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FT、AIGC/UGC工具与元宇宙产品带来的新的设计创意与生产方法」| 第27期直播回顾

21设 21设 2023-11-28

「21设」一个专注于做设计研究分享的公益平台

本期邀请到的分享嘉宾是来自无界社区MIXLAB的杜韦柯,他将给我们分享关于「NFT、AIGC/UGC工具与元宇宙产品带来的新的设计创意与生产方法」的内容 ~~

第27期回顾

「NFT、AIGC/UGC工具与元宇宙产品  

  带来的新的设计创意与生产方法

1

NFT 设计—远不止一张图片

2

AIGC/UGC—构建个人的创意工厂

3

元宇宙产品—它们不都是些3D游戏吗

4

我的一点思考—元宇宙设计师的现在与未来

本期嘉宾

杜韦柯|MIXLAB编辑、专栏作者、核心成员



教育/工作背景:

        2017-2021 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2021-至今  无界社区mixlab编辑、专栏作者


探索/写作方向:

        元宇宙产品、AIGC/UGC创作工具与方法、

        数字人、NFT创意项目、碳中和与元碳艺术



专栏报道文章关注元宇宙产品、AIGC/UGC创作工具与方法、数字人、NFT创意项目、碳中和与元碳艺术等领域,已在社区发布80+篇推文分享。

1

NFT 设计—远不止一张图片

今天第一个分享的是NFT设计。我与NFT设计最开始的接触是一个新闻——《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这幅艺术作品拍出了六千九百三十四万美元的天价。

了解到这个新闻后,我对NFT设计的初印象是偏负面的。我一开始认为:它难道不是一个虚拟图片吗?它的所有的价值难道不是被炒作出来的吗?或者功利地想,难道我投机取巧获得一张NFT图片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了吗?

当然这只是我最初关于NFT设计的偏见。随着对NFT设计的了解的深入,我慢慢地打破了这个偏见。了解NFT设计究竟能够发挥出什么设计的创意,我们还是需要了解NFT设计究竟是什么。

对于我们设计师,重点在于了解它的两个关键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每一个NFT拥有独特且唯一的标识,且标识两两不可互换,最小单位是1且不可分割NFT化后的作品即使别人复制100张,确权的NFT作品依然属于我。第二个关键特征是它的核心价值——确权资产。比如图片等之前因为可以随意复制而很难确权的抽象的资产,我们都能通过NFT确权,设计师就通过这种技术来使自己拥有作品的价值。进一步总结,NFT的价值,可以归纳为收藏价值、代币价值、身份认同价值以及使用体验价值。作为设计师我们更关注后两个价值,前两个价值更偏向于经济活动。

首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NFT设计除了图片外还能是什么。我们社区是探索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叫Loot。Loot 项目一共有8000个NFT “Loot包” ,形式上是随机生成并存储在链上的一个有关冒险家装备的TXT文本。每个 Loot 代表一个装备包。

这个项目发布之后,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就聚集了艺术创作者和比较活跃的玩家为它组建创作者社群。这个项目让我联想到我的童年时期的经历,特别能够侃故事的人说了一个故事之后,其他的小伙伴就会自主地扮演这些角色。NFT就给了这群小伙伴让他们的想法能够真正形成资产的的方式。他们长大之后发现自己随便说说的故事能够成为独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还能够进行交易。

在这样的创作激励下,Loot由文字到创作者生态的演变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发布TXT的文本包,形成基本的交易与市场定价。这一步的话还是偏向于金融活动。第二、三步是NFT形成身份认同,形成社区的关键步骤。之后,我们在社群中的成员利用NFT进行内容创作,这些社交活动促成了活跃度比较高的社群

那么他们具体进行了哪些创作呢?前三张图中,第一张是设计师根据文本渲染的戒指图片,第二张是由AI生成的图像,第三个是更复杂的一些区块链的应用,把游戏、世界观的地图等都发布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创作体系。在Loot 项目中,这些创作者 “小伙伴” 们拥有了更多使他们的想象落地并真正拥有资产价值的工具技术,“儿戏” 可以真正变成可沉浸的“现实”。每个人不但能在这个想象的空间的体验中玩耍,而且还能收获自己的一份资产。

现在的Loot官网上的项目已经非常丰富了,无论是游戏地图还是装备的制造系统,又或是人物形象的随机生成的这些工具和宏大世界观的这个系统游戏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创作系统都被链接在一个整体的生态中,形成了一个Loot元宇宙。介绍完Loot的基本形式后我们总结一下,为什么Loot会是身份认同与内容创作社交的绝佳的形式呢?我这里提出一个点,我们想出一个创意后,之所以做不下去,是因为产出可能缺少价值或者它们的价值不被认可。当人们的生产的创意能够铸建为NFT进行资产确权后,设计师就可以设计社交模式、社群组织架构,甚至是庞大的世界观与游戏规则来组织这些具有身份认同感的人群形成创作的社区来生成内容,从而做到长期运营这个组织。

介绍完社交、身份认同以及社区运营工具的价值后,我们还可以关注它的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价值——新奇的使用体验与无限可能的作品形式。不同于上面介绍的Loot这种比较传统的媒介形式,异步艺术的创作平台在我开始了解这个平台时给我非常大的震撼,一张NFT居然可以随着时间、天气等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以交互。

这个作品叫小世界 No.6。它是把24小时放到了NFT世界中的一年,对应着24节气。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官网上进行探索。

当然,这仅仅是这个案例的形式上的创新。如果我是一个NFT的所有者,我肯定不会满足于一个这么有意思的作品只是放在我的屏幕上展示,异步艺术平台其实也是联合了很多线下展览的厂家,比如数字画框,人们购买画框后就可以去欣赏一幅可以24小时变换的成品,就是说我可以把自己拥有的喜爱的NFT作品挂在我的家里欣赏。现在的NFT使用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是一个趋势,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讲了,大家可以去oncyber.io自行探索。

除了一个可以随着时间变化的图片外,我们可以继续打开脑洞上图中的四个例子是我个人的探索。

第一幅图是名为Humans.ai的NFT项目,把人的生理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代码铸建成NFT,即把人们自己的声音、形象结合人工智能来进行NFT创作,就是说我个人的数据以及程序员编写的代码也可以成为资产进行交易。

第二个项目叫Stepn,它能够链接人们的跑步、消耗的卡路里以及碳补偿的消耗与NFT的价值进行挂钩。让NFT的设计与实际生活中的活动进行结合。

第三个是艺术设计炫酷一点的项目,名为水晶。它会随着所有者的每次交易来变化它的形态。

第四个是我们社区进行的比赛的成果。它的理念是线下有一辆车,我在线上把它NFT化,所以说产品实物的产品也可以把它铸建成NFT。通过这样的介绍,也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NFT设计的本质就是不能确权的作品确权之后,难以形成的资产资产化之后有哪些可能。这么看下来,它就是无限可能,所有你觉得能够确权的资产,你都可以尝试。

当然,我们还是要聊一聊比较实际的问题——如何做NFT。因为NFT要发行,进行商业行为的交易之后,不可能只生产一张图片,把它复制成100份,像撒网一样撒给用户,这肯定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们需要保证它的独特性。这就提出了设计批量化的生成需求。如果一个设计师的团队人数比较少而发行量特别大,就必须要借助工具来进行生产。

我们社区是探索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我们社群的一个成员研发的Sketch插件,可以将图片的素材排列组合生成NFT。各种元素经过这个插件的一键生成就可以排列组合生成一批批量化的NFT。第二种形式是代码生成。图中的平台是ArtBlock。里面的一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由p5js以及一些其他的编程工具进行的批量化生产。因为是代码生成的,除了形式多样,它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交互形式。第三种就是跟前面两种又有不同了,前面两种还是偏向于设计师生成之后再进行发行售卖。第三种NFT项目是在一个元宇宙空间中,用户能够自行铸建NFT。我在输入的时候,它的形态就自动的发生了变化。用户把这个小机器命名之后,它就可以立刻铸建上链,使自己成为它的所有者。这三个形式是目前社区探索的批量化生成中比较典型的方式。

最后总结一下NFT设计,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任何可以确权的资产都可以通过NFT技术进行确权,形成独一无二的NFT设计。第二,它不光是一件作品或商品,它也能够促进身份认同,并形成创作者以及内容社区。第三,它拥有无尽可能的呈现形式以及使用体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设计都带给了创作者和策展者更多的需求以及创作的形式。第四,我们需要找到适合NFT设计的工具。作为一个批量化的大量发行的设计,我们就需要探索批量化生成以及其他创意制作的新工具。最后,还需要设计师想象力的解放,不光是图片,之前完全没有被涉及的媒介都可以进行NFT设计的探索。


2

AIGC/UGC—构建个人的创意工厂

我们切入到第二个主题——AIGC/UGC,构建个人的创意工厂。NFT结尾我们聊到了生产工具以及这个批量化的生成,解放创意力、设计力就必然逃不开新工具。AIGC/UGC就是目前社区探索的创意力解放最热门最综合的话题。因为我个人是编辑,所以我对文字是非常敏感的,我一开始进行AIGC/UGC探索的时候是从文字入手的。

前期我是探索了文本生成图像、文本生成语音以及文本驱动数字人等以及文本生成数字人的语音播报。最后一张图片是一篇论文中提到的一个案例,用户只需要输入你对数字人的描写,它就能自动生成一个数字人形象。

当然除了这个探索外,我还上手尝试一下,一开始选择wombo.art这个比较小白的工具为我个人创作的一篇诗歌为我配画。这是我一开始的尝试,它只能识别出带有具体名词的语句,如果输入的文字太过抽象,它的理解就不能到位了。我通过这一个工具入门,就开始想除了文字文本以外的输入。设计师的灵感的启发肯定不能仅局限于文字文本,音频、视频、图像都应该成为AIGC生成的元素

所以我找到了Pollinations.ai平台,它集成了非常多的AI生成的模型,包括文字转图像,文字转视频,音频转视频等等,基本上能够满足现有常规的媒体形式的转换。在这个平台上我找到了两个特别与众不同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模型,给大家分享一下。音频转视频这个案例与之前我接触到的创意编程不同,之前的创业编程是把输入的音频解码成字符串,根据字符串生成一些抽象的图案,但是这个模型我看到了一个输出的结果,甚至让我感觉到一种意识流的电影的质感。它完全不同于抽象图形的生成方式。第二种是视频转音频,这个就更罕见了。这个模型输入一个鼓手打鼓的视频,根据这个视频输出音频的模拟。

当我探索到这一步之后,也是发现了一个痛点——AI生成不够智能。具体的、垂直的创意任务,比如人物形象的生成、专题插画的设计等,之前所提到的这些工具都不太好用。Accomplice.ai这个平台中可以支持设计师自己训练,自定义自己的算法,比如说我想生成人脸,那我就找到100张人脸的图片,那输入这个关键语句之后就会输出相同风格的图片。

这是我们找到的无代码图像的训练模型的工具,仅仅只需要输入25张的图片,就可以完成一个算法模型的训练。探索到这一步,我们还是处于给ai任务生成作品。生成之后,我们还是需要进行调整,在生成图片之后进行调整的工具我选择了Artbreeder。在这个工具上面,用户可以编辑我们的产出的一些基本元素,比如输入一张人脸,可以编辑它的头发,编辑它的表情。如果说是两张图片进行融合,可以融合成一张全新的图片或是视频的产出。

我上手尝试的时候是选择的是人物模型,我是找到了这个项目。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人物图谱的一个衍生的形式。它不光是支持个人编辑,你将图片进行一个同编辑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所有的创作者加入之后就可以生成形象不一的作品。这也是启发了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协同创新的工具。我做完之后我放到社区里,我也不知道你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个怎样的新作品,就是说设计师可以站在前代设计师的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一个全新的创作,形成一个无限迭代的设计项目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认为AIGC是一种形式的UGC。UGC就是无论你是专业的还是不专业的,你都能够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来生成自己想要的作品。AIGC则支持了所有普通人,或者说没有这个任何创作功底的人,只要给AI说一句话就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因为我们之前谈到的AIGC都是偏模型类的工具,真正产品化做的比较好的,我目前可能还没遇到。而UGC产品的话,现在已经比较活跃了比较典型的工具就是Yahaha,它是一个3D游戏的操作工具,非常简易,基本上是零代码。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它创建3D游戏。它不光是支持用户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还建立了一个社交娱乐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创建3D 游戏内容,并支持修改、共享、协作与社区分享。

不光是游戏,现在基本上只要是有创作需求的人都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进行3D类的创作。

最后给大家说一下我个人最大的感悟就是在AIGC/UGC的探索当中,任何人都能够创建独一无二的工作流。我们之前设计师遵循的某个已经定好的套路去走就可以了。但是AIGC/UGC的特点就是工具太多了,模型太多了,这个创作的方法基本上是自由度是不可能探索尽的。这个作品是MixDAO 数字人DAO 项目组成员运用 DD+ 设计工具结合的方法进行的 “蘑菇主题” 创作产出。无论你想通过文字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再由视频生成音频,还是通过输入文字生成一个数字人之后,让这个数字人在3D游戏中进行全新故事的背景创作,你完全可以构建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探索过的工作流程,所以这也是我们未来设计师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具备的能力——构建创作工程流程的能力。

上面两张图是我获得mid journey的公测链接之后尝试的作品。输入一句比较优美的句子生成的图片确实是令我大吃一惊,这张图可以看到它已经是具有一定意境美,所以我构想了一种融合AIGC/UGC以及各个工具的交叉点——“元宇宙采风场”。因为不光是我们自己进行输出,同时,我们的灵感来源也需要环境的突破,因为我们现在的工具已经有了,但是我们的所处的环境还是一个现实空间,所以在工具的创新以外,我整个灵感采风空间能否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呢?我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AIGC辅助这个采风场景的生成,我们根据它生成的画面进行灵感的启发,再进行创新。当然这个元宇宙采风怎么构建,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创作者新的方式,我还无法确定。

提出一个点子后,我再提一个问题——AI能够是否独立任职。现在很多需求基本上AI能够做出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效果了。第一个案例是Tilda(第一位AI艺术家)以自己命名做的艺术项目。如果第一个是偏向于AI任职艺术家,那第二个就是偏向于AI任职产品经理。它能够预测我们眼动仪的结果。之前可能需要几天几个星期甚至是更长时间段的研究的过程,这个工具可能几秒钟就预测出来了,并能给予设计团队一些迭代的建议。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到底怎么样处理与ai的关系,我们设计师到底是与ai达成共识还是突破ai的形式找到设计师最独特的能力。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否则到了真的被取代了的那一天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3

元宇宙产品—它们不都是些3D游戏吗

分享了NFT和AIGC/UGC后,我们回到最大的话题——元宇宙产品。因为前面分享的NFT和AIGC/UGC产品感会弱一点,无法形成一个庞大的完善的工具体系。我接触到元宇宙这个词的时候,一开始的偏见就是它难道不都是一些3D游戏吗?元宇宙不是大富翁或我的世界吗?其实还真不是,我经过我的探索,总结了四点,现在的元宇宙产品区别于传统的3D游戏或或产品工具的特征——用户生产内容与资产、社交身份与用户社区、用户创造生产力以及设计协作与办公应用空间。

用户生产内容与资产这方面就从我的世界开说吧,虽然我的世界能够为用户生成内容,但生成的内容没有可以交易的价值,最多成为游戏的工具。

而The SandBox有自己的建模工具,创作者在进行内容制作后就可以在市场中出售了。前面提到的Yahaha这个UGC工具同样也是拥有属于创造者个人的商业资产库。所以第一个特征是用户不仅能够在原产品当中制作自己的作品,也能够把这个作品资产化用于交易。

第二个就是综合的社交身份与功能。元宇宙产品被认为是元宇宙,还是用户感觉到自己的现实空间能够转移到线上空间中,这必须要满足它本身的社交身份需求。现在一些游戏的身份也挺复杂的,包括师徒关系、亲朋好友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这个产品能够真正的满足于真实生活中社交身份以及社交功能的需求,包括娱乐游戏、协同办公所涵盖的社会关系,涵盖共有兴趣朋友娱乐伙伴的多重社交关系。用户也能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获得比较真实的功能需求的满足。比如,我在这个空间中给大家组建一个办公室,大家在这里办公或开线上party。

第三点是通用身份系统。目前的产品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身份不能互通,比如我在一个游戏中,我可能肝了一年,但是在另外一个游戏中,我又从头开始。这也是元宇宙产品的突破口,一旦我的个人身份确拟之后,无论跑到其他任何平台,都能够把自己的形象以及资产带过去。Adidas最近是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用户能够输入自己的性格特征,AI自动给你生成一个人物形象生成之后,联动了Ready Player Me这个工具,能够使用户以一致的身份探索数百个虚拟世界。

最后,也是我最喜欢产品元宇宙化的一点,就是它的实用性。我能够真正地在这个平台上做3D协同创新与内容生态,或者说做完创作后,我真正能够形成我的确权的资产,进行一个交易。Spatial能够支持用户创建自己的空间,并且将其铸造为NFT,出售出租给其他人。同时Spatial也是非常优秀的3D协作工具。上图是我们社区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一个3D设计协同以及3D工作环境的尝试。


4

我的一点思考—元宇宙设计师的现在与未来

目前来看,元宇宙仍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最理想化的元宇宙绝非是个体乃至数个公司就能完成构建的。但在构建理想化的元宇宙过程中,尝试构建支持“子宇宙”持续诞生的平台是可行的路径,Loot 社区持续诞生的各种创作项目便是很好的例子。

各个子宇宙在一套统一的互通机制下可联合,并且支持用户统一身份系统的切换登录,让用户拥有丰富的社交空间、游戏空间、创造空间与交易空间是元宇宙游戏的魅力所在。它可能是一个已经建造完成的广袤无比又炫酷的 3D 虚拟世界,也可能只是8段文字激起一群创作者脑洞后不断开发创造的世界。

元宇宙世界的创造给予了创作者最大的想象发挥空间,无需有任何的思维约束。元宇宙创作时代,最不怕的是创作工具运用的不熟练,最需担忧的是想象力的无法解放。

前面这么多分享,还是一个偏向于发散式的分享。但是前几天我又看到一个有点泼冷水的消息,就是我的世界——我心目中是最接近元宇宙或是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元宇宙世界的成熟的产品不支持区块链技术,也不会创建任何与游戏内容相关的NFT。它的出发点是认为NFT一旦做了,就会创造一个区分于富人和穷人的场景。我的出发点是NFT带给了每个人资产,能让每个人觉得我的活儿不是白干了,我有我的价值锚定。但是我的世界就会觉得这会把人们从纯粹的游戏体验中转移到牟取暴利的状态中,破坏了纯粹的游戏体验。这把我们拉回最初思考的点——资产确权是必要的吗?之前我们所说的图片这些难以缺权的资产,我们把它确权是发展的一个必要的需求或趋势吗?它又有什么其他能够把它的意义价值扩大的方法呢?

第二,在无穷无尽的发展或是增加这个产品复杂度的趋势中,如何平衡复杂的功能与纯粹的体验,究竟是越复杂越好还是说挑取几个纯粹的功能,永远这个保持不变更好?所以我们还是在不断的探索新的可能,构建更复杂的一些设计创意。我们还是需要找到用户在元宇宙中真正的需求,才能产出一个真正体现着用户需求的产品,或者说设计创意。

我不太习惯用一句话来分享我的座右铭,在无界社区,我做的事情就是吸收信息、整体信息分析、信息生产知识、与大家交流信息。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我做到向上不断地滚动。这个模型中,最关键的要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

我在无界社区,也是写了80多篇文章,编辑的有100多篇,我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想去学,想去做的动力呢?其实也是我找到了无界社区这样的有许多小伙伴一起探索交流学习的场所。如果我一个人学,可能学着学着就放弃了,但是大家一起学就会找到很多动力,也会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形成持续上升的状态。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的模型,找到真正激励自己,不断上升的状态。


5

Q&A环节

Q1:NFT作为资本的大热门,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投机和良莠不齐的情况。想请问学长,对于如何创作有价值的NFT有什么建议呢?

杜韦柯:第一个问题我想回到之前说的万物皆可NFT的案例。我们要创作有价值的NFT还是要理解NFT的根本价值是什么。我整篇分享也是提到了NFT的核心价值就是资产确权,把之前难以确权的资产确权了,把难以流通的资产确权成为资产后促进它的流通。这是它最本质的两个方面,所以如果要创造出有价值的NFT,还是要分两个点去讨论,第一个点就是所谓的赚钱。但是赚钱就要看你想要投入一个怎样的行业了。现在国内的国情下,基本就是数字藏品(关于数字藏品究竟是不是NFT也有争议)。当然要是找到好的发行方,并且自己的作品确实是有一个能够吸引人的点,也能达到赚钱的目的。我更想谈论的是第二个价值,它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或者一些比较宏观的价值可以怎么选择。第一、二个例子非常好的NFT的案例。它把我们的个人的行为或是能够体现我们身体健康的正向的行为与NFT的价值挂钩了。所以创造有价值的NFT就是要找到一个敏感点,发现我们之前觉得有价值但没有被标价或者没有被确权成为一种资产的东西。当出现了这样没有被确权资产的机会点时,这就是NFT发挥它价值最大的地方。除此以外,也可以找到其他偏向人物关怀一点的情感的需求,比如找到一个开心快乐情绪的数值,使之与NFT挂钩,这个NFT确权了我快乐高兴的资产,激励他们更加快乐。除了社会价值,还有个人的人文价值。第三个案例的艺术价值,因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他们在传统古典艺术已经巅峰到极了。传统的画笔、颜料现在非常难以超越,但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创造工具,不只是传统的画笔、颜料,我们拥有人工智能、代码技术以及各种各样其他的技术。在新工具的辅助下,我们是否能够创造出超越前人的真正的艺术品,这也是NFT的价值所在。

Q2:AI创作确实比较方便,但是如何能够保证创作的内容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杜韦柯: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还在社区与一个心理学背景的朋友讨论过。我们确实可以看到AI生成的作品非常惊艳,但是可能它确实与我们人类的情感有一点点偏差,毕竟它无法了解人。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找到一个共创的模式,不只是AI,身为一个设计师去使用传统的Adobe全家桶或用建模工具创造出的设计作品又有谁能够保障一定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呢?所以这本质上还是一个真正找到用户需求的问题。但这个解决方法有很多,我提到的那个心理咨询师他是怎么做的呢?因为他是学催眠的,他把AI生成的作品以哀伤、快乐、高兴等为关键词的图像在催眠的工作坊中进行打分和交流。这个和我们传统设计流程也是一样的,就是用户调研,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后再进行产品迭代。这也没有捷径可以走,除非你是天才或是时代的宠儿,否则不可能一下子就创造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且仅仅是输入一句话,它生成一张图片,挂在作品集上,可能这再怎么优秀,也就只是一张画,再怎么新鲜,它也就是一瞬间的感觉。但如果给他更多的这种交互的行为,或者说把它放到一个游戏的环境或是一种用户自己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影响它的生成的环境来给予这个作品与用户这些更紧密的交流的连接,那AI的创作就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可能,以及更多创作流程的可能。你要说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那么就直接让你去调整我的作品,这也是AIGC带来的全新的可能。

总结来说,还是需要传统的用户调研的老办法以及在我进行创作之后用新的工具让用户自己体验。

Q3:在AI创作的过程中,设计师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训练师和评价师吗?

杜韦柯:我很难说一个职业的核心能力。我觉得唯一的核心能力就是学习。因为新工具总在变,新需求也在变,你最不能丢失的就是持续学习,保持这个状态。但是回到AI创作的过程当中,是训练师还是评价师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肯定还是综合的,你既要训练也要评价。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找到合适自己需求的工具,找到流程的组件非常重要。当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当中,创作还是有非常多没有被开发的地方,你使用ps或建模工具,你有非常明确的指令输入与输出的结果的预期。但是AI不同,它的输入与输出不是完全匹配的。所以在这样一个黑匣子的过程中,我的训练更多的是去培养我的预测能力。回到这个问题的话,就是还是要多用多练,多与人交流,把自己的作品与不同人的分享,这既是训练也是评价



关注 21设 视频号

查看本期回顾,挖掘设计科研大牛背后的故事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加群” 

进入 21设-分享交流群,备注「学校+姓名」

「可在知乎、小红书、B站搜索更多关于“21设”有趣信息」

海报  |  詹绳易

编辑  |  高泽棵

主持人 |  叶林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