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现代主义和抽象绘画,海内外参加了许多展览。到了本世纪,他在拍摄中国明代家具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摄影负片可以用作正片观看——其结果是摄影对象的物象被消解,从而物体的真正本体变为真实存在。这种独特的拍摄和观看方法,推动他继续探索。光社的创始人王珺被深深打动,举办了关于此道的展览。(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1960年出生于青海,1岁时就与祖母在一起生活,1989年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一直在上海生活和工作。1992年前后,秦一峰确立其称之为“线场”的绘画风格,这是以线条建构出立方体作为视觉主体,探讨线与面的构成、平面与立体的关系,以及空间的重叠与翻转,之后,他舍弃了立方体的构图而渐趋精炼,纸上绘画成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只透过线条、笔触与颜料层次等单纯的元素,构建出优美的网线,在简练构图中,创造出关于形式美学、空间关系、视觉虚实、以及心境氛围的无尽变化。21世纪初,他主动搬离市区至距离上海市区30多公里的郊外,在这里他开始专注于新的创作手法——摄影。十多年来秦一峰一直持续拍摄古代木作艺人制作的素工家具,这些精美但却在岁月流逝中不断衰变的物件成为他创作的主题。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三年时间他坚持一直拍摄同一张桌角,用140余次拍摄“磨”出一张作品。在此之后,他持续创作这类作品,用相机这个客观存在的机械去阐释“负”的存在,于是这种没有前后、没有明暗、没有投影,全部压缩掉了之后形成的新的形态被带到了我们面前。
当代艺术收藏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赞助理事,“青年艺术100”投资人。2017年4月,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在路上那点事儿:王珺摄影展”。2017年9月创办“光社影像中心”,着重于青年摄影艺术家的扶持工作,致力于以机构化、平台化的思路对当代摄影进行梳理、展览、研究与推广。
本期相关文献
2010 年至 2014 年,共拍摄 185 张负片。
第三阶段,被拍摄的是明代素工家具残件,在我看来,它就是树的尸骸。 我的作品形式是 8x10 负片。自然光拍摄,近期,妄想在“光天化日”之下物体被拍摄成全然地消失。我的工作方向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可以无限接近目标。 为此,我采用蚯蚓土给被摄物体化妆;等待光线照射物体明暗失效的时刻,去立体,并将空间压缩,消除透视;物体既不暗也不明,融入在用时间调制的灰阶里,往画面里退,向画面深处延伸。 相机面对的灰阶域并不存在,是我主观用时间调制的灰阶域。 消解物体的立体感、物质感。物质性消除了,精神性是否能显现?
框 137.5x110cm,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42"铝框 1099x1368mm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13'
15/16 [2022/04/17 11:33 晴]框 110x137.5cm,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2' 2"这件明代素工铁力木平头案残件,
我每天拍摄一次,
一共拍摄了 16 次,
最终选择了第 15 次的那张。框 110x137.5cm,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2'展 期:2022.09.16 - 11.20(公众开放)北京市顺义区竺园路12号院56号楼(天竺综合保税区东门进)关于展览
光社影像中心将于2022年9月16日呈现由顾铮策展,艺术家秦一峰的个展“去幻”。
“如果说单眼透视法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为解决如何表征世界的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秦一峰运用基于透视法则而发展完善起来的观看成像装置的照相机的拍摄,则是一种故意、决意用照相机来获得压缩了空间纵深而得抽象平面的负像摄影图像的成功探索。这也是一次用照相机展开的“去”照相机视觉之“幻”的颠覆性探索。”
———顾铮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不同创作时期的摄影作品、绘画及雕塑作品二十余件,从多个维度向观众展示艺术家将同一事物通过反复的行动,重新建立其秩序的过程。关于光社
光社承继了成立于1920年代的中国第一个摄影社团“北京光社”的艺术基因。光社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当代艺术为己任。光社致力于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览、设计与实施满足当下迫切需求的教育项目以及建立体系性的摄影与艺术收藏,在将自身的充沛能量注入到当代艺术现场的过程中,来主动引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发展的潮流,积极改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生态,持续激活当代中国的影像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