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作者本川达雄是日本人,哈哈,一个可爱的老头。专业研究海参表皮的软硬,他自称自己是“门外汉”,却不遗余力地普及生物多样性。
他是东京工业大学理学部教授,曾在小学教过生物多样性的课程,面对“那么多生物想起来就讨厌”的想法,引导学生反向思考,设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生物该多么无聊,甚至还创作了一首名为“生物丰富的地球”的歌,书中有两首歌曲的图片。
话说生物学和歌曲有什么关系?
可以阅读下面文章↓
这本书只有281页,短小精辟的一本小书。对有些自然知识的人来说,阅读时间不需要太长。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
一. 难以理解的生物多样性
人口的增多,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生活水平、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这些驱动着人类开发自然,导致了物种大灭绝,物种灭绝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的灭绝大概谁也不会当真,更不要说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了。
爱德华·威尔逊非常担心:
“关于生物多样性,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果超过一定数量的物种消失,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其他大部分物种也会很快灭绝吧?’目前我们只能回答‘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可是,等你真正能够准确回答的时候,不是为时已晚了吗?这是在一颗行星上只能进行一次的毁灭性实验啊。”(《生命的多样性》)
这本书相对来说通俗易懂,当然,这是对爱好自然者来说,想要明白生物多样性,首先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同一地区内栖息的所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地面、水域、大气、温度、光照等)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丰富会极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服务也就稳定。生态系统具体有什么服务呢?
简要梳理一下:
1.共给服务。
举例说吧,二十世纪,就有香蕉、甘蔗、可可、咖啡等重要的作物,通过从野生种导入基因而避免了灭顶之灾。
a.当栽培品种的抗病性变差时,就需要从更接近野生的品种中导入基因。
b.为维持品种的高生产率,五至十五年后还需要再次从野生种或最初的栽培品种中导入基因。
我们知道近亲交配生育的后代,其生存率、生长率、繁殖能力都会下降,这便是常说的“近交衰退”,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野生品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多。
2.文化服务、基础服务、调节服务
……
三.生物群系和热带雨林
地球上的气温最热的是赤道地区,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而降水量的分布则比较复杂,从赤道到两极,交替分布着气候湿润和气候干燥的地区。
赤道附近光照强烈,气流中含有大量被蒸发的水分。这些气流被阳光加热不断上升,而后在高空中冷却、形成降雨,造就当地炎热多雨的热带气候。
降雨后,气流变得干燥,飘向南北纬度更高的地区,在回归线到三十度纬度带之间逐渐冷却,沉降到地表附近。
由于干燥的空气带走了地表的水分,这些地区沙漠广布。例如,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沙漠,南回归线上则有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大洋洲的吉布森沙漠。
由于从沙漠吸走了水分,气流变得湿润。在地表的加热下,气流在南北纬六十度附近的温带地区再次上升至高空,温度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形成降水。
失去水分后,干燥的气流飘向两极地区,因温度降低、气团收缩、密度增大而形成下降气流,最终造就了干冷的极地气候。
湿润气候和干燥气候就这样从赤道到两极呈条带状交替分布。
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树木丛生,较为干旱的地区则形成草原。一定面积内枝叶茂盛的树木需要大量水分才能存活,因此干旱地区无法养育树木,只能形成草原。降水量比草原更少的地区只能形成荒芜的沙漠。
陆生生物群系主要有七种,我将它们分成热带、温带、寒带三大类,再根据降水量一一排列。
热带: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沙漠
温带: 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寒带: 针叶林、苔原
然而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每年有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百分之四十的热带雨林从地球上消失。
曾经,热带雨林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如今只剩下百分之六。
亚洲的木材生产、非洲的木材生产和烧垦农业、中南美地区的家畜放牧等,正使热带雨林逐年消逝,也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
日本的建筑木材和香蕉相对便宜,是以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减少为代价:美国人能吃到廉价的汉堡,也是因为南美人把热带雨林开辟为牧场。
可能有人会想“那我以后不吃香蕉和汉堡了”,可是香蕉种植和畜牧业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所以不能冲动,要理智对待。
热带雨林的保护不仅是生物学问题,更关乎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尤其是香蕉种植、柳桉木材的生产多牵扯跨国企业巨头,对经济的影响重大,甚至会涉及区域乃至国际政治问题。
四.珊瑚礁的危机
为什么要保护珊瑚礁?
首先,珊瑚礁比其他生态系统脆弱得多。温度仅上升一度,就会带来肉眼可见的严重后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此外,珊瑚礁还是全球变暖最敏感的“监视器”。
珊瑚礁对环境的极度敏感不只体现在白化上。在小小的珊瑚礁岛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快就会表现出来。无论是施工,还是人口增加后的森林开垦(成为农田、居住地等)、过度捕捞、废水污染,都会迅速引起直观的珊瑚礁破坏。珊瑚和虫黄藻的共生十分微妙,环境污染瞬间就会要了珊瑚的命。
正因为这种共生关系对污染和温度极其敏感,珊瑚作为环境报警器才如此灵敏。
环礁是稍稍露出海面的珊瑚礁,海拔很低,海平面有些许上涨就可能淹没它。气候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海水温度上升使海水体积增加。一旦海平面上升,环礁瞬间就会没入水下。希望永远不要收到环礁被淹没的警报。
珊瑚礁是一个因共生和循环利用而繁荣的整体,这是作者主张保护它的另一个理由。
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不保护珊瑚礁,就无法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的趋势。如果不能拼死守住珊瑚礁这条生命线,上述气候现象都会一步步恶化。
五.演化产生的丰富历史
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从单细胞演变成多细胞,其中的演化故事很精彩,下面举一个例子吧。
单细胞可不可以变大来代替演变成多细胞?
细胞变大会带来许多麻烦。单细胞生物,它的半径(也就是细胞的半径)增长至原先的两倍。球的表面积等于4πr2(为半径),而后体积等于4πr/3,因此细胞的表面积增大至原先的四倍,体积则增大至八倍。这样,单位体积拥有的表面积就减少了一半之多。细胞体积的大小代表着细胞质,为了养活细胞质,就需要从表面摄入养分,而养分的供给量和表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细胞体积变大后,相对表面积就会变小,食物的供给变得很可能会入不敷出。
所以多细胞生物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为了解决这个入不敷出。
演变成多细胞生物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可以在不改变细胞大小的前提下增大体形。只要优化细胞的排列方式,多细胞生物就能够在增加体积的同时避免表面积减少。
哈哈,好有趣,大自然任何现象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探索起来都是有科学依据。
六.其它生物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章展开了专业内容,比如亚里士多德分类法,达尔文演化论,孟德尔遗传定律,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锐减?
最后这本书升华,出现了我特别喜欢的亮点:
用关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视角,
理解作为人的“我”
“我”的多样性理解就容易些:
1.自身内部的多样性,
2.我的外部多样性。
作者从生物多样性到人的多样性,触类旁通提醒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大自然也好,整个世界也罢,并不单纯由“我”所好之物组成。如果对所恶之物视而不见,就无法正确认识世界,帮助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多角度。
作者说:随着学习深入,就更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和地球物种的丰富。只想着赚钱,并不能让人生丰富起来,学习才是通向多彩世界的途径。
学习是通向多彩世界的途径,感谢《生物多样性》这本书的滋养。
下面链接是网上对这本书的解读,借来学习用。
5.《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