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居德笔记】疫情反复 “高福利”德国还能撑多久?

本号讯 德欧华商 2021-02-05

西王

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

往期精彩:

【居德笔记】疫情在,不远行,身边就有好时光

......




九月二十六日,周六,撤侨"加塞",搭军机

随着这些天德国的疫情再次严重,人们担忧第二波,更怕再次回到 “Lockdown”。半年多前的情景,有不寒而栗,有忘不掉的感恩。

 

今年一月底武汉封城还不到一周,德国出动了联邦国防军军机参与第一波的紧急撤侨。A-310飞机临时改装,加添座椅,可接纳124位旅客。当时僧多粥少,谁能第一批走?

相关报道

疫情下不放弃任何一个公民:德国史上最大撤侨行动历尽艰辛,接回24万人

相关报道

德国撤侨飞机安然落地,背后的惊险与秘密。一人发现疑似病症


朋友圈风传,艳丽作为德国科学家的武汉媳妇,被编入第一梯队撤离。“她先生向默克尔求了情,才得以加塞”。坊间的猜测富有想象力。


今天碰巧,我们相遇在一个台面上。


一打听,故事真实得可以平铺直叙。“我能赶上第一批撤侨跟我老公没半毛钱关系, 德国人是按照他们处理任何事情的办事准则来对待的”,听艳丽娓娓道来。


那会儿,滞留在武汉大区,持德国护照的德国公民优先考虑,他们自然先予登记报备。


持德国永久居留的排在第二顺序,in waiting list。未料,整个武汉封城,导致高速公路进入通道全部关闭,武汉周边地区的第一优先撤侨对象不能及时赶到,电脑抽签,由第二批次的撤侨对象当替补。

 

一切来得好突然,如同军事行动。艳丽在家中,半夜里接到领馆的通知,要求她次日凌晨想尽一切办法到达机场,赶上五点半起飞的军机。


现在她回忆,由于她在武汉的居住地距离武汉机场二十分钟打车的路,原定要撤离的人,一时半活赶不到机场,毕竟武汉也是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让她成功加塞。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时刻准备着,终于派上了用场。艳丽悻悻然。

 

负责撤侨行动的是一架A310飞机,除了机组人员之外,由医疗人员和领事人员组成的危机支援工作组也陪同飞行。据悉,飞机在飞往武汉的同时还带去了一批医疗用品(其中包括1万套防护服),将根据中国政府的安排交给中国红十字会。


恍惚间,艳丽携带着匆匆打包的行李上了飞机,自觉是最要紧的家当,其中包括来不及发给父母兄弟的人民币 “压岁钱”,慌乱至极。


到了机场才发现,这一趟出行,处处体现“尊贵”。这是一趟享受特权的旅行。


武汉登记口挨个消毒

 

每个人先收到一叠3M口罩,接着进行消毒,最快速度检测核酸。


飞行过程,空姐每隔三小时按座位顺序对每个人消一次毒。


同行中,也有小孩子,更多的是中德结伴夫妻。竟然发现好几对是中国帅哥娶了德国太太。这一点让“德国媳妇”艳丽惊讶。飞机途径莫斯科加油,却遭遇被拒。只好北上,在赫尔辛基添了油。一路有惊无险。

 

查阅国内旧闻及外电,当时对此都有很多报道,称“延宕之下,德国国防军机终于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二月一日15:40抵达法兰克福机场。机上除100名德国人,另有22名中国人与1名美国人、1名罗马尼亚人。”


“德国防疫撤侨,载逾百人自武汉飞抵法兰克福。”


军机降落到法兰克福机场


军机载客到达法兰克福机场,全体被就近安排进行身体检查,然后按规定实施两周隔离。


那一段,德国乃至全球爆发疫情还在星星之火之中,所有自中国出来的人员在病理层面都是危险分子。


隔离点是,空军基地。


房间都是上下铺,配有电视机,但网络极弱,想必与军事基地的保密要求有关。


入住者,听之任之。


随之,有一组十七人的志愿人员参加全程护理,他们隶属于德国红十字会。这一半国家机构创立于1921年,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德侨甫到,又是从全球注目的武汉重灾区直接撤下来,有常识的人都敬而远之。


为了安全,这批“红十字”的驻地与侨民是分开的,可他们非要与刚下了飞机的侨民同甘共苦,以致日夜相随,整整十四天。


德国红十字会竭诚迎接


德国红十字会团队在这次撤侨隔离过程中对撤侨大军的饮食起居上照顾得很周到,由于大部分撤侨人员离开家很匆忙,没有带个人必须用品。


隔离点帮他们准备好了基本的个人卫生用品,小孩子的奶粉及护肤品,玩具及活动室都准备好了,每日三餐都是换着花样精心准备,另外每层都有一个小商店,水果饮料小吃全天供应。


若说,德国政府在处理国计民生上,如此按规则,不需要当事人找关系,体现出这个民主自由法治国家的一大优点,那么,那些志愿者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则感动了所有侨民,他们才是整个“撤侨”过程中的亮点,红十字的旗帜没有被玷污。


隔离期难熬,终于见到曙光。临走前,侨民纷纷自发地向红十字机构捐款,并在红十字会的欢迎标语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医患" 互道珍重,依依不舍。


道不尽的感激


分别和见面都是同一刻。那天,艳丽家的科学家,凌晨即起,飞奔500公里,与妻子相拥。来回上千公里一日行。

 

谈着谈着,我们面对眼下前景,禁不住面露难色。再好的制度设计,难以经受长期积压的诸多问题,比如:


国家财政收入还可以承受多久的“高福利”?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发展还有多少后劲?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还有希望转变身价?如何应对“后难民”时代?

相关报道

德国快不行了?竞争力下滑 技术创新落后

相关报道

难民冲击欧盟边境给告急,德国会再现难民危机吗?


再比如,如何对待宠坏了的欧洲民众,在我们眼里,他们数量不少,整天闹腾着抗议,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却很可能抢先坏了一锅原本美味精良的粥。



相关阅读:


独家追击:我在德国第二波撤侨飞机上逃离围城再遇飓风,30小时百感交集的旅途

我跟第三批撤侨回德,细说在隔离营14天的内幕

德国第三批武汉撤侨抵达斯图加特,酒店隔离区引发居民争议

我亲历的德国武汉撤侨行动:40小时的艰难煎熬之路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德欧华商”。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