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发展森林康养的目标定向、历史机遇及实现路径——以乡村振兴为视角
凉山发展森林康养的目标定向、历史机遇及实现路径——以乡村振兴为视角
胡定林1,胡映2*
(1.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四川西昌615000;2.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摘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凉山森林康养的发展带来了供需两旺的重要历史机遇。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原则高度上规范并调整着凉山森林康养发展的目标定向,使其在充分享有政策利好的条件下,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内在价值和主体地位的重塑。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森林康养需要开辟一条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协同一致的道路,这主要包括探索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利益联结的共同发展路径、风险防控的稳定发展路径。
关键词:森林康养;乡村振兴;目标定向;历史机遇;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23)03⁃0030⁃06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开展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制定规划,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与森林康养产业相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1]标志着在国家政策层面,森林康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国家中医药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全面阐述了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2]。正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位支持以及康养需要的内在推动下,森林康养这一林业领域的全新业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意味着森林康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3]。
凉山州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成功的东西河飞播林区,具有丰富的森林康养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森林资源丰富。全州林地保有面积5 981万亩,占辖区面积的66.2%,森林面积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45.1%,林木覆盖率61.9%。二是景观资源多样。有溶洞、古冰川、温泉、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区、飞播林区等景观。三是气候资源独特。凉山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7℃,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游,具有开展阳光沐浴森林康养的优越条件等等。从资源富集条件和覆盖地域比例来看,凉山林业产业发展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如何立足凉山州丰富的林业资源,抓住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标准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寻求先进的产业发展路径,避免低水平的资源浪费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有效助推凉山州全面乡村振兴是目前凉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凉山发展森林康养的目标定向
乡村振兴战略以总领全局的“总抓手”地位,统筹和引导着新时代广大农村各项工作的具体展开。森林康养是新时代乡村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自然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规范与调整。时至今日,党和国家已经在多项政策、规划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做出了丰富的阐述。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规范和调整下,除无可非议的利润目标外,凉山发展森林康养应当以彰显林业、林区、林户的内在价值和主体地位为主要目标定向。
(一)提升凉山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传统林业是以资源利用的方式彰显着林业的内在价值。然而,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林业被判定为可循环但低水平的资源性经济,林业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处于产业体系低端的初级生产部门。针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林业内在价值的重新定位也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林业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林业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域下,实现林业内在价值在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复归。换言之,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回归农业的生态效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林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凉山发展森林康养应当以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具体而言,森林康养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融合林学、医学、养生学等多学科,汇聚森林、医疗、养老、旅游、文化等多产业于一体,创造出超越传统林业的全新业态。从而以现代科学技术之成果、全产业融合之力量,打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兼得的时代困局。
(二)保障林区社会综合性功能的目标
同林业的遭遇一样,林区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家园,也在城镇化浪潮中遭遇了内在价值的失落,尤其是我国中西部的广大林区,普遍出现林户锐减、林业产业急剧萎缩、林区发展弱化的普遍性现象。面对林区综合性功能的衰落态势,现代化是否等于单纯的城镇化,是否带来林区衰败等问题,开始成为林业领域关注的焦点。尽管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尚有讨论的余地、在实践上仍有探索的空间,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表明,林业现代化就是提升林区的综合性功能,重塑林区的内在价值。换言之,林业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村落的城镇化,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留住人民群众的乡愁,保护万千林户的固有家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凉山发展森林康养应当以完善林区社会综合性功能为目标,使林区在延续与重塑的辩证发展中,成为与现代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的生命、文化共同体。一方面,森林生态环境是林区这一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4]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不能建设一个独立的康养基地,而需要通过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生态宜居的林区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森林康养发展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林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仅凭借外在的理念构建人居、人文环境,而应在构建康养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掘符合生态、健康要求的林户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凉山广大林区的发展和建设。
(三)增强林户主体地位的目标
伴随着原有发展模式林区的衰微,林户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林户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林户在中国式林业发展现代化中的主人翁地位,高度认同林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确认林户是推动林业林区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正是依据这一点,森林康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土地、资金、技术问题,而是如何确立和巩固居民在森林康养发展全过程中的主人翁问题。考虑到社会资本和外来人才相较于本地居民的优势地位,在森林康养建设中,尤其需要杜绝资本圈林开发、驱赶本地居民的异化模式,也必须防范外来人员排挤本地居民的扭曲模式。归根到底,维护林户的主体地位是凉山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资本和外来人才既要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又要成为调动林户主体能动性、促进林户持续增收、增强林户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凉山发展森林康养的历史机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在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下,森林康养在近几年时间内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标志着森林康养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具体而言,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凉山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两个方面的历史机遇。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激活凉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的需要与生态建设,康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尤其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一方面,我国已经拥有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养生等更高要求的雄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生态环境污染、人民身心高负荷运转为代价,导致目前我国在生态和康养领域存在不足。换言之,目前我国有能力开展生态、康养建设,人民可以获取生态、康养方面更好的服务。尽管生态、康养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人民对生态、康养的需要却很难自发地转化为森林康养发展的动力。恰恰相反,如果在森林生态环境被污染、乡风文明被破坏、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的情况下,这些潜在的消费者有可能从既有的、更为成熟的康养模式中进行选择。森林生态资源始终是乡村这一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乡村而独立地面对消费者。如果没有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原始的森林生态资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生态、康养需要,消费者无法便捷地前往森林康养基地并获取现代化配套设施的服务。换言之,乡村是森林康养的水之源、木之本。实施凉山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在补齐基础设施等短板弱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自然能够以更为优良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更好的基础设施吸引消费者前往森林康养基地获取生态、康养服务。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保护凉山森林康养所需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是森林康养赖以存在的命脉所在,只有拥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丰富的动植物种群以及优良的气候、空气、水资源,才能有效承载森林康养所要求的景观价值和康养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4]不难看出,修复和保护森林离不开乡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改善。为解决长期以来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保护能力薄弱的现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退耕还林、乡村环境整治、乡镇污水处理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推进林业生产的绿色化、完善林区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将进一步提升森林康养的生态服务、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优化凉山森林康养所需的人文环境
如果说森林生态资源是森林康养的自然基础,那么林区的人文环境则是渗透森林康养运转全过程的文化基因。一方面,独具特色的凉山民族文化有助于森林康养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凉山森林康养品牌;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状况、民风民俗、林户的文化素质以及对消费者的友好程度同样是影响森林康养运转的重要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具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凉山村寨,以此为基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凉山森林康养品牌。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完善凉山森林康养所需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条件是森林康养产业良好运转不可或缺的物质前提,交通设施和康养配套设施无疑是重中之重。首先,交通设施既是联通森林康养基地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又是保障森林康养基地内部流动的重要条件。有了完善的交通设施,消费者才可能便捷地往来于城市与森林康养基地之间,才可能安全而可靠地在森林步道、骑行道中运动、休息、徜徉。此外,由于消费者需要在森林康养基地中停留较长的时间才能起到医疗、养生的功效,这就涉及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及游玩、购物等娱乐需要的满足。因此,消费者对基地的康养配套设施、基本生活设施以及娱乐设施的要求普遍较高。实际上,凉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等现状仍然是制约凉山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仅靠各森林康养基地自身的力量,远远无法实现凉山森林康养产业质的飞跃。只有借助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在凉山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中补齐林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缩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才能为凉山森林康养基地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配套设施及配套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才能以优质的服务和设施赢得周边城市康养消费者的青睐。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满足凉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亟须的生产要素
在市场导向下,人民对生态、康养庞大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催生出一批新的投资者和从业者。然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以及森林康养回报周期长等方面的影响,投资者和从业者进入森林康养产业仍有着不小的顾虑和障碍。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原则,这在增加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本对林业产业发展投入的同时,自然有助于满足森林康养亟须的生产要素。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提升国家对森林康养产业的支持力度
森林康养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给投资者造成不小的难题和障碍。因此,森林康养相较于传统林业更需要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长期投入,更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资源的倾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扭转了长期以来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凝练地表达了新时代林业全新的发展逻辑和资源配置原则。这意味着凉山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林区的发展也将获得更为优厚的资源配置。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所指出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1]凉山森林康养不仅是以林业为主体的新兴业态,更由于其对生态环境、大众健康以及乡村发展的正面效应而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凉山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更应当在融资、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充分满足森林康养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打破束缚凉山森林康养的制度壁垒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影响下,一方面,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在大部分地区生产要素都是单向度地从乡村流向城市;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从城市向乡村的流通还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阻碍,这导致投资者不能顺畅地对乡村产业进行投资,从业者也很难放心地投身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必然是乡村产业的发展。如果说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凉山广大林区的发展更多的是强调外生性的国家干预,那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则是以内生性的制度变化,为社会资源进入林区扫清体制机制障碍。实际上,只有逐步破除凉山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壁垒,建立凉山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真正解决凉山森林康养从业人员在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教育就学等问题上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本地林户和外来从业人员安心投身凉山森林康养的长期化建设和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凉山发展森林康养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凉山森林康养迅速兴起,但由于发展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各地森林康养的建设尚未真正突破森林旅游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这不仅与森林康养的成熟形态存在明显落差,也离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着不小差距。实际上,森林康养是一个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性要求,也需要立足于乡村全域发展的整体性视野,探索森林康养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凉山发展森林康养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
从森林康养本身的产业定位来看,它是“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2]。换言之,多学科、多产业融合发展始终是凉山森林康养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凉山森林康养区别于传统林业、旅游业、医疗卫生等行业的创新之处。首先,凉山森林康养应当主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1]的要求,将自身的发展目标融入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之中,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同时也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扶持、资源支持,加速凉山森林康养产业自身的发展。其次,凉山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发展,不是以工商资本为中心、从第二、第三产业向林业扩张的模式,而是以林户为主体、从林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的模式。这就需要以新理念、新技术武装林户和林区乡村基层组织,使林户及其集体组织成为能够肩负起产业融合创新之路的生产、经营主体。最后,凉山森林康养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的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上来。凉山森林康养的产品和服务不是在头脑中构想的产物,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必须与凉山资源森林、阳光、民族文化资源和城镇居民对康养生活需要相契合。现代城镇居民多样化的康养需求,要求凉山森林康养必须与医疗、休闲、养老、教育、健身等多个领域相融合,在养生理念和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创造出“森林主导康养、森林运动康养、森林体验康养、森林辅助康养、森林科普宣教康养、健康管理服务”[5]等层次丰富的凉山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
(二)利益联结的共同发展路径
森林康养作为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其发展不是单一主体所能承担,故而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一致、共同推进[6]。因此,处理好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构建公平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就成为促进凉山森林康养发展的必要路径。森林康养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质上是投资者、从业者等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调节过程,涉及林户、企业与政府等多方主体的互动关系。构建凉山森林康养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与林户的相互关系,既要以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以合作、合资等形式投入森林康养的建设;又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保护相对弱势的凉山广大林区本地居民群体能够公平地获取利益,激发林户从事森林康养生产、经营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构建凉山森林康养的利益主体还要处理好林户群体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凉山森林康养产业必然存在外来创业人员、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个体林户等多元化从业人员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但从业人员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利益的分化,故而有必要建构从业群体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通过利益分配、利益保障模式将处于优势地位的规模化专业从业人员与本地林户力量相结合,则是凉山森林康养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国式凉山林业产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三)风险防控的稳定发展路径
尽管森林康养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但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凉山森林康养的风险防控机制是保障凉山森林康养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凉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应当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凉山森林康养风险防控的稳定发展路径。其一,防控生态环境风险。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是凉山森林康养的命脉和永恒魅力所在,是凉山森林康养的景观价值、医疗价值、养生价值乃至教育价值的自然基础。防控凉山森林康养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风险,一方面要防控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森林康养大开发而导致凉山林业总体生态不可逆转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只顾经济效益、不论生态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错误产业发展路径[7]。为防止凉山森林生态资源的过度或破坏性开发,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凉山森林康养发展规划和凉山各森林康养基地承载负荷的上限标准、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等举措。其二,防控市场风险。市场既是推动凉山森林康养建设的最佳动力,也是凉山森林康养所始终面临的重大风险。森林康养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中后期充足且稳定的消费者作支撑,才能维持凉山森林康养基地的长期正常运转,使投资者、经营者和林户获得合理的、可持续的利润回报。因此,防控市场风险,一方面,遴选优质企业,地方政府要以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林业贷款贴息等方式,保障凉山森林康养产业企业的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吸取其他地区森林康养基地的成功经验,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针对凉山森林康养资源的特色开发出多层次、多样态的森林康养特色产品,从而让凉山森林康养从千篇一律、高度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大、更持久的市场份额。其三,防控政府扶持失当的风险。尽管森林康养的部分公益性质要求获得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但政府举措的失当也可能吹大森林康养的产业“泡沫”,加剧各地森林康养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态势。要防控政府扶持失当的风险,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在其他地区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地展开凉山森林康养产业特色发展之路,坚决杜绝地方政府为短期政绩而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错误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解读:《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9-03-13)[2023-02-20].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7/20190704/151445283849525.html.
[3]陈心仪.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4):50-52.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5]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杂志,2018,37(7):59-69.
[6]胡映,潘坤.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农民主体性研究[J].农村经济,2022,473(3):77-83.
[7]刘竹,郑永邓.生态价值转化视角下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2023(9):126-129.
期刊:西昌学院学报 2023年9月 第3期 第35卷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