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王羲之
【作者介绍】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原籍琅琊临沂[yí ](今属山东临沂[yí ]),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kuài jī]”。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擅长楷书,行书;王献之擅长隶书,草书。
【作品介绍】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xì]序》和《禊[xì]贴》。
东晋穆帝司马聃[dān]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kuài jī]内史的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chuò] 等41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 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轮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xì]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tuān],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脉络梳理】
时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三月初三),东晋穆帝司马聃[dān]主政时期
人物:王羲之,谢安,孙绰[chuò] 等
情节:俯仰宇宙万物——盛事感怀 乐而生忧——生死不一 众生不齐
本篇名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作品原文】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 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g]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通“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逐句译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聚会在会稽[kuài jī]郡山阴县的兰亭,在一起做春禊[xì]洗礼(是为了做春禊[xì]洗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贤人都到了,年龄大的何年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集序》:也作《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长期以来一直脍炙[kuài zhì]人口,此文的墨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有摹[mó]本传世(真迹已失传)。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dān](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sì ]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chuò]等41人。举行禊[xì ]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岁在癸丑:古代用干支纪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为癸丑年。
暮春之初:这里指阴历三月三,上巳[sì ]节。
修禊[xì]:古代风俗,每年阴历三月第一个巳[sì ]日,人们去水边祭拜、洗濯[zhuó],以消除不祥,称为修禊[xì]。因在春天,也称为春禊[xì]。曹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 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g]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有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tuān]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shāng] 的曲水,大家排列坐在曲水的旁边,虽然没有弦乐和管乐演奏的热闹(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一作“一边喝酒,一边咏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修:长。激湍[tuān]:水流急。映带:萦[yíng ]绕。左右:两旁。
流觞[shāng] :修禊[xì]时的一种活动,用耳杯盛酒放在溪水上游的水面,任其顺水飘浮,停在谁的面前,谁就持杯饮酒。
列坐其次:列坐在弯曲的溪水旁边。次,处所、地方。
一觞[shāng]一咏:喝着酒作着诗。幽情:发自内心的感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平和舒畅。抬头观看(仰首观览)天地的浩大,低头审察(俯看观察)物类的繁盛,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很快乐啊!
是日也:这一天。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品类:物类,指万物。游目:放眼远望。骋怀:敞开胸怀。极:尽。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相与:相互交往。俯仰一世:一低头一抬头间一生就过去了,比喻时间短暂。
诸:“之于”的合音。怀抱:胸怀抱负,指内心的感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会晤谈话。悟,通“晤”,面对面。
因:凭借。指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
虽趣(通“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和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者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随之产生了。
万殊:千差万别。静躁:性格的安静和躁动。暂得于己:自己内心暂时得到满足。
所之既倦:(对)所经历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到达。倦:厌倦。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过去所喜爱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终究会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向:过去、以前。以之兴怀:因此引起感慨。陈迹:旧迹。
修短随化:生命的长短随着自然的造化。终期于尽:最后都归于消亡。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就像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兴感之由:产生感慨的原因。若合一契:古代契有左右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
临文嗟悼[jiē dào]: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嗟悼[jiē dào]:哀伤悲叹。
喻之于怀:自己心里明白。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
固:原来。一死生:将死生看成一样。虚诞:虚妄的话。
齐:等同。彭:彭祖,帝尧时人,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殇[shāng]:夭折短命的人。妄作:胡说。
“一死生”、“齐彭殇”,语出《庄子·齐物论》。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从这次集会的诗文中有所感慨。
列叙时人:逐个地记录参与宴游的人。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引起感慨的情景是一样的。致,情致。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tuān]”;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bèi ]。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pián ]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pián ]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禊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下好文:
1.《古文言文》第1篇:《滕王阁序》
2.《古文观赏》精读精解第2篇:曹刿(gui)论战!
3.《古文观赏》精读精解第3篇:《阿[ē]房[páng]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