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起源 解读 龚
3
妈 分享 回
4
1
5
@六镇
6
123456
7
南京李志
8
中共中央
9
写小说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起源 解读 龚
3
妈 分享 回
4
1
5
@六镇
6
123456
7
南京李志
8
中共中央
9
写小说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比佟丽娅还恋爱脑,怀孕7次流产4次,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逝世,享年97岁
红船融媒
2023-11-10
红船编辑部从冯健亲友处获悉,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同志,于2022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9月4日上午,冯健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中央领导同志、其他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及各界人士专程赶来参加告别仪式,向冯健同志遗体鞠躬告别,并向其家属表示关心、慰问和深切哀悼。
深切怀念冯健同志 赵德润摄
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他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多次担纲重大报道,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
冯健(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
公开资料显示,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3月11日生于河南省新野县樊营村。
19岁时,冯健从河南省南阳中学(现名南阳一中)高中毕业后,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系学习,于1948年夏毕业。
在大学里,冯健受到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教育,积极投身民主进步学生运动,参与由南京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在全国大中学校发行的铅印学生报纸《中大新闻》和不定期油印的《中大新闻稿》的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1948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冯健是194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共地下组织使用的名字。
在抗战和解放前夕,冯健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
1972年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1982年4月,中央任命他为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
198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新老交替的精神和指示,同时也因为身体的原因,冯健卸去了新华社党的和行政的领导职务,但同时又被任命为《嘹望》周刊社编委会主任委员,此后还担任了《中国证券报》高级顾问、中国新闻学院教授等。
冯健(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1988年,他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离休后,冯健继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与新闻工作有关的工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冯健的多篇新闻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广受赞誉的名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其新闻作品(含与他人合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有: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著作有《冯健通讯选》,时事评论文选《管窥集》《一斑集》、散文《暮年随笔》(一、二、三卷)等。
同时曾在《中国记者》发表多篇文章。直到2016年,91岁高龄时仍在《中国记者》发表口述文章《“焦裕禄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为中国新闻界树立典范
1990年,穆青、冯健(左一)、周原在焦裕禄当年种植的“焦桐”前留影。赵德润摄
冯健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多次担纲重大报道,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初,冯健被调到位于湖北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主要从事财经报道。在中南总分社工作期间,他参加了1954年长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防汛报道。他和分社其他记者一起,日夜奔波在百里防洪堤上。他采写的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记录了武汉人民防汛斗争艰苦卓绝的动人场面。当年,他被评为武汉市防汛抗洪二等功臣。
1958年秋,冯健从武汉被调到北京新华总社国内部,从事工业报道。1964年,他参加了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首都新闻单位组成的记者团前往大庆油田采访。期间,冯健采写了《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1202钻井队》《在岗位上》等新闻通讯。这次采访是大庆油田开采5年之后首次向国内外公开报道,记者团所采写的关于大庆的一系列报道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
1981年初,新华社党组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创办政治时事性杂志《嘹望》,决定在《嘹望》创刊号上发表一篇特稿,报道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实现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日理万机、卓有成效地工作的实践。
受命采写这篇特稿的记者冯健、曾建徽在中南海采访了10天,共参加了7次座谈会,收集、记录的资料达数万字,其内容之丰富,一篇通讯难以尽纳。最后,社党组决定,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中南海纪事”专栏。
开设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先例。“中南海纪事”专栏的开篇报道,就是《瞭望》创刊号上发表的冯健和曾建徽采写的《中南海的春天》。稿件播发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国内外很多媒体纷纷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中央书记处工作的首次公开报道引起了世界瞩目。
在数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冯健采写过的众多新闻名篇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他和穆青、周原合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5年冬,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到新华社河南分社视察工作,冯健随行。在听取汇报时,了解到已故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他们认为,这个典型人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是,他们邀约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一同赴兰考采访。
1966年2月7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经典问世,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在全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标杆,为共产党人树立了标杆,也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践行“四力”,如何“铸魂”树立了标杆。
冯健曾说,“先进典型所带给时代的,是震撼心灵的力量,能够刻画出时代的价值年轮,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使时代的‘价值公约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发现典型,倡树新风、成风化人是职责所在,更是光荣使命。”
老一辈新闻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为纪念冯健同志,红船编辑部采访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缅怀冯健半个多世纪中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为读者介绍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名篇背后的故事。
据赵德润回忆,1965年冬,41岁的冯健和45岁的穆青、37岁的周原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看望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
从兰考到开封,从开封到北京,三位作者怀着对焦裕禄崇敬的心情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7日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德润说:“文章发表,人民日报连续10天发表了10篇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前后七易其稿,周原写出第一稿后由冯健修改再交给穆青修改,如此反复,他们重访兰考时曾在河南分社谈起过稿件修改的过程。赵德润说:“修改后的稿子改动很多,但字迹十分清秀。后来总社把修改后的定稿复制了10份,给三位作者每人一份,冯健同志把他那份交给我保存。”能成为这份经典文献的收藏者,赵德润很是欣慰。
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资料照片)
赵德润回忆,时隔24年,1990年,冯健和穆青、周原一起重访兰考,倾情写下了又一篇激动人心的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稿件经新华社播发后引起广泛关注。1991年,电影《焦裕禄》公映,全国再一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的高潮,他们三人又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专稿《焦裕禄的魅力》。
赵德润曾在新华社工作28年,1990年曾陪同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他说:“我见证了三位老记者24年后再度合作,写出新时期的名篇《人民呼唤焦裕禄》。我走一路、学一路,深感三人行皆为我师。”。穆青、周原先后于2003年、2011年去世,得知冯健同志逝世,赵德润说:“中国新闻史上一个时代过去了,老一辈给后来人留下了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一路跟随他们采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没有录音笔,多数时候也没见他们拿笔记本记录。但是回去之后,凭记忆和几张纸片上的记录,依然能写出传世的经典之作,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仅善于从大局着眼,而且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深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赵德润依然十分敬佩。
谈起冯健的新闻写作和对新华社新闻业务的领导,赵德润有着更为深刻地认识。
作为著名的新闻记者,冯健的写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他在工作中以“严”和“细”著称,读他的文章,会被他深邃而入微的观察力所折服,而他做编辑和审稿工作时亦非常严谨细致,组织和签发了很多重大报道。
“冯健同志担任新华社领导后仍坚持笔耕不辍,坚持严而细的工作作风。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下属们,给其他新闻工作者做榜样,秉承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个很了不起。”
在赵德润看来,老一辈新闻人秉承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忠诚和严谨,一辈子保持精神和作风不变,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9月4日,赵德润和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解国记、周原之子乔海燕及夫人付玲,深切怀念冯健同志。
穆青之子穆也平为冯老送别。赵德润摄
新华社办公厅原副主任张晓军展示他收藏的有穆青、冯健、周原签名的纪念焦裕禄首日封。赵德润摄
编辑:李影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红船专访丨宋时轮之女宋百一:父亲始终记挂着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
红船来稿 | 再谈《朱德的扁担》(下)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
在看
”吧
↓↓↓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