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生态价值实现困境及优化策略
重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生态价值实现困境及优化策略
马刘洋1,2,周鹏飞2*,李博为3
(1.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1100;
2.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3.重庆中欧木业有限公司,重庆400010)
摘要:国家储备林建设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举措,森林康养是国储林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重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建设现状、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活用森林康养土地政策、推进森林康养配套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等对策建议,旨在为促进“储备林+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储备林;森林康养;生态价值;实现路径;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23)10-0156-05
DOI:10.15979/j.cnki.cn62-1057/s.2023.10.037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木材生产总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木材进口仅能解决短期供求矛盾,加之木材进口限制越来越多,国内珍稀树种大径材长期呈现结构性短缺。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可增加重要木材储备量,同时可有效保障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也能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森林康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标,有效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医学、养生学,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特色产业服务[1]。森林康养是大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储备林+森林康养”是探索储备林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能利用丰富的国家储备林资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生态康养项目,拓展生态型产业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绿色生态发展路径。过往的研究聚焦于国家储备林视角或森林康养视角,对于“储备林+森林康养”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因而本文尝试思考这一重要发展议题和研究领域。
2.重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生态价值实现困境分析
重庆市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拥有林地面积446.61万hm2,其中商品林面积占比达29%,约128.73万hm2,是我国重点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省(市)之一[2]。截至2022年12月重庆市完成国家储备林林地收储17.73万hm2,完成各类营造林建设4.93万hm2。重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率为65%~90%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当地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0 000个/cm3,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族养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越条件。通过“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实地调研,使用深度访谈和资料查阅等方法梳理出了以下几个共性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
2.1政企协同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2.1.1成因分析
从现有“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调研情况来看,政企协同工作机制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政企制度和流程不同、政企间关系异化。两者基于项目的出发点与目标均有不同,政府重点关注社会效益,企业重点关注经济效益,受内部机制和流程等因素影响,同一项目推进过程中权责不清晰、互动机制不全、问题解决不彻底严重影响项目的整体推进和共同目标的实现,增加了产业投资失败的风险。
2.1.2应对策略
完善政企协同机制是森林康养项目建设的关键,也是保障森林康养项目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良好运营的重点。要进一步明晰协调规则、健全协同机制,确立各级责任体作用的最终目标,实现政府、企业和基层组织立体联动。为破解协同难题、增强协调工作机制,项目建设主体和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构建共建机制,以契约固定合作关系,组建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具体工作专班,各自发挥政策和资源优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解决项目推进的各项难点堵点,对相关单位在项目设施用地、专项资金补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以事项化、清单化倒排工期,不断充实专班力量,同时将项目亟需解决事项纳入政府督查督办清单,全力推进项目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2.2政策掌握与建设运营经验欠缺
2.2.1成因分析
“储备林+森林康养”模式是基于国储林建设的生态价值实现方向之一,目前尚在探索阶段。“储备林+森林康养”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多个学科、多个业态通过取长补短、融通互补的整合过程[3],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项目特色和良好的运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4]。部分项目业态兼具公益性,盈利路径不清晰及运营尚处于前期筹备阶段,所以面临项目建设和整体运营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困境。
2.2.2应对策略
一是梳理国家和地方政府现有“储备林+森林康养”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搜集国内外“储备林+森林康养”案例材料及有关论述,统筹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分批分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二是采取横竖向考察学习,统筹考察学习区域内相似案例和先进地区“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
三是加大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力度,借助外部“智囊团”的力量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3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2.3.1成因分析
此类问题视为森林康养项目基础建设问题,“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主要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5],项目一般位于远离城市的郊区或乡村,
一是拟开发区通常未纳入城镇规划范围;
二是缺乏完整的交通、供水、电力、燃气及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因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短期内尚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与原住民生产生活在同一空间,土地、公路、房屋的利用存在整合利用沟通协调难的问题。
2.3.2应对策略
项目业主要紧紧依托多方共建、专班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分析问题,积极协调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一是组建专班负责属地日常工作,并开展关键性问题摸排,与相关利害人接洽,一对一制定解决方案,专人负责推进。
二是会同生态环境和规划的主管部门论证项目排污等解决方案,可采用近期与远期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解决根本问题。如污水排放,近期因量少可采用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通过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化粪池污水沉淀、过滤、分离、消毒处理,处理达标的水资源经一体化水泵输送用于林下经济作物、生态农业灌溉及湿地用水;远期可考虑修建污水处理站,并将选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三是统筹使用林地,将生态与实用性结合,如桂花林地可调整为生态停车场,并结合林地空间建设步道、栈道、休闲平台、木结构管理用房等。四是根据项目总体规划及业态需求,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政策,改善项目整体交通基础,可扩建连接主干道、新建内部连接道路等。五是协调供水、燃气和电力公司,通过现场勘查调研,结合项目水电气需求,论证设计方案,合理拟定实施方案。
2.4产业人才缺乏
2.4.1成因分析
“储备林+森林康养”是一个生态型新兴产业,涵盖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学科,专业化产业人才缺乏成为同类项目的关键问题[6]。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项目前期规划缺乏项目策划、景区规划、业态规划、景观设计、预算造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是项目建设阶段缺乏熟悉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监督、安全控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是项目营运阶段缺乏熟悉市场化运营、日常维护、活动策划、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4.2应对策略
“储备林+森林康养”是以运营为导向、专业赋能的项目,融入了运动、休闲、医疗、养生、度假、旅游、娱乐等服务新理念,产业人才供给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此类共性问题,项目业主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共合作”相结合的形式。
一是挖掘专业人才,大力引进具备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增强团队力量。
二是通过向沿海发达或先进地区互派人员交流学习、进修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水平。
三是与第三方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为项目定向培养亟需人才,形成“梯队式”人力资源供给储备库,多方发力,共同解决产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2.5受土地性质与经营权属期限的影响较大
2.5.1成因分析
“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是基于储备林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国家储备林拥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具备林地所有权。“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主要以储备林地利用为主、耕地利用为辅,项目业态必须结合土地性质布局,当前土地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项目区内土地主要通过流转获得,禁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土地保护政策严重制约土地的业态布局。
二是根据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来看,第一轮土地承包权到期后项目区域土地经营权属存在延续问题。
2.5.2应对策略
可结合总目标和整体规划进行统筹研究,通过征用、租赁的方式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一是项目区内土地由项目业主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流转,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到期后经营权延续30年的时限问题,按年兑付租金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其分付给村民。
二是项目区内林地一次性流转70年,按约定费用一次性支付。
三是会同规划主管部门对应分析是否可通过征地形式提供土地,并可纳入土地利用规划。
2.6“三区三线”对项目规划和空间布局有影响
2.6.1成因分析
“三区三线”是指城镇空间对应城镇开发边界、农业空间对应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空间对应生态保护红线,项目规划必须及时跟进政策制度实现动态调整,并经充分论证后实施调整。“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远离城镇,整体规划必须以“三区三线”为纲,业态、功能布局涉及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往往因未深入了解相关规范、未清晰掌握关键数据导致项目规划方案无法落地实施。
2.6.2应对策略
“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尚属探索性项目,鉴于其生态、人文、运动、医养、研学等特性,暂无成熟的规划模式供参考,故项目规划要立足长远,基于总目标和定位,结合发展实际和使用需求做精做细。
一是与属地政府接洽,将项目规划诉求融入乡村规划。
二是以国土三调为契机,协调“三区三线”调整范围,为项目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以运营为导向,融入市场化经营理念,结合区域地形科学优化业态,建立动态调整备选方案,论证并落地各子项目。
3.重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优化策略
在深入贯彻中央号召建设大健康产业体系的背景下,依托丰富的国家储备林资源,大力建设“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持续满足未来市场对高品质康养产品的需求,是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路径。目前森林康养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诸多问题仍需不断探索。结合项目实践和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3.1活用森林康养土地政策,破解用地瓶颈
土地(林地)是森林康养项目落地的前提,统筹土地政策、创新使用模式是破解用地瓶颈的重要途径。“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须结合国储林区域和属地森林康养项目开发建设计划进行产业用地选址和布局,保证森林康养项目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积极协调林业和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通过现有政策解决用地问题。同步优化整合涉及“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需调整的区域。
一是将业态落地区域林地性质调整为商品林。
二是积极协调,依法依规取得不超过规划范围内陆地面积3%(最多不超过3 hm2)的林地,用于建设旅游、康养、食宿、设施农业、休闲等服务配套设施。
三是积极争取将项目列入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或通过集体土地入市的方式获地。
3.2推进森林康养配套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配套关乎“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的可持续性运营,“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通常位于远离城市中心的乡村区域,原有乡村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需要。应衔接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各级现行惠农、惠企、惠民政策,统筹建设内外部综合基础设施,如交通、供水、电力、燃气、通讯及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完善“储备林+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包括基地导视系统、厕所、饮水、停车场、垃圾桶等,完善无线网络、宽带网络等通信条件。以创建星级森林康养景区为抓手,依托林间步道、护林防火道和生产性道路建设康养步道和导引系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地面构建筑物和建设用地,完善“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做好已有设施改造提升,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建设规划,同时争取匹配项目的公益性项目落地,增加项目体验内容,增强项目黏性。
3.3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协调
“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顶层设计涵盖生态、空间、业态、基础、产业等方面。
首先,论证分析是否符合上位规划或纳入上位规划(如乡村规划),并根据相关规范(三区三线)落实空间规划,结合属地森林康养发展规划着力产业用地选址和布局[7],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其次,根据项目定位,立足项目地资源禀赋与资源特色,利用巍巍山林、灵动河流、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白练瀑布、青青草坪等不同森林环境类型,在地形空间和项目业态方面融汇农耕、研学、中医药、体育运动、养老和文化等产业,强化统筹协同和互补功能,在规划层面做好不同业态的功能布局和产品布局。最后,积极争取将“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内外部路、水、电、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公益性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统筹谋划,推进特色“储备林+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3.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高森林康养服务品质
依托国家林业草原国家储备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等院校达成校企合作战略,开设“储备林+森林康养”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大力拓展“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与科研基地、高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横向合作,积极引脑引智,致力创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康养论坛,打造国家级康养产业交流中心和产业研究平台,集康养研学、科研培训为一体,支持科研机构或高校团体落地开展“储备林+森林康养”机理与应用研究,培养从事“储备林+森林康养”发展的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为“储备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建立健全“储备林+森林康养”服务人员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定期开展考核,争取将“储备林+森林康养”指导师纳入新职业范畴,优化“储备林+森林康养”服务队伍,提升“储备林+森林康养”团队专业化水平。
3.5注重利益联结,增强群众获得感
“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应着力构建与当地居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始终把创造社会效益、服务群众作为企业和项目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二是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好、协调好、落实好、做好制度设计和用工机制设计,充分吸纳当地群众就业。
三是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学会换位思考,保护好群众利益,用好用活项目区闲置资产(土地、民房等)。四是争取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引导当地居民创新创业,鼓励当地居民在符合项目总体规划和运营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发展配套产业。
4结语
“储备林+森林康养”作为创新型生态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涵盖多学科、多行业,涉及多个部门,对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有较高要求。我国具有丰富的国家储备林资源、良好的生态以及厚实的文化底蕴,为大力发展“储备林+森林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全国老龄化程度逐年提高,各地城市化加速推进以及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日益追求,为发展“储备林+森林康养”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储备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应着眼于探索森林“四库”实现路径与响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者”的具体行动目标,在新发展阶段下坚持生态价值观和创新发展理念,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与分步推进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储备林+森林康养”项目建设能力和运营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储备林+森林康养”的认知与参与度,从而做实、做大、做强“储备林+森林康养”产业。
参考文献
[1]孔飞扬.广西森林康养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22,54(1):14-17.
[2]罗廉.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以重庆国家储备林项目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0):113-114.
[3]黄骁,王梦君,叶静,等.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研究进展与对策分析[J].林业建设,2021(3):53-58.
[4]宋维明.关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必然性与路径的思考[J].林业经济,2020,42(1):3-8.
[5]姚建勇.贵州模式“大生态+森林康养”[J].中国林业产业,2021(3):55-60.
[6]昝林森.建立健全我国森林康养体系[J].绿色中国,2021(24):58-63.
[7]颜美玲,张玲,唐高争.基于森林康养理念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世界林业研究,2023,36(2):146.
来源:林木园艺 2023年 第10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森林康养基地规划与监测研究 —— 以广东安墩水美(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例