我们想以共创的形式一起探寻“明日之路”。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制作纪录片《明日之食》,
如果你愿意成为“明日之路”行动小组的志愿者,
欢迎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