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自信”展现消费力,不止《只此青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西文娱 Author 东西文娱


撰文|东西ACGN组、影视组


“从内容到科技、文创、文旅融合”


2022央视春晚,“被只此青绿美哭了”,“当太极遇上摩登大楼”等讨论纷纷上了热搜。

在今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在前、景观太极《行云流水》在后,钢柔并进,古今交融,将中华文化之美娓娓道来。

过去的2021年中,市场上集中出现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综艺。

除了央视一年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家宝藏》,北京卫视推出《书画里的中国》,运用科技复原书画名作并进行解读,河南卫视结合节日“奇妙游”系列晚会,打造《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戏韵》等传统文化类节目。

不仅地方卫视,各大视频平台也在制作形式更为多样的传统文化类综艺。

爱奇艺推出《登场了!洛阳》,联合洛阳IP其他衍生作品,从不同角度挖掘洛阳文化;B站与河南卫视制作《舞千年》,以影视化形式融合舞蹈展现历史文化;腾讯推出《见字如面》第五季,选择具有重大“地标”意义的历史书信及文献进行朗读赏析;芒果则打造国潮晚会《小芒种花夜》,通过现代声光电舞台回溯中华文化记忆。

可以看到,这些传统文化类节目正在深入文化本身价值,并以更丰富的主题与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其背后,是各大平台回归传统文化价值本身,顺应潮流趋势,对IP开发的显性探索。

事实上,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需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

未来,传统文化IP显然将进一步与线下文旅,5G、AR等进行结合,充分运用科技推动传统文化IP进行传承和创新。

而2022年,各大平台对传统文化综艺的开发依然是较为显著的趋势,并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传统文化IP更多的新模式。



传统文化类综艺
为什么频频出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类综艺受到观众的关注。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收视率高达2.76,《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后,节目相关词条频上热搜,在微博等平台引发较多讨论,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在全网点击量超27亿次。

一方面,近年来的宏观政策不断强调树立文化自信。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需要进一步传承发展。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类综艺正在逐渐触及Z世代年轻人,改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2021年新浪发布的《新青年洞察报告》显示,与上一代相比,Z世代对国潮文化的关注度更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他们关注国潮文化的代表。

人民网与腾讯联合发布的《2021 00后生活方式洞察报告》则显示,国风类兴趣是00后参与度更高、消费意愿更高的爱好类别。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让00后购买国风类产品与体验时展现出花费高的特点,他们期待通过高品质的国风类消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而从2018年后,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更新节奏、内容形式等方面已逐渐出现新突破。

例如综N代季播形式出现,央视从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爆火后,不断深入传统文化类节目,2018年推出《国家宝藏》,以明星演绎的形式讲述文物的故事,这两档节目都在以一年一季的速度更新,成为季播传统文化类综艺较为典型的代表。


在内容形式上,与线下文化景点的结合。北京卫视从2019年起,深入挖掘首都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打造传统文化融合线下文旅节目,例如《上新了,故宫》、《天坛》、《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综艺。

2021年,各平台越发加码传统文化类综艺。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年中,传统文化类综艺正在结合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以更高观赏性的方式进行呈现。


此前,优酷打造的文化类综艺更偏向访谈类,读书类模式,例如《圆桌派》《豫见后来》等。2021年也开始探索传统文化类综艺,联合河南卫视打造知识考古节目《隐秘的细节》,聚焦于中国的殷商时期,展现祖先的生活方式。

而腾讯上新《见字如面初心季》,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变,选择具有重大“地标”意义的历史书信、文献,加入戏剧化演绎,重现历史场景。

爱奇艺《登场了!洛阳》通过人文探索,从服饰、礼仪、建筑、厨艺等不同维度,全面展现洛阳当地文化。

此外,部分平台选择融合晚会的形式,制作体量较小、易于传播的节目。

2021年较为出圈的河南卫视跨年节目《唐宫夜宴》,凭借着舞者对于“唐朝少女”身形妆容的模仿,展现出类似于“唐俑”的灵动舞蹈,获得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评论。B站制作国风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融入非遗,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也有平台在“新国潮”中植入传统文化,丰满国潮概念。

浙江卫视与百度联合推出《国潮盛典》,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碰撞,芒果TV推出国潮晚会《小芒种花夜》,以“中国制造”为主角,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2022年还将打造《好优美的中国话》等三档新国潮节目。



传统文化类综艺
“常做常新”的共性

在传统文化类综艺数量快速增长,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观众的审美也在逐渐提高。

传统文化类综艺如何常做常新,是市场面临的挑战。

从近期较为“出圈”的传统文化类综艺来看,其内容题材,表现形式,以及商业运作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在内容题材上,传统文化类综艺对文化进行多元化的深度挖掘,避免观众审美疲劳。

《中国诗词大会》因为诗词的题材走红后,市场上出现较多相似的节目,例如《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等,但都没有获得较高的关注。

不难发现,获得较多关注的题材如果重复出现,容易降低观众兴趣。于是部分平台不仅仅聚焦于对文物、诗词本身直观地体现,而选择提取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转换不同视角呈现。

河南卫视《中秋奇妙夜》中的节目《戏韵》,通过原创形象“唐小月”带领观众进入忙碌的戏曲后台,从全新视角一镜到底,以揭秘的手法,让观众了解戏曲艺术的背后组成。

节目展现国家级非遗传承“靴子张”“盔头李”“京绣”与京剧表演各派传承。制作京剧演员戏靴的“靴子张”传人,擅长制作的戏靴多达几十种,在《戏韵》中展现了通过千张毛头纸压制厚底靴的“手艺”。

2)在表现形式上,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展现文化的同时,探索表演,歌舞,创演等新形式,更为潮流化,更贴近当代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与年轻人共振。

B站舞蹈综艺《舞千年》,摒弃“竞技”模式,打造文化剧情类舞蹈综艺,将舞蹈、影视、综艺融为一体,通过《十二风舞志》的概念,在不同风格的舞蹈中,展现不同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

同时,《舞千年》从细节入手,将传统礼仪、服饰等融入舞台,还原历史环境。

《相和歌》是北京舞蹈学院舞者对画像砖上盘鼓舞的再创作。汉人认为盘是北斗,鼓是日月,把日月踩在脚下翩然作舞,展现汉文化蓬勃的生命力。舞蹈中,运用镜头与特效,让舞者化身火焰跳跃舞动,表现汉朝辉煌的礼乐。

《丝路花雨》则取材敦煌莫高窟壁画,通过讲述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的故事,深度刻画敦煌文化下劳动人民形象,展现敦煌文明的魅力。《丝路花雨》诞生于70年代,是敦煌舞的开山之作,所以在节目中的运镜、美术、特效都采用复古的方法,向传统致敬。


3)在商业运作上,平台通过传统文化类综艺IP化,打造IP宇宙的打法,探索更高的商业价值。目前已有两种典型打法:

其一,河南卫视基于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开创的“唐宫宇宙”IP。

河南卫视在“节日系列”的中秋、七夕、端午三台晚会中,不断构造展现“唐宫宇宙”的IP故事。

《端午奇妙游》中,河南卫视补全四位唐小妹的故事与背景,以她们的视角串联起各个节目,例如《洛神水赋》来自于码头船家,坚毅果敢的“唐小玉”。

河南卫视还在“唐宫宇宙”中加入2035年穿越回唐朝的现代少女“唐小天”,《七夕奇妙游》便是由“唐小天”与几位唐宫少女结识后发生的故事展开。《中秋奇妙夜》中,“唐宫宇宙”再次出现新增人物“唐小月”,通过月神的指引展开时空游。


其二,爱奇艺打造洛阳IP“一鱼十二吃”,同时布局“华夏古城宇宙”。

洛阳IP是爱奇艺在构建“华夏古城宇宙”的初步实践,通过《风起洛阳》《登场了!洛阳》进行剧综结合的模式,围绕洛阳IP推出纪录片,动画,进行IP厂牌化。

同时,洛阳IP联动剧集内容,在洛邑古城景区推出落地空间,融合饮食、住宿等方面,推出主题酒店、剧本杀、VR全感电影等玩法。

上述各项联动进一步推动洛阳IP的商业化,据悉,洛阳IP目前合作品牌近20个,推出服饰、盲盒、手办等周边。

可以看到,爱奇艺正在以故事为基础,对IP进行全方面布局。未来,爱奇艺将以洛阳IP为开端,打造“华夏古城宇宙”。



 

传统文化综艺的想象空间:
“文化自信”的实际落地

除了综艺,传统文化IP也在引入更多互动机制与科技要素,形成更丰富的娱乐内容表现形态。

传统文化多次成为国内游戏的联动对象,例如《古剑奇谭网络版》合作北京绢人传承人推出游戏角色,联合剪纸项目传承人打造门派形象,《王者荣耀》联名敦煌推出系列皮肤,将敦煌壁画上胡旋舞移入游戏中。

故宫新推出的2022日历中,则首次引入AR技术1:1高精度还原文物,顾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欣赏文物,体现“国宝日读”的理念。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采用AR眼镜增加观众沉浸感,中国移动陕西利用“5G+”推出数字博物馆,将兵马俑、碑林等上千件藏品搬入线上展馆,用户可以随时利用VR眼镜进行游览。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IP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产品形态更为丰富,商业化的机会也在不断被打开,主要落地于文创和文旅两方面。

文创方面,故宫是传统文化IP衍生品开发的先锋代表,曾推出过“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多款出圈文创产品。目前,故宫已有6家店铺入驻淘宝,持续开发文创、彩妆、盲盒、生活用品等品类周边。

而现在,传统文化IP周边模式不断成熟,品类更为多样化,也在寻找更多变现路径。

河南博物院文创2019年上线后推出1000多款产品,2020年12月考古盲盒冲上热搜,吸引大量文博爱好者。因为断货,市场上还曾出现盗版盲盒。据了解,河南博物院2021年一共售出约40万个考古盲盒。

而汉服作为传统文化服饰的代表,近年来的销量也持续增长。据淘宝“双十二”数据显示,“95后”是汉服最大的消费购买人群,从2015年至2020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增长30多倍。

文旅方面,线下线下联动的空间被打开,带来线下体验传统文化IP的体验。

故宫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对馆藏的宣传,吸引到更多全国各地的游客。2020年,故宫年参观人数超1900万人。为了方便游客预约,2021年12月故宫限量开售年票,售价300元10次,开售后平台一度因抢票人数过多而崩溃。

河南卫视节目的“出圈”也带动全国各地游客对于河南的热情。“五一”期间,郑州凭借《唐宫夜宴》等文旅产品首次入围黄金周热门目的地,河南博物院进入“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前三,总参观人数达6.2万人次。

随着传统文化IP以更多样的内容表现形式展现给大众市场,并探索多元商业模式,其社会影响力、对观众的辐射度也在增强。这也让“文化自信”不只停留在抽象概念,而是有更多可落地的形式,并产生实际的商业收益与社会效益。










东西消费与科技的朋友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